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借用庄子寓言反思人生得失的句子
【第1句】: “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哪个诗句反应了诗人对待人生
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TSD,M】
【第2句】: 杨慎《临江仙》中句子的应用,,,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东流来比喻时间流逝。此句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的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
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惯”字表现出了一丝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添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也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
【第4句】: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象成作者的自画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有怀古,也有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可以去百度百科里面查,蛮详细的。
【第3句】: 临江仙哪些句子运用了对比手法
起首两句,以泛笔起,引领全词,引出元夕盛况。
言“闻道”,知作者未曾涉足其间,下文只是虚写。接下来以夸张手法极写车马如云,更见士女之众,兴致之高。
“蓬莱清浅对觚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觚棱,宫殿的屋脊。“蓬莱清浅”一语盖出自《神仙传》。
麻姑云:“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此是借用以形容汴京宣德楼前灯山泻瀑的景观,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
上片最后两句,极力渲染花灯之盛:黄昏时分的街市上,五彩缤纷的花灯如山如海。夜晚的皇城,恍若玉皇大帝大敞的天宫,宛如银河飘落,辉煌无似。
于是星河与花灯交映,仙界与人间同欢。这两句,对仗精工,想象奇特,意境瑰丽,将元夕盛况叙写到极至。
【第4句】: 关于得失的句子
人生一世,总与得失相伴,总会有得有失。
此乃人生法则,既不青睐富贵,也不鄙弃寒门,平等博爱众生。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精英,每个成功者在搏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此之谓:天上不会掉馅饼。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除非你不想“得”,否则就别怕“失”。
如果你种的是“豆”,就别指望得“瓜”。倘若你根本没有付出,就更别奢望有啥回报。
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所得,得之偶然,失之必然,早晚得而复失。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
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破费的是钱财,换来的却是平安;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却是人心。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苍天不负有心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
只要你肯付出,终会有所回报。该你失的得不到,该你得的失不了。
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即使是煮熟的鸭子又飞走,总有一天飞回来,失后仍可复得。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你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你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你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
此之谓: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
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你越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往往社会越是给你丰厚回报;你越是得失坦然,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往往生活越是让你得失相当;谁要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十之八九“万般自作由自受,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要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早晚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无奈走上断头台”。
此之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理不容人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尽管司马迁老先生早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得失所累。
须知: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并非谁都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第5句】: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中所反映的的人生哲学
老庄思想啊。
不是几句话就说得清,道得明。
道家整体在中国哲学史上分:老庄,黄老,玄学,重玄学,心性生命哲学,道家伦理学,道家美学。
但是可以反映的人生哲学意义,可以从自然主义,自由主义,怀凝主义,相对主义,我还加一个就是批判主义(《庄子》.天下)
《老子》道一本体德用,《庄子》内外杂。《文子》《道德》、《上德》、《下德》
这里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决定,相互转化的诠释,理解。
还要放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反对权威主义,去理解,语言哲学去知道现代化之道。
【第6句】: 苏轼《临江仙》鉴赏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 ,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40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