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佳句
【第1句】:形容杨靖宇的诗句
(一)抗日英雄杨靖宇,河南确山李湾里。
少年立志报华夏,一杆旗帜日月辉。少年失孤,家境贫寒,好成绩尊师重友,立志报国,赢赞誉接受马列,投身运动,誓如归辗转各地,发动起义,抗日伪(二)东北山好高,江畔地辽阔。
黑土遭蹂躏,铁蹄遍野篙。山高水长黑土地东北三宝天下一水深火热家失去忍饥耐寒,抗击日伪,壮烈殉国凄壮美( 三)少年英雄杨靖宇,立志报国开天地。
胃中皮带和棉絮,日寇长跪不愿起。发动工人,组织起义,化名张贯一敌进我退,优势兵力,乘敌之虚,各个击破,打破僵局七七事变,牵制敌人,夺去丢失根据地一杆旗帜,日月生辉,紧跟党走,用行动谱写壮美曲。
【第2句】:关于琅琊的诗句
【第1句】:昔者琅琊子唐陈子昂 《赠赵六贞固》【第2句】:骋望琅琊台唐李白 《古风其三》【第3句】:耻学琅琊人唐李白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第4句】:师友琅琊邴曼容唐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第5句】:昔者琅琊子唐陈子昂 《赠赵六贞固二首》【第6句】:高高琅琊台唐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第7句】:沂山北走琅琊县唐储光羲 《登戏马台作》【第8句】:琅琊山也宋黄庭坚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第9句】:端不减、琅琊秀宋严仁 《水龙吟·翼然新榜高亭》【第10句】:卖琅琊产宋刘辰翁 《沁园春·笑贡生狂》【第11句】:临波似染琅琊草唐刘禹锡 《吐绶鸟词》【第12句】:物外琅琊溪唐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第13句】:琅琊得稻租唐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第14句】:琅琊冷落存遗迹唐李建勋 《游栖霞寺》【第15句】:琅琊山色最清雄元高士谈 《朝中措·琅琊山色最清雄》【第16句】:梦到琅琊台上元元好问 《木兰花慢·赋召魂九辩》【第17句】:有个琅琊唤元马钰 《苏幕遮 别子》【第18句】:一似琅琊树元燕公楠 《摸鱼儿 答程雪楼见寄 附见雪楼乐府内》【第19句】:东限琅琊南北朝谢朓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第20句】:行藏谩似琅琊客宋陈普 《呈江主簿及茗源诸公》【第21句】:何但琅琊不是亲宋陈普 《咏史下·王导》【第22句】:琅琊山亭酿泉酒宋方回 《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第23句】:深蔚似琅琊宋洪咨夔 《九州山僧房》【第24句】:琅琊失孤岫宋胡融 《琼台》【第25句】:君看琅琊酿泉上宋晃冲之 《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第26句】:琅琊失遗迹宋蒋堂 《飞来山》【第27句】:勿嗟已卖琅琊田宋毛滂 《刘秀才明仲当赴礼部试从县令毛某乞诗聊作一》【第28句】:琅琊谷口泉宋梅尧臣 《寄题滁州醉翁亭》【第29句】:乃至琅琊闻醉翁宋梅尧臣 《重赋白兔》【第30句】:回首琅琊山不见宋潘柽 《自滁阳回至乌衣镇》【第31句】:不是琅琊宋释法薰 《偈颂六十八首》【第32句】:琅琊令不虚行宋释法薰 《偈颂六十八首》【第33句】:琅琊之伯宋宋高宗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第34句】:邑录古琅琊宋陶弼 《宾州二首》【第35句】:琅琊山青让泉白宋王洋 《和张文潜输麦行寄滁守魏彦成》【第36句】:琅琊山下醉翁吟宋王洋 《听琴赠远师》【第37句】:琅琊世谱今乃识宋薛绍彭 《秘阁观书》【第38句】:秀拔独琅琊宋叶甲 《句》【第39句】:琅琊石篆新有名宋曾巩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琅琊泉石篆》【第40句】:琅琊石泉清照人宋曾巩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庶子泉》【第41句】:远自琅琊台唐徐浩 《宝林寺作》【第42句】:琅琊倚天色苍翠宋富弼 《寄题醉翁亭》【第43句】:往年客遗来琅琊宋梅尧臣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第44句】:琅琊筑城穿厚壤宋梅尧臣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第45句】:琅琊名父子宋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第46句】:知是琅琊幕府山宋杨备 《幕府山》【第47句】:琅琊初址未完牢宋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第48句】:琅琊自此添颜色宋虞俦 《同舍饯新滁阳使群范子由寺丞于成均芳润轩分》【第49句】:虽未及琅琊宋赵孟坚 《尤美亭》【第50句】:老奴谩泣琅琊柳元高明 《题支离叟》【第51句】:廓落正类颜琅琊明黎民表 《肖甫送至天雄故城因观宋大观五礼碑同赋》【第52句】:何曾得葬琅琊草明李东阳 《九折阪》【第53句】:有客从琅琊明汤显祖 《答丁右武稍迁南仆丞怀仙作》【第54句】:秘诀乃授琅琊君明王叔承 《东海游仙歌简王学士元驭王中丞元美》【第55句】:笑倩琅琊问南斗明王叔承 《东海游仙歌简王学士元驭王中丞元美》【第56句】:琅琊山在乱云中明吴宽 《分题丰乐亭送文宗儒太仆》【第57句】:琅琊奈可栖明姚旅 《琅琊道上》【第58句】:琅琊遂东来明袁凯 《题葛洪移家图》。
【第3句】:乘犊牛从立卒
原句:乘犊车,从吏卒译:(我鲁肃)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原文节选: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原文对译:鲁肃说:“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只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商议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将军却不可以。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里父老去评议,以确定名位,也还会做一个下曹从事,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与士大夫们结交,步步升官,也能当上州、郡的长官。可是将军迎接曹操,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希望将军能早定大计,不要听那些人的意见。”
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说法,太让我失望了。如今,你阐明的策略,正与我想的一样。”
