关于对联的格律<上>
居然因为怒答了一个关于对联的问题得到了1000+的赞,还因此上了日报,真是始料未及。尤其是这么多人能静下心来看我的长篇大论让我很受鼓舞。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个专栏,包括对联本身,是不会有太多人关注的。现在看来,我是悲观了。
虽然得到了一些认可,但不得不说,就大家的点赞和评论来看,绝大部分人对对联的认识还在出句和对句,尤其是文字游戏的巧对上。不过回想一下自己当年何尝不是痴迷于此,直到一两年后才走上正道。我以此苛求初学者,也太不近人情了。
所以,我决定改变一下初衷。从最简单的入门开始,一步步讲一些对联的基础知识,然后再深入。希望这个专栏的内容,对得起所有关注它的人。关于基础知识我不可能说得很细,所以很多时候我会给出一些参考书,想学就自己看吧。
另外,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可能比较多的引用古人的、我自己写的和我朋友写的作品。这不是为了装逼,也不是因为我们写的就比别人牛逼,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话说在前头,以后有关于这些事的口水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扯淡结束 正题开始--------------------------------------------
一、 关于对联的格律<上>
对联是公认的格律文学。格律这玩意儿,说简单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说他简单,是因为成熟晚,理论不完备,不像诗词那样一大堆规矩。但正因为如此,对联格律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认识,执行起来就不清不楚。对联格律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发展的,我不想花功夫去讲很细的平仄。想知道详细的信息,可以去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如果嫌那个太麻烦,那么方舟子的《诗律浅说》也基本能满足对联学习的要求。
接下来我以自己的理解简单地说明对联的格律。
简而言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音韵上的问题。学之前得先知道,为毛我们要讲平仄?很多人没搞明白这点就开始背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就把自己框死了。
讲平仄的原因很简单,为了音节铿锵。再简单粗暴点,是为了读起来爽。至于为什么这样会读起来爽,我只能告诉你,这是千百年实践得出的经验。如果体会不到,说明诵读量不够,欠练。
平仄在现代汉语里很简单,一二声就是平,三四声就是仄。对联格律的第一条要求是,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如果是有多个分句的长联,上下联的每个分句的句脚要平仄相对。所以很多人爱说:“我出个上联,‘三光日月星’你对个下联看看!”这是不对的。因为“三光日月星”以平声收尾,只能作下联。
好了,这就是对联格律的平仄要求了。简单的一塌糊涂,对吧?
当然,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前面说过,对联成熟的时间比较晚,受到了各种文体的影响,所以诗词曲赋和散文都在对联中有所体现。所以对联的格律也继承了这些文体的特点。对联格律如何控制,取决于你以何种笔法来作联。
比如你以律诗的句法去作联,当然要以律诗的格律来要求。如下例: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律句式,他的平仄就是遵守律诗里面的平仄规律。而下面这个句子:
观/天地/生物/气象;
听/士民/戴上/讴歌。同样是七言,这个句子的节奏就不是律句式,不用严格遵守律诗里的平仄规律。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律句式呢?
一般来讲,是否是律句式可以通过诵读的节奏语感来判断。比如“片土/寄/忠魂”就是律句式,“听/胡笳/羌笛”就不是。后者可以看做一个四言“胡笳羌笛”加上了领字“听”。领字是词里面用得较多的句式,如柳永的“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愿低帏昵枕”就与“听胡笳羌笛”是一个句式。
领字不一定只有一个字,也可能是两个字三个字。比如“看破了/名缰/利锁”、“卷不及/暮雨/朝云”,这两句都有三个领字,也不是律句式。
好,到这里我们说一下对联格律的第二条规则:律句式的句子遵从律诗的格律。而非律句的句子,每一个音节的落脚点平仄交替出现,这其中,领字可以不考虑。如“听/胡笳/羌笛”中,“听”是领字不考虑;“胡笳”的“笳”和“羌笛”的“笛”是音节的落脚点,这两个字平仄交替。本例中,“笳”是平而“笛”是仄。
再比如这个联:
辛勤有此庐,抽身归矣,喜鸟啼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茆檐暖日;
萧闲无个事,闭户悠然,对茶熟香温,一编独抱,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鸟啼/花笑”、“三径/常开”、“竹簟/清风”、“茆檐/暖日”都是落脚点平仄相对的。注意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句脚也是平仄相对的(庐和事,矣和然,笑和温等等)。
第二条规则跟第一条相比,约束力非常有限。实际操作的时候,如果你要的是古体诗的味道而不是律诗,或者根本不追求词的感觉,就可以忽略这条。比如下例:
地球倒转海上立;
天汉下垂云横崩。你看节奏吧,它似乎是律句的,可是他属于古体诗句式,不需要按照律诗的平仄。
有人就说了,尼玛你这不是忽悠人吗?凡是符合的你就说是律句,不符合的你就说是古体,还有点儿标准没?
这涉及到一个长期阅读创作的领悟问题。古体和近体的文字语感是不同的,大致来讲,律句流畅,拗句奇崛。长期从事诗词对联创作的人是容易分辨的,但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
最后说一说以其他文体的句法入联的。对联到了清代,尤其是曾国藩等人的发展之后,古文的句式大量进入。以古文入联的句子,除了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外,都可以不考虑。比如沈葆桢题郑成功祠的联: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陷还诸天地,成创格完人。起句以古文进入,就不需要过分注意平仄。只有最后一个字“奇”和下联的“遇”平仄相对。
新诗和白话文与古文类似,都只需要注意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有些细微的变化以后再说。
以上基本就是对联格律的一个大概。往细了说可以非常复杂,写一本书都不够,也不是我能说清楚的。这样简化,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有看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
最后,对于初学者来讲,为了方便,也为了打好基础,我的建议是只分为律句式和非律句式。律句式统一按照律诗的平仄来,非律句统一按照音节落脚点平仄交替来。同时,最初的练习,应该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因为这是对联最基本最重要的句式。等大家熟悉了这样严格的格律后,其他的自然会水到渠成。
下一篇我会讲关于格律的第二个方面:对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