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妙语佳句-心灵禅语
【佛语禅语第1句】:命极危脆,极寿不过百年。《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佛语禅语第2句】: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佛语禅语第3句】:看低自己一点,但别看扁看贱自己;看高别人一点,但别畏惧仰视别人。
【佛语禅语第4句】:功成不居,光荣成就归于大众。(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佛语禅语第5句】:【佛心禅语】 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宏智禅师广录》
【佛语禅语第6句】:【天天禅语】的事,认真投入;远离不对的事,就能转苦为福。
【佛语禅语第7句】:【天天禅语】幸与不幸一念间,能付出是幸福,希望被帮助是辛苦。
【佛语禅语第8句】:【福田】 有善心就有幸福,有善愿就有善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佛语禅语第9句】:生一念好心,则结一分好缘;说一句好话,则多一分欢喜。
【佛语禅语第10句】:【智能与愚痴】 做该做的事是智能,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佛语禅语第11句】:舍一分烦恼,能得一分清净;舍一分财物,即得一分轻安。
【佛语禅语第12句】:大乘行者是以在家为主的。(当代)印顺《华雨香云》
【佛语禅语第13句】:【佛心禅语】 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14句】:乐于布施为善常乐,布施欢乐散播人间,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佛语禅语第15句】:【天天禅语】修行并非比赛,而是练就自己的耐力、定力与宽广的心。
【佛语禅语第16句】:如果时间真的忘了我,我不会再有这样的感伤,因为我会在云水禅心中等你。
【佛语禅语第17句】: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佛语禅语第18句】: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佛语禅语第19句】:就是恭喜你忙。”“为什么?”“公司忙碌,表示你的事业正
【佛语禅语第20句】:逆境中要勇于承担,切不可自暴自弃;顺境中要谦卑恭谨,切不可得意忘形。
【佛语禅语第21句】:佛言:人从爱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语第22句】:因缘本自无,不生亦不灭,见诸有为法,石女、虚空华。《入楞伽经》卷三
【佛语禅语第23句】:人有了慈悲之心,内心就会充满爱。爱就像春风,能吹散七情的乌云。
【佛语禅语第24句】: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佛语禅语第25句】:说话要选择时机,要表达清晰,否则容易被人误听。
【佛语禅语第26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忏悔就是洗心,如清泉流过心田,洗净染污的心地。
【佛语禅语第27句】:享福往往折福,辛苦每每积福。折福则福消,积福福不尽。
【佛语禅语第28句】: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楞伽经》卷四
【佛语禅语第29句】: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楞伽经》卷二
【佛语禅语第30句】:佛说:菩萨应该这样端庄稳重:对世间可惊可怖的事不惊不怖。
【佛语禅语第31句】:“无常”不是在嘴边文案而已,也不是用来逃避现实
【佛语禅语第32句】:【最有禅意的句子】受人折磨,能注意不折磨他人,也是增添一分智慧。
【佛语禅语第33句】:【天天禅语】有爱心的人,处处给人温暖;有私心的人,处处给人冷漠。
【佛语禅语第34句】:鸟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
【佛语禅语第35句】:【佛语禅话】慈悲需是非分明;道德需有毅力、勇气。
【佛语禅语第36句】:【佛心禅语】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佛语禅语第37句】: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大乘方广总持经》
【佛语禅语第38句】: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佛语禅语第39句】:【天天禅语】学佛,要学“明白道理、把握人生、身体力行”。
【佛语禅语第40句】:佛语有云: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为人生七苦。
【佛语禅语第41句】:要解除生命当下的烦恼,就是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佛语禅语第42句】:受嫉恨时以慈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佛语禅语第43句】:【最有禅意的句子】心无杂念、凡事乐观、踏实做事,就会有智慧。
【佛语禅语第44句】:善和斗诤,专生欢喜。《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佛语禅语第45句】:即相即真。(唐)曹山本寂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佛语禅语第46句】:【佛心禅语】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佛语禅语第47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梵网经》卷下
【佛语禅语第48句】:般若智慧虚空万有,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佛语禅语第49句】: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佛语禅语第50句】:【天天禅语】人人付出一份爱,能转危机为生机,转祸为福。
