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建院70周年感言
十篇50字以内的时事新闻
第一篇:孤独一人时,你是否会想起什么
成功顶峰处,你是否会感伤什么
回眸岁月,尘埃中淹没了多少欢乐,微风中飘过多少往事,秋雨中淋湿了多少记忆,带点心酸,是成功中的酸涩,还是回眸中的怅然若失
驻足在路的中间,你蓦然回首:呀!路已走出好远了。
原来,只要踏上路,就无须担心路远了,其实,脚步无须太忙,心情无须太激动。
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停留在路上的脚印,是否会令你怔住:你已失去了一次观赏美景的机会,丢失了一份记忆的财富,错过了一次以激情回响青春赞歌的时机。
人生就像路,看似长远却又很短暂。
难怪哲人说:走在路上无须害怕前方的路口,等你走到时,才发现似乎只在尺寸之间
尘烟往事伴着一张张熟悉抑或陌生的面孔,穿越在记忆的长廊时你是否会为过去的不幸而潸然泪下。
曾经有多少时机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平凡些,因为你犹豫了一秒钟,仅仅一秒钟,它便成了泡沫;曾经有多少瞬间可以让自己与亲人或朋友解释误会,冰释前嫌,因为你无谓的虚荣和面子,它便成了一道无法抹平的悔恨;曾经有多少祝福埋藏在心里来不及说出来,曾经有多少梦想幻灭在懒惰的深渊……心中怅然,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自己的过去,一种叫做“放弃”的选择成就了心中多少无奈和悔恨。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过: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是的,无论你的过去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
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是未来。
青春是美丽的,在自己的园地里,我们应该收获丰硕的果实;在自己的殿堂上,伴着悠悠琴声,我们应该唱起用泪水和欢笑交织写成的青春之歌。
在你回眸过去时,别忘了眺望未来,放飞梦想和祝福。
也许在下一个路口,你驻足回首那一瞬间,会少一些怅然若失,多一些问心无愧
第二篇: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们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
立足今日,我们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
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
拥抱今天吧
第三篇: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在抗日战争胜利63年后的今天,发表爱国演说六十三年前,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换来了民族的解放,用热血捍卫着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这是中华民族史上沉重的一页,这是我们永志不忘的耻辱。
尽管,近百年的历史中,我们用着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几经沧桑磨难洗尽了泪水,但这仍吞噬着炎黄子孙的心。
落后就要挨打,穷途只有灭亡。
它让每个中国人都为这历史的积淀而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转眼六十三年了,六十三年有多久
六十三年可以让一个豆蔻女儿成为一个耄耋老人;六十三年,可以将一个呀呀学语的孩童变为已过花甲的老人;六十三年,可以让两代人先后走过“而立”……今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三周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从所谓“东亚病夫”成长为世界体坛叱姹风云的运动大国,一个曾经被肆虐蹂躏的国土辗转傲立于世界雄林的东方大国
今天,我们站在63年的门槛上,去感悟一个民族深邃壮烈的心灵史,去谛视那雄浑深重的民族苦难:“大东亚共容圈”,731部队,南京大屠杀,毒气战,慰安妇,万人坑......这些血腥和无耻的记忆被那个民族强加在我们头上时,我们得到的是愤怒,恐惧,还是悲凉
.....如今,卢沟桥的炮声还在耳边激荡着抗日浪潮,我们没有理由忘却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一群人带着中国的子弟兵粉碎了法西斯的侵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大捷。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把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他们是永垂不朽的人们。
没有英雄比抗日英雄更伟大,没有一个胜利比抗战胜利更振奋人心。
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魂,也是我们的国魂。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苍天日蚀,神州陆沉,我们的父辈就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前赴后继,同仇敌忾,用血肉之躯堵住敌人枪口,敢于用双手托起炸药包……中国人民用自愿冲上前线的千千万万优秀儿女的血肉,千千万万母亲、妻子的心,用辗转千里、送弹的支前小车和无数扁担,支撑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于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无数人手挽手地筑起长城,使衰败的民族熬过难关,求得再生。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延续;只有认识昨天,把握今天,方可把握住明天,一种精神激励着许多人舍生忘死;今天,这种精神应同样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现在,历史的堡垒轮到我们去添砖加瓦,63年留给我们的光明需要我们去持续,怀古思今,我们是否有十足的把握拍着胸膛说我做到了历史交给的使命呢
于是,我们更有理由让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下去,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应该珍惜拥有,珍惜那用血肉铺就的幸福之毯。
从前人接下火炬的那一天,我们便承担着历史的重任。
我们在记住那些日子的同时,在享受他们打拼下来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自由的同时,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应该立足今天,做得更好
或许,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的我们,很少回忆并思索那个远去的战争年代,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历史。
但是,日本侵华的历史,是每位中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痛,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曲中华民族在抗争中走向解放的壮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那种伟大的精神,珍惜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立足本职,发奋图强,有所作为,积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才能让21世纪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
名人名言:要领会生活中的能工巧匠回顾过去,要生活则必须展望未来。
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过去的成败,只代表过去,未来要靠现在。
诗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也是展示未来的好诗句还有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实际上也是李白对未来的展望。
杜甫的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其实也是一种百姓的美好愿望。
李白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也可以算得上适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也是展望未来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这是范仲淹对迁客骚人郁郁之后登岳阳楼的美好展望。
一共有三篇文章,(你可以选出一篇你认为好的来用)还有一些素材,你如果认为文章需要改动,可以再看一下素材啊
希望这些材料能够帮助你
大家帮忙给篇关于胡锦涛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内容后感 演讲稿形式的 谢谢 急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讲话感想一个世纪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世纪也承载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文化。
由当初的清华学堂到今天闻名世界的清华大学,这是一段艰辛的历程,但正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那么多艰辛的往事,清华人才能不负众望、发愤图强,才成就今天的清华。
在学习了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建校时发表的讲话后,使我激情澎湃,同时也激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一百年前,中国人民还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一百年前,中国的经济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上,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虽然人口基数大,但是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今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这也更加坚定了党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
