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获奖感言
以中国女排和祖国我心中为题写一篇发言稿
里约奥运会进行了女排决赛,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塞尔维亚队夺得银牌。
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三次夺得奥运金牌。
当最后时刻替补上场委以重任的张常宁,成功的发球过网后急坠破坏了对手的一传,惠若琪的探头给塞尔维亚人致命一击之时,如你,如我,如电视机前13亿中国人,都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咆哮,人说看中国女排需要一颗大心脏,坚持着看完里约奥运决赛,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紧张,更多的是热泪盈眶! 终于明白父辈所一直提的“女排精神”,翻开这些年女排的历史,1984年在洛杉矶,女排小组赛输给了美国——但在决赛中竟然没给东道主任何机会,3-0拿下;2004年在雅典,陈忠和的那支黄金一代在爱琴海彼岸成成就了“大写”的女排精神,从半决赛0-2落后古巴的绝地反击,到决赛0-2落后俄罗斯的登临绝顶,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张越红重锤落地之后流下的激动的泪…… 当伦敦奥运中国女排2-3被日本挡在四强之外时,那时的女排跌入谷底,我们以为还要等待下一个20年。
幸好,我们有郎平,这个30年中国人永远兴奋的女排图腾!她上任后,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一代的“朱袁张”组合,你能想象一支在伦敦仅仅进入八强的球队,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站上世界之巅吗?2022年世界杯夺冠——这竟然和郎平此前给出的时间表完全重合,在她连续发掘了朱婷、袁心玥和张常宁、龚翔宇之后,给出了这支女排出成绩的时间表就是2022年! 真的,除了这个团队,没有别的任何一支球队能够配得上“精神”二字——请记住,她们的名字叫中国女排,她们30多年来激励国人的叫“女排精神”。
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
”在这个网络化、娱乐化充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女排精神的归来。
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不是目标太难,而是你还不够努力!加油,每一天! 女排精神常在,共筑泰山不屈斗志!
2022中国女排拿奖之后的感想作文500字
2022年8月21日,相信亿万中国会在电视机旁为中国女油、喝彩;相信得知了女排夺中国人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那激动人心的激战时刻。
人们兴高采烈地评论着、分析着,不约而同地赞美女排精神又回来了!作为一名老青年志愿者,我再一次从女排夺金中获得了启示,再一次从女排精神中汲取了力量。
女排精神是什么?有很多。
它是一种宝贵的体育精神,顽强拼搏,科学训练,在竞技比赛中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女排精神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
随着中国女排重登世界之峰,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会给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之中的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触动。
那么,女排精神会给我们这些志愿者带来什么呢?从中国女排逆转巴西队、荷兰队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今天中午庆祝女排夺金、下午志愿实践之后,我决定开始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学会经受三个考验: 首先是要学会经受时间的考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种考验更为长久,更为公正。
本次中国女排夺金的灵魂人物就是主教练郎平。
32年前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32年后,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
三十二年!她用人生长度的三分之一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
因为她看准了,因此无论顺逆,她都义无反顾。
其实,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时间是最公正的试金石,大浪淘沙见真金。
23年前,中国青年志愿者高举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旗帜,今天我们传承着光荣的志愿精神。
在困境中,让我们坚持、再坚持一下;在胜利前,让我们前进、再前进一步。
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好社会也一定会在时光大道上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其次是要学会经受信心的考验。
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这种考验更为严峻,更为现实。
这次中国女排奥运会夺金是在时隔12年(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这期间中国女排经历了什么?有成绩进步的喜悦,也有坠入低谷的苦恼,但中国女排始终没有失去宝贵的信心,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女排优秀队员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当代中国的志愿者生逢其时,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志愿服务前途光明,这种态势成为广大志愿者信心满怀的强大后盾。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志愿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志愿路上仍然有坎坷、有荆棘,仍然需要时时与信心相伴。
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行善立德,志存高远;对他人有信心,相信人心向善,以心换心;对社会有信心,相信人间正道,中华梦圆。
最后是要学会经受身体的考验。
身体是事业的根基,这种考验更为直接,更为重要。
56岁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带领队员重夺奥运金牌,给国人带来了更多的鼓舞,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期待。
国内很多媒体赛后都期望郎平能够带队参加2022年的东京奥运会,在东京实现中国女排辉煌的圆满轮回。
我们都祝愿郎导能够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女排再次圆梦,同时也知道下一次她所经受的考验会更多,最为直接的就是身体的考验。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还记得我们青年志愿者与共和国的伟大约会吗?等到2049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年志愿们将在志愿服务中再次相聚,共同来见证伟大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共同见证中国梦梦想成真的伟大时刻。
因此,为了我们所忠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衷心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求关于中国女排,获得冠军的感想。
中国的三,只有你有冠军相。
尽管潮起潮落也会有失但只要有你就有希望在,就有惊喜在,三大球才不至于丢脸。
八十年代的五连冠,曾经激励了多少中国人,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心潮澎湃,以致有一个词,专门属于你,叫女排精神。
二十多年来,世事更迭,队吕走了一茬又一茬,教练也换了几个,但只有女排精神的代表铁琅头郎平在,女排精神就在,凝聚力就在。
就像这次里约小组赛,输美国,输荷兰,谁都可以输,但不能输巴西,否则别说冠军,连门都没摸到,就打道回府了。
于是战巴西,我们看到了血性的中国女排,巴西队蒙了,世界冠军的主场,硬是生生地被我们打趴下了。
巴西人不明白,但我们明白,女排精神回来了
有了女排精神,什么对手都不在话下。
半决赛战荷兰,这个我们曾经输过的对手,不能手软,不要仁慈,狠狠地打,拚命地追,一分也不要放过,半点也不许谦让,嬴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决赛面对塞尔维雅,这个笫一次进决赛的对手,认真对待,细致研究,精心布置,反复商量,离冠军近在咫尺,摆正平常心,发挥高水平,打
