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出去旅游刘勇的感言
纪晓岚,刘墉,和珅是同一朝的吗
是的. 纪晓岚1724—1805年)昀,字晓岚。
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
生于清雍正二年六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82岁. 纪晓岚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纪客舒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外放姚安知府。
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
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
因服母丧,闭门在家,专攻考据之学,颇有造诣。
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
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
但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
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
六月,因亲家做官亏空库银,要被抄家,他秘密通风报信,事发后,被发配到新疆,佐助军务。
三年后召还,授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惨淡经营13年,所编《四库全书》告竣。
在此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一度授兵部尚书。
《四库全书》告竣当年,迁礼部尚书。
60岁后,曾五次掌都察院,三任礼部尚书。
嘉庆八年,纪晓岚80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给予厚赠。
旋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理国子监事,官居一品。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干得最多:一是编书史,二是当考官。
编书史,除总纂《四库全书》外,还先后当过武英殿和三通馆的纂修官等,称一时之大手笔;当考官,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生甚众,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
纪晓岚卒后,归葬故里,朝庭派员临穴致祭,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极尽人臣之荣哀。
纪晓岚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并非因为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铁齿铜牙”,善于斗狠。
而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总纂了《四库全书》和著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凡3503种,79337卷,是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千古巨制,对于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纪晓岚对经学有精深的造诣,他继承儒家学派衣钵,旁通百家。
在编撰经学书籍中凡是注疏之中莫哀一是,诸史记载发生歧异时,都由他支分厘定,其中词曲类、医药类、堪舆卜问类等专业,不能得出准确定义时都由他审定。
他对收入的每一册书都仔细研读作好提要。
在征集大量的书籍中他把许多海内秘籍、不为人知、散佚民间的万余种书籍进行了分门别类,规定应刊、应抄、应存的目录。
此外,纪晓岚还一手删定润色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
并奉命创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成为研究我国古籍最方便的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倾注了纪晓岚的毕生精力,无怪乎皇帝称赞说:“美富四库之储,编摩出于一人之手。
”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推崇备至:“随着年代的推移,它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百代以后,它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近四十万字,含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
这是纪晓岚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
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封建礼教的内容,暴露了他的许多真实想法,流传广,百姓认可。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
虽然其中不少篇言涉及鬼怪,但其目的不过是劝人向善。
书中对于当时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
此外,该书还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
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鬼狐以抒己见。
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纪晓岚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但史书也有对他不利的记载,比如说他是圆滑的政客,在朝没有主持公正的勇气等等。
刘墉
【第1句】: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
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
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
十月,提为安徽学政。
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
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
(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
”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
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
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
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
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
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
