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感言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感言怎么写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感言怎么写
有什么感的就写,大多数没什么感的。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走进国学,亲近孔子,家长感言怎么写
国学的深刻和广泛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
国学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涉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是一门心性之学。
让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而对于教学方面呢,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的益处也很多,包括孩子为人处事的导正,知识的积累等等。
一、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教孩子学礼、懂孝。
《三字经》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当我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顾此失彼,茫然失措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一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弟子规》中“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给孩子们如何为人子,为人女。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年六一,学校为六年级毕业生组织的一次活动。
活动之前那些孩子还淘气顽皮不遵守纪律,当听到耳边响起《懂你》这首歌时,操场上慢慢沉静了下来,所有人各自思考,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不再调皮的笑了,抽泣哽咽充满了整个校园。
在操场上观礼的我,感同身受,并思绪万千……为人师的我也是仅仅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已,至于他们二老爱吃什么
爱做什么
烦恼又是什么
爸妈养了我几十年了,我却从未主动去关心过。
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顺的孩子啊……虽然这只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孩子,但那次活动对他们的触动却并不比我们成年人少。
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孝”这个字的真正意义需要用行动和心灵去体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
二、借“古典诗词”的教学,引孩子感悟文学。
古典的诗词,国学中的一朵奇葩。
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
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与文字同喜、同悲……诗词中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感情。
比如:友情、亲情、思乡情……只不过,诗比人的感情多了一份惆怅,少了一份悲切。
李白写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说桃花潭水数千尺深,但还不及汪伦送给我情谊那么深。
你看,诗句恰如其分的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和汪伦深厚的友情,是不是很妙
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王维很容易就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呢
而思乡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它了。
“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从圆月联想到故乡,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无知,如若在和学生交流时被学生问到相关知识,更少了一份面红耳赤的尴尬。
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得多花时间静下心来读经典。
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时,老是在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阅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
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孩子们在口语表述中的词汇量,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让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让我们足够坚强,使我们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更要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开启我们智慧的人生
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己的平凡人生积极而充实
国学经典的阅读心得体会要什么内容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
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
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
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我学国学的感悟
读了《国学经典》有感_200字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
“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名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就像《愚蠢的狼》这篇文章讲述的一样:愚蠢者总会被聪明着战胜。
这就如同聪明者总会骗的了愚蠢。
因此,现在就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的更聪明
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_300字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
是谁写的呢
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
其实它是一本语录。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
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了《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来吧
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_11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
三国时期。
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
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
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
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
”,或是个“
”。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
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
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
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
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
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
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
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
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
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
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读了《国学经典》有感_300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
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道理。
《国学经典诵读》_读后感_800字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
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
”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
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
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
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
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
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
”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
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
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读国学诵经典讲述中国故事的作文
几个建议:(无论什么国学诵读或者学习,都可以本着这样的思路去写)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第1句】:通过诵读,你了解什么道理,对心灵有什么根本性的启发
【第2句】:对于你的为人处事,对于做人 德 行 方面有何启示和提高
【第3句】:对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的智慧及文艺方面的提高
还有,北京汇贤雅国学好像做的比较早,也比较专业,你可以问问。
附:千字文的一些解释:《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
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
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下面看第一部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
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365kuaile.cn小看这八个字。
这两句话都是天经,都语出有典。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
《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
“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
《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
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
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
这不是无病呻吟吗
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
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
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
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
《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
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
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
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
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
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
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
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
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
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
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
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
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
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
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
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
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
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
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
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
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
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
迷信的人说:“人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
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作宇。
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
古往今来叫作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
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
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
为什么呢
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
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
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
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
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
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
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
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
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
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
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
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
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
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
《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
造山运动引发了洪了,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
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4000年以前。
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
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
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
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
他睡醒了以后觉为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
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
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
日月盈仄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
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
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
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
月亮距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地球
【第1句】: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
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
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
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
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
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
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
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
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
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
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
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
那什么是黄道呢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
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
不科学。
太阳怎麽会围绕地球转呢
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
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
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
黄道一个周天360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12次或12宫。
从子到亥,一宫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什么叫白道呢
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
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象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
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
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
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
《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
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
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
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
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
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
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
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
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
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
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
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
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
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另一组象个龟赋。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
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
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
星辰闪烁,列满了星空。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
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
《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
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
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
【第1句】: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
【第1句】: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天文学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
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
【第4句】: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
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
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
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
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
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
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
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
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
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
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
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
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
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
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闰余成岁“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
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
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
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
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
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
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
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
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
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
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
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
怎麽办呢
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
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
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
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
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
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
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
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
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
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
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
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
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
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
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
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
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