【第4句】:关于李清照,林黛玉,陆游,李白,陶渊明
【第1句】:写李清照的乍暖还寒的时候,凭着史册上残存的注释,我把你读成西风中一株黄花的模样,你的客船远航千年,却早已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迟到的我,手捏一张过期的船票,在摆渡的口岸守望。
今夜,南北少年飞扬的心灵暂离多愁的躯壳而跨越历史的天海云波。 在秋水会睁的花季,你着紫衫蓝裙,在紫丁花前荡秋千,正香汗淋漓呢!风流倜傥的赵公子摇扇而来,于是,天上的朝霞立即把你的香腮染成娇艳的桃红。
你“心如惊鹿,含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桃嗅”。 请原谅我偷看了你上锁的心事,但后人已确实领略了你当时心跳的感觉。
在你哀愁的一生中,少许的欢乐只是悠长悲歌主曲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仔细回味你后半生最好的慰藉,你本过着踏雪寻梅、采茶自煎的宁静生活,自从金人挥师南下之后。
离人便如哀鸿四散。从此,你浅浅低吟的只是些伤心的句子。
在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些兴致便成为美好的回忆。 数点笛声,把你梅心惊破,浓愁吹动,萧萧疏雨,又催下你千行热泪。
赵郎人去楼空,肝肠寸断与天下谁同?你恨天恨地,茫茫天地,谁是知己?生生死死与谁相依?旧时的天空,你着旧罗衫,只有一腔情怀大异于旧时呵! 楚楚可怜的你学会了饮酒,完全是为了消解千古忧愁。但你却忽略了借酒消愁愁更愁。
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点点滴滴反衬出你的孤寂。这心情,三杯两盏淡酒又有何用?!孤灯相伴直到夜已深深。
香炉里,香料早已燃尽,一屋子静悄悄,空荡荡。惟有楼前流水淙淙声响,念你终日凝眸,但在凝眸处又添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新愁。
一剪梅花,绽放在阴晦的冬季。北燕南飞之后,月满西楼。
山花开败了,随无情水东流。你轻解罗衫独上兰舟,用哀怨的眼睛仰望,云中谁寄来一页锦书?可望断肝肠也总是一春鱼雁,无消息,愁绪才下眉头又堆上心头。
泪水洗掉了脂粉。你缓缓走过小重山,千万遍地唱蝶恋花,“易安,时空横阻,我半方揩泪的素绢无法寄达,空留你夜雨剪刀花!!” 你三面临水的住所竹墙瓦顶,又是秋色又是寂寞的时令,庭院萧条更兼斜风细雨。
种种天气令你烦恼,天黑盼天亮,天亮盼天黑,只有你才知道夜有多长。用破一身心所成的诗赋,皆因万千征鸿尽而独自收藏。
你更加憔悴了,青丝冷霜,怕在夜间出,只躲在帘儿底下,倾听他人的欢声笑语。 曾记否?早年元宵佳节,正是融和天气。
中州盛日,你闺门外停放着香车一样的热闹。如今这样凄凉,影悄悄月依依,人在何处?永夜恹恹难忘可。
一个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怎的不凄凄惨惨戚戚! 千年以后,海棠花依旧开得绿肥红瘦,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拾起人间你留下的唱词,我感动得欲雨泪先流了。
而今天,我虽然把你读成凄苦的模样,但我又怎么能诠释你那颗饱浸血泪、千疮百孔的心!守望地等待你,必会让岁月的风霜染黑发。而悲欢离合所造成的伤口,飞针的巧手又怎能缝合?但我仍甘愿化作一只啼泣的高原鸟,飞落于你雕花的窗台上,聆听你让人低吟让人感动的诗词,苦苦盼守你摇摆不定的归期!【第2句】:写林黛玉的该死的林黛玉 ——误入大观园之我见“黛玉之死” 我爱《红楼梦》,痴狂邻人闻。
十岁入园去,一梦到如今。 曹公花十年时间为我们做了一场《红楼梦》,我用等量的时间啃下了《石头记》。
十年时光,恍然若梦,弹指即逝。只是紧抱着《红楼梦》的我抱出了些须心得,没见过名家大言,更没见过“脂批”,所以我也不知道这心得是正是误。
大家权且当“贾语”、“误解”来看罢。 误入大观园,误读《红楼梦》…… 啃了十年的《石头》是一百二十回的曹高合著本。
前八十回的曹公原著其妙自不必多言,且说这高氏续本。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就艺术手法还是前后衔接而言,高氏续本最精华的部分应是“黛玉之死”——如曹公所写的“元春省亲”前的“秦钟之死”,如省亲中的合家泣涕——以喜衬悲到了极至。
特别是在宝玉成婚的那一刻,在合家喜庆中,黛玉留下的那句未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这“好”字的后面是什么呢?是“好好过”?是“好狠”?是“好自为之”?乍一看,都是;细一想,又都不是。想来,此刻的黛玉对宝玉该是又恨又爱的。
恨他,是今日的糊涂、是今日的背叛;爱他,是素日的情分终不能相忘。高鹗的一个未完的“好”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黛玉临死时的复杂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每读到此处,我更深刻觉得: 林黛玉该死! 宝玉、宝钗二人天赐的“金玉良缘”理应美满,只叹多出了一株绛珠草来搅和。来搅和还不算,竟拉着老太太一起搅。
请看六十六回的开头,兴儿(贾琏小厮)给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中的一段话:“只是他(指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看看,贾母的意思明显到连一个寻常家人都看得出来! 就算家人的话不大可信,那么凤姐呢?凤姐可是荣、宁两府里第一机灵人,把贾母的心摸了个透亮。凤姐也不只一次地“明示”了贾母的意思。
二十五回中间,他们姐弟中邪前,凤姐在宝玉房里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
【第5句】: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古诗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
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 “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
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
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
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
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
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 “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
