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赴日研修生的感言

研修生来到日本后的一个月的感想怎么写

考研求和北大本不是一,通过全国法硕联考,过复试(笔试和面试,全部英)。

这个项目当然是很好的,2011的招生信息可以参考今年的招生信息。

除了法硕联考之外,入学评奖学金还要考LSAT。

招生的计划目标是100人一届,其中推免50%,国际学生20%,还有30%通过考试。

学校每年寒暑假有WHP和SHP两个保送项目,如果您的学校可以推免的话可以看看今年的SHP, 项目很好,很有收获。

学院建校时间较短,网上对其评价很多,不过眼见为实,自己亲自去判断吧。

但是绝对要强调的是这个学院绝对不是大家认为的什么挂羊头卖狗肉,赚钱项目,富家子弟……这样的。

进法学院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只是想混一个北大硕士的学位就不要考虑了。

如果有兴趣的话和我私下联系一下吧~

国内私立大学毕业后,想赴日本读研究生(大学院)可以么

那些是私立大学。

不过早大,帝京是非常牛逼的大学了,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的话,得至少拿着211985的证书进门,不过在日本教授制的条件下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私立大学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持,当然,有财力可以直接去早大。

私立需要16年学习证明,教授需要看到你的学力,不是学历。

但是专科是没有16年的吧。

再说一点,我说的是真正要去日本学东西的大学,如果是想混个修士文凭的话,有些私立什么都不需要,只要有钱。

追问:我确实不是专科,是四年本科学历,但没办法,学校是国内私立的,故没有学位证书。

我想着是多报考2~3所大学院,总会有考取上的吧

回答:有16年的话还是比较好办的。

甚至一些国立也可以尝试,如果你很优秀,学校出些证明。

教授会帮助你,因为日本教授制的缘故,录取学生基本教授说了算。

但是你的专业问题是个麻烦。

你真心要去必须马上挑好在修士中要研究的课题,可以在中介的帮助下写个很牛逼的研究计划书,打动教授,然后恶补专业知识,在院生考试中通过。

当然难度可想而知。

还有个好点的方法就是先读研究生(就是修士预科),另外你下决心要去的话,过了N1。

把TOFEL考到100以上,至少得80,日本教授非常看重的是TOFEL成绩(特别是阅读成绩)和专业水平以及研究计划书。

提问者的感言:

关于郎平和中国女排的故事的感受一百字左右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

  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却也审时度势,虽然成长在集体和体制中,但她却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

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麦当劳都不敢吃一顿。

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

  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

  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

  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

  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  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从政,出国留学。

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彼时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

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

  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

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

  里约奥运前再度出山,郎平心中的执念一如既往。

  选材,首创大国家队概念  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

  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

  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

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

2022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

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门都向你敞开。

  对于年轻队员,急需国际比赛历练。

郎平率队参加了瑞士精英赛、大奖赛、亚运会、u23世锦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大赛,年轻人不断成长。

  而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玥,2022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

  尤其是2014年,由于人才储备充分,中国队得以顺利完成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的任务。

以往靠七八个球员打天下的格局,如今被人人都能比赛所取代。

  取消22条军规,取而代之的是网购游戏  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

  无论是赖亚文、安家杰等教练班子的组建,还是由rett,reg、brittni和dr ho四个美国人组成体能训练 伤病康复的小团队,都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

  比如康复师就位之后,女排队员蹲杠铃等损害膝盖的练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体能指标,和根据这个基础上对队员实际情况的私人定制体能和训练计划。

  中国队还太年轻,欠缺奥运经验,郎平带成这样,已经竭尽全力了。

这是魏继中老人给出的评价。

  高情商的郎平在训练严格的同时,做到了对队员人性化的生活管理。

在郎平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

  郎平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都会给予关怀,正是这种母亲般的温暖和知遇之恩,才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升腾出无以比拟的杀气和拼搏意志。

  尽管眼眸深处时常带着疲惫,但只要眼光望向球场,铁榔头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

  郎平背后,三代人对于女排的精神寄托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

  1981年11月16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

  随着一场艰难的3比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

  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你更会不自觉的心潮澎湃。

  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

  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实习体会 怎么写

在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到的东西,也认识到己很多的不足收益非浅,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

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

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相应的更好。

其次,我介绍一下我实习所做的工作。

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第1句】:自主学习 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

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第2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

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第3句】:团队精神 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

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4句】:基本礼仪 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第5句】:为人处事 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

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最后,我至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1句】: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第2句】:工作态度仍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第3句】: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 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

【第4句】:学术上不够钻研 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

但我毕竟是硕士研究生,需要作一些技术的研究工作,这就需要我个人多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同时,这也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李广成总裁,也是我的导师,在百忙之中都会抽出时间作研究工作并指导我的学习,我的时间比他充裕的多,也应该可以多关注科研技术的进展。

【第5句】:没能积极参与公司活动 虽然我们只是公司的实习生,但公司对待我们并不见外,无论是各种待遇,还是集体活动,我们都和员工享受一样的待遇。

很是遗憾的是,足球,篮球都不是我擅长的,希望今后的活动中我能为公司进我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对已经过去的半年多实习工作的总结,总结是为了寻找差距、修订目标,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提高。

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我有信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0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