【佛语禅语第51句】:【佛语禅话】心中有爱才有福,有付出才有所得。
【佛语禅语第52句】:如果能保持心念的正确导向,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得到极大的福报。
【佛语禅语第53句】:假如我们不能给予他人什么,就不要期待他人能给予我们什么。
【佛语禅语第54句】:廓彻十方自性境界,触事全真。(宋)真净克文禅师《古尊宿文案》卷四十三
【佛语禅语第55句】:心能安四方皆好,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佛语禅语第56句】:若于本性不见能所,如是证知,是名无得。《商主天子所问经》
【佛语禅语第57句】:【佛语禅话】能清楚、笃定内心方向,就不会计较。
【佛语禅语第58句】:【佛心禅语】 这样让双方满意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
【佛语禅语第59句】:【佛语禅话】人间何处非家人,天下无处不道场。
【佛语禅语第60句】:对付一个正常的客户要诚实守信;对待不讲信用的人,方式也可以灵活些。
【佛语禅语第61句】:愚人,总是找别人的过失。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佛语禅语第62句】:【天天禅语】人生纵遇坎坷也要向前走,才会接近目标。
【佛语禅语第63句】:【天天禅语】无论路途坎坷或平坦,都应感恩铺路的人。
【佛语禅语第64句】:了知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极乐,有佛无量寿。(当代)夏莲居《净语》
【佛语禅语第65句】:【天天禅语】懂理的人,不一定懂事;懂事的人,一定懂理。
【佛语禅语第66句】: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佛语禅语第67句】:【天天禅语】到德是本分事,礼仪是做人的规则。
【佛语禅语第68句】:【佛语禅话】从知福中培养感恩,从惜福中培养关怀,从造福中培养智慧。
【佛语禅语第69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一念错,则步步皆错;一念善,则事事造福。
【佛语禅语第70句】:【天天禅语】在生活中体认佛法,在人群中体会世间法。
【佛语禅语第71句】:【佛语禅话】做值得付出的事,有欢喜心,就是法喜。
【佛语禅语第72句】:【佛心禅语】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海涛法师
【佛语禅语第73句】:【佛心禅语】 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佛陀的格言》
【佛语禅语第74句】: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佛语禅语第75句】: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佛语禅语第76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怨憎,是丑化自己的人生。
【佛语禅语第77句】: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佛语禅语第78句】:【天天禅语】有心做事的人,是“事因人做”,不是“因人做事”。
【佛语禅语第79句】:有些人总是热心于自己办不到的事,对办得到的事反而失去激情。
【佛语禅语第80句】:我谓二种说: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楞伽经》卷三
【佛语禅语第81句】: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佛语禅语第82句】: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时间、方位都是吉祥的。
【佛语禅语第83句】:【修行要有耐性】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语禅语第84句】:滴水成河——将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来,就可形成一条河。
【佛语禅语第85句】:不现异相,彰已有德。《华严经》卷二十一,十无尽藏品
【佛语禅语第86句】:资源回收的目的,在于提倡与教育人人懂得惜福。
【佛语禅语第87句】:【佛心禅语】 思路清楚就会聪明,情欲深重就会思维迟钝。
【佛语禅语第88句】:见闻生贪好,欲望成结缚,如同群飞蛾,死于灯焰处。《即兴自说·极度经》
【佛语禅语第89句】: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楞伽经》卷一
【佛语禅语第90句】:【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什么样的人是佛呢?张【第3句】:李四都是佛。
【佛语禅语第91句】:起一意有百劫殃,譬如种谷,百倍万倍。《佛说骂意经》
【佛语禅语第92句】: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佛语禅语第93句】:大乘信为父,般若以为母,禅胎大悲乳,诸佛如贵子。《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
【佛语禅语第94句】: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佛语禅语第95句】: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佛语禅语第96句】: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古印度)月称《入菩萨行论》
【佛语禅语第97句】:比如一个人很笨,那他(她)一定头脑简单,不会算计,不会欺骗你。
【佛语禅语第98句】:口出恶言,恒自伤害,如持利斧,自伐其身。《大宝积经》卷三十二
【佛语禅语第99句】:梦醒了,还是当下的月光,不如寄情这月光,也是一种亮。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