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民间俗语俗话,给身心疲惫的你!
【歇后语第1句】:【抱着扁担进门——直出直入】(歇)本指直着进出,转以形容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歇后语第2句】:【今日三,明日四】(惯)今天这样,明天又那样。比喻经常变换花样。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歇后语第3句】:【亲是亲,钱财分】(谚)指即使是最亲近的亲戚,在钱财方面也要分得很清楚。 也作“亲虽亲,财帛分”。
【歇后语第4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俗语被引申为老师培养出的学生超过了自己,或者后辈胜过前辈。它的原意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典出战国时期苟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蓝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它的提炼过程还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只知道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将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们十分繁忙和疲劳。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着干。第二天,染匠发现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认为这可坏了,蓝泥没了,光剩汤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说:“怎么也成这样了,试试吧。”他们连忙把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变成了深蓝色,即靛蓝。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
【歇后语第5句】:【天牌压地牌】天牌地牌是赌具“排九”中的两张牌,天牌 大于地牌。借指以大压小。清代《儿女英雄传》:“就算老爷 委屈了奴才吧!主儿就是一层天,天牌压地牌的事,奴才就 委屈,又敢说什么!”
【歇后语第6句】:我常常羡慕有的同学,在父母面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妈妈却说:“这有什么好?惯子不会孝,肥田收瘪稻。”(安徽·定远)
【歇后语第7句】:【狐狸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惯)比喻没得到好处倒惹了一身的麻烦。 也作“狐子没打着,倒落一身骚”。
【歇后语第8句】:【 蜻蜓吃尾巴蜻】蜓有含自己尾端的习性。谓自己占自己 的便宜。清代《官场现形记》:“你让他吃吧,横竖蜻蜓吃尾 巴,多吃了他自己也有份的。”
【歇后语第9句】:【比棒槌多两个耳朵】人如同棒槌,只是多两个耳朵,老实, 死板,无能。邓友梅《烟壶》:“您病着,那一位比棒槌多两个 耳朵,我不自己办谁办?”
【歇后语第10句】:【舍命不舍财】(惯)宁可舍弃性命,也不放弃钱财。指人太贪财。
【歇后语第11句】:【正月十六贴门神——迟了半月】(歇)门神:旧俗除夕或正月初一贴在门上的神像,迷信以为能驱逐鬼怪保平安。指行动迟缓,错过了时机。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12句】:【不怕贼来偷,只怕贼惦记】被贼人打主意,则防不胜防。 电视小品:“我爸爸说,不怕贼来偷,只怕贼惦记,你这是盯 上我们了。”
【歇后语第13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歇后语第14句】:【记德不记仇】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忘掉别人对自己 的伤害。明代《醒世恒言》:“那白氏是个记德不记仇的贤 妇,念着同胞份上,将前情一笔勾却。”
【歇后语第15句】:【热锅上的蚂蚁——乱转】(歇)形容焦急、忙乱,束手无策。 也作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热锅上蚂蚁——来回直打转转。
【歇后语第16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险恶的形势下,镇静自若。 成语:处之泰然、安如泰山。张贤亮《习惯死亡》:“她说一有 新的情况,她就会挂电话。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 起,稳坐钓鱼台。”
【歇后语第17句】:奶奶给小弟穿棉裤,小弟闹着喊热,奶奶说:“要想暖,椿头大如碗。”(河南·沈丘)
【歇后语第18句】:老大娘吃黄连——苦口婆心
【歇后语第19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谚)指家庭内部发生丢人败兴的事,是家家都难免的。
【歇后语第20句】:地图上量距离——咫尺万里
【歇后语第21句】: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歇后语第22句】:【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歇后语第23句】:【报喜不报忧】释义: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比喻虚报成绩。也说“报吉不报凶”。例句:“会不会因为马之悦去年犯了错误,现在想要讨好、表功,故意跟自己报喜不报忧呢?”
