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今年最新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句句都是心灵鸡汤!

【谚语俗语第1句】:楠木当柴烧——不识货

【谚语俗语第2句】:【祸不入慎家之门】(谚)灾祸不会进入谨慎人家的门。指居家处世谨慎小心,就可免灾防祸。

【谚语俗语第3句】:【狗坐轿子,不识抬举】不配受优待。或说:坐轿子嚎丧,不 识抬举。艾芜《某校纪事》:“你不晓得这东西的脾气,狗坐 轿子不受人抬,只配打呀。”

【谚语俗语第4句】:海豹的眼睛——又明又亮

【谚语俗语第5句】:【弯镰刀碰个葫芦菜】(惯)比喻两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谚语俗语第6句】:【做梦娶媳妇儿——想得美】(歇)指想得倒很好,就是实现不了。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7句】:【天不打吃饭人】(谚)老天不在人吃饭时惩处人。指不管怎样,总得让人吃饱饭。

【谚语俗语第8句】:【船烂还有三千钉】释义:比喻有钱人家即使败落了,也还有些家底。有时也比喻有威信的领导人即使离开了岗位,也还受到人们的敬重。例句:“‘船烂还有三干钉’,毕竟是尚书府里阔哥儿。逃难下业,仍捧得出三百两银子。”

【谚语俗语第9句】:【恶作剧】“恶作剧”的意思是故意捉弄他人,使他人难堪的行为。 “恶作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僧始扪中处,徐日:‘郎君莫恶作剧’。”讲的是唐德宗建中初年,有个叫韦生的人搬家到汝州,在搬家途中遇到一个僧人。韦生与这个僧人交谈甚欢,感觉非常投机。僧人问韦生:“我住的寺院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到我那里坐坐,怎么样?”韦生爽快答应了。韦生跟着僧人走了十多里地,还没有走到。他怀疑僧人是盗贼,就偷偷地从鞋子里取出弹弓,弹射僧人的脑袋。开始时僧人好像没有感觉,韦生一连射了五次,他才摸着被射中的地方慢声说道:“郎君莫恶作剧(你不要这样开玩笑)。” 恶作剧之风一开,至今还有人变着法效仿,甚至还走出国门,专门设了一个“愚人节”。

【谚语俗语第10句】:六月的冷空气——反常

【谚语俗语第11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释义:冯唐:西汉人,头发都斑白了还只做郎官,一次文帝过郎署,跟他谈论任用将帅的事,谈得很投机,拜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被贬,出为楚相。武帝时,广求贤才,有人推荐他,可他已经九十多岁,不能任职了。“冯唐易老”是说在能发挥聪明才智时不去发现使用,当要使用时,人已经老了。李广:西汉人,文帝时因征讨匈奴有功,封为武骑常侍,景帝时擢为将军,在同匈奴作战中屡建战功,匈奴畏惧他,称为“飞将军”。到武帝时,李广手下的人因战功封侯的已达数十人,而李广却未能得封。现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形容用人之弊,不能知人善任。也表示一种牢骚,批评人用人不当。例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早就有这样的教训。如果发现了确实是人才,就要果断地把他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去。

【谚语俗语第12句】:【好意反成恶意】(惯)指以善心待人,却被人误解为歹意。

【谚语俗语第13句】:色盲学画——不分青红皂白

【谚语俗语第14句】:【 —传十,十传百】消息传播迅速。成语:不胫而走。台湾 吴浊流《先生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他的名声传得 极其普遍的。”

【谚语俗语第15句】:【好客主人多】(谚)好客:有钱人。指对有钱的客人,愿以主人身份接待的就多。

【谚语俗语第16句】:【抛在东洋大海里】见“丢去东洋大海”。

【谚语俗语第17句】:【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谚)嫁给鸡,就得跟着鸡飞;嫁给狗,就得跟着狗跑。旧指女子不论嫁给什么样的汉子,都得顺从地跟人家过一辈子。 也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谚语俗语第18句】:【越丑越爱】戴花指人总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周立波《暴 风骤雨》:“谈到韩老六说自己脚正不怕鞋歪时,小王哈哈大 笑道:真是人越丑越爱戴花。”