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
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
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É羸已极之时也。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¾、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间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
【第6句】:谁能告诉我点比较常用的古文诗句代词和翻译好吗
【第1句】:人称代词 【第1句】:自称——第一人称 【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 【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等待。旁人过河我等待,等个人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
(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皇帝”。
(朕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
(朕,古人自称之词,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对己称名】·项王(项羽)曰:“不然,籍何以至此?”(籍,项籍自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腾王阁序》(勃,王勃自称) ——谦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古人对尊长说话,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自谦,相当于“我”。
【第2句】:对称——第二人称 【若】·是非若所知也。(你) 【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 【女】·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你的) 【而】·吕后真而主矣。
(你的) ——以上为对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你”。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⑷⑺⑹⑸ 【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汝辈】·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你们) 【汝曹】·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你们)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 【尔等】·使尔等片帆不返。
(你们) ——以上为对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 【上】·上使外将兵。
(皇上,指秦始皇) 【君】·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指项羽)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齐威王) 【大王】·大王来何操? 【陛下】·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您) 【阁下】·阁下以为如何? 【足下】·足下事皆成,有功。 【将军】·将军岂愿见之乎?(指刘备,您) ——以上为对帝王将相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君】·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你) 【卿】·卿欲何言? 【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子】·子何恃而往? 【夫子】·夫子固拙于大用矣。 【先生】·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左右】·左右不明,卒从吏讯。
【执事】·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上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对人称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意。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以上为尊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对人说话,讳其名而称其字,以示尊敬,相当于“您”。
【第3句】:他称——第三人称 【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夫不恶女乎? ——以上为他称代词。
⑴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⑵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之”除外),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
⑶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之”除外)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⑷表示复数时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第4句】:复称和旁称 【自】·宁信度,无自信也。 【己】·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其】·余亦悔其随之。 【身】·于其身也,同则耻师焉。
——以上为复称,反身自称,相当于“自己”。 【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人】·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以上为旁称,指称别的人,相当于“别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5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