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博物馆参观感言
邮政博物馆感想50字小作文
7月5日,老师我们到邮政博物馆。
一路上,我们兴烈,盼望着快点到达邮政博物邮政博物馆位于四川北路,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一进博物馆大门,就看见富丽堂皇的大厅,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水晶灯,地板是由蓝白两色的瓷砖拼起来的。
来到展览大厅,眼前的景象使我目不暇接:展览柜台里摆放着各个年代、各个国家不同的邮票。
有中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琳琅满目。
“哇
这套大龙邮票价格真贵呀
竟然要好几百万呢
”一位同学兴奋的叫起来。
最有趣的是一个“小型的”邮筒——金筒。
它是用来装金币的,现在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了。
“PFID邮件分拣机”是一个高智能化的机器。
它通过滚轴带把各个邮件放置在不同区域的盒子里,方便邮递员送去。
最后,我还观看了一个关于未来邮政的影片,我知道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次博物馆之游真有意义呀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观后感
抗战纪念邮票观后感 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也是无数英雄鞠躬尽瘁的应有结果。
这一周,我们学校的大厅内贴起了一横幅——“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邮票火花展。
”邮票从1931年开始为我们展现出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毅然奋起与日本人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中国军民前赴后继、,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抗日英雄”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就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杰出代表。
从开始的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到最后的战略反攻,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的最后胜利。
但今时今日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却不懂得珍惜前人为我们美好的今天所做的浴血奋斗,大手大脚地挥霍着国家的财产,父母的血汗钱,买着日本电器,看着日本动画片,滥用“文化交流”之名。
但我们要弄懂,文化交流是要相互吸取其优点,并不是单纯的享受,更不是过分依赖甚至狂热。
现在的青少年的服饰,发型等方面无不是受到了它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只会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会让我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它国的国库,甚至对我们的学业也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
几十年前的战争我们胜利了,可如今我们青少年的思想能否抵御得了这文化上的侵略吗
难道我们只有在战争真正爆发时才觉醒吗
天津博物馆参观体会500字
世间有很多宝物,虽然不一定可以拥有,但是你能够走近你最喜欢的宝物的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第11句】:11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到天津博物馆参观,让我们近距离去欣赏美丽的宝物。
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镇馆三宝,这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与之前自己来参观所得到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禁为这三件宝物而赞叹,赞叹她的美丽,赞叹古人精湛的工艺,赞叹古人绝妙的绘画手法,也赞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集中讲解之后,在自由参观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历史的介绍——《中华百年看天津》,它分9大部分:天津历史沉淀、英勇悲壮的抗争、工业文明启蒙、殖民统治见证、北洋亲政的诞生、中西文化交汇、北方经济中心、日本侵华基地、红色风暴的雷鸣。
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走在展览馆中,仿佛穿越一般,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感受家乡的历史。
博物馆的装饰设计真的是很棒,我们边参观边赞叹其设计之妙。
历史在变化,历史在发展,现如今的天津已不在是外国殖民者的,进步着的天津,不断发展着的天津,充满生命力的天津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参观过天津历史主题馆,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他的蓬勃发展与进步而感到自豪,也更加相信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如何写对邮票发展史的感想
200字起求大神帮助
邮票的历史 邮票出现之前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
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
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
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
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
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
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
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
1818年萨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
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
第一枚邮票的诞生 罗兰·希尔爵士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
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
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早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
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
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
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
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
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
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
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
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
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
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
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
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
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
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
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
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
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
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
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