【谚语俗语第19句】: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硬如铁。

【谚语俗语第20句】:猪鼻予插葱——装象(相)

【谚语俗语第21句】:【刀搁在脖子上】(惯)比喻面临死亡的危险或威胁。 也作刀子撂在脖颈上。 刀压着脖子。

【谚语俗语第22句】:【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谚)指就像汲水的瓦罐往往会在井口碰破一样,久经战阵的将军免不了要战死在沙场。比喻本质脆弱的事物或常做危险事情的人迟早会遭到意外。 也作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瓦罐不离井上破,强人必在镝前亡。镝(di):箭头。 瓦罐终须井上破。 瓦罐不离井上破。 瓦罐总在井边破。

【谚语俗语第23句】:捉住驴子当马骑——不识货

【谚语俗语第24句】:【吹鼓手掉井里——响着响着下去】(歇)本指一边吹着乐器一边落到井里,比喻人的名声由大逐渐变小。

【谚语俗语第25句】:【用一只眼睛调线】过去,耍手艺的人一见面就会问对方是哪道线上的。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张大,是石匠,使“红线”,被称为“红线上的”;二徒弟叫陈齐,是木匠,是使“黑线”的,被称为“黑线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线”的,又被称为“白线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用单眼调线找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鲁班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周游天下,到处打工。一天,他们来到赵州城南的汶水河边,看见这里河面宽、水流急,用船运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为了解决人们的渡河困难,师徒四人就动手修起了石桥。一夜之间,一架拱形的长桥横跨两岸,百姓无不称快。这就是有名的赵州桥(实际该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这事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想试试石桥是否坚固,就约上仙人柴荣(周世宗)来到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驴,驴背上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上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偌大的石桥就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坍塌。鲁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双手将桥身托住。但张果老和柴荣在桥上震得尘土飞扬,一下子迷了鲁班一只眼。从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调线时,总是闭着一只眼。

【谚语俗语第26句】:【眼饱肚中饥】(惯)1指面对美味佳肴,大饱眼福,却吃不上。2比喻心中喜爱的人只能看着,不得亲近。

【谚语俗语第27句】:【缺门牙的——嘴巴不关风】(歇)指嘴里存不住话,保不住密。

【谚语俗语第28句】:【六亲不认】“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不讲情面。属于贬义词。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之说,历来不一。在提到“六亲”的几部典籍当中,《周易》成书最早,《周易·家人》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妇),姻娅(亲家和连襟)。《汉书·贾谊传》说,指父母、兄弟、妻子。贾谊《新书·六术》说,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记·管晏列传》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父母之子女之子。古书诸说难一。现代比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当属最亲近的家人。“六亲”又引申为泛指亲属。连最近的亲人都不认,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教,“六亲不认”当属贬义。

【谚语俗语第29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谚语俗语第30句】:【如入宝山空手回】(惯)比喻本来可以有很大收获,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

【谚语俗语第31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连续做下去,就会有进展。浩然 《艳阳天》:“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儿一伸手,就算有头 脑了。”

【谚语俗语第32句】:【咽下口水吞了自己的话】(惯)比喻话说出去了又反悔。

【谚语俗语第33句】:要考试了,我说:“又得考试了,真倒霉。”爸爸说:“有什么倒霉的?当兵不怕跑,学生不怕考。”(江苏·镇江)

【谚语俗语第34句】:【夹着尾巴做人】(惯)形容为人处世极为小心谨慎。

【谚语俗语第35句】:【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难移】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谚语俗语第36句】:兄弟和气金不换,妯娌和气家不散。

【谚语俗语第37句】:【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释义:眼力不同,有的识货,有的不识货。例句:“嘿嘿,龙跟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我金某人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地界看了十几年的风水,像这样好的山形地势见着的还不多。”

