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感言

求一篇500字以上,关于古典音乐的感想,老师要交的作业。

求帮忙

如何欣赏音乐马俊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 要: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作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

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包括:以感受体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以丰富人文内涵为主线的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欣赏;民族中图分类号: J 6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7)08-0091-03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

一、音乐欣赏(一)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

【第1句】: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多听、多欣赏听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

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

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但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

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

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

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

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即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

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可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涉及到诸如历史、地理、自然和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捷径的。

【第2句】: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

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第3句】: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

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

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

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在欣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时,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

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朗诵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月光》,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最后出示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他各个器官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习有关音乐知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

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

”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

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

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

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

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

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

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

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外,人的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

英国音乐学家柯克以自己为例说:“我自己对莫扎特的大调作品的理解曾经是: 1,在童年时期,悦耳的音乐; 2,青年时期,优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乐; 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

在这里,我要不踌躇地说,在

【第1句】:2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乐。

”从这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欣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阅历自然很简单,情感体验自然很单纯,但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加深自己的情

古典音乐鉴赏听后感500字

编号:DG 439 897-2演出: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及天格坞节日合唱团编号:DG 439 897-2音乐:目眩神迷 满意程度:99 分音响:美声连台 满意程度:99 分 专辑介绍: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从十七岁时(1826年)创作序曲至三十四岁时(1843年)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之邀而完成全曲,中间相隔十七年,可说是最能代表门德尔松风格的作品。

过去的著名版本,多半注重表现门德尔松优雅的人文素养,而忽略了这部乐剧天真幻想的本质,因此多半给人“放不开”的遗憾。

而且演出时采组曲形式,往往给人“断简残篇”的不完整印象。

由于门德尔松是犹太籍,《仲夏夜之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统治的领土下,曾遭禁演的命运。

二次大战后,随着犹太人在世界金融界的日益壮大,这首乐曲的版本也日渐增多,1992年库尔特·马舒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在艾伯勒(Friedhelm Eberle)的旁白下,录下德文版的仲夏夜之梦(编号:TELDEC 2292-46323-2);而1994年7月3日、幸运地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马格丽特岛上,在年轻指挥汤玛斯(Vasary Tamas)的引领下,听了一场匈牙利文旁白的仲夏夜之梦,虽然完全听不懂匈牙利文,但可以感受三位旁白者的说故事艺术,已臻化境。

小泽征尔的这个版本,以《仲夏夜之梦》新武林盟主的姿态出现,具有下列重要意义: 一、它是《仲夏夜之梦》的完整版本,包括全曲十三段音乐和英文旁白,旁白由女广播员邓区(Judi Dench)担任,这对听得懂英文的爱乐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二、演出阵容坚强,从1973年小泽征尔接下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位置、至灌录本片的1992年,已超过二十年。

他们双方的默契,足以创造最高水准的音乐演出。

至于两位在美国出生的歌唱家,女高音芭托(Kathleen Battle)和次女高音冯斯塔(Frederica von Stade),如今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如日中天,她们两人音色甜美,音乐表情动人,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担任女声合唱的天格坞节日合唱团(Tanglewood Festival Chorus)则是本片成功的另一关键,在全曲合唱虽只有两段,但合唱与独唱的美声交互辉映,却颇具画龙点睛之效。

三、真正控制全场的是指挥小泽征尔,他赋予此曲鲜活热力与童话幻想的趣味,挥洒自如的自由曲风,解除了德奥传统的拘谨,还《仲夏夜之梦》本来面目。

四、4D录音顶级水准的见证。

■ 惨绿少年 (Paulcnchun) 原创评论 · 转载注明

谁能给我一篇关于学习古典舞后的感想。

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程度,生活经历,自我修养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喜好,兴,欲望及表达方式.我们谈谈学习了舞蹈都有些什么感受,是不是该上个台阶了,在很多舞蹈老师那学了许多了,我想继续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的,社会越来越老龄化,有知识,有文化的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喜欢高品位,高雅的锻炼方式的人也越来越多, 无论怎样去舞蹈只要快乐就好 ,凡是上过舞蹈课的学生都深有体会,舞技大有涨进,舞姿变优美了,舞蹈变洋气了,人变高贵了,就连手和腿都变长了...... 充而使舞蹈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舞蹈是美好的,它是那么的至善与至美,是那么的纯真 .在世世代代的舞者的生命里延续着人类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和生命质量的向往。