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
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
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
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
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
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
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
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
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
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
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
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
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
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
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
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
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
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
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
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
是年底,充经筵讲官。
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
六月,授协办大学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
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
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
五月,又署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
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
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
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
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
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
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
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
刘墉之书,尤善小楷。
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
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
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
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和珅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
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
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生平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
少贫好学,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三十七年授三等的侍卫,四十年升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
四十一年三月入军机。
以善伺上意得宠幸,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
”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
公然勒索纳贿,又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官场充斥小人。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未几,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贪银8亿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年至20年的岁入。
把钱财塞在他家的屋梁上。
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
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女聋和男重听可以交往吗
晚辈和长辈之间, 往往存在着许多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而代沟就体现在对新鲜事物的反应以及接受与否。
那么,与长辈谈话,我们该怎样去跨越那条鸿沟呢
【第1句】:跨越代沟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与老人交谈,理由是难以沟通,二则也不懂得与老年人交谈所要注意的事项,说的话也不中听。
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而代沟就体现在对新鲜事物的反应以及接受与否,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强迫老年人非接受不可,也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他们思想僵化,老古董,应该慢慢开导,即使最终也无法接受,也不要强加于他们,因为你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要他们日日更新观念是不可能的,强迫他们只会增加双方的不愉快。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叫张禄的老年人,五个儿女都是很体面的人,一个个西装革履,穿金戴银,几个子女也多次要给老头子打扮打扮,无奈老头子就是时髦不起来,非但如此,而且还朴素到了极点,穿上新衣服就浑身不自在,出门亦是如此。
这日,大儿子买来一套西装,要老头子穿着一块去赴宴,老头子说啥也不穿,争执来争执去,儿子失去了耐心,埋怨说:爸,你咋这样落后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哪个出门不穿点像样的衣服