【歇后语第24句】:【稻秀雨浇,麦秀风摇】(谚)秀:稻、麦扬花期。指稻扬花时,要雨浇灌,却忌风摇;麦扬花时,要风吹摇,却忌雨浇。 也作“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歇后语第25句】:【用哈哈镜照人】歪曲别人的形象,错看了人。《北京日 报》(1984,11,25):“但是有少数同志用哈哈镜照人,把万元 户看歪了。”
【歇后语第26句】:【财去身安乐】(谚)去:失去。失去了钱财可以换来自身的平安康乐。旧时对失去钱财的安慰语。 也作“财去人平安”。j
【歇后语第27句】:【这个耳朵进来,那个耳朵出去】(惯)比喻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 也作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跑。 左耳进,右耳出。
【歇后语第28句】:高山上建凉亭——好风流
【歇后语第29句】:【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的笼子】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么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
【歇后语第30句】:【什么种子出什么苗】(谚)指农作物下什么种子,就会生长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样的父辈,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或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 也作什么种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 什么葫芦开什么瓢,什么种子长什么苗。
【歇后语第31句】:【只有千里人情,没有千里威风】(谚)人情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威风只限于一定的区域。指人情比权威传播得更远,更能感动人心。
【歇后语第32句】:破表——没准儿
【歇后语第33句】:放学到家,我总是先看完少儿节目再写作业,虽然父母说了许多次,但我就是改不了。妈妈常说我是“属破车的,三天不修就零散”,非要“治理整顿”我一次。(河南·永城)
【歇后语第34句】:【贼无历底中道回】(谚)历底:内应。指贼行窃无内应,无法下手,往往中途返回。
【歇后语第35句】:错把驼峰当肿背——大惊小怪
【歇后语第36句】:王二麻子种牛痘——后悔晚矣
【歇后语第37句】:【有错拿的,没错放的】既已捉住,就不会轻易放走,须得仔 细查究。相关的:只有错捉,没有错放。老舍《离婚》:“有错 拿没错放的,小赵一句话可以叫他出来,一句话也可以叫他 死。随张大哥的便。”
【歇后语第38句】:登着软梯上飞机——扶摇直上
【歇后语第39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为猪头人身。借指里 外不落好,被大家指责。浩然《艳阳天》:“瞧,我忙了半天, 劳而无功,还闹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歇后语第40句】:【房顶的兽狗子——喝西北风】(歇)兽狗子:旧式房屋屋脊两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装饰物,姿态各异。 本指兽狗子尽挨西北风吹,转喻人吃不上饭,受饥挨饿。
【歇后语第41句】:【戏台上娶媳妇】谓尽想好事。《新凤霞回忆录》:“小外行 还学唱小生!这才是戏台上娶媳妇,想着美呀……”
【歇后语第42句】:【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歇后语第43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释义:屠刀:宰杀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马上。原是佛教劝人悔改的话。比、喻改恶从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例句:海蛮毫不畏缩,“你跟产:丰特务外逃,当然不是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歇后语第44句】:【牛耕田,马吃谷】释义: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例句:“你将来打算归田,还是出洋?”脚一跺:“哼!‘牛耕田,马吃谷’,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场!”
【歇后语第45句】:双手举过头——超额
【歇后语第46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官)
【歇后语第47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歇后语第48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释义:牡丹花虽然艳美,还得靠绿叶来衬托它。比喻能力强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配合。例句:南都闻巷中常谚,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记数则,如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歇后语第49句】: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歇后语第50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歇后语第51句】:【胶多不黏,话多不甜】(谚)胶用得过量了,就没有黏性;话说得哕唆了,就没人爱听。指说话贵在简明扼要。
【歇后语第52句】:鲤鱼吃水——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53句】:【钉头碰着铁头】(惯)形容厉害人碰上了厉害人,双方态度都很强硬。
【歇后语第54句】:【自骑马自喝道】(惯)自己骑马,自己吆喝着开道。比喻自己给自己壮声威。
【歇后语第55句】:娃娃鱼上树——左看右看不像入
【歇后语第56句】:一天,我站在楼梯口对妈妈说:“这楼梯真脏啊!”妈妈说:“说一尺,不如做一寸。那你就动手扫扫吧!”(湖北·汉川)
【歇后语第57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释义: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权,例句:我看他贵发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快没啥好“戏”唱了!
