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搞笑歇后语,读着就是一种享受!
【谚语俗语第1句】:十月的桑叶——谁采你(谁睬你)
【谚语俗语第2句】:【自己打嘴巴,给别人听响儿】贬低自己,以讨好别人。王 蒙《失态的季节》:“要不写个检讨,出发前给大进送去?他 一激灵。他也是要摘下舌头烧小菜的。他也是要自打嘴巴 给别人听响儿的。”
【谚语俗语第3句】:【聋子爱打岔,傻子爱说话】(谚)指耳聋的人听不清,和人对话时常常打岔;呆傻的人话说起来没完没了。对爱打岔和爱多嘴者的嘲笑语。 也作“聋子爱打岔,哑巴爱哇哇”。
【谚语俗语第4句】:吊在房檐下的大葱——叶黄皮干心不死
【谚语俗语第5句】:【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谚)比喻人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谚语俗语第6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谚语俗语第7句】:【进在手里,吃在肚里】(惯)指生活比较拮据,收入多少,花掉多少,没有节余。
【谚语俗语第8句】:【驴粪球儿——面前光】(歇)驴粪球儿:驴子的粪便,呈球形,里面是食物经消化后排泄的渣滓,而外表很光滑。形容表里不一,外表好看而实际不行或很坏。常含责骂意。 也作驴粪球儿——外面光。 驴粪蛋子——外面光。 驴粪蛋——皮儿光。
【谚语俗语第9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有强者,本领不大的人成了 领导者。类似的:山中无虎狗称王/山中无鸟,麻雀做王/山 中无鸟兽,螳螂自称王/山中无大树,茅草也称王。海外聂 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我就不相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 大王!准是个蒙古大夫!”
【谚语俗语第10句】:【败兵之将,不敢言勇】在失败的情况下,不应该再说大话。 清代《镜花缘》:“败兵之将,不敢言勇。虽承贤妹美意,何敢 生此妄想。”
【谚语俗语第11句】:菜园里的辣椒——越老越红
【谚语俗语第12句】:书记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却怪公务员放的不是地方。公务员背地里说:“唉!只有丫环的不是,没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谚语俗语第13句】:【老鸹落在猪背上,看见猪黑看不见自己黑】指自己有同样的 缺点,却嘲笑别人。类似的:乌鸦笑猪黑,自己不觉得。韩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得了吧,别老鸹落在猪身上,光 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个黑。你脾气好还是咋的?”
【谚语俗语第14句】:暑假里,我整天和小朋友东奔西跑玩个不停。妈妈多次叫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都不想干。有一次,妈妈说:“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江苏·新沂)
【谚语俗语第15句】:【山有山主,水有水霸】释义:比喻各个地方都有称霸者把持。例句:“这三河镇旧社会是啥样?”姚春心酸地说,“真不敢想。”“山有山主,水有水霸。三汤五虎震山河,三河灾难多。”
【谚语俗语第16句】:登着软梯上飞机——扶摇直上
【谚语俗语第17句】:蝼蛄吃庄稼——地下活动
【谚语俗语第18句】:【打铁先得本身硬】(谚)指铁匠自身强壮有力,才能把铁打好。比喻处理问题或从事工作,必须自身的思想作风、才学技能过硬,才能得心应手。 也作打铁得要铁砧硬。 打铁先得铁锤硬。
【谚语俗语第19句】:【千金难买一句话】(惯)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轻易说话。
【谚语俗语第20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释义: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权,例句:我看他贵发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快没啥好“戏”唱了!
【谚语俗语第21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释义: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讳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称“灯”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灯”,官榜写作“放火”。百姓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用以比喻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许别人正当行动。“不许”又“不准”、“勿许”等。例句:尤耿不禁开怀地暗暗笑道:“好,击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俗语第22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源自希腊《伊索寓言》,狐狸吃不到 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谓达不到目的,以不好或自己不想要 为由,来平衡自己失落的心情。类似的:葡萄酸,酸葡萄。 《北京短篇小说选》:“我想,男孩子们追求一个姑娘落了空, 总难免说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
【谚语俗语第23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没有材料,手艺再高也不行;条 件不具备,能力再强也白搭。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类 似的:巧姑娘绣不出无线的花。沙汀《淘金记》:“大家想吧, 钱没有一个,是你们也不见得搅得转呀!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俗语第24句】:【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不满,不敢表示出来。台湾林语堂 《京华烟云》:“走私的人有治外法权保护,路警也不敢碰他 们,只是袖手旁观,敢怒而不敢言。”
【谚语俗语第25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能够看出好坏。马烽《刘 胡兰传》:“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做的这是什么 东西!”
