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感言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国学及人文社会学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进《前沿讲座》的演播室,与广大企业家分享其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中体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当他走进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浓郁之青丝、矍铄之精神、儒雅之言谈,让我们谁都不敢相信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虽然当天外界已达到37度的高温,但是炎炎夏日仍无法阻挡人们追随这位智者的脚步,随着讲座的行进,演播室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悟性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庚其先生认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识。
李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领悟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在场的所有人进行了精要的分析。
从道家到儒家,从四书五经到中国经典名著,李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其中更是渗透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企业管理之道。
他指出,讲传统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无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李庚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时重视企业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企业兴亡,匹夫有责”,这即是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须有“中正和谐”的思维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讲座结束,在场观众皆为李庚其老师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领悟到了企业管理之“道”。
许多观众表示今后要潜心学习中国传统历史,用一位观众的话表示,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贵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与前沿讲座董事长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与观众交流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深深自豪,从而激发我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作出绵薄贡献的决心
情简要描述你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
。
。
。
。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推崇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
。
。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的一剂良药。
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
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
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饮食文化感想
中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德观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有关“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的感言
【第1句】:红绿灯下讲文明,斑马线上见公德。
你争我抢多危险,你谦我让多平安
【第2句】:一纸一屑不乱扔,一花一草要爱护,一举一动有礼貌,一言一行守公德——讲文明应从点点滴滴做起。
【第3句】: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第4句】:礼貌和文明是我们迎接世博的金钥匙。
【第5句】: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世博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第6句】:文明是世博的源泉。
【第7句】: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第8句】:关心世博,我们的职责;爱护世博,我们的义务;热爱世博,我们的心声。
【第9句】:世博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第10句】: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文明做人,迎接世博
【第11句】: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第12句】: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第13句】: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第14句】: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第15句】:绿色、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迎接世博
【第16句】: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第17句】: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第18句】: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第19句】:迎接世博,人人有责
【第20句】: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第21句】: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世界
【第22句】: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给我一个美丽、文明、宁静的世界,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第23句】: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第24句】:对不文明的行为说:NO
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文明有礼从我做起践行文明礼仪展示文明风采传递社会关怀公共场合文明有礼”“网上交流文明有礼 好邻胜万金,邻里互帮互助,生活和睦美好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生命并非短促得连讲究礼节的时间都没有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标志,但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
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
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的花朵。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尊重是一道栅栏,既保护着父母,也保护着子女,使父母不用忧思,使子女不用悔恨。
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忍耐让你更快到达;宽容让你轻松前行;帮助让你收获幸福;微笑让你沐浴春风;礼貌让你换来真诚;尊重让你变得高贵;信任让你收获成功;诚信让你征服世界。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讲文明,践行动;言语美,礼先行;讲卫生,身先立;爱祖国,献丹心;建和平,世界安;文化盛,国家兴;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策,民为本
文明,无声、却很甘甜; 帮助,平常、却很温暖; 信任,无言、却很真切; 友情,无形、却很珍贵; 爱心,简单、却常留人间……戒陋习,讲诚信,志趣高雅求上进;孝父母,睦友邻,生活快乐又温馨。
和谐社会讲文明,各位市民要记清,言谈举止有修养,爱憎分明不徇情,办事公正讲廉洁,乐善好施济贫困,遵纪守法争模范,维护交通讲卫生,低碳生活倡环保,德艺双馨好市民。
文明道德风尚,是城市发展的指明灯,是温馨幸福的探照灯,是绿色环保的节能灯,是和谐长沙的聚光灯。
你挤我挤,道路更拥挤;你让我让,心宽路自畅礼仪多一点,陋习少一点;诚信多一点,虚假少一点;阅读多一点,愚昧少一点;节约多一点,浪费少一点;文明多一点,社会美一点。
你微笑,我微笑,生活处处是美妙;你伸手,我伸手,世上的路儿都好走;你礼让,我礼让,条条道路都宽广;你文明,我文明,社会到处是新风塑礼仪之邦魂,做文明有礼人
写一段关于京戏脸谱的感言,比如:我认为京戏脸谱。
。
。
。
。
承载了中华文化。
。
。
。
。
我们应该。
。
。
。
。
人身无标签,京剧有脸谱。
京剧脸谱活画出了人间众生相…… 看懂京剧脸谱,便知世道人心。
礼义廉耻、忠奸善恶,历历分明……
儿童传统文化学习感言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众里寻她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去选的。
我之所以看重这门课,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几个字。
可以说我在追求“素质”,我的“众里寻她”之“她”也就是“素质”。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无外乎背诵与欣赏,我个人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不关于背诵。
所以选课时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抵触。
但毕竟是与“素质”相联系的,最终还是选下了。
二、灯火阑珊“灯火阑珊”在这里当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现今所处的社会位置。
曾经在中国战友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今已经被人们旋转到了社会的某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没有太多的人为之撑起蜡烛,没有太多的人给以重视。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当然更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三、蓦然回首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竟然把课程简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大学生素质培养”。
当时我的心就凉了一半。
依然想要从中素质所在,而却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多大兴趣。
而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回首”了,两节课后,我已确信“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
相信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相信“素质”就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
一、 个人素质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
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
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
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
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
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
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
也不难理解。
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
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
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
“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
(三)仁爱仁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素质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期对整个都心存仁爱,那“孝弟”与“谨信”自然便也会做到了。
“仁爱”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谨信”的推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仁爱”当然也就不难。
二、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为此当然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伦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并且指出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一)父子关系在这里“父”与“子”都是代名词,指代父母与子女,还可以扩展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
父子关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子女应孝养父母。
需要说明的是“慈爱”是广义的,它至少应含有以下意义。
养育。
父母对子女理所当然负有养育的责任。
关爱。
“关爱”不等于“溺爱”,是要照顾好,并培养好。
教育。
教育不是靠边口头传授而是身体力行,“上有所施”才会“下有所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
(二)夫妇关系这里“夫妇关系讲述了从择偶到相处的一系列的规则。
【第1句】:择偶。
择偶的标准应该是贤德,而不是金钱、地位、容貌等。
【第2句】:过程。
交往的过程应依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即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的发展规律。
【第3句】:相处。
重点突出相处的言语、行为、心地、感觉。
爱的言语应该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爱的心地地无私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
以下三种关系,只要把握“仁爱”两字便可处理得当,故简略介绍。
(三)君臣关系泛指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四)兄弟关系泛指长幼之间的关系。
(五)朋友关系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关系,可以认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无伦外之人”。
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所在。
那么我就要将它学好,并将它光大。
当然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学而是做。
现在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饮食文化感悟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想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
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