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感言5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50字左右
读后感是一本历史书,介绍了中华大地曾经的繁荣或是衰弱,记录了英雄与小人的故事,全章荡气回肠,令人时而为被诬陷的忠臣惋惜、时而为狡诈的小人愤怒、时而为冲锋陷阵的将军叫好。
在几千年以前的那个时代,发生的许许多多故事,都包含在了这本书中,值得一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感受
这部书讲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伟大故事,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以及我们今天的来之不易.通过他们的伟大壮举,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们应该像那些英雄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开启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善于思考,做出更伟大的成就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远古时期)的好词好句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
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
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
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
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
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
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
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
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
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上下五千年》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越多越好)
开天辟地、天昏地暗。
狂风大作、得意洋洋、胸有成竹、百发百中、百战百胜、众叛亲离、不约而同、按兵不动、镇静自若、恍然大悟、顶天立地、一败涂地、雷电交加、忍无可忍、野心勃勃、势如破竹、耀武扬威、作恶多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楚庄王)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一篇盘古开天辟地读后感 100字
我觉得盘古是个坚持不懈的人,因为盘古开天劈的后,怕天和地再合拢,于是就站在天和地之间,不敢挪身一步。
就这样,他一共坚持了18000年,终于使地和天都变得非常牢固了。
可是他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
我还觉得盘古还是个无私奉献的人,因为他死后,还惦记着我们:他口里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和脚变成了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金属、坚石、珍宝,就连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
是盘古那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现在的世界,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呀!读了《盘古开天辟地》这篇文章后,真没想到盘古是用自己的智慧、信念、毅力、力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用自己的身体化为了世间万物,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光明。
他让我看到了不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拼尽全力认准一个道理,坚持到底。
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英语有时我们会很难记住单词,那我们就只有多读、多背,多写直到把单词记祝语文我们会碰到写作文时不知如何着手,那我们就只有多看书多看各种各样的报纸······让自己增多知识,增多各种词汇,让自己写作文时有事可将,有话可说。
当我们的数学碰到计算老是出错,那我们就只有多做多练,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贵在坚持,盘古就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古时有一个人叫盘古,他出身在一个好像是封闭的气球里面。
气球里没有声音和阳光,经过好多年的孕育,一个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力大无比、充满智慧的英雄——盘古。
后来盘古变成一个超大的巨人。
再后来天塌下来了,盘古顶天立地把天撑着。
他有一尺高,天也有一尺高。
他有一丈高,天也有一丈高。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耗尽了所有的能量,死了。
盘古真是太厉害了,居然能顶天立地!他勇敢、聪明、坚强,真是个英雄!要是没有他,我们人类肯定过不安宁。
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像盘古开天辟地一样做英雄。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力大无比像盘古,啥事都能做成。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我很喜欢它里面《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传说很久以前,天地合在一起。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诞生了,他把天地辟开,双手托起天,两脚踏着地。
盘古累了,老了,怕天地又合在一起,于是,就把自己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大柱子,永远支撑在天地之间。
我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就像盘古一样,经过一万八千年醒过来,又用一万八千年把天和地撑开,在漫长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不放弃。
以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要学习盘古坚持到底的精神。
比如说:在运动会上,当我跑着跑着没有力气时,我就想想盘古,坚待到底就是胜利。
学习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灰心,不放弃,一点一点地积累,直到弄明白。
对“孝”的感悟
孝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每个炎黄子孙自豪。
孝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文明古国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但的延续。
传统的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到完美,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昌盛,自强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孝,孝乃文明之始,自善孝为先,孝乃百行之源,故而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弘扬中华孝文化,争做时代新孝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众爱,而亲仁。
”这是《弟子规》中的总叙。
从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地位,孝是不可忽视的一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之归”,这是可歌可泣的母亲的心声,兹母孝子应该是对等的,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火子为下一代呕心历血,只为其将来能顶天立地,出人头地。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谁不会说啊
那不妨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古人是怎为孝敬孝的吧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汉帝为母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 且先看一看董永的孝吧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盗贼四起。
董永看到山东不太平,就带着年迈的父亲,到湖北德安(现在改名孝感)。
没过多久,董永得了重病,请医吃药毫无效果,离开了人世,董永悲痛不已,因为自己为避难飘泊之身,那有钱买棺材埋藏父亲呢
无计可施,当地有位姓裴的富翁;闻而怜之,就借钱给他,让他买棺材安藏了父亲,而董永从此卖身为奴,进入裴家。
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织女下凡在一百天内为裴家织了三百匹布替董永赎了身,使其获得了自由,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天仙配》,感人至极。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这本古书中的一孝,中国的每一个炎黄子都知道这个故事。
代代以此激励为人要讲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看过中国的《天仙配》,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曾参啮指痛心,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回家,跪问其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盼你早点回家”。
曾参于是按见客人,以礼相待。
试问曾参如何能感应到生母的呼唤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更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说,但我们却不得不从中反思,曾参因为心中有孝并且用心在行孝才会有如此结果,我们能不为这感慨吗
仲由百里背米奉双亲,只为敬孝行孝报天恩。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四来侍奉双亲。
后来双亲过世,促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棉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慨叹:“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孝,死后思念哪
”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
当今之世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古人训:“夫孝者,天之经,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实属真切呀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谈这么多遥远的古孝做什么
