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历史感言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深深自豪,从而激发我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作出绵薄贡献的决心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国学及人文社会学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进《前沿讲座》的演播室,与广大企业家分享其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中体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当他走进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浓郁之青丝、矍铄之精神、儒雅之言谈,让我们谁都不敢相信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虽然当天外界已达到37度的高温,但是炎炎夏日仍无法阻挡人们追随这位智者的脚步,随着讲座的行进,演播室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悟性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庚其先生认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识。
李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领悟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在场的所有人进行了精要的分析。
从道家到儒家,从四书五经到中国经典名著,李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其中更是渗透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企业管理之道。
他指出,讲传统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无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李庚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时重视企业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企业兴亡,匹夫有责”,这即是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须有“中正和谐”的思维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讲座结束,在场观众皆为李庚其老师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领悟到了企业管理之“道”。
许多观众表示今后要潜心学习中国传统历史,用一位观众的话表示,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贵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与前沿讲座董事长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与观众交流
情简要描述你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
。
。
。
。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推崇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
。
。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的一剂良药。
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
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
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中国历史的感想300多个字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想。
为什么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
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
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
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知识,既可以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全面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学习和研究近代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 感想
中国的古代科技起步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曾经达到的高度,也非现时所能想象。
但却最终衰落。
及至今日,但凡说新科技和创新,几乎唯国外论。
几乎唯洋人论。
痛需思痛。
凡事皆有源头。
中国科技发展史几乎可以认为是一部悲剧史。
每当你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伟大前人留下的辉煌,势必让你对今时今日科技的落后而感到耻辱。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悲剧
在下以为是源自于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匹配。
而最终使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最终归于暗灭。
中华文明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始终都没有协调过。
所以我们在看历史书时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与矛盾。
往往,某年月日中华某位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什么,则此新发明创造最终都归于官办,用于皇家。
皇家则谨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谓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将所有的创新加以雪藏。
待到一代帝王被打倒,或是仅凭皇家已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国之利器才示于人。
而此时,所谓的利器除了在艺术方面得以发扬发展,在工艺方面往往又要受到官办经营的更多限制。
于是技术与科研的进一步创新就止于此了。
所以中国人发明的了火药,也能制造火铳,但是火枪的发展绝无法超越西方。
而火药流入民间,最终也只能成为各种烟花爆竹的创作要素,而不是富国强兵的前提条件。
即使今日也是如此。
科技的发展需与当时的文化,当时的政体,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统一才能形成最大的生产力。
否之,则只能形成茶余饭后的消遣玩意。
无法对民族腾飞,社会进步产生助力。
英格兰借助纺织工艺的提升而一跃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世界霸主,中国本掌握着世界武器发展史的命脉却最终成为了鞭炮礼花的第一生产国。
这并非简单的国人不知上进,或祖宗的好逸恶劳。
而是政体、文化、科研载体多个无法改变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吾人为之兴叹,吾人亦为之感慨。
虽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有三十余年,而真正能与之匹配的政体,文化等诸多配件吾人又能从何而得
乃何,乃何~
学习了历史后对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学习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对历史的感悟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对中国近代史的 感悟
了《中国近代史》的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 为什么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
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
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
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但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主力军。
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初,人民群众就与反动统治者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
当封建统治者软弱妥协时,人民群众担负起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神圣任务。
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
历史充分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
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可以看到,近代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农民阶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和平改良的道路不能救中国;直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它的胜利果实最后却被袁世凯所窃夺,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处境。
这些失败昭示,农民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虽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知识,既可以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全面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学习和研究近代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不败
祖国必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2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