一百年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百年的清华随着中国的崛起而不断壮大。
它就像是孕育文化、孕育优秀人才的摇篮。
梁启超、冯友兰、钱钟书,曹禺、季羡林,华罗庚、茅以升等等,都是成长于清华的校园里,并从这个校园里走出来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清华大学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今天的清华仍然在不断的培育高科技人才而努力着,正是这份不懈的努力使得它在世界可以享有盛誉,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这是清华的荣耀,也是中国的荣耀,更是中国人民的荣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泱泱大国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一个团结奋进的国家可以影响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不断地努力创新。
现在的中国为我们不断提高自己,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环境和机会。
虽然未能有幸成为清华的学子,但我们肩上所肩负的任务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一定会背负起国家的重任,为使中国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败。
清华的成功是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影响的结果。
清华的今天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今天,也为我们看到中国的美好明天建立了信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明天必将无限美好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建设的越来越强大,才更加坚定了我励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的一份子的决心
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成为历史,希望在接下来的一百年清华大学能再创辉煌,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4月24日,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建校百年的日子,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清华大学校友胡锦涛同志莅临大会并作出重要讲话。
在对胡主席的讲话进行学习后,我感受良多,接下来就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对讲话内容的认识在讲话中,总书记先总结了不同时期民族、清华大学的发展。
100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经历各种挫折,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一大批仁人志士觉醒,建立了清华学堂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在刚刚建校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的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很多清华发展为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此阶段培养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佼佼者,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斗士。
在建国以后,清华师生们豪情满怀的投身祖国教育、建设事业中,为“两弹一星”、人民纪念碑、密云水库等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人牢记使命,使得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人才水平、学术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00年来,清华大学培养了17万优秀人才,460位当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在讲话中总书记还谈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总书记谈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做到: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也就是“四个必须”为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讲话中还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总书记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这“三个结合”是给我们的殷殷嘱托,寄托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在讲话的最后,总书记说我国青年一代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二、关于我院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原隶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0年在华北广播电视学校(1983年建立)的基础上成立,2000年9月按照国务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划转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日制广播影视类高等院校。
在山西省委的领导下,我们学院将在2012年提升办学层次,那时建校近30年,我们期待着在今后我们的学院会有更好的发展,能在40年校庆的时候设立研究生学科。
期待着我们的母校能为广电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想到关于学风建设清华大学的校庆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使我感触很多,深深地发现我们的差距很大,不仅仅是我们学院的影响力,还有我们的办学层次、我们的学风、我们的求学精神等等。
通过这些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差距、我们的不足,别的不说暂且谈谈在学风上的不足之处吧:
【第1句】: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2句】:自觉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因为考试而学习,课余时间利用率低。
【第3句】:没能利用好实践的的时间,时间可效率不高。
【第4句】:电脑普及,很多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没有让电脑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起到正确作用。
【第5句】:班级不团结,班风、寝风不正。
【第6句】:课堂效率低,存在睡觉、聊天现象,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
【第7句】:经商打工热,影响学习,没有认识到学生的终极任务。
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我想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改变,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于优良学风的建设有如下的设想:
【第1句】:加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对学习的认识。
加强思想教专业教育,优良的学风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优良学风班级建设的主体,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活的重要性,应该重视大学的宝贵时光。
加强信念的教育,让学生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学习动力,有目标,是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
【第2句】:改革完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促进学风建设。
无规矩不长方圆,制度必须先行。
学院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然而据我了解实施的并非理想,有很多人旷课无数,然而并没有按照制度给予处分,长期如此是学生无视学院的规章制度,所谓的制度,就是废纸一张。
加强各班的班风、寝风建设。
良好的班级风气、寝室风气,必然后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功能。
很好的一个例子:从我们班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看出,有一个寝室的所有同学均没有不及格的科目,同时还有三位同学获得奖学金,而另一个寝室全寝室所有人都有挂科现象,甚至有所有科目全挂的。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体现出班风、寝风的重要性。
【第3句】:开展课外活动,“以活促学”。
身为团支书,在我们班级我会鼓励两种活动的开展,一是,一切可以促进班级团结的活动,二是,一切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明白大学生的使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4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注重加强学术文化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展板、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等一切的宣传阵地,作为学风建设的宣传窗口,邀请和专业有关的名人名家,到校作报告讲座,扩大专业交流。
