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战事观影感言
有一部类似于中场战事的电影叫什么?
《比利·林恩》的叙事节奏太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影了,但不妨碍它值得我们玩味。
电影的主线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源于主角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态度难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适应,从主角情感压抑、情感释放到认识自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该电影的叙事节奏就是主人公的心理节奏,比利的心理节奏可以理解为,一个头脑清晰,但心理健康有异常的人,他发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需要一定时间,因为他得不断地收集“证据”,观察到诸多异常,才能理性判断自己确实与外界相处不来。
【第1句】:李安善用“透明”的叙事经验,尽可能隐藏的电影叙事者——导演本身。
拿《比利·林恩》举例,跟随镜头,我们经历了主人公经历的,我们知道主人公所有的内心os,我们明白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原因何在,情节和冲突仿佛是自然发生的,看不到组织的痕迹,镜头和画面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姿态,所以导演既是叙事者,也是旁观者,他没有刻意加工信息,没有主观引导观众去解读,只是客观地呈现。
这是第一层解读。
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比利最后决定回伊拉克,他“看见”了死去的班长,有一段话大意说的是,关于B班被誉为英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电影一样。
【第2句】:《比利·林恩》里的吃瓜群众、电视制作人、电影投资人,他们表达赞美、好奇战争那些事儿、要求B班说点他们想知道的、希望B班拍电影的行为,都是一种向别人求证,希望对方说的话正如自己所想那样,印证自己主观臆想,从而得到满足感的行为。
比如球场大姐对比利说自己也有亲人在伊拉克打仗,比利回以安慰的眼神;橄榄队员问和敌人肉搏的感觉怎么样,比利说,和你们为了赢去撞对方球员身体的感受类似,队员们回以满意的微笑(搞笑的是有细节表明他们服药);电影投资人说想把比利的英雄行为上升到国家精神层面,比利当下没表态,投资人以为自己这番伟论说得特别好。
所以,比利和啦啦队妹子说自己如何应对他人的“过度关心”,诀窍就是说他们想听的。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
偶尔迎合别人的主观想法,敷衍地说一些话。
例如,女朋友问你她的新发型好不好看,同事问你他有哪些做的不好,朋友问你他有哪些缺点,怎么回答
看情商和技巧了。
有的时候别人问你,只是希望你说出他们想听到的回答。
一个视角主观,不会为他人着想、不懂换位思考、不能客观看待问题的人,会无意给别人造成困扰。
这也是为什么比利被啦啦队妹子迷住了,因为她是所有人里第一个站在前线军人的角度,明白比利为何苦恼、痛苦的人。
【第3句】:造就比利战场上有优异表现的原因,正如班长对他说的,他总能保持清晰和冷静的头脑。
战场上大家第一次与圣战者正面作战,就如何应战争吵起来,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班长身陷险境、急需救援。
生死战争回来,看见浮华的电视台、投资人、加长悍马、美女啦啦队,B班的大多数人都在想会不会因为有了荣誉,有了知名度,他们就能拍电影,有一笔横财。
从始至终只有比利和新班长没有过多的动摇。
因为当他们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属于军队、自己是军人,并且最终明白前线军人即使被誉为英雄,话语权、薪水、权利、地位不会得到成正比的提升时,他们就打断了妄想。
这是很悲哀也很现实的自我认知,只有战场让他们感到真实。
他们战斗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自己,至于电影里,班长对比利说,军人得找一个超越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什么,或许是因为抱着不上升到xx主义、不去给人物定调的客观态度,影片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这个留白大家自己体会吧。
类似,角斗士,勇敢的心这样的电影,大片,还有那些啊。
。
。
求助。
。
。
好看的,,。
。
这些属于史诗类影。
史诗类影片:《特洛伊》《亚瑟王》《罗宾汉》《百夫长》《铁甲舰》《天国王朝》《埃及艳后》《匈奴大帝》《王者之心》《亚历山大大帝》《斯巴达三百勇士》还有一部小成本《日耳曼英雄》,也非常不错。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第1句】:B班每一个人都有应急障碍,按常理接受检验都是可以停止服役的,中场休息在比赛中是修养生息的时间,而对于B班的战士们,在长期保持高集中度和警觉度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英文翻译long half time中文意译为中场战事而不是中场休息实在巧妙。
【第2句】:在与布场工人发生冲突后,一个嘴巴不干净的球迷问了,军队中如何看待同性恋的问题,两个男人在战壕里亲亲我我,殊不知b班的战士在每次上战场前都会互相说“我爱你”。
【第3句】:影片最后,在林恩的脑海里是与蘑菇对话,但最后的一句“我爱你”是真的脱口而出了,所以才会有其他人的回应。
【第4句】:林恩在唱国歌的时候流泪,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在想像刚认识的女孩未来和某个后卫上床的画面,这个在前面的台词也有提及。
【第5句】:真正爱林恩的人是不舍得让林恩上战场的,譬如林恩的姐姐;而所谓女主爱的只是所谓的“英雄”,并认为林恩是必须走的。
【第6句】:电影中用了很多的双关语,最好的一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对电影也一样。
”在120帧没秒的效果下,仿佛是在跟观众说话,但仔细想想林恩应该是在跟幻想中的蘑菇说话,说的是拍摄B班电影的事情,总裁斯曼和士兵们理解的差异,是商机还是赞歌。
