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培训感言
学习中外美术史学习感想 和启示
中外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导的,西方人考虑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参考一下相关的书籍来谈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是去借一本一般艺术学院都会用的<美术概论>教材和<中外美术史>教材,上面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一学期过去了,你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书有什么感想
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书上我们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让你通过读他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对自己艺术鉴赏力的提升。
中国美术史读书心得
学习中美史的时候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
不论是被后人称道的汉唐鼎盛还是所谓萧条淫糜的两晋两宋,画坛的人才辈出,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中华文明只是比较内敛含蓄,而他的伟大绝不亚于所谓的文艺复兴的璀璨光华,他的气魄绝对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真典。
读完中外工艺美术史怎样写感想?我想写篇读后感的小结文章,不知要怎样写
如何写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同学们的来信和网上发来的信息,对大家的写作动态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知上一期栏目中关于选材的内容,大家看过之后,有何感受?请尽快与老师交流. 在众多的来信中,有一位东关某小学六年级的曹笑〓小朋友反映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妙笔生花,却独在写读后感的问题上感到捉襟见肘,希望老师能给她予以指导,并希望老师能与她交朋友,我看了很高兴,那么就借该栏目与大家谈谈关于如何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提及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就与写读书笔记联系到一起.众所周知,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写读后感笔记有益于我们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可谓好处多多.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们就重点来谈谈第二种.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第1句】: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第2句】: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第1句】: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第2句】: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第3句】: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五、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小组发言交流. 六、学生动笔写习作.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养花》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样写好高中的读后感?高中读后感与初中的区别何在? 老师要我们根据读过一篇散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由于太久没写,又因为自我觉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就值得写呢! 一般来讲呢,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论不多,阁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极盼赐教. 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与评论的异同 初学者对读后感和评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掌握不够好,常将读后感写成了评论,或将评论写成读后惑,为此,谈谈这两种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读后感和评论的相同点 1.读后感和评论都属于议论文,都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即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2.对原文的内容或所议之事都要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并能做一定的联想. 3.都有一个引出问题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点,简要地叙述所议之事. (二)读后感和评论的不同点 1.对象不同 读后感涉及的对象是:写自已读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体会,要以写自己的认识为主,如《纳谏与止谤》即如此.评论(包括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所涉及的对象是:思想评论以人们的思想现象为评论对象,如《乌飞鱼跃的联想》;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及文学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说》. 2.“人称”不同 议论文本没有人称的说法,这里套用记叙文的提法.读后感是写“我”得到怎样的启示,获得怎样的收获,并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评论文章总是某种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样,不必把自己摆进去. 3.任务不同 读后感重点落在一个“感”字上,其任务主要是写自己读了什么文章后,有怎样的感受及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启发,对文章所阐述的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见解.评论文章的任务是:思想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肯定正确的,提出偏颇的,批评错误的,它是一种报刊文体,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教育.文学评论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向读者推荐和阐述作品,文学评论者作为作者的知音和读者诤友,应该使读者和作者、读者与作品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欣赏作品的创作艺术”.“它还肩负着引导读者正确地认识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或洞察错误作品的有害实质,井给读者以有益的指导”.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读后感一般是顺着原意生发感想,评论则是针对原意表示态度,如果把读后感比作顺水推舟,那么写评论就是指手画脚了.过去有句话“见官大三级”,评论文章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地位.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从而看出二者与一般议论文的关系: 读后感<一般议论文<评论性文章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 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 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 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 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 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 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 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 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 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 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 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 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 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 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 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 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 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 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 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 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 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 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 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 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 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作文指导:短评精选 短评是针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或某一观点进行的简短评说, 属于评论的一种. 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评”,或者评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评出事件的内涵道理,或者评出现象的本质底蕴,或者评出观点的价值意义. 评论文章的种类很多,如:政治评论、时事评论、经济评论、新闻评论、文 艺评论、书刊评论、思想评论等.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握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 要写好短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述”是手段,“评”是目的. 不述其事,评无依据;不评其理,述无意义. 但是述和评不可平分秋色,因为评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归宿. 如林默涵的《说“小”》,开头就是先说“我们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轻视小事上面”,然后再针对述的现象进行评析;再如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开头也是先介绍四首词的情况,然后用大量篇幅对这四首词进行赏析. 如果介绍重于分析,便会成为介绍性文章,这是写评论之大忌. 2.“述”有选择,“评”有针对.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里为什么述此而不述彼,这同评的针对性有关. 