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遥祝的佳句
【第1句】:“举杯邀月饮”的下半句是什么
【第1句】: “举杯邀月饮”的下一句是骑马踏花归。全句是“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来自《笠翁对韵》
【第2句】: 有一句跟这个很相似的“举杯邀明月”,它下一句是“对影成三人”,作者是李白。
【第3句】:赏析
【第3句】: 鸡晓唱:鸡在天一亮就打鸣。晓,天刚亮的样子。
【第4句】: 雉朝飞:野鸡一到白天就飞起来了。雉,野鸡。
【第5句】: 红瘦对绿肥:这句来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词,原意是说,下过一场雨之后,花被雨摧残,变得憔悴了;而叶子经雨的清洗,越发青翠起来。红,代指花。绿,代指叶子。瘦,指花被雨打后败落的样子。肥,指叶子被雨水清洗后光鲜的样子。举杯邀月饮:这句来自李白构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思是:举起酒杯来,邀请月亮与我干杯。
【第6句】: 骑马踏花归:这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踏着落花回家。“鸡”与“雉”,一是家鸡,一是野鸡,放在一起做对,别有风味。“红瘦”与“绿肥”是直接引用李清照原词“应是绿肥红瘦”。“红瘦”,'是一平一仄,“绿肥”则是·仄一平,对得天衣无缝,非常巧妙,还因为有李清照的词垫底,所以含有深刻的寓意。最后两个对仗也十分工整,而且都是一副潇洒不羁的形象,极富意韵。遗…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佳对来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原诗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与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乱花渐欲迷人日艮.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5句】:六句,意思是花木繁盛,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了,而青草还浅浅的,刚刚能盖过马蹄。“花”与“草”是天生的一对,也是春天最为明显的景致,而诗人在这两个词前各加了一个修饰词“乱”与“浅”,就把花的争奇斗艳与小草在早春时弱小嫩绿的样子写了出来。接下来的两个虚词则对得更妙,“渐欲”与“才能”都含有“慢慢地变化”的意思,只是“渐欲”是说'逐渐要迷人眼了,但还没有,而“才能”则是虽然刚刚能,但已经能盖住马蹄了,极尽细致入微之妙。“迷人眼”与“没马蹄”也对得很巧,同时又形象地描画出了花与草的情态,非常生动
【第2句】:寻体现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佳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第3句】:对影成三人的上一句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
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
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
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1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