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历史文化感言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深深自豪,从而激发我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作出绵薄贡献的决心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国学及人文社会学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进《前沿讲座》的演播室,与广大企业家分享其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中体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当他走进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浓郁之青丝、矍铄之精神、儒雅之言谈,让我们谁都不敢相信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虽然当天外界已达到37度的高温,但是炎炎夏日仍无法阻挡人们追随这位智者的脚步,随着讲座的行进,演播室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悟性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庚其先生认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识。

李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领悟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在场的所有人进行了精要的分析。

  从道家到儒家,从四书五经到中国经典名著,李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其中更是渗透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企业管理之道。

他指出,讲传统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无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李庚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时重视企业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企业兴亡,匹夫有责”,这即是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须有“中正和谐”的思维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讲座结束,在场观众皆为李庚其老师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领悟到了企业管理之“道”。

许多观众表示今后要潜心学习中国传统历史,用一位观众的话表示,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贵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与前沿讲座董事长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与观众交流

学习中国历史的感想300多个字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想。

为什么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

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

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

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知识,既可以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全面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学习和研究近代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情简要描述你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推崇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的一剂良药。

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

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

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 感想

中国的古代科技起步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曾经达到的高度,也非现时所能想象。

但却最终衰落。

及至今日,但凡说新科技和创新,几乎唯国外论。

几乎唯洋人论。

痛需思痛。

凡事皆有源头。

中国科技发展史几乎可以认为是一部悲剧史。

每当你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伟大前人留下的辉煌,势必让你对今时今日科技的落后而感到耻辱。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悲剧

在下以为是源自于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匹配。

而最终使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最终归于暗灭。

中华文明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始终都没有协调过。

所以我们在看历史书时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与矛盾。

往往,某年月日中华某位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什么,则此新发明创造最终都归于官办,用于皇家。

皇家则谨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谓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将所有的创新加以雪藏。

待到一代帝王被打倒,或是仅凭皇家已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国之利器才示于人。

而此时,所谓的利器除了在艺术方面得以发扬发展,在工艺方面往往又要受到官办经营的更多限制。

于是技术与科研的进一步创新就止于此了。

所以中国人发明的了火药,也能制造火铳,但是火枪的发展绝无法超越西方。

而火药流入民间,最终也只能成为各种烟花爆竹的创作要素,而不是富国强兵的前提条件。

即使今日也是如此。

科技的发展需与当时的文化,当时的政体,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统一才能形成最大的生产力。

否之,则只能形成茶余饭后的消遣玩意。

无法对民族腾飞,社会进步产生助力。

英格兰借助纺织工艺的提升而一跃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世界霸主,中国本掌握着世界武器发展史的命脉却最终成为了鞭炮礼花的第一生产国。

这并非简单的国人不知上进,或祖宗的好逸恶劳。

而是政体、文化、科研载体多个无法改变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吾人为之兴叹,吾人亦为之感慨。

虽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有三十余年,而真正能与之匹配的政体,文化等诸多配件吾人又能从何而得

乃何,乃何~

对历史的感悟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为他们看到了蕴藏在东方这条巨龙所潜在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国和她孕育的人民在古代的辉煌,在90年代创造的奇迹

中华儿女都在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着,我们向往幸福,我们渴望富足,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损失,这是我们的痛,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天朝大国的大门顿开,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国防危机,中华民族步入了漫漫长夜。

开始了一部充满屈辱、辛酸和悲壮的近代中国的国防史。

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来越深,沿江、沿海到处是被强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租界,中国的各项交通事业全为列强所垄断,国内到处可见外国驻军,整个中国被划分成几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彻彻底底成为有国无防的国度,终日在风雨中飘摇。

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不幸又遭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社会遭到更大的破坏

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灾难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主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国土被割让、大批战后赔款付出,使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

历史是一面镜子。

中国近现代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国防以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强兵必先富国,两者应当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

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历史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

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镇压的方针,最终造成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击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因此为了在伟大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维护我们的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那些企图分裂我们伟大祖国的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是国防强盛的重要力量

国防建设历来是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

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

国防科技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一些关键技术。

掌握这些技术,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实行积极防御,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

围绕这个方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要千方百计把我军的武器装备搞上去。

综上可知,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有用之人,在步入社会之后,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为我国国防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学习了历史后对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

”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

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

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孝文化感言 2000字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当子女成年后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

但是在中国,养儿为防老的观念一直都存在。

赡养年老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晚辈对长辈缅怀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无疑是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

无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导鹿龟酒,养生堂龟鳖丸等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广告都以“孝”为主题。

  在舒大刚《孔子的智慧》中一章提到“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机制。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之一。

  我们从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继承与开展,了解孔子如何去芜存菁,将殷商迷信的鬼神观人文化,知道慎终追远的意义;将周代表面的孝行内在化,真诚的孝、亲、爱,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种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

这种境界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个人先放下心中的对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包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称讥毁誉、吉凶祸福,以平常心看待这些过程。

因为我们知道烦恼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将我们这愤怒无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来替我们安排,以喜悦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当下,那么我们的心自然可以达到无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间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孝道具有人民性与封建性、精华与糟粕、历史性和继承性的两重性,其历史作用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

  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

以孝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对孝文化的传承要有批判和鉴别的吸收和摒弃。

  中国是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命行为和政治方向。

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为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

最早的“孝”观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仪式 ,此时先民开始有“报本反始” 的观念。

西周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产生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产生 。

到了孔子,礼崩乐坏,孔子以“仁”重新赋予礼乐新生命,拨乱反正,将流于形式的孝行内省化、人性化,成为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价值观。

  孝在当代社会,不再具有泛孝主义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上来,现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义务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等特点,孝对处理当代家庭亲子关系,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如果能发扬其衍生意义的积极内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么对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价值。

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

作为现代的人,更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并且让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7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