【歇后语第58句】:【 —撒缰绳,马失前蹄】失去控制,出现问题。《北京日报》 (1985,1,17):“有些同志尽管口头上承认培养接班人的重 要性,但实际上还缺乏紧迫感,总觉得马上的年轻干部太 嫩,惟恐自己一撒缰绳,马失前蹄。”
【歇后语第59句】:老太太坐飞机——抖起来了
【歇后语第60句】:【船到码头车到站】(惯)比喻止步不前。
【歇后语第61句】:【张跟斗,竖直立】(惯)竖直立:做倒立。翻跟头,做倒立。比喻瞎折腾。
【歇后语第62句】:【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释义:比喻未能彻底挽救出来。例句:冯登龙气昂昂地说:“我说的是真正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国家的权柄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歇后语第63句】:【热脸贴冷屁股】指巴结讨好,自找没趣。香港梁凤仪《西 风逐晚霞》:“顾力真有点难为情,无端端地把热脸孔贴在冷 屁股上头,尤其是他心上有鬼,更有点下不了台似的。”
【歇后语第64句】:【擒虎易,纵虎难】见“伏虎容易纵虎难”。
【歇后语第65句】:弟弟把花瓶打碎了,姑妈追问这事,他却不承认。姑妈说:“纸包不住火,油掺不得水,从小不能说假话。”(湖南·长沙)
【歇后语第66句】:世界地图吞肚里——胸怀全球
【歇后语第67句】:【放大炮】释义:比喻对某人或某事进行猛烈的抨击。例句:她对于医院的制度、设施,谈得很多;起先有人说她放大炮,说她热心,说她爱出风头,慢慢成了老生常谈,不大为人所注意。
【歇后语第68句】:【金兰】“金兰”指结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经》。《易经·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金兰”一词从这两句话当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坚,二人如果同心协力,其作用可断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而达到目的。“兰”喻香,即美好。 “臭”读如“秀”,指气味。两人推心置腹的话语,如兰花之香美,令人感动。后世便以“金兰”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释为其坚如金,其芳如兰。《文选·秋胡诗》云:“且协金兰好,方愉琴瑟情。”即谓金兰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欢愉。后引申为结义,如“义结金兰”,指结拜兄弟、姐妹。这样的结拜兄弟,其情义坚如金,堪称“铁哥们”。
【歇后语第69句】:闹区做买卖——生意兴隆
【歇后语第70句】:【 哪边炕热往哪边挤】专门想讨便宜。刘江《太行风云》: “你李敬怀见便宜就逮,哪边炕热往哪边挤,就全能承受住 了?”
【歇后语第71句】:【典账买黄鱼】(谚)典账:典质,用物作抵押借钱。黄鱼:即石首鱼,头大尾窄,身体侧扁。宁可典账,也要买黄鱼吃。指黄鱼肉嫩味美,十分诱人。
【歇后语第72句】:【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谚)有:富有。无:指贫穷。 指注意节约要在平日富有之时。 告戒人过日子要作长远打算,不可挥霍浪费。 也作“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歇后语第73句】:【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歇后语第74句】:【太岁头上动土】释义:太岁,指木星。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某一年在某一地方,这一地方就不能动工搞建筑,否则就会遭受灾难。比喻触犯忌讳或某个有权势的人物。例句:“看着你不错,赏你脸,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滚!”
