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的绝妙佳句

【第1句】:朱熹名言名句大全

朱熹的名言名句

【第1句】: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第2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3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4句】: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第5句】: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 过量之酒。

【第6句】:礼即理也。

【第7句】: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第8句】: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第9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第10句】: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第11句】:朋友,以义合者。

【第12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第13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第14句】: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第15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16句】: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第17句】: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第18句】: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第19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2句】: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 八卷。

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详见《周易平义》)撰。

《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

《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二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

卷六至卷八为《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九辩》,卷七《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惜誓》、《吊屈原》《鵩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

《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楚辞辩证》上目录),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

《集注》注释体例,多以四句为一章(偶尔有六句、八句为章的),先释词之音义,再释章之大意。每篇题下有小序,属题解,对作者、题意、写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简明阐述。

多取《楚辞章句》说法,又颇发挥己见。仿《毛诗》体例,于某些章下,以赋、比、兴手法加以诠释。

《楚辞辩证》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下卷《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

列专条考证旧说得失。《楚辞后语》系据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补定而成。

录自荀况至吕大临五十二篇作品。此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题、注释,后三十五篇只有解题而无注释。

录拟骚之作,意在说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朱熹注释《楚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南宋时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锐,在宋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主战、主和两派,朱熹属主战派,他借注《楚辞》发挥这一观点。极力颂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与高尚品质,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斥责扬雄失节,臣侍王莽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矣”(《反离骚》解题)。

此实为对投降派及混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者的间接批判。《集注》是在汲取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既肯定了《章句》与《补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释义上的不足。

其学术价值在于:【第1句】:对王、洪的误解加以辩证。如关于《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

(《楚辞章句·九章》解题)。洪无异说。

朱熹对王逸的某些望文生义之说,加以纠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

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九章》解题)。从《九章》各篇诗的内容看,朱的说法颇符合实际,并广为后人认同。

【第2句】:另立新说。如《招魂》,朱熹认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

“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祓除而慰安之也。”

(《楚辞辩证·招魂》)。此说不失为创见。

【第3句】: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如释《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

因此,《集注》为继《章句》、《补注》之后影响较大的一部《楚辞》注本,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且流传极为广泛。但此书亦有一定缺点。

朱熹从其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此书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序);对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楚辞》,仅用赋、比、兴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义之病,如将《怀沙》解为怀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欠准确,这些都是应当抛弃的。《楚辞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刊本含《楚辞辩证》,《反离骚》附后,北京图书馆藏。

《楚辞后语》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刻印,此本今已失传。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才将三书合刊,在《楚辞集注》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中的《反离骚》,在《楚辞后语》中删去了复见于《楚辞集注》中的《吊屈原赋》、《鵩赋》(即《鵩鸟赋》)。

此本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北京图书馆藏。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

尚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刻本30余种。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竖排校点本。

作者简介 合著者:(宋朝)朱熹 目录 原楚辞集注目录 离骚图 楚辞卷第一 集注 九歌图 楚辞卷第二 集注 天问图 楚辞卷第三 集注 九章图 。

【第3句】:朱熹的名句

【第1句】:礼即理也。

【第2句】:活到老,学到老

【第3句】: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第4句】: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第5句】:朋友,以义合者。

【第6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第7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8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9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10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11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12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第13句】:百学须先立志。

【第14句】: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第15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4句】:好书不厌百回读 宋代朱熹先生这样说

没听过。

朱熹(11【第30句】:【第9句】:15—1200.【第4句】: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第5句】:朱熹老夫子的著作有哪些

朱熹著作《谢上蔡先生语录》 三 卷 绍兴29年(1159)

《论语要义》 隆兴元年(1163)

《论语训蒙口义》 隆兴元年(1163)

《延平问答》 隆兴二年(1164)

《诗序辨说》 一 卷 乾道三年(1167)

《困学恐闻》 隆兴二年(1164)

《程氏遗书》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乾道四年(1168)

《家礼》五卷 乾道六年(1170)

《论语精义》 二十卷 乾道八年(1172)

《孟子精义》 十四卷 乾道八年(1172)

《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八朝名臣言行录》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西铭解义》 一 卷 乾道八年(1172)十月

《太极图说解》 一 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通书解》 四十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程氏外书》 十二卷 乾道九年(1173)六月

《伊洛渊源录》 十四卷 乾道九年(1173)

《古今家祭礼》 二十卷 淳熙六年(1174)

著作名称 卷 数 完 成 时 间

《近思录》 十四卷 淳熙二年(1175)

《阴符经考异》 一 卷 淳熙二年(1175)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一 卷 淳熙三年(1176)

《论语集注》 十 卷 淳熙四年(1177)

《孟子集注》 十四卷 淳熙四年(1177)

《大学章句》 淳熙四年(1177)

《中庸章句》 淳熙四年(1177)

《论语或问》 二十卷 淳熙四年(1177)

《孟子或问》 十四卷 淳熙四年(1177)

《大学或问》 淳熙四年(1177)

《中庸或问》 淳熙四年(1177)

《诗集传》 八 卷 淳熙四年(1177)十月

《周易本义》 十二卷 淳熙四年(1177)

《易学启蒙》 四 卷 淳熙十三年(1186)

《孝经刊误》 淳熙十三年(1186)八月

《童蒙须知》 一 卷 淳熙十三年(1186)

《小学》六卷 淳熙十四年(1187)三月

序《大学章句》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

序《中庸章句》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

《中庸辑略》 二 卷 淳熙十六年(1189)

著 作 名 称 卷 数 完 成 时 间

《孟子要略》 五 卷 淳熙三年(1192)

《楚辞集注》 八 卷 庆元元年(1195)

《仪礼经传通解》 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 庆元二年(1196)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 卷 庆元三年(1197)

《韩文考异》 十 卷 庆元三年(1197)

《书集传》 六 卷 庆元四年(1198)冬(朱子完成数篇,其他悉口授蔡沈补成)

《楚辞后语辩证》 八 卷 庆元五年(1199)

《朱文公文集》 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等),后增入年谱、行状、历朝褒典,称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编,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刊行

《朱子全书》 六十六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光地等承御命编纂。

朱熹名言【第1句】:礼即理也。

【第2句】:活到老,学到老

【第3句】: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第4句】: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第5句】:朋友,以义合者。

【第6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第7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8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9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10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11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12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第13句】:百学须先立志。

【第14句】: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第15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00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