【谚语俗语第38句】:【上刀山,下火海】(惯)指奋不顾身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谚语俗语第39句】:小刚被选为学习小组长了,他姥姥知道后高兴地说:“鞋帮做成了帽檐了,我家的小刚高升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40句】:【捧得高,跌得重】(谚)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来摔得就越惨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接受别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谚语俗语第41句】:人皮包骨头——心里脏

【谚语俗语第42句】:大麦芽做饴糖——好料子

【谚语俗语第43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谚语俗语第44句】:菜园里的垄沟——四通八达

【谚语俗语第45句】:【堕入五里雾中】(惯)五里雾:《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比喻迷离恍惚的境界。形容人感到迷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也作掉入五里雾中。 坠入五里雾中。

【谚语俗语第46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谚)四海:指全国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四海内,皆兄弟。

【谚语俗语第47句】:【醋】“醋”是深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带酸性调味品,有开胃降压之功效。那么,醋是谁发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民间传说。杜康,夏朝山西运城人,众所周知,他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家。杜康的儿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苏镇江一带,在长江边的渔港设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带甜,味道还不错。他在煮菜的时候放了一点儿,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个“酉”字,将这种酸汁命名为“醋”。据说,至今镇江恒顺酱醋厂制醋的时间还是二十一天。

【谚语俗语第48句】:【_E轨道】(惯)比喻生活或工作开始正常有序地进行。

【谚语俗语第49句】:【欠账不昧,见官无罪】(谚)昧(mei):隐瞒。揭了债不能如期归还,只要不昧着良心赖账,就是告到官府也是无罪的。指欠钱能认账,不算有罪。

【谚语俗语第50句】:奶奶听我说明年再努力学习,就说:“今年盼着明年好,用件袍子改件袄。”(河南·永城)

【谚语俗语第51句】:孔雀开屏——尾巴翘得高;喜气洋洋

【谚语俗语第52句】:【天方夜谭】“天方夜谭”是用来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它来自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内容富于神话色彩。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岛国,国王仙鲁热尔勤政爱民,人民勤劳,国泰民安。后来,由于王后的荒淫,使原本性情温和的国王变得残暴成性,把对王后的怨恨移到所有女人身上,处心积虑地对女人进行报复。他每晚要娶一个“新娘”,但第二天一早便把她杀掉。连续三年,百姓们都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无奈之下纷纷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一天,没能为国王找到女人的宰相回到家中,愁眉不展。贤淑美丽、聪明过人的宰相女儿舍哈拉查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为拯救全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她说服父亲,主动进宫去做国王的“新娘”。舍哈拉查德进宫当晚就给国王讲故事,一直讲到第二天早晨还没讲完,但故事却恰好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国王还想往下听,于是决定让她活下来,等故事讲完了再杀她也不迟。就这样,一夜接着一夜,舍哈拉查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讲,一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用真情感动了国王。国王仙鲁热尔不但没有把她杀掉,还立她为后。从此这些故事流传下来,被称为《一千零一夜》,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中译名又叫《天方夜谭》。这个叫法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天方”是“天房”的讹传,因为我国对阿拉伯的旧称为“天房”,指麦加的克尔白庙;一说我国在明末称阿拉伯为“天方国”。夜间讲故事就称为“天方夜谭”。

【谚语俗语第53句】:【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比喻人多不干正事。梁斌《红 旗谱》:“我看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国家民族还是强不 了!”

【谚语俗语第54句】:【出头的椽儿先朽烂】(谚)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风吹雨淋,会先腐烂。比喻冒尖或带头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祸害。 也作“出头椽子先烂”。

【谚语俗语第55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最好赶快离开。语出《南史》:“檀公 三十六计,走为上。”明代《水浒》:“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若不快走时,更待什么!”

