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感言
中东战争的心得体会800字
中东战争是中国开始了解了世界,中国固守自封,把自己当作统治者的思想彻底破灭了。
长城阻隔的原来都是自己人,真正的敌人是从海上来的。
从此中国陷入了百年屈辱,中国在不断的自卑与自强中,反思,学习。
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华民族有那么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没有一个民族想中华民族一样在失落中自强不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没有倒下,还在臃肿的维持着。
。
。
中东战争的根本原因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 4次战争。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一地区的矛盾由来已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犹矛盾在新条件下日趋尖锐,加上新、老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成为战争的主要根源。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在美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当时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联合国的分治决议,认为犹太人离开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于此已近1300年,怎么能让出家园,况且犹太人的苦难并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让犹太人复国。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10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
12小时后,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
3天后,苏联承认以色列国。
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的战争开始。
也正是由于犹太人依靠联合国建立自己国家的幻想破灭了,所以他们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实现建国。
1948年,犹太人开始驱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近30万阿拉伯人逃离家园。
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
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
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
阿军亡约
【第1句】: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
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
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
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
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
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
【第2句】: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
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
英、法军于12月撤离。
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
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亦称“六五战争”。
以后的历次中东战争请见:目前中东态势:从军事上说,以强阿弱态势明显。
四次战争两次由以方发动,两次由阿方发动。
但由于以色列有西方国家的支持,最终结果都是以方占了上风。
即使是在阿方发动的“十月战争”中,埃、叙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伤亡2.75万人,被俘和失踪约8550人;以军则伤亡约1.16万人,被俘和失踪500余人。
四次战争的结果是处于弹丸之地的小国以色列屡败阿军,无疑使其士气占了上风,从而使他们在四面包围下能有勇气生存下去。
从政治上讲,中东地区冲突由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矛盾。
纵观四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国家联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战。
再看今日之中东,巴以冲突真正成了中东问题的焦点、核心。
在西岸街头,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头袭击以色列的坦克和装甲车,无异以卵击石,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战争。
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围困,守在一幢大楼里,并表示绝不屈服,宁愿为巴事业献身,其志可嘉;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受此对待,则实属罕见。
在这些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对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声援者有之,财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战场上则是巴方孤军战斗,持续进行战斗的是巴人,死伤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这场冲突的主角。
这是中东问题当前的一个明显特点。
中东问题通过战争解决的时代已过,和平解决应是一致的选择。
在四次战争之后,阿以双方都意识到,通过战争,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受损的是双方,不论胜负,两败俱伤。
1973年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法。
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11月应以色列总理贝京的邀请,突然访问耶路撒冷并在议会发表演说。
萨达特此举震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因为1967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首脑会议曾作出了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政策的决定,即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举行谈判。
萨达特访以显然有悖此决议规定。
故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交。
埃以谈判几经挫折,最终埃及没发一枪一弹,收回了失去的全部领土。
约旦和以色列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表明双方的领土争端已解决,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以色列军队于2000年5月全部撤出黎巴嫩,仅留有“谢巴农场”未解决,以方说这块土地属于叙利亚,待同叙方谈判解决,叙、黎则一致表示“谢巴”系黎领土。
1991年10月30日,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突破:一是实现了阿以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叙、巴、约、黎均与会,埃及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二是实现了巴、以的相互承认;三是会议在联合国第242和338号决议基础上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自此以后,中东摆脱了战争的阴云,走上了布满荆棘的和平解决之路。
大国介入令人注目。
早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中东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
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也就占领了运河。
之后,取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国的战略考虑,所以当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时,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致函犹太锡安组织领导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此后,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介入有增无已。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苏都支持以色列。
苏联之所以支持以,因为当时从苏联、东欧移居以的犹太人多,苏认为以的社会进步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美苏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因为一是正义的确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在以后的冷战岁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苏支持阿拉伯一方,泾渭分明。
一直到现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援,在安理会上为以说话。
冷战时期美苏两霸争夺,在中东各支持一方有其战略利益考虑;冷战后虽态势已变,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维护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做法未变。
协议繁多,作用不大,冲突不断,恶性循环。
自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以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据此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巴方在加沙成立了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当选为主席。
但是,以方并未按协议完成从西岸撤军,关于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定居点等永久地位的谈判也时断时续,至今没有结果。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
双方以暴制暴,怨怨相报,恶性循环不断,至今不见尽头,恢复和谈更是渺茫。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他采取敌视态度。
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