老头子也不示弱地回敬道:我这衣服怎么啦
你们要嫌我丑,我不去就是了。
不行,说好的一块去,快穿衣服。
你真是不知好歹,有福不会享,我们作子女的,有这份孝心给你买,你竟不穿
老头子被数落得没有办法,只好不情愿地穿上了。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老头子到了客人家门口时,却拿出平时穿的一件旧衣服套在新西装外面。
边套边对其他呆愣的客人说:这洋玩意穿起浑身不自在,这是我儿子孝敬我买的......呵呵,还是老古董衣服穿着安逸......老头子的举动虽然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但作为晚辈的,是否该从中吸取一些教益呢
生活中,像这种事例每天都在发生着,那么怎样同老年人说话,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对长辈表示敬爱之意,其语气语调应该语气温和、谦和有礼。
【第2句】:与长辈聊天(1)掌握文明礼貌的聊天用语敬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同长辈相处,说话时应该多使用敬语。
如您老、长辈、前辈等词,在态度上,也不要一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
不要一边同老年人说话,一边晃荡着腿,这是极为不礼貌的。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是比较复杂的,从心理上讲:一是喜欢沉湎于过去,喜欢回忆自己得意的年代、好的日子;二是老来话多,讲起话来总是喋喋不休者居多;三是少数老年人还有一种挣扎欲,好胜心特别强。
从所处的环境来讲:居住在农村的和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在交谈的内容与交谈兴趣上也有很大区别。
从知识水平上讲:文化修养较高的同文化修养较低的人,交谈内容、交谈方式和交谈水平也会大不一样。
从性别上讲:老年男子与老年妇女,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与兴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2)了解长辈的特性,聊天措词因人而异 同好胜心极强的老年人交谈,你应该避免与之争论,任其耍强逞能就是,甚至可以对其多加称颂,让他高兴、得意之后,再转入你要谈的话题。
一般老年人往往喜欢谈历史,农村的老年人也不例外,当同他们交谈时,你可以请他谈村史、族史、家史等等作为入门的话题。
同文化修养较高的老年人交谈,可请他传授知识,谈他那不平凡的身世,谈他的成功经验,称颂他学识渊博,令人敬佩;还可以谈大至天文地理,小至昆虫花草等等。
总之,凡是他高兴的一切话题都可以作开场白。
同老年男子交谈可侧重于事业、职业、工作经验、生活知识、轶闻趣事和人生之路方面的话题。
同老年妇女交谈,可偏重于家庭生活、子媳女婿、衣着茶饭之类的话题。
这样,你同他们交谈起来便会话题宽广、感情融洽。
(3)追忆往事,打开长辈的话匣子 刚才在前面分析了老年人的一大特点是喜欢追怀往事,如果你能引起他回想起曾经某一段美好时光,他们会变得很快乐,喜欢同你说话,而一旦打开话匣子,就会有说不完的话。
在同老年人说话时,还应避免过多地谈及他们的老,这样会使老人觉得自己行将就木,感叹人生短促,引发他的伤感情绪。
如果是遇到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将会对你产生不满。
因此,与长辈说话,不像与平辈说话那样无所顾忌。
与老人谈话,也不必过分表示你的恭敬有礼,或者勉强自己一定要听完老人的长谈。
由于老人讲话缓慢,有时碰上一位融洽的闲聊者滔滔不绝,话无止境。
因此,听他讲多少时间应随自己的兴趣而定。
不管他如何漫谈,可以让他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借机离开。
离开时对他有趣的谈话表示热情的感谢,再礼貌地告别。
(4)不在不服老的长辈面前卖弄有些老年人,虽然年纪不小了,却还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像个老顽童一样快乐。
他们会以幽默克服自己的弱点,对于社会仍能事事关心,甚至完全不觉得老。
但也有不少老人,在单独而处时,会感到自己寂寞,有的还会因为老来多病痛而苦恼。
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多给予关心,多讲一些安慰的话,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想一想,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年老,我们更应该唤起同情之心。
当然,老年人也常常显出他的固执,习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事情,而且特别不喜欢有人顶撞他,与他意见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特别留神,不要和他发生争论,而尽量保持一种欢愉的气氛。
另外,老年人是比较重听的,因此你和他讲话时音量要放大,速度要缓慢,发音要清楚。
但你不要因此而用些简单的词汇,尽谈一些琐屑的事情。
你可能认为既聋又哑即是既聋又笨,这一来你就忽略了聋子的智慧了。
这是重听的老人最忌讳的事,实际上他们的智慧并不混沌。
【第3句】:意见分歧时怎么说(1)引旁证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摩擦,许多是社会上两代人矛盾的具体化,这是思想认识的分歧,属于意识形态,解决起来不太容易,而偏偏长辈当中多有固执,小辈人又好自信与执拗,他们觉得自己正确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争辩解决问题,这就极易促使矛盾的激化。
如果做子女的把话说得跟石头一样硬,那他就是找揍了。
正面论理,又多少带着一点教训老子的味道,父权思想严重的人不买账。
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引出有说服力的旁证来替自己说话,可能会收到好效果。
举例说:现代男青年喜欢留长发(当然长得有尺度,不致于被人误认为女人)。
可一辈子留平头的爸爸却看不惯,说是男不男女不女,流氓样子。
儿子要跟他急,就可能吵起来,叫儿子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有这样一个小伙子,名叫李刚,正处于这种境地。
一天傍晚,李刚爸爸的徒弟董哥来了,董哥是爸爸最得意的一个徒弟,去年董哥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今年又当上了车间主任。
每当提起董哥,爸爸的大拇指就坚得老高。
并且总爱拿李刚跟董哥比,说李刚没出息。
虽说爸爸已经退休了,可董哥还是常来家里看望他,这就更叫爸爸欢心,每次都留董哥在家陪他喝一盅再走。
今天,看到董哥蓬松的长发,李刚便心生一计。
饭桌上,他故意装得随随便便地说:董哥,您这头发留得挺漂亮,比原来那刷子似的短发强多了
是吗
董哥得意地笑了,秀芝也这样说。
(秀芝是他的女朋友。
)可你爸爸不说你吗
李刚又问,并朝对面的爸爸丢去一眼。
董哥只顾乐滋滋地说:俺爸可是个开明老头儿,跟得上形势哩
再说,人好人坏,不在头上,劳改犯都剃光头呢。
关键是要心灵美嘛。
您说是吧,师傅
打这以后,爸爸再没提起过李刚头发的事。
(2)找根据就是寻找理论根据。
好像许多老辈人有那么一个怪毛病:从你嘴里说出来的他不信,印到报纸、杂志上的他就信了,铅字绝对正确。
因而,必要时可以请铅字出来帮忙。
有一次,刘勇与同学约定利用暑假骑自行车外出旅游。
可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说这是游山玩水,不务正业
他若强行出去就得闹翻。
于是,刘勇凭着记忆从学校报刊室找出一张《中国青年报》,上面有介绍旅游益处的一篇文章。