【谚语俗语第56句】:【干一行,怨一行】(谚)行(hang):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伤一行。 干啥的,烦恶啥。

【谚语俗语第57句】:叔叔养鸡发了家。奶奶提醒说:“孩子,你爹这辈子可是一分钱破成八瓣花。如今咱富了,钱也得计算着用啊!”(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58句】:【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谚语俗语第59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惯)形容过日子非常节俭。

【谚语俗语第60句】:【生看衣衫熟看人】(谚)指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只能从衣着外表上进行观察;而熟人就不必这样了。

【谚语俗语第61句】:【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粗俗随意,没有中心,令人难以理解。这种“无厘头”形式,后来被运用到电影艺术上,成为周星驰为代表的一系列喜剧电影中的一种表演模式。“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触及事物的本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对白便是“无厘头”式的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无厘头”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青少年将其奉为圭臬。“无厘头”一词便由方言传播到全国各地。

【谚语俗语第62句】:【要想武功好,从小练到老】(谚)要想把武功练好,就得一辈子不停地练。指武功不是短时间能练好的,要长练不辍。

【谚语俗语第63句】:学校离我家有很长的一段山路,每当我抱怨上学难时,妈妈就会教育我说:“学习如种地,种地必吃苦,苦后必有甜。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美好的明天。”(河南·淇县)

【谚语俗语第64句】:爸爸是村里的一把手,二叔手提“炸药包”、“手榴弹”来求爸爸办事。爸爸坚决不收,并对二叔说:“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不吃是白痴’的说法,可我认为,吃白食是吃自己的人格、尊严。兄弟,礼物你带回,不违反原则的事一定办,违反原则的事一定不办。”(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65句】:【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曹操多疑,谁谈论曹操,曹操就来 到。借指说到谁,谁正好来了。茅盾《子夜》:“说起曹操,曹 操就到,怎么你们大学教授也逛夜总会来了?明天我登你 的报!”

【谚语俗语第66句】:【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谓出了问题,临时应付,不作根本解 决。或说:头冷顾头,脚冷顾脚。《燕山夜话》:“临时治标的 方法当然也不应该放弃,不过那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 了。”

【谚语俗语第67句】:六月间狗吐舌——热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68句】:吃过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出来散步。妈妈说爸爸:“从远处看,觉得你的脸很光滑.近看麻麻点点的。”爸爸笑着说:“这就叫远看一朵花,近看牛屎巴。”(贵州·贵阳)

【谚语俗语第69句】:【煮熟了饭连锅端】成果被抢夺。明代《金瓶梅》:“把个现 现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儿,吃人掇了锅儿去了。”

【谚语俗语第70句】:叔父说我哥办事是“嘴上没毛,做事不牢,东一拖子西一耙子,上一斧子下一榔头,像杆没星的秤”。(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71句】:【钓鱼凭竿,捉雀凭筛】(谚)离了钓竿,钓不上鱼来;离了竹筛,捅不住雀鸟。泛指人不论做什么事,总离不开相应的得力工具。

【谚语俗语第72句】:十年寒窗中状元——先苦后甜

【谚语俗语第73句】:【兵对兵,将对将】(惯)指较量的双方势均力敌。

【谚语俗语第74句】:【心则不竞,何惮于病】(谚)竟:强。惮:怕,人怕的是自己的身心不强健;自身强健,还怕什么病。指自我坚强,就不惧外患。

【谚语俗语第75句】:【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释义:沉鱼落雁: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降落沙洲。闭月羞花: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儿见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别美丽。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日大乔,次日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无门。

【谚语俗语第76句】:【无债一身轻】(谚)不欠人的债务,自然就一身轻松。指债务带给人的负担是沉重的,还清债务,就不再有负担。 也作“无账一身轻”。

【谚语俗语第77句】:【吹牛不打草稿】说大话露出破绽。台湾琼瑶《月朦胧鸟 朦胧》:“雪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成千成万的 蝴蝶?你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谚语俗语第78句】:【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嘴里】释义:比喻好东西被糟蹋了,或好姑娘嫁给一个不好的丈夫,太可惜了。例句:那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烧饼。

【谚语俗语第79句】:【若信卜,卖了屋】(谚)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给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话,就会因风水不佳,连住房都要卖了。指占卜算卦纯属骗人,绝不可信。