【谚语俗语第26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释义:明知不是伴侣,因事情急迫,只得暂且跟随。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杀羊备酒,与刘大娘子成亲。……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谚语俗语第27句】:【做了几天和尚,连肉味也忘了】指忘记过去的经历。汪幸 福《浪迹台湾岛》:“过去,你男人为升官想方设法巴结我。 今天,我浪迹到这里,你却忘恩负义拒我于门外,做了几天 和尚,连肉味也忘了。”
【谚语俗语第28句】:我拿着单元测验的成绩单,请爸爸签字。爸爸看了看我的成绩,第一单元100分,第二单元94分,第三单元89分……他不由得皱起眉头,不满意地说:“你这成绩,就好像股市行情一样,高开低走。”(四川·自贡)
【谚语俗语第29句】:【 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谓可有可无。歇后语说:一斗芝麻 拈一颗,有他不多,没他不少。成语:无足轻重。浩然《艳阳 天》:“想安生,就像韩百安那样,一生一世窝窝囊囊,受人摆 布;有他不多,没他不少,潦潦草草地过一辈子。”
【谚语俗语第30句】:【瓦片也有翻身日】境遇总会好转。瓦片,也说:屋瓦、鹅 卵石。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但终有一日,屋瓦也会翻 身,曾牛两家,必为死敌。”
【谚语俗语第31句】:【烂船拾起有三斤钉】见“船烂还有三千钉”。
【谚语俗语第32句】:【中吃不中看】(惯)中:适于。好吃不好看。比喻人有本事,但长相不济。
【谚语俗语第33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释义:说明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边相会时,火把大发雷霆,“不许你跟杨吉利蹬浑水。”
【谚语俗语第34句】:【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谚语俗语第35句】:哥哥没把手洗干净就去拿馍,我说:“看你不讲卫生。”妈妈笑着说:“大哥别说二哥,秃子别说老明;蚂蚱咬蛐蛐——一块地里的虫。”(安徽·利辛)
【谚语俗语第36句】:【参谋一群,当家一人】(谚)对问题出谋划策的人可以有很多,但归纳意见、作出决断还要靠一人做主。指遇事需要集思广益,但最后必须主事人拿定主意。
【谚语俗语第37句】:【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见】(谚)凡做事要给人多留情面,以便日后再见面时好相处。指待人处事要宽厚,为日后留有余地。 也作凡事留人情,后来好相会。 万事留人情,后来好相见。
【谚语俗语第38句】:大火警报———鸣惊人
【谚语俗语第39句】:【脸皮厚】(惯)指人不知羞耻。 也作脸皮三寸厚。 脸皮铜钱厚。
【谚语俗语第40句】:【兵家儿早识刀枪】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有利或有影响。 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兵家儿早识刀枪,如若社会又给他 们以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他们的才能就会很快被社会所 承认。”
【谚语俗语第41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谚语俗语第42句】:【怨废亲,怒废礼】(谚)怨恨时会不给亲友留情面,发怒时顾不得仪表礼节。指怨怒时会因一时感情冲动而失去应有的理智。
【谚语俗语第43句】:【山高皇帝远/天高皇帝远】地区偏远,政权管辖不到。赵 树理《孟祥英翻身》:“这地方是个山野地方,从前人们说山 高皇帝远,现在也可以说山高政府远吧,离区公所还有四五 十里。”
【谚语俗语第44句】:【脑袋砍了碗大个疤】见“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谚语俗语第45句】:【脑袋里少根筋】思想简单,缺少心眼,或在某一方面不善 于思考,意识不到。或说:脑筋里缺根弦。王安忆《文革轶 事》:“她们这些张家后代,由于养尊处优缺少世事的锻炼, 个个脑筋里都像缺根弦似的。”
【谚语俗语第46句】:【 一块香饽饽八下抢】到处被喜爱,受欢迎。邓刚《阵痛》: “车间工段请他下去画决心栏、批判栏、学习栏,真是一块香 饽饽八下抢,郭大柱红遍全厂。”
【谚语俗语第47句】:老天下黄沙——昏昏沉沉
【谚语俗语第48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两件事分开叙述。清代《红楼 梦》‘“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谚语俗语第49句】:【穷算命,富烧香】(谚)算命:用迷信方法预测人的前途命运。旧指穷人喜欢算命,指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喜欢烧香,祈求神灵保佑自己长富不贫。