我依旧迷恋着舞蹈,还是想学习跳舞,热情不减,痴心不改.我喜欢舞蹈的精致与纯美,喜欢在舞蹈里感受艺术的真情与美好.”飘逸有飘逸的风韵,举手投足洒脱、茫然中透着希望;指尖透着诱惑,足底迈出清灵与震撼,腰肢扭动着变幻,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着舞者的坚韧与执着

伸出手,就伸出一种向往,甩出手臂,就划动一份思绪;女子的舞多一份妩媚与柔美,坚韧与芬芳,在女人的轻柔与果断、飘动般的起舞中用神奇的肢体语言诠释着对生活与生命的体会。

” 用心灵去体会,敞开你的心扉,不要裹紧心灵的大衣,走进舞中去,走进音乐,你就会融入到仙竟中.....  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

  原始舞蹈本是芭蕾舞,后经“加工”出现了现代舞,芭蕾舞与现代舞唯一的区别就是:芭蕾舞以拉长、向上感觉为主,而现代舞恰恰相反,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而后又经“加工”转变出古典舞,古典舞的感觉与芭蕾舞的感觉相似,都是以拉长向上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导柔软。

  中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

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

芭蕾,系法语Ballet的音译。

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

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

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

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并陆续派生出许多芭蕾学派,风行欧美。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后,由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包括、、、、、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

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

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

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

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要一篇交响音乐会后的感想(800字以上悬赏20分

听德国柏林交响乐音乐会有感  之一:震撼的艺术  音乐——神圣,而不屑于庸人的膜拜。

  音乐——优雅,而让人撕裂精心包裹的面具。

  音乐——深邃,而让人的灵魂归入虚无清爽。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悠长,迭荡,宏响,得拥有怎样的勇气,修养,才华的人才能演奏,才能指挥

  让喋喋不休的虚伪闭上它残缺的嘴巴,这是交响乐的宗旨。

  从枯绝的灵感中寻找灵感,这是其成功的来源,  你听,曼妙雄伟的声音,优美拨人的旋律,瞬间将你的不适,怠倦,恐惧,以及神经质都随之升华。

  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在炙烈的光明中寻找黑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你用上了鼻孔。

  震撼的艺术,是在绝对寂静中才爆炸出的声音。

  震撼与惊悚,原本不是一个词,但在交响乐中,却偏偏这样怪异而自然的重合了。

  这样的音乐,带给你的,是血肉的质感。

就像是捣碎了自己灵魂似的。

  之二:丑陋的听众  昨日晚, 9月21日,往四川省锦城艺术宫观看8:00开始的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据说,在欧洲,人们在前往观看交响乐时,都会正正规规的穿上西装,打着领带。

而这样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神经,以及不可思议的举动。

  很快,拿着花380元买来的甲级票入场后,(门票分为VIP票,特级票,甲票,乙票,丙票。

)我坐在第四排,是诺大的演出厅里靠前左方的位置。

  不久,头顶灯光一暗,众多穿着黑色燕尾服的人从幕后走上了舞台,拿着各自的乐器,纷纷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等各位交响乐乐团团员纷纷准备完毕,一位仪态略显威严的西方人走上台来,他是乐队指挥夏.巴道尔,随着他的上台,台下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口哨声,尖叫声,不知情着,指不定还以为这是在搞什么大型婚宴活动。