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
拥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发代表真主的人逐渐形成“什叶派”和“逊尼派”。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其他欧洲列强(基督教世界)也开始瓜分奥斯曼领土,建立殖民地。
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逐渐引发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
在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神权统治。
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国家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
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戴维营协议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政治立场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
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
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
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
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哈马斯”(在欧洲一直被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哈尼亚。
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土耳其,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
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
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
但一战后,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
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
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联合国,暗中关注局面。
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杜鲁门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
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
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
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支持以色列,其中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
人间利益的争夺,于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为一种“速率”优势的竞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发明使“速率”与石油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石油这种基本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成为支撑西方经济的命脉。
但是,除了美国的石油蕴藏相对丰富外,其他西方国家都非常缺乏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飞速的经济增长,大多考虑给予原殖民地人民以独立的国家地位,换取在经济上继续剥削和掠夺。
所以中东对于西方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利用西方国家策动组成反伊拉克联盟,控制海湾石油,也同时使欧洲国家能够得到利益。
以色列对于美国,就是位于中东的一块垫脚石。
以色列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中成为一个犹太的异族异教,使它无法摆脱阿拉伯人以战争方式进行各种性质的报复,美国则能更好地通过控制以色列的政治走向,以影响中东局势并从中获利。
第二,犹太人在美国商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
由于历史上犹太民族长期流散,寄人篱下,所以犹太人只能靠比别的民族更高的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方可同其他民族进行不平等的竞争。
所以在许多国家,犹太人所占比例虽小,但在知识界、文化界、科技界却占据重要地位。
这点在美国尤其显著,犹太人在美国的政界呼风唤雨,基础在于他们在商业金融方面的成功所奠定的雄厚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犹太人至多占美国人口的2%~3%,却已掌握美国钢铁工业的25%,皮毛工业的90%,粮食加工业的60%,餐饮、娱乐的50%以及电影业的40%。
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欧洲犹太人的真相公诸于世后,犹太复国主义成为犹太世界的唯一政治口号。
众所周知,美国的总统选举需要大量资金,而犹太人能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两党竞选人提供巨额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
为了获得犹太人的捐款和选票,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竞相表现出亲以亲犹姿态。
他们当选后,也大多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
为了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和西方国家先后采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分化阿拉伯抗击以色列的联合阵线。
在几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内部不协调,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先后在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从出口石油中赚了很多的钱,成为富裕国家。
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的出路问题。
主要可以归结为: (1)重要的战略地位; (2)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匮乏的水资源; (3)宗教民族冲突(圣城耶路撒冷) 两伊战争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战争 巴以冲突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也是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 黎巴嫩内战是基督教加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但却是阿拉伯人内战,因为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库尔德问题是库尔德人与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三个民族的冲突. (4)历史因素; 土耳其人有点看不起阿拉伯人,因为当年他们统治过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有点看不起波斯人,因为阿拉伯人全盛时统治过波斯. (5)大国为谋求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干预。
(6)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也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中东战争不断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
对中东战争的总体评价中东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它对中东地区以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1948至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
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
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
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有人说,联合国帮助以色列复国,以色列才得有机会复国。
自以色列复国后,他们一直争土地,所以战争没有停止。
直到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定后,中东和平才正式开始了。
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主要源自两个阵营,以色列国跟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之间的仇恨可谓由来已久。
埃及(南方王)还要消灭以色列:埃及像尼罗河涨发,像江河的水翻腾。
他说,"我要涨发遮盖遍地;我要毁灭城邑,和其中的居民"。
(耶 46:8)城邑,原文是那城,即耶路撒冷。
最后,埃及是南方阿拉伯国家之首,联合多国同攻耶路撒冷。
但以理11:40南方王是以埃及为首的,北方王是以俄国为首的,他们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这是指以色列地。
埃及和多国几乎被歼灭: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但11:42,参阅结29:9-12) 叙利亚在1967年,它于加利利高原要用火烧以色列。
但它将来是要受刑罚的:论大马色的默示:"看哪,大马色已被废弃,不再为城,必作乱堆。
"(赛 17:1)大马色就是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它是世上最长久的住民城,但它将要败亡。
约旦是由摩押、亚扪、以东等合成的。
约旦已和以色列签了和约,将来约旦是要得救的:耶和华说,到末后,我还要使被掳的摩押人归回。
(耶 48:47)后来我还要使被掳的亚扪人归回。
(耶 49:6)......但以东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
(但 11:41) 以色列在七年灾难中要逃避敌基督:于是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叫她能飞到旷野......。
(启 12:14)这里的妇人,就是以色列,她要逃到河东的以东、摩押和亚扪一大半。
最后,蒙基督救赎他们(亚13:8-9)。
将来在千禧年国里,以色列就要实现神所定的疆界,成为万国之首。
当我们看看中东形势的发展,我们就知道神操管一切。
我们相信,以色列是消灭不了的。
我们在末世,一方面要留意预言,但不要忘记,我们更要儆醒(生命的长大),以迎接基督的再来:“......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2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