【歇后语第75句】:【人心都是朝上长】释义:比喻人都希望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例句:元他娘说,“人心都是朝上长,我看你是朝下长。”老全说:“后悔莫及,说甚。”
【歇后语第76句】:【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做】(谚)冒着生命风险去做买卖的,有的是人;赔上血本去做买卖的,谁也不干。指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无利可图的生意没人做。
【歇后语第77句】:【蠓虫飞过都有影】释义:蠓虫:蠓科的昆虫,比蚊子小,能叮咬人、畜,传染疾病。比喻人经过某处或做什么事情,总会留下形迹。例句:“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常常圣旨来到,能够瞒住谁?”
【歇后语第78句】:【狗撵鸭子——呱呱叫】(歇)本指鸭子发出“呱呱”的叫声,转以形容极好。多用来称赞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赶鸭子——呱呱叫。 狗咬鸭子——呱呱叫。
【歇后语第79句】:【一言抄百总】(惯)一句话总括所有内容。犹言“总而言之”。
【歇后语第80句】:吃盐翻跟头——闲(咸)得慌
【歇后语第81句】:最近一段时间,阴雨连绵,眼看麦子到熟的季节了,天气却不见晴好。爷爷发愁地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第7句】:初一部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必从水里捞。”(河南·西平)
【歇后语第82句】:我们村李伯伯家里很有钱,但他的儿子李冲不学好,经常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结果被公安局抓走了。我们一家人谈论这件事时,奶奶说:“千间房子万顷地,就怕没有好子弟。”(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83句】:看我急着要去买福利奖券,爸爸拦住说:“摸奖这事是百年难得岁交春,不要痴鸡想把奶喝!”妈妈在一旁接过话茬儿道:“没准雨点儿滴在秃头上,能碰巧,你去买几张。”(江苏·海安)
【歇后语第84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歇后语第85句】:【大路不走草成窝】做事不能中断,不能荒废。或说:老路 不走生青苔。歌剧《刘三姐》:“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 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歇后语第86句】:【衣不压众,貌不惊人】见“人不压众,貌不惊人”。
【歇后语第87句】:我爱笑,按妈妈的说法是“痴笑、傻笑、苦笑,样样占全;狂笑、冷笑、微笑,一样不落;皮笑肉不笑,也是行家”。(山东·招远)
【歇后语第88句】:【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学生可能中状元,意即学生将 来会超过先生。或说: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类似的: 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李英儒《女游击队长》:“有状元徒弟, 没状元师傅。拐老头那点文化,很快要被学生掏尽了。”
【歇后语第89句】:【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惯)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土地。形容非常贫穷。 也作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上无片瓦,下无站脚之地。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锥地立足。
【歇后语第90句】:【车走车路,马走马路】(谚)车和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门路。
【歇后语第91句】:【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 坏。类似的:跟着猫虎学咬人/跟着讨饭的睡庙门/跟着黄 鼠狼学偷鸡。李准《龙马精神》:“要说也是,常言说:跟着好 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那刘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 么近,还能对秀真说什么好话。”
【歇后语第92句】:因为家穷,大伯小时候只读了两年书。他常对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可要好好学习,不能再像我——睁眼瞎一个,拎起来不像粽子,捧起来不像糍粑的,干啥啥难啊!”(江苏·仪征)
【歇后语第93句】:【害死人看出殡】害人者装作同情者。明代《金瓶梅》:“你 瞒着我干的好勾当儿!还说什么孩子不孩子,你原来就是 个杀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
【歇后语第94句】:【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谚)指远离贪欲,自然就不会有烦心事。
【歇后语第95句】:放大镜下看报纸——显而易见
【歇后语第96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歇后语第97句】:【把鼻子气歪了】(惯)形容人特别生气。
【歇后语第98句】:【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歇)天桥:北京市永定门内一个地段,旧时民间艺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卖艺为生的人。旧时在天桥卖艺的人常摆出表演功夫的架势,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动真的。指光说得好听而不实干。
【歇后语第99句】:【耍花枪】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就就业业,不能“耍花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22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