  这时,我往四周略一扫视,发现还有众多位置空着。

我不由得联想到,明天蔡琴的演唱会一定全场爆满。

  指挥者一挥乐捧,乐声轰然奏鸣,第一曲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

此曲起伏悠长,共分为5段,这一曲完毕,前半场也就完了。

而后半场,则是6首较短的圆舞曲以及快速波尔卡,2首中国交响音乐。

最后,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这整个曲目单里的11首交响乐,除了两首中国交响乐,外加一首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没听过以外,其他的都基本上听过。

但即使听过这么多遍,仍然是百听不厌,很快就融入了乐曲当中。

  大概音乐会进行到40分钟时,我已经有些情绪失控了,因为我后面的两个女的,不大,约7~8岁,一直打闹个不停,声音之大,几乎小半个演奏厅都能听到,我清楚的感到众多目光看向这边,我也愤怒的看了她俩数次,但她二人却视而不见,我努力数次让自己平复心情,却始终做不到。

心中不禁暗叹,唉,买门票那380块钱啊,就这么被两个小屁孩给糟蹋了……  再也忍不住,转过头,稍稍提醒了那两个小女孩,她俩一愣,随即闭上了嘴巴。

我这才转过头,继续聆听。

我刚一转过头,却又听见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心中暴怒,刚想转过头去教训教训这两个小家伙,却突然发现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并不是那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而是这两个小女孩的父母。

刚才由于两个小女孩的声音过大,我没发现,这下可好,她俩的声音一闭,俩父母的声音立刻就突出来了。

我这儿听得清清楚楚。

暗叹一口气,实在是无语也。

我不禁想起原来于网上看到的国外在公共场所,用中文写上“请勿大声喧哗。

”“请勿随地吐痰。

”的一系列事情。

中国人啊,连交响乐音乐会的气氛都可以污染,实在是强,I服了。

  好不容易,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毕,我毫不犹豫的起身,后转,朝后排走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安静,人少的位置,约在14排左右。

心想,这下可以免受骚扰了。

谁料,才坐下来没好一会儿,就听到周围时不时响起手机声,我不免疑惑的拿起节目单,另一面上,的确写着“入场请自觉关闭手机等物”。

更有甚者,居然直接大大咧咧的就在这里煲起电话粥来。

下半场斯特劳斯的古典音乐又被现代杂音伴奏了

真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哦,祖国,五千年文明,你让我怎么理解你

我对音乐有很多感受 ,比如

中大古曲之一 高山流水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二 广陵散琴曲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三 平沙落雁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四 梅花三弄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五 十面埋伏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六 夕阳萧鼓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七 胡笳十八拍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八 汉宫秋月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九 阳雪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十 渔樵问答\ 轻音乐 中国十大名曲1 古筝 锦上添花 中国十大名曲 古筝 梁祝 中国十大名曲3 古筝 牧羊曲 中国十大名曲4 古筝 春江花月夜 中国十大名曲5 古筝 渔舟唱晚 中国十大名曲6 古筝 平湖秋月 中国十大名曲7 古筝 高山流水 中国十大名曲8 古筝 雪山春晓 中国十大名曲9 古筝 出水莲 中国十大名曲10 古筝 广陵散ヤ﹍蔯珗珄 的感言: 非常好。

听经典音乐写感受作文100字急

《高山流水》听后感 高山流水,自古至今;悠悠扬扬,情深意长;乐声袅袅,韵味十足。

闭上双眼静静的倾听,乐声中一点点露出了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

我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也知道这首曲子抒发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

但或我还悟不到这般境界,只想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这是愉悦之情。

再是“目眩神移,惊心动魄。

”后又“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

这是先人们想到的画面。

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

渐渐的大雨般过去又小雨淅沥了,进而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些,但很快又恢复。

水儿们一下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飘渺仙境„„ 突然声音重得不得了,似乎在怒吼,不那么温柔了,激起心中千层水花,可重中似乎有水儿敲石的悦耳。

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

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 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六二班六年级:czzfly10