我应该告诉你,你应该自豪,我所谈的这些无不印证了中国的国粹,你若真不满且让我为你说说我们的开国元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孝道吧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
在熬的两个通宵的情况下,毛主席顾不上休息就发起了为给徐特立祝寿的活动,他提笔写了封长信。
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说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为罢,他顾不上吃饭,又亲自将活动准备检查了一遍,并叫人特地蒸了60个馒头以作寿桃之用。
在寿宴上毛主席亲自为徐特立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毛泽东站起来,笑容可掬的说道:“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你长命百岁
”毛主席不忘自己老师的生日,实在可嘉,并亲自为老师安排寿宴,实属感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老师亦如父母,孝其当之无愧呀,我们的毛主席做出了榜样,那么我们后辈炎黄还有何言呢
看看我们的身边,试问有几人还记得初中老师的名字
那就更不用说老师的生日了,且先把这些小问题搁在一边,更有甚者言语顶撞老师,背底里骂老师,有厉害的还想与自己的过过招,这样的人也就称之为“学生”实在可恶至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需要我们去孝敬。
你在家如何对待你的生母生父,在校就应该怎样对待老师,请记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要让古国的文明在你手中失落。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
就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的大海潮中,孝的概念已开始淡化了。
像《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勿应该;父母命,行勿懒”,在现今有时会被视为笑柄,那就更谈不上敬孝了。
也许是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人们都只重视工作上的竞争,而忽视了在家的守候孩子归来的沧桑的父母吧
当然这有些笑
为了提高公民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孝心,湖北孝感学院做东举办了一次“孝感天地,文化古今”论孝研讨会,会上各界有名望的人士发表自己多年来研究孝文化的硕果,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倍受鼓舞,场内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每个学生都受到了一次孝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孝道,敬孝,尊老
也许,每位赤诚忠厚的孩子,心中都是有“孝愿”的,想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这些孝子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呼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
父母走了,孝子的“孝愿”成为泡影,消失无迹。
有些事情,当我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无弥补的,所剩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内疚。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就我个人认为,我没有夸大事实,现实本就是这样,人无再生之能,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只给人一生,而一生的时间长短难定,应做之事只可尽早,当到了追悔莫及之时再向苍天乞求来生岂不是笑话。
尽孝者,切记之。
千古恨,痛彻心扉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由为突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但举目瞧现今社会,想想现在人们的一些作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伶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宜的将他们培养成人,可当这些才子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父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相信你们肯定有所耳闻,或者有某些个人就是我所述的其中一位“佼佼者”,真实情形怎不叫人寒人,真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一点也不夸张。
孝的概念是否真的已在现代人的心中淡化了,不瞻养父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发生,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这些萌芽应尽早拔除。
我当然不能在提倡古人那种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了我们,没有这种抚养,我们不能生存下来,现在父母老了,子女来赡养,就说是报恩吧
也是合乎情理的。
孝是对等的,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传承孝,发扬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建和谐新社会,创造锦绣好明天
家庭读书情况简介最短50字
书是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梯
读书可以提高素养,开阔人的视野。
读书,读好书经成为我们家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孩子,坚持每天读书,继而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对生活和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我们家藏有法学类、历史类、文学类、专业类、儿童类及报刊等各类书籍约180册。
如《国际经济法学》、《人生哲理全知道》、《黄帝内经》、《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爱的教育》、《中国经典神话》、《伊索寓言》、《探索地理》、还有《查理九世》及各类法律书籍等等,古今中外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只要有时间,读书就成了最好的休闲方式,把书放在手头、桌头、床头,或信手翻阅,体味其中的意趣,生活的滋味,藏书以及爱读书的习惯也对孩子产生了影响。
从儿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每天晚上睡前都坚持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上来,他总是很认真、很入迷地听着我们娓娓地讲述,沉浸在故事里梦幻般的世界。
小家伙的记忆力相当好—“过耳不忘”,有些讲过的故事,过了很长时间,我们已经忘记,而他仍然清楚地记着故事里的情节,并能给我们简单地讲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希望孩子把看漫画书的兴趣转移到文学书上来,可是明令禁止又怕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何才能掌握好其中的尺度又让我们考虑了很长时间。
现在,儿子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读书兴趣越来越广泛,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通过老师的用心教导和我们的督导下,现在他也养成了每天做完作业后看书的习惯。
我们给他购买许多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夏洛的网》、《昆虫记》、《绿野仙踪》、《小木偶奇遇记》、《动物世界小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喜欢,以及画面丰富、装帧精美的各种绘本故事书。
通过阅读,不但让孩子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
现在,差不多每个星期老师都会布置写一篇日记或作文。
从一开始语句不通顺,表达单一,到现在语言流畅,生动活泼,孩子在文字表达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能不得益于他平时阅读的积累。
多读书,读好书,不但增长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而且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现在,孩子除了每天做完作业后看三十分钟的书外,我们还利用晚上睡前十五分钟共同读一本书,商量着每周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让我们共同进步的亲子活动。
学习书法的感悟800字
学书法之感书法自古就被视为中华文人士大夫的必备修养,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倍受中华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书法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发展分线条化、图象化、笔画化。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
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楷书最为难学难掌握,但是楷书是书法规律的基础典范,所以从目前学习者绝大多数是从学楷书开始。
当你感觉怎么写也写不好的时候,一方面是楷书难写,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断地进步着,你感觉写的不好,就会努力地去写好,因为你看到了差距。
我们在学习楷书时候也可以练习着行书、隶书、篆书等,这样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练习楷书,也可以减少练习中的疲劳感。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但经过两个多月的书法练习我也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
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度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只有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
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领略名家风采,模仿名家特色,形成自己风格,是比较难的。
首先你得对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
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
学书法,重在临摹,精心读帖,有实临与虚临之分,不要随心所欲,不论法度。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
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
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终有所获。
书法艺术是国人的骄傲,我们必当代代相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