林默涵为了号召人们切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小”问题进行介绍. 如果述的材料没有选择,那样的道理将会缺乏针对性,将会杂乱无章. 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评述相通,述评相联,即述的材料与评的道理紧扣一个中 心,抓住一个角度,绝不可南辕北辙. 此外,写思想评论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1.思想评论要有及时性. 它与针对性密切相关. 及时,评论的针对性就更强. 所以,思想评论要针对现实,下及时雨,当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作出判断,不要放马后炮,做事后诸葛. 2.评论要实事求是. 思想评论,要就事论理,实事求是,不能乱扣帽子,无限上纲. 写文艺评论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读原作.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作,这样才可以取得对原作主要思想、艺术形象、艺术技 巧等的评论权. 其次还要阅读序跋、注释,查阅有关资料. 为了使自己的评论能中肯,必要时还应参阅现有的其他人的评论,聊作构思时的参考. 2.实话实说. 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肯定否定,孰褒孰贬,都要恰如其分. 3.不落俗套. 文艺评论贵在有新意,不要陈词滥调. 对于文艺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论分析,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 4.看重艺术分析. 文艺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 而思想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往往要从它的表现形式入手. 因此,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文艺评论的重要方面. 怎样进行艺术分析呢? (1)分析艺术构思. 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是怎样提炼主题、怎样寻求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情况,使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当然,有时也可以分析作品中某一局部的艺术构思,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它们都以较凝练的形式表达深挚的思想感情,所以常常可以从一字一句中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看出这一字一句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上所独具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在评论时,必须着重抓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来对作品 进行思想和艺术的分析. 形象都是具体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作者在塑造每个形象时,也都具有独特的创作和构思的方式.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必须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特征,通过有血有肉的具体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初学写文学评论,要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的特征,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言行,因为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无不是他整个性格的具体表现. (3)分析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历年高考题常考查对诗歌、散文意境的把握. (4)分析作品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语言,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析语言要求具体细致,不笼统,不抽象,使人一读便知作品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写作评论时,往往分不清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每每把评论写成读后感,这一点当引起注意. 读后感与评论虽然同属于议论文,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读后感重在“感”,涉及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示;而评论的重点在“评”,即从具体事件中阐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读者以启发和教育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点,或者笔记。
高分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
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
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
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曹不兴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说他能在长五十尺的绢上画一像,须臾即成,而头身四肢比例都没有差错。
虽然他的作品无存,但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窥见他的才能。
曹不兴画的佛像,根据中亚(萨玛堪)僧人康僧会传入的为稿本。
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引起孙权误为真蝇,用手去弹,于是传为美谈。
而曹不兴更以画龙出名,唐代还保存着他画龙的真迹。
但曹不兴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的画像。
曹不兴在过去被认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画家。
卫协、张墨在当时有“画圣”之称。
卫协的声誉尤高,为顾恺之和其他南朝画家及评论家一再赞扬。
谢赫甚至认为卫协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
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
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很罕见。
就记载中的作品题目可见,大多数是历史故事画和若干佛教画。
这一时期留下的善画者的名字,还有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史道硕、王廙、谢赫等。
他们作品的题材,一部分明显地是因袭汉代美术的,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诗经、列女等。
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图、金谷园图、三都赋图等。
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的题材。
但也有一部分是名士像和神仙像,这反映了当时道教思想的流行。
上中国美术欣赏课后的感想 1000字
首先说明一下,这一篇不是论文。
对于总在身边出现却从未留心的中国美术,我自认为自己无论是对于中国美术的文化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没有发言权的,在此仅仅是说下个人感想,所以本文只能叫做杂感而非论文。
在学习“中国美术作品欣赏”公选课之前我从不觉得春联、年画、风筝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得东西也称得上是美术作品,但是现在我明白这些东西都有它的文化价值和美术价值。
不仔细欣赏就会错过很多东西。
我从没想过门神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精神寄托,小时候看到人们在门上贴一些古怪的人像,觉得很好玩;长大了,也许这是时代的原因,觉得把这些做工粗糙红红绿绿的东西贴到门上挺俗的。
现在我才发现这个东西居然有这么多的历史来源与文化内涵,虽然身为一个中国人,但是在课上听老师讲这些门神之类的东西似乎是一种很新鲜的事情,才知道有哪几个人被人们敬为门神,真不知道是该欣喜还是该惭愧。
不过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一定得了解,也算是一种收获。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从公元前发展到十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把它当作“五祀”之首,不敢亵渎。
岁首元旦,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门上贴金鸡、斑虎、浑金门神,室内悬蓝袍、腰笏的钟馗习尚,新年如此装饰门户室内,自然显得金碧辉煌,鲜丽夺目,点缀出了春节之气氛。
然而金鸡,画虎,门神,钟馗之出现,毕竟赋予了驱鬼魅、护佑平安的使命。
汉应劭《风俗通义》:“ 谨按皇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仲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草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常以饯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追效于前事。
如上所述,这类既有趋吉避凶,借以自安,又有装饰门户作用的门神年画,不断衍变,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国民间美术解读》第62页。
几个月之前,我去了趟湖北省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好多中国古代的东西,应该也称得上美术作品了吧。
可惜的是我没有数码相机,只是将就着用手机拍了几张,时隔已久,也不记得拍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来历了,图片也不怎么清晰,不过实物的确是很震撼的。
其实我看这些东西先想到的真不是它的美术价值,我就是觉得做真么精细复杂的东西实在是个技术活,看样子一件东西要获得美学上的称赞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几样东西,本来是很普通的花瓶,镜子,帽子,但是做工精细,很有美感,竟也能被后人冠以如此之高的荣誉,拍出这么高的价钱。
但是正如老师所言,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也不值钱,这些东西,放在当年的生活中也应该是价值不菲的。
且不谈这些东西是多久以前的,反正我是做不出这么复杂精致的东西的,而且就算是放在现在,要做出这样的东西,不下功夫,没有技术,也一样做不出来。
把技术变成艺术,这才叫真正的水平吧。
虽然在那次的省博物馆之行中我可能在理解中国美术的文化内涵和美术价值上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但至少我明白了,不管是怎样的美丽都是要以情感的注入与倾心的投入为代价的。
当然,这些美术作品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毕竟它们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物品传达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现今包含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社会传统。
只不过在没有经过这门公选课的学习之前,我对此并不是十分的重视。
既然现在我学习并且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精华,并保护这些作品所承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中国美术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电子作品,也能登上美术的殿堂,搬入博物馆,供人们欣赏。
我希望那时候,我们的技术能够打上中国的标签,也算是对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历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