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猜字谜活动感言
赞扬中华传统美德名句 百度
用民间谜语培养孩子对世间事物的认知能力。
谜语深蕴浅露,蕴含着通达事物以及处事做人的深奥道理。
古谚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将民间谜语中所描述的美好意蕴挖掘出来,对孩子进行灌输式的深入浅出的教育熏陶,由此走近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观察了解大自然中的事与物,开发孩子聪颖的智力,使得孩子对世界有个初步的认知度。
这方面的民间谜语有“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都说它是英雄汉,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家禽)谜底:公鸡”;“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裳就扯破(猜一植物)谜底:大蒜”;“小小娃娃兵,四处寻猎物,物虽比己大,团结便解决(猜一昆虫)谜底:蚂蚁”等等。
谜中通过对谜底“公鸡”、“蚂蚁”和“大蒜”的精彩描述,从中启发孩子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更好地去感知万花筒般的世界,培养孩子丰富美好的想象力。
当孩子陶醉在猜中谜底而感到自豪时。
家长还可以对孩子作一些展开式的解释启发。
如赞扬“头上戴”着“芙蓉”,身上穿“锦衣”的漂亮“大公鸡”,多像个“英雄汉”那样威武豪爽。
教育孩子学习可爱的“大公鸡”不睡懒觉,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像“大公鸡”清早起来为睡梦中的人们报晓,当个“英雄汉”。
不要学“大蒜”的不团结,不团结就会造成“一分手,衣裳就扯破”的不良后果。
教育孩子要像“蚂蚁”那样“团结”,引导孩子要和小朋友团结友爱,让孩子学习小“蚂蚁”依靠“团结”来“解决”个体势单力薄的问题,以此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解以上民间谜语中蕴含的哲理,从中优化孩子心灵,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与人友善的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健康良好的性格,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让孩子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共同合作,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二)、用民间谜语培养孩子孝敬长辈,懂礼貌,爱劳动。
谜语中有很多描述人事礼仪和劳动的场境。
家长根据谜语中的精当描绘和喻意,教育孩子从小孝敬父母,懂礼貌,与人和谐相处。
指导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简单料理自己的生活。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
如用“女子婷婷立池塘,面若桃花身摆柳,孩子出生娘不见,孩子连着娘心头。
(猜365kUaIle.cN一植物)谜底:荷花”中“孩子连着娘心头”的谜句,给孩子讲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人间第一情的道理。
以此深入浅出地教育孩子要继承尊敬、孝顺长辈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再如“小小天使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又采花粉又酿蜜,个个夸它爱劳动。
(猜一昆虫)谜底:蜜蜂”。
和“纺织工聪明又勤劳,人人赞它是能手,自己独造一间屋,四面不装门和窗。
(猜一昆虫)谜底:蚕”。
从以上两则谜语中演绎的情节,教育孩子像小“蜜蜂”似的“又采花粉又酿蜜”那样“爱劳动”,如“自己独造一间房”的蚕宝宝那样“聪明又勤劳”。
使孩子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三)、用民间谜语引导孩子的正确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民间谜语深蕴浅露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通达事物的深奥道理。
朱自清先生赞誉民间谜语:“索隐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且所述皆习见事物,象形疏状,深切著明,在幼稚时代,不啻一部天物志疏。
”充满智慧的民间谜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这部“天物志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民间谜语的生成,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事和物,源自于世间万物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生物和静物,源自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举止、每一件与时代共鸣、与主流相吻合的事。
这给正处于身心发展萌芽状态的孩子,提供了正确明辨是非能力的广阔天地。
家长用 “索隐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
”这一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廿五六,又生两只角。
(猜一天体)谜底:月亮”。
谜语用浪漫的构思,将“月亮”幻化作有灵性的生物体,月亮的月相变化尽显谜中。
“无数丝线细又长,上接天来下接地。
线长不能做鞋袜,线多不能缝新衣。
(猜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
谜语隐喻演绎了自然界中下雨的奥秘。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猜一农作物)谜底:花生”。
“花生”作拟人状物的夸张比喻。
用谜语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进行生动的状物描绘和形象比喻。
培养孩子充分理解这种形象思维的依据的特征和原理,让孩子的思维在对谜语的探索中驰骋。
还有如“全身片片盔甲亮,生得神气又威武,有翅不能飞上天,无脚倒能游江海。
(猜一水生动物)谜底:鱼”。
谜语将鱼的特征形态描摹刻画比喻的惟妙惟肖,孩子从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美的熏陶。
孩子从谜语中感悟到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知道了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下雨时的壮观景象;花生是由果壳、花生衣、果仁组成;鱼身上有鱼鳞,鱼靠鱼鳍划动和鱼尾摆动“游江海”。
谜中雨水的“丝线”既“不能做鞋袜”,又“不能缝新衣”,却是世间万物的生命之源。
谜中鱼的所谓“翅”膀虽“不能飞”,却可划水,保持鱼身平衡。
运用这些精彩巧妙的谜语,让孩子在寻求谜底的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激发起孩子的探索欲望,锻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获取正确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层次。
(四)、用民间谜语提高孩子的百科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素质修养。
民间谜语的内容广泛,它的构成是多元素、多领域或者是多方位的。
如“水漫金山闹盈盈,吓得许仙不像人,白蛇娘娘当中坐,小青站在下面听。
(猜一字)谜底:源”。
猜谜中,让孩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向孩子讲解字谜是根据中国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法和转注、假借的用字法原理制作的,这对孩子以后语文知识的掌握是很有用处的。
还有谜中涉及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故事中天性善良的“许仙”;明辨是非、嫉恶如仇,足智多谋,知恩图报的“白蛇娘娘”;爱憎分明、忠心不二、聪明伶俐,勇于助人的“小青”。
这对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是多多益善的。
像“弯弯树,弯弯藤,弯弯藤上挂灯笼,红红灯笼镶珍珠。
(猜一植物)谜底:覆盆子”。
则将孩子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
谜语从“覆盆子”外形入手,把成熟的“覆盆子”果实,运用“赋物象形”的成谜法门,形象地比喻成那鲜艳夺目地悬“挂”在一丛丛“弯弯树”枝干上蔓延出去的“弯弯藤上”的“灯笼”。