【谚语俗语第50句】: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谚语俗语第51句】:【只有糊涂官,没有糊涂案】(谚)只有判错案情的糊涂官,没有毫无线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实,只在于判案官员的能力高低。
【谚语俗语第52句】:【对牛弹琴】(惯)比喻对着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讥笑人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讥讽人说话不看对象。
【谚语俗语第53句】:【摔了个跟头,拾了个明白】(谚)人摔了一跤,却明白了一层道理。 指坏事中往往有好事,受到一次挫折或打击,却获得一次经验教训。 也作摔了跟头学了乖。 摔一个筋斗,识一步路程。 筋斗:跟头。
【谚语俗语第54句】:下午放学回家,我给鸭子喂了许多东西。等一会儿,妈妈从地里回来了,鸭子嘎嘎地跟在妈妈后面叫着,妈妈又给鸭子倒了不少麦子。我忙说:“刚才已经喂了。”妈妈说:“撑不死的鸭子,饿不死的鸡子。”(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55句】:喜鹊的尾巴——老翘着
【谚语俗语第56句】:【 推出午门问斩】北京故宫有午门,皇帝赐死的人在午门 外问斩。借指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排斥。浩然《艳阳天》: “不论人家进步不进步,只要是成分不好,就推出午门问 斩!”
【谚语俗语第57句】:【沙锅砸蒜,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下去就破。谓只此一次, 无法继续。王蒙《相见时难》:“如果第三次结婚,我可是沙 锅砸蒜,就这一锤子买卖了。”
【谚语俗语第58句】:【金玉有余,买镇宅书】(谚)金玉:喻钱财。镇宅:镇守住宅。指有钱人家钱财多得花不了,便买书作镇宅之物,装点门面。
【谚语俗语第59句】: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谚语俗语第60句】:奶奶总爱在私人小店里给我买衣服。每次买回来没几天,不是这儿绽线了,就是那儿拉链坏了,修补不停。再不,就重买新的。妈妈说:“图便宜,买老牛,三年买两头。”(江苏·南京)
【谚语俗语第61句】:爸爸总告诫我,要和伙伴们搞好关系。他说:“吃不得亏,打不拢堆。”(四川·涪陵)
【谚语俗语第62句】:【放屁都不会放个响的】(惯)讥讽人没本事,说话、做事没有分量。
【谚语俗语第63句】:娃娃看飞机——人小见识高
【谚语俗语第64句】:【上进。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指不服输或不甘落后。 也作“不蒸馒头争口气”。
【谚语俗语第65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谚语俗语第66句】:戴了笆斗进庙门——冒充大头鬼
【谚语俗语第67句】: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
【谚语俗语第68句】:【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味苦,可入药。苦瓜:本义味苦,转指痛苦、苦难。形容苦难极其深重。 也作“苦胆拌黄连——苦上加苦”。
【谚语俗语第69句】:吊好了膘的公驼——锐不可当
【谚语俗语第70句】:【惹虱子头上挠】(惯)比喻自找麻烦。
【谚语俗语第71句】:上午我在家看书,忘了妈妈吩咐我叠衣服的事。妈妈说:“你看你,真是一分凿打一分眼。”(安徽·长丰)
【谚语俗语第72句】:【羊肉没吃上,惹一身膻】没讨着便宜,反而吃了亏。类似 :打不成狐狸,惹一身臊。张春帆《九尾龟》:“总是你和我 出的主意,如今弄得羊肉吃不着,惹得一身骚,倒上了他的 恶当。”
【谚语俗语第73句】:【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谚)失脚: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就要稳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绊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谚语俗语第74句】:哥哥在家复习功课,没有计划性,常常刚拿出语文,又去翻数学。伯母批评他:“孩子,咱不能走了一步说一步,哪里黑了哪里住。要心里有点谱。”(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75句】:癞蛤蟆爬在鳖身上——遇圆(缘)了
【谚语俗语第76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释义:三国:指罗贯中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掉下了同情的眼泪,在为古人担忧。比喻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该咋样做你自个瞧着办!我说这话也不过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为都与本号无涉!