他把那张报纸借回家来,用红笔把那篇文章圈好,放在茶几上。
爸爸吃完饭后,总喜欢坐在沙发上喝茶水,一边顺手拿起一张报纸解闷儿。
刘勇注意观察,果然,爸爸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下去,正是刘勇圈过的那篇文章。
第二天早上,妈妈给了刘勇30元钱,叫他路上零花用。
(3)观天色观天色,说穿了就是看脸色。
看脸色的阴晴,选择最佳的谈话时机。
大家都知道,人在精神愉快的时候,是最容易接受信息的,而情绪不佳时,则往往会产生抵触。
所以当孩子想要跟父母商量什么问题,或者求他们帮自己做些什么事情,最好选在他酒足饭饱,悠悠然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水、吸着香烟的时候。
在父子之间,这是最佳谈话时机。
可见摸准规律,察颜观色,选择良机,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条不仅适用于父子之间,也适用于社会场合,还不妨拿到你与你的上司的交往中去试试看。
(4)套近乎 孩子跟父母亲近,父亲心里当然是很高兴的。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子女对父母更应该是这样。
而这种尊重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表现在经常向老人请教和商量问题。
除了那些能够预料到,自己的观点肯定与父母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而自己又必须坚持己见的问题之外,其他的事情,则应该经常而又及时地与父母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即使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观点与父母的观点绝对一致的问题,也不妨走一走过场,求得个由意见一致而引出的愉快,并没有什么坏处。
许多事情容易达成理解,求得一致。
这也就是套近乎的含义。
不能单纯机械地把它理解为达到某些目的而故意拉关系。
如果是老婆偷人才被打的,也是家暴吗
【第1句】:回到了家里闷闷不乐地看着爸爸,他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了色的,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额角上已经有好几道皱纹了。
这时,爸爸可能发现我在注视他了,就亲切地问:“卿卿,你在想什么呀
”我不高兴地说:“爸爸,你怎么当过解放军还回乡种田呢
别人问我你做什么工作,我都不敢说。
”爸爸听了一怔,闪动了一下大眼睛,忽而眉尖一挑,说:“卿卿,卢不到你也有这种思想,连爸爸也看不起了,没有我们农民辛勤劳动,你们吃的白米饭碗、蔬菜、水果……从哪里来的
”
【第2句】: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他那英俊、威武、五官端正的脸。
一对炯炯有光的淡蓝色的眼睛,充满了人生经验、感情的火焰。
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对眼睛使他 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表情。
但是一到战斗的时候,斯巴达克思就完全变了样,在斗技场上,这位角斗士就会带着一幅由于愤怒而扭歪了的脸进行搏斗;他的眼 光好像闪电,他的那幅样子就显得非常可怕了。
【第3句】:关于写人的优美段落好句好段
【第4句】:朦胧中,我发现房间里还亮着灯。
爸爸瘦弱的身影正伏在桌上定书。
啊
爸爸又工作到这么晚。
天气又闷又热,我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了。
我轻轻地跳下床,去拿毛由擦汗,顺便也给爸爸擦擦汗。
走近一看,只见他脸上、背上都浸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汗衫与湿透了,几只蚊子叮在爸爸肩膀上吸血。
我连忙一巴掌打过去,把爸爸吓了一跳。
我把毛巾递给爸爸,他不在意地擦了一下,又埋头工作起来。
当我重新上床时,只听时钟“当当当……”地敲了12下。
【第5句】:小玛拉哈(蒙古族),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圆脸蛋,高鼻梁,一脑袋乌黑卷曲的头发,挺俊气的。
只是耳朵长得老长,真难看 ,可老人们说,那是“佛相”,有福气。
【第6句】:我妹妹长得漂亮,也很聪明,可就是嘴巴太馋。
一天,外婆送来一袋苹果,我刚一转身,已经少了好几个。
只见她的上衣口袋和裤袋里已经装满了苹果,嘴里还啃着一个大的。
我对她说:“你是只小馋猫!”她却说:“谁让你做姐姐呢 你叫我一声姐姐,我就送你一个苹果。
”弄得我真是哭笑不得。
【第7句】:小菊到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第8句】:我,看上去不高,不胖也不瘦,上身略微有些前倾,这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读写姿势造成的。
我的脸比别人白一点,头发常显得很不整齐,而且从不戴帽子。
我有两条浓浓的眉毛,眉梢微微向上扬起,浓眉下是两只眼睛。
关于我的眼睛,别人说法不一,有人说呆板,也有人说很有表情,又有人说很厉害。
我无法确定这些话是对还是错,我只觉得我小时候眼睛很大,现在人大了,眼睛反而变小了。
我的嘴还算是挺会说的,不过比起小时候来,我现在的话要少得多。
写完这些,我又站到镜子前看一看自己,刚才写的像不像自己 像,又似乎不像,有点像有点不像。
唉!自我画像可真难呀。
【第9句】:弟弟不满地问:“你包的是什么呀!这哪像饺子 ”我在无奈之余,硬着头皮,自我解嘲地说:“这个叫‘将军饺’,那个叫‘瘦干巴’。
你吃过吗 别有风味,保管叫你大饱口福!”弟弟听了,捧腹大笑。
大家看着我的“杰作”,也都哄堂大笑起来。
【第10句】: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的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
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
他拖着木屐,一件破旧的绿军服垂到膝前。
黑道风云二十年原型
一般情况,驾小型轿国家18周岁以下,70周岁以上的公民不能汽车。
除此,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一条规定:
【第1句】:申请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或者轮式自行机械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第2句】:申请城市公交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或者有轨电车准驾车型的,在20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第3句】: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1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第4句】:申请牵引车准驾车型的,在24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第5句】:请大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第6句】:大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74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