那似“镶”满名贵红“珍珠”的、洋溢着喜庆吉祥的“红红灯笼”的野果——“覆盆子”,它那珍珠玛瑙般的绚丽外表和酸酸甜甜的自然味道,是大自然馈赠的一份佳礼。
“覆盆子”谜语谜面以童言童语巧布,形象生动,陶然成趣,正迎合孩子审美的心理。
谜语中散发着“覆盆子”的清香芬芳和童言童真透出的奇巧谐趣,将孩子带入妙趣横生的童话世界。
家长在解读“覆盆子”谜语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感恩大自然之心,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民间谜语包罗万象,蕴涵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引发孩子学习百科知识的兴趣,对孩子百科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益处多多。
(五)、用民间谜语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孩子的价值观来源于成人社会,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
孩子优良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
孩子成才了,家庭才有幸福感,所有家庭成员才有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一些蕴涵内容积极向上,传统的和合着时代前进步伐的民间谜语中的道德观,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的心灵中。
如:“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挡。
(猜一木工用物)谜底:墨斗”。
“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请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猜一木工用物)谜底:墨斗”。
谜语中的“墨斗”被拟人化作一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正义者,遇到“天下邪魔”挡道,或“天下”不平“曲”折事,就会采取“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见义勇为的壮举。
还有如 “身披一件大皮袄,山坡上面吃青草,为了别人穿得暖,甘心脱下自己毛。
(猜一家畜)谜底:绵羊”和 “胡子不多两面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库它放哨。
(猜一动物)谜底:猫”。
谜语中描述隐寓了“绵羊”那种“为了别人”乐于无私奉献“自己毛”的精神与“猫”为人类“巡逻”、“放哨”恪守职责的精神。
家长要挖掘上述谜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引导孩子学习“墨斗”谜语中所折射的英雄壮举。
学习“绵羊”的高尚情操和“猫”的敬业精神。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用民间谜语培养孩子的美好理想。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孩子如果陷入这种“猪栏式的理想”不能自拔,就会像失去了方向的航船,结果定是徒劳无益的忙碌一生,必将一事无成,甚至导致迷航翻船。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家长有针对性地用谜语中刻画隐寓追求美好理想的一些事物的描述,来激发孩子树立远大美好的理想,引导孩子设计一个奋斗目标,用以追求人生美好的理想。
如“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猜一节日传统食品)谜底:粽子”。
“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祖国作贡献。
(猜一农作物)谜底:花生”。
“粽子”谜语用运“拟人状物”成谜法门,将“粽子”拟人幻化塑造成爱国诗人屈原。
谜语借物喻人,喻意深刻,描绘出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高山仰止的光辉形象。
谜中后三句“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
”是对诗人一生崇高品格和坎坷经历的生动写照。
全谜喻物言志,喻事寄意,表达了人们对胸怀浩然之气屈原的敬仰和同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选择此类蕴涵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美好理想的谜语,把孩子教育培养成那种“为”伟大“祖国作贡献”的人才,使孩子的人生“光芒万丈长”。
急求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诗歌、故事及格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轻诺必寡信。
《老子》民无信不立。
《论语》(应该是这些)
中国传统美德的成语和事例
【第1句】:一诺千金;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第2句】: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没有问题的。
【第3句】: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中华美德都有什么
孝敬父母 尊师重道 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 自强不息 谦虚礼貌 诚实守信 严己宽人 人贵有耻 见义勇为 整洁健身 求索创新 勤劳节俭 见利思义 敬业尽责 清正廉洁 爱国爱民 天下为公 这是中华美德网的分类,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语
尊老爱幼抱诚守真 抱柱之信达诚申信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诚心诚意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开诚布公一诺千金拾金不昧推心置腹光明正大海枯石烂曾子杀豪讲信修睦竭诚相待开诚相见开心见诚恪守不渝口血未干披肝沥胆披心相什剖心析肝歃血为盟推诚相见推诚不饰物微志信言行一致心虔志诚信誓旦旦信以为本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一言之信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传统文化有什么中国特色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七个字,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
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
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
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
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
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
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
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
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
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
“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
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
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
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
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
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
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
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
除此之外,还有后世在一些社团还有另一个版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