【第5句】:加强教风建设以及辅导员老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会影响着一些学生,要通过辅导员的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好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计划,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第6句】:加强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学生干部,加强学风建设,要从班风、寝风抓起,积极地去营造好建设。
要了解清楚所有的同学,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要明确班级的建设目标,要有班级发展计划,营造好班级的凝聚力。
要建设一个好的学风班级,除了国家、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之外,班级一定要有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班级公约。
要实行互帮互助,一方面增强班级集体感,一方面促进班风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四、关于清华校训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人说这应该算得上是我国高等院校最好的校训了,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校训。
他表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易•坤》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
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清华的校训就是要学子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
五、关于对青年人的三点希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
并对清华大学的同学和全国的青年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要求我们德才兼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尤其是我们学传媒的同学,作为党和国家的口舌,要认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
第二点,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把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我们所学的运用的社会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点,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今社会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此同时还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以上便是我看了总书记的讲话后的一些感想,接下来我会为自己树立更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分享总书记在讲话中的最后一段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2011年4月24日是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胡锦涛主席做了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
最近我们班级组织学习了这篇讲话,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谈一谈我的感想。
胡锦涛主席首先回顾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清华大学由清华学堂发展而来,是晚清政府庚子赔款的产物。
清华大学虽然生于“耻辱”历史之中,但是她很快摆脱了这段历史,最终成长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
她成立的那一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年,中国人民走上了寻求国家独立的道路。
随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清华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经历了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伟大历史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大师,为我国革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不愧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胡锦涛主席继续指出,大学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清华大学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清华大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给养的能量是有限的,清华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
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非大楼也,大师也。
清华大学在历史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大师,为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现当代,清华大学以及我国其他著名学府应秉持“学以致用”的宗旨努力培养学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胡锦涛主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第二,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第三,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青年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广大的青年学生理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才。
而怎样成才始终困扰着广大青年学生,胡主席在这里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我们应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学贯中西、通晓古今。
毕业后,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知识用于社会中去,切不可将知识束之高阁,脱离群众。
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主动创新,学会自己‘找草吃,找水喝’,合理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涯,找准自己的研究领域,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更要深刻体会创新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
我们应当立足于农,实践于农,学农爱农,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是纯洁的地方,是生机勃勃的地方,是社会的助推器。
而决定大学、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青年学生。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
竺可桢爷爷是什么
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
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
……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新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创造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
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
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
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
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
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
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
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
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
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
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
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
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3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