打
打
又被我们打趴了。
我们是冠军,女排又带给我们惊喜了。
这惊喜,只有女排能够带给我们。
我们愿意女排惊喜不断,冠军拿得手软。
在东京,廷续辉煌,再写传奇。
郎平2022排球奥运获奖感言
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真想大声呐喊中国姑娘,好样的
中国女排精神屹立不倒,中国女排精神熠熠生辉
中国女排精神是什么
她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她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忘我精神,它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
。
。
。
。
。
中国女排小组赛并不是很理想,然而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信念,顽强拼搏,最终杀出重围,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啊
在胜利欢呼的那一刻,教练哭了,队员们哭了,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经历了多少苦难,熬过了多少春秋,饱受了多少摧残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只有她们知道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是每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就是战场上团结一致的信念,舍身忘我的大义才换来了今天的璀璨。
中国女排曾一度经历低谷,她们受亿万人嘱托,顶着巨大压力,艰难前行,她们始终不忘永不放弃的信念,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展示最好的自己,尽力打好每一个球,不到最后绝不认输。
中国
中国女排吧不能发言?
可能发帖设置了等级限制吧,先慢慢签到吧
中国女排演讲稿300字
中国女排夺冠演讲稿女排精神是刻苦奋斗、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
中国女排精神演讲稿一中国女排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以三场生死一线又荡气回肠的胜利,表现出这支队伍具备的扎实的技术功底、团结无间的团队意志、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扎扎实实打好每一个球的敬业精神。
今天人们感慨的“女排精神”,正是这一切的集成和组合。
经过三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之后,中国女排终于再次站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有统计称,昨天上午女排决赛时段,几乎一半以上的电视机都锁定在直播频道,创造了电视转播的收视奇迹。
一度淡出观众关注焦点的中国女排,以一种旋风式的姿态,重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相关报道见a12版)在奥运会诸多项目中,女排在技术性、观赏性、竞争性、戏剧性等诸多方面,都不是最顶尖的项目。
对中国代表团而言,26块金牌虽然为最近几届最低,但似乎也不独缺女排这一块。
那么,与“老女排”的辉煌时隔30多年之后,中国女排重新得到万众瞩目,究竟凭的是什么?举国上下争说女排,又究竟在感慨什么?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就是“女排精神”。
几乎伴随着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战胜巴西的同时,报纸、电视中国女排夺冠演讲稿
关于郎平和中国女排的故事的感受一百字左右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
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却也审时度势,虽然成长在集体和体制中,但她却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
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麦当劳都不敢吃一顿。
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
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
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
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
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 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从政,出国留学。
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彼时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
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
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
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
里约奥运前再度出山,郎平心中的执念一如既往。
选材,首创大国家队概念 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
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
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
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
2022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
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365kuaile.cn门都向你敞开。
对于年轻队员,急需国际比赛历练。
郎平率队参加了瑞士精英赛、大奖赛、亚运会、u23世锦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大赛,年轻人不断成长。
而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玥,2022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
尤其是2014年,由于人才储备充分,中国队得以顺利完成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的任务。
以往靠七八个球员打天下的格局,如今被人人都能比赛所取代。
取消22条军规,取而代之的是网购游戏 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
无论是赖亚文、安家杰等教练班子的组建,还是由rett,reg、brittni和dr ho四个美国人组成体能训练 伤病康复的小团队,都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
比如康复师就位之后,女排队员蹲杠铃等损害膝盖的练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体能指标,和根据这个基础上对队员实际情况的私人定制体能和训练计划。
中国队还太年轻,欠缺奥运经验,郎平带成这样,已经竭尽全力了。
这是魏继中老人给出的评价。
高情商的郎平在训练严格的同时,做到了对队员人性化的生活管理。
在郎平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
郎平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都会给予关怀,正是这种母亲般的温暖和知遇之恩,才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升腾出无以比拟的杀气和拼搏意志。
尽管眼眸深处时常带着疲惫,但只要眼光望向球场,铁榔头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
郎平背后,三代人对于女排的精神寄托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
1981年11月16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
随着一场艰难的3比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
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你更会不自觉的心潮澎湃。
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
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