对艺术欣赏的感受或文章

曾以“美是难的”来概括他对美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今天如果我们谦逊一点的话,恐怕还是要说像艺术的本质这样的问题,也的确是难于探讨、难于定论的。

面对着关于艺术的纷繁说法,我首先要问:艺术,你到底是什么

在中开宗明义的说道:“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

事实也的确如此,谈及艺术,我们必然要涉及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因此,从关于艺术的诸多混沌的阐释中,我选择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试图来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

纵观漫长的艺术史,不难发现,有一个严肃的命题是不可回避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也恰恰是诠释艺术史的根基和主线。

无论是从高更那幅具有“终极设问”意味的画——《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要到哪里去

》,还是从那幅具有拷问人生行动意义的中,我都顿觉有一种被穿透感,我强烈感到冥冥宇宙中有种千丝万缕的情结在撕扯着我的心。

艺术是什么

面对这个古老的命题,说:“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艺术 “是对作品中真理的创造性保藏”,“艺术是人的创造和保藏。

”归根结底,从艺术创作本体上讲,艺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风格的变化也预示着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变化,意味着人类一种感觉领域的消退和另一种感觉领域的打开。

艺术创造的本质在于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把握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艺术家通过感性创造活动来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进行的深度阐释与意义重建。

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则是这种阐释或创造活动的感性显现。

正因为如此,通过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与文化修养,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社会、政治及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看到艺术家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甚至看到艺术家所处的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因此,关于艺术,我想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主宰一切

但是,有了诠释艺术史的这条主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轻松畅游。

在艺术世界里,空间和时间相互交错着,纷繁而复杂:地理上的暂时性组合在不停地改变着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任何作品都带着奔腾流逝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芜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

就像,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仍如同它起始时一样有着令人目眩的灿烂。

面对这般浩如星空的艺术世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为艺术之长龙点睛。

这一在艺术世界中频繁出现的形象,被众多艺术大师所演绎。

但是,在、等不同大师的笔下,玛利亚却有着不同的面容和神质。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抓住这浩渺的诸多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可以更近一步,把握艺术理论的模型。

换言之,艺术现象的混乱为艺术理论的形成提供的不仅是素材,更是基础,虽然是艺术史,诠释的根基仍旧是理论。

因此可以说,理论的形成和构筑高于一切

因此,关于艺术,我要说:理论模型解决一切

让我们进行一次艺术星空中的撞击,来一次猛烈的头脑风暴吧

当然,我们并不能到此为止,停滞不前,那样是对于艺术的固化。

在建构了艺术的理论模型后,我们要继续向前,去追寻永恒,去寻求艺术世界中的终极结论。

在古希腊,按尼采的说法,艺术的使命就是来抵抗人生的悲剧性,让艺术赋予人生意义。

或许我们看过梵高的那幅经典的绘画《农靴》,事实上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的是因为海德格尔的经典评述,我们从梵高的农鞋中看出的是“劳动步履的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馈赠”、“冬眠”,“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

一句话,从对物或器具的描绘中看到的是人对物的诗意的联想。

在那双普通的“农靴”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是绘画艺术价值的升华。

只有透过形式把握住精神的永恒不二,才能达到艺术世界的巅峰。

如果我们只是静止的在《农靴》面前欣赏,很难真正的理解到背后的精神传达,那双“农靴”是用来穿的,是助于我们行走的工具。

罗丹的雕塑《行走》使我切实领会到“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放荡者”(罗丹语)。

正如海德格尔所倡导的那样,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大地,只有不断行走,才能使自我真正的与大地融合,才能真正的揭示人与大地的关系本质。

对于艺术所传承的精神实质,我们需要的是在行走中把握,进行自己的“心灵冒险之旅”,在心灵的“放逐”中达到人与大地的融合。

因此,关于艺术,我必须说:让我们一起学会行走,践行艺术的终极结论,不断行走于广阔大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97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