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专利法实施的感言

怎么样写专利法讲座后感想

专利制度激励创新、鼓励发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等。

免费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就到法帮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科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

【第26句】:1倍,年均增长达

【第13句】: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

【第10句】:2亿元,是1991年的

【第26句】:1倍,年均增长

【第22句】: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

【第80句】:8元,是1991年的

【第22句】:8倍。

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

【第1句】: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

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

【第5句】:2倍。

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

【第54句】: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

【第73句】: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

【第42句】: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

【第2句】: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

【第70句】:3%提高到82%,增加了

【第11句】:7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

【第81句】: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

【第72句】:3%,比2000年高

【第12句】: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

【第12句】:5亿元,是1995年的

【第14句】:9倍,年均增长达

【第25句】: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

【第56句】:9%,比1995年高出

【第16句】: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

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

【第12句】:6亿元。

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

【第74句】:5亿元,是1995年的

【第9句】: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

【第13句】:8万人年,是1991年的

【第2句】:3倍。

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

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

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

【第11句】: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

【第84句】:4倍和

【第57句】: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

【第42句】: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

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

【第28句】:6%,比1986年的

【第2句】:3%增加了

【第26句】: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

【第4句】:8万家,从业人员由

【第12句】:3万人增加到6

【第50句】: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

【第5句】:5万亿元和

【第4句】: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

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

【第74句】: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

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

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

【第16句】: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

【第31句】: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

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

【第58句】:6万件,是1986年的

【第25句】: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

【第15句】:3万件,是1986年的

【第20句】: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

【第26句】:1%。

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

【第30句】: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

【第3句】:2万件,是1986年的3

【第54句】: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

【第10句】:6%,比1986年提高了

【第7句】:4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

【第40句】:5万篇,是1990年的

【第4句】:6倍。

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

【第7句】:1万篇,是1987年的

【第14句】: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

【第3句】:6万篇,是1987年的

【第15句】: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

【第6句】:5万篇,是1987年的

【第36句】: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

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

【第69句】: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

【第4句】: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关于专利奖金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

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由于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也日益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知识产权法确认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集体、法人、合伙等,从国际交往来看既有内国人又有外国人。

外国人在内国以及内国人在外国享有知识产权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知识产权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

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

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

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

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第1句】: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第2句】: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第3句】: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动性。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国内外流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各种报纸、杂志、国际学术会议、学者访问、国际博览会、电视、广播、图书资料、卫星技术、计算机的国际互联网等的出现,使得在一个国家取得的某一知识产权很容易就会传播到外国。

这种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与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别是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严格地域性对其很不利。

因为,一方面他们想把自己拥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专利产品、商标商品、文艺作品输送到国外,占领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又惟恐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国家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以至被无偿使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所以,他们希望在本国取得的这些权利,同样也能够得到有关外国的法律保护。

这样,就出现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各国通过国内法对涉外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外,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还签订和制定了许多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目前,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一)、《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巴黎公约》并没有给缔约国提供一套统一适用的专利法和商标法,它仅仅为缔约国规定了相互保护工业产权的几项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是:

【第1句】:国民待遇原则。

缔约国必须把它依法给予本国国民在工业产权方面的保护,也同样给予其他缔约国国民。

【第2句】:优先权原则。

成员国的国民就一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商标首先在某个成员国提出申请,自该项申请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发明、实用新型为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以同一内容向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应以第一次申请的日期为以后提出申请的日期,在优先权限内,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内容提出申请,专有权仍授予缔约国的申请人。

【第3句】:强制许可原则。

每一个成员国有权采取立法措施,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核准强制许可证,以防止专利权人可能对专利权的滥用,例如,专利权不实施或不充分实施专利。

但强制许可只能在专利权人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或者自批准专利权之日满3年(取其中较长者)未实施专利时才能采取此措施。

【第4句】:独立性原则。

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权彼此无关。

(二)、《专利合作条约》。

《专利合作条约》解决了专利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简称《马德里协定》)它是对《巴黎公约》中关于商标国际保护的补充。

(四)、《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条约》简称《伯尔尼条约》基本原则:

【第1句】:双国籍的国民待遇原则

【第2句】:自动保护原则

【第3句】:最低限度保护原则

【第4句】:独立保护原则。

(五)、《世界版权公约》,主要原则有:

【第1句】:双国籍国民待遇原则

【第2句】:有条件的自动保护原则

【第3句】:独立保护原则

【第4句】:最低限度保护原则。

(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基本原则:

【第1句】:国民待遇原则

【第2句】:最惠国待遇原则

【第3句】:权利用尽原则。

大国崛起每集写50~100字简单记录

1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迪亚士、达·伽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2小国大业(荷兰)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3走向现代(英国·上)     (16—17世纪)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

女王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接下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却因为坚信君权神授,违背了英国早在13世纪时由所确定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议会之间进行了一场为时四年的内战,战败后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

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4工业先声(英国·下)    (18 — 19世纪)     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

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5激情岁月(法国)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

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而法国社会一直无法解决的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颁布。

    但是,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出现了极端事件和长期动荡。

这时,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

    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

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6帝国春秋(德国)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

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

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

7百年维新(日本)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

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的传奇经历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

但是,同时写进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二战后的日本,以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现在,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三强的国家。

8寻道图强(沙俄)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

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

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

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

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

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

9风云新途(苏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

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国投资者。

苏联经济逐渐复苏。

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

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

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

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

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值得期待。

10新国新梦(美国·上)     (17世纪—19世纪)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

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拿过欧洲接力棒的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此后,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

11危局新政(美国·下)    (20世纪初 — 二战结束)    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

一大批垄断性的大公司、大财团相继出现,第一家托拉斯集团—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但问题很快显露:垄断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机会平等丧失;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劳资矛盾激化。

美国人开始反思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1901年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顺应进步主义的思想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

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12大道行思(结篇)    一、大国之谜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二、大国之惑     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

    三、大国之路     二战后,各国逐渐开始理智地寻找大国之路。

    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

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对知识产权法的理解和体会

先用权:是指专利申请之前,已有人制造相同产品,或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作好制造或使用的必要准备,则在批准申请人的专利权以后,上述人员仍可在原范围内继续制造和使用的权利。

国际上一般把“先用权”当作不能视为侵犯专利的情况之一。

补充: 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二)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追问: 那你的意思是我们不存在侵权是吗 回答: 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补充: 当然你要出具销售产品的历史记录 设计图纸,产品标准等原始记录上的时间很重要 提问者 的感言: 谢谢2010-03-07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1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