【谚语俗语第80句】:【 死马当成活马医】明知道无效,也尽力挽救。曹禺《北京 人》:“也好吧,死马当做活马医,就照他的意思办吧。”

【谚语俗语第81句】:十两瓶子装一斤——正好

【谚语俗语第82句】:【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谚)而:如果。指人的内脏如果能说话,就可证实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那会使医生吓得面如土色的。 泛指只要有事实作证,就容不得人信口乱说。

【谚语俗语第83句】:【 深山出俊鸟】偏僻之处出现人才或美女。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真是深山出俊乌,穷人家居然生下这样的美女。”

【谚语俗语第84句】:【疤瘌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将自己置于尴尬处境。疤瘌, 也说:扒拉、歪嘴。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叫人家吃野菜 怎么行?这可是扒着眼照镜子——自找难看的事。”

【谚语俗语第85句】:【 前辈子欠了债这辈子来还】债,受折磨。前辈子,也说: 前世、前生、上辈子。曹禺《北京人》:“哎,这也是冤孽,清少 爷,你是前生欠了大奶奶的债,今生该她来磨你。”

【谚语俗语第86句】:【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脸面,就像每一棵树都有树皮围裹一样。指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面子,维护人格尊严。 也作人有脸,树有皮。 人人有脸,树树有皮。

【谚语俗语第87句】:【出门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顶头风】释义:比喻做事遇到困难,不顺利。例句:他刚一出门,正好遇到日本鬼子进村,还没来得及闪开,就被抓住了。真是出门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顶头风。

【谚语俗语第88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谚语俗语第89句】:【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谚)办筵席,红萝卜是可有可无的一味菜蔬。比喻离开某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事情照样办得好。

【谚语俗语第90句】:【礅葫芦摔瓢】释义:礅:把东西重重地放下。指人心中不满,摔摔打打,拿器物出气。例句:儿子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知道想媳妇,老子没给他说个来,墩(礅)葫芦摔瓢,总是不好出气,当爸爸的心里过不去呀!

【谚语俗语第91句】: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谚语俗语第92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谚语俗语第93句】: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辈)

【谚语俗语第94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给老人或长辈祝寿时,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作为祝词。它作为完整的一句话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可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句话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先说“寿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致意思是说,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阳,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塌陷落。因为《诗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知名的经典,好多成语典出《诗经》,《诗经》被称为典故的摇篮。 “寿比南山”源出于此,应十分确定。再说“福如东海”。比喻福气像东海那样浩大,一望无际,永无尽时。此是泛指东方的海。祝词中借用“东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长辈富足、长寿,福气像东海那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到了明代,人们才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连起来用,自有道理,寿长福大,才为幸福,缺一不可。

【谚语俗语第95句】:【求出来的雨点是不大的】(谚)向神灵求雨,降下的雨点不会大。 比喻向别人求助,是不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困难的。

【谚语俗语第96句】:【揭底就怕老乡亲】释义:就怕知道底细的老乡亲揭老底儿。例句:“你说你没有现大洋?有句俗话:‘揭底就怕老乡亲。’茅公岛的人,哪一个不知道你仇国础向来不存钞票,专存现大洋和金条?”

【谚语俗语第97句】:【知道锅是铁铸的】知道原委。铁铸的,注定,兼含无法改 变之意。清代《醒世姻缘传》:“珍哥问了抵偿,方知道锅是 铁铸成的,扯了晁大舍号啕痛哭。”

【谚语俗语第98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想要又好又省,想要人们努 力工作,却不给条件和报酬。马烽《三年早知道》:“真是又 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你又要我们多浇地,又不多给 水。”

【谚语俗语第99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逃不出手掌如来佛】即释迦牟 尼。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总是翻不出如来 佛的手掌。事出《西游记》。借指:不是对手,摆脱不了控 制。老舍《骆驼祥子》:“她得松一把,紧一把,教他逃不出她 的手心儿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148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