【第7句】:电影中闪过斯曼腰间有一把手枪,在伊拉克携带手枪会被当成叛军被抓走,在美国却能自由携带手枪。
【第8句】:承诺拍摄影片的黑人经纪人,个人认为其态度变化正象征着李安在阅读书籍时对战争理解的变化,最后也拍摄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第9句】:接着第七点,在林恩怒斥斯曼后,黑人经纪人对林恩说“假如拍成电影,这就是电影的高潮。
”这的确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之一,同时也是李安认可的高潮。
为什么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心里很悲凉,想大哭一场
有很多外在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例如书籍、音乐……。
还要学会从中抽出来,或者是大哭一场释放情绪。
情绪释放了,才会更轻松些。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
李安的电影风格之前便已显现,他习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用小视角来表现大的族群甚至一个国家的共同点。
比如《色·戒》中对王佳芝这一地下党的刻画,总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均简称为《比利·林恩》)中,李安延续了这一习惯,他通过比利·林恩表现了英雄的困境,表现美国不同阶层的真实面孔。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原因不言而喻,B班的成员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我们为他们带来改变了么
”的时候,班长回答“我想是的。
”但真正的答案其实已经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交代,“如果是说我们在那里创造了更多反对的声音,更多的恶人,我想是的。
”士兵们究竟是为了正义而战,还是为了资本家的腰包而战,难道拿了纳税人的钱就活该被送到中东,被人当枪用么。
在餐桌上,班长与资本家的对话十分具有戏剧张力,“你们负责挖,我们负责杀。
”,这反唇相讥背后是无法掩饰的厌恶,别再用正义掩饰贪婪。
比利·林恩因为一段录像成为美国英雄,他被高高举上神坛,小心又拘谨,学着说人们期待听到的话,他是美国精神的标签,资本家的摇钱树,是中场表演中的吉祥物,是美国民众心中的英雄,他是无数个代号,但唯独不是比利·林恩。
这一点在拉拉队女孩身上表现的更为直白,比利·林恩在离别前与她深深的拥吻,凝视她的面容低声说“姑娘,我差一点就要带你逃走了。
”女孩却十分诧异说“逃走
你是英雄,你该回到战场上去。
”他是真的不舍,也是真的心寒。
拉拉队女孩爱的从不是那个有些羞涩紧张的比利·林恩,而是成为那个站在闪光灯下被人簇拥着的英雄,换句话说,比利·林恩只有一个,英雄谁都可以做。
与拉拉队女孩对比明显的是比利·林恩的姐姐,她似乎是全片唯一一个可以直白表现痛苦和软弱的人了,弟弟成为了牺牲品,她终日在愧疚和担心中度过。
姐姐的痛苦是无数个美国家庭的痛苦。
不拍尸横遍野,不拍一枪爆头,而是关注每个家庭的深刻创伤。
家庭的痛苦是真实的,荣誉却是虚无的,以小见大,用这种手法表现战争,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文章的开头说道,李安习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观察,《比利·林恩》上映后很多人说李安这次落于俗套,把已经说烂了的伊拉克战争,战后创伤拿出来再次表现,但笔者个人认为,这次李安的切入点是在于“英雄”这个称号。
“英雄”这个标签对于所谓英雄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表演时象征美好与荣誉的烟火和掌声对于比利·林恩来说一如硝烟炮火,言论自由被绑架,只能说“人们所期待听到的话”;到了无用时便被抛弃,演出结束后被晾在一边;尊重只是一种同情或施舍,一旦与利益相悖,一切都是空谈。
人们愿意赞美英雄,却不愿理解英雄。
比利·林恩最终除了回到战场没有其他选择,他再不是那个平凡的男孩,而是格格不入的神坛人物。
对于他来说,唯一彼此拥有的是战友,唯一真实的是枪炮和疼痛。
没错,李安是在表现战后创伤,但也是在表现社会问题。
《比利林恩》拍出了男主角的困境,同时也拍出了李安的。
二刷电影后,我咀嚼出李安步履的沉重。
在两次获得奥斯卡后,李安就成为了神坛上的“英雄”,这样一个有些畸形失控的现状不容他退缩。
李安在拍摄成名作《推手》前,在家赋闲六年,这段经历在他成名后被反复拿出来提及,各种赞誉声接踵而至,大致都是说李安不忘初心,“六”年磨一剑。
其实冷静来看,是否只是因为他是李安呢
换种方式说,如果各位的身边有这样的男人,经济无法独立,要靠妻子来维持生计,各位还会给予这样的赞誉么
我想应是负面声音居多。
比利·林恩曾表示自己抗拒人们反复称赞录像中自己的行为,因为那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或许李安也并不愿被反复提及那段往事,只是迫不得已罢了。
李安早已属于,或“被属于”电影,这不容他选择。
影片中,比利·林恩最终回到熟悉的伊拉克,仿佛这位年近古稀的“最佳华人导演”最终无奈地摊了摊手,说着“去他的,我还是拍我的电影吧。
”这很可爱,也很可悲。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为什么在美国票房那么差
看了电影就知道,这部电影通篇都在讲真话,讲实话。
比如比利说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想过会被当成英雄,但在国内却被大肆宣扬;商人做电影只是为了利益,所以不能给所谓的“英雄”很多的报酬;围观群众、工作人员也都表达了对军人的不尊重和嘲讽。
这其实都是社会的常态。
但对于“政治正确”的美国而言,这种常态恰恰是不正确的表现。
对于崇尚表面和平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电影表达出的思想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和看到的。
所以即使在“言论自由”的美国上映,也不会有人去看了。
另一个方向:除中国外,其他地区一共只有两家支持120帧4k3d的影院,支持不了原效果的影院可能效果体验差也是一个方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