【谚语俗语第77句】:针当棍子一针(真)棒
【谚语俗语第78句】:我家包包子时,奶奶准备往包子馅里放姜。我说:“奶奶,我不爱吃姜,不要放了。”爷爷说:“还是放些好,经常吃些葱姜蒜,少给医生找麻烦。”(河南·新乡)
【谚语俗语第79句】:【好闺女不愁嫁】(谚)品貌兼优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比喻真正的优质商品不会没有销路。
【谚语俗语第80句】:【大乱住城,小乱住乡】(谚)指世道荒乱不安定时,大局动荡避在城里比较安全,局部骚动避在乡里比较安定。 也作“大乱避城,小乱避乡”。
【谚语俗语第81句】:【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见“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
【谚语俗语第82句】:【走麦城】(惯)《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败。 也泛指失败。
【谚语俗语第83句】:【露口风】(惯)指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某种不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风。 透口风。
【谚语俗语第84句】:天鹅离不开湖泊,英雄离不开人民,谁脱离了人民,谁就会失去翅膀。
【谚语俗语第85句】:星期天,我到外面玩了半天,还和小伙伴对骂着玩。回到家,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把衣服弄脏了。”妈妈说:“衣服脏了可以洗,要是嘴脏就难洗了。”(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86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谚语俗语第87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见“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谚语俗语第88句】:公鸡戴帽子一冠上加冠(官上加官)
【谚语俗语第89句】:鹅毛落水——漂浮
【谚语俗语第90句】:【猪多肉贱】(谚)养猪的人家多了,肉就卖不上价。比喻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多了,供大于求,人才就会贬值。
【谚语俗语第91句】:【没出嫁的闺女做鞋子——不管女婿脚大小】(歇)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 指做事盲目,不知实际需要。
【谚语俗语第92句】:【珍珠土里埋】没有人赏识,处于困境。或说:珍珠落在粪 堆上。刘绍棠《芳草满天涯》:“我不能再看着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
【谚语俗语第93句】:【沙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歇)本指沙锅是用陶土和沙烧成的,质地很脆,用来砸蒜,一下子就碎;转指不管结果如何,就全靠这一次行动。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坏了事。 也作“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谚语俗语第94句】:【戴帽子的猢狲——倒像人】(歇)指还像个人样。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95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谚语俗语第96句】:【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谚)指受到恶人诬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难以洗清。
【谚语俗语第97句】:我每晚做完作业,总想看电视不想睡觉,可是到早上却起不来。妈妈说:“你呀,晚上像豺狼,早上像绵羊。”(安徽·黄山)
【谚语俗语第98句】:【不知道哪头炕热】北方农村居民睡炕,冬季炕要加热。 谓对他好,对他亲热,他不知道。又指不知好坏。成语:不 识好歹。孙犁《风云初记》:“吃的拿的都是从我们这里出, 你那上级,连四两烟叶儿,我看也没给你称过。怎么你这么 向他们,到底是哪头炕热呀?”
【谚语俗语第99句】:我下棋时从没把小卒放在眼里,结果许多次都输在不起眼儿的小卒手里。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某些大事的成败,往往就存在于一些不起眼儿的小事和细枝末节中啊!”(广东·龙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oxiaojuzi/show-41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