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快手民间俗语金典文案,字字入骨 句句珠玑

【谚语俗语第1句】:【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关云长曾过五关、斩六 将,威震一时。但也丧失荆州,败走麦城。此语表示只夸功 劳,不说缺点。《新凤霞回忆录》:“戏班有句话:老是说自己 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从不说走麦城。你是属关公的。”

【谚语俗语第2句】:【房顶开门,灶炕打并】不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自顾自。 或说:屋地下打井,房顶上开门。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我这个坏人跟你这个好人再不来往,行吧?咱们两 家,都屋地打井,房顶扒门儿,行吧?”

【谚语俗语第3句】:斜嘴开口——尽说歪话

【谚语俗语第4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饭着衣裳】(谚)三百六十行:泛指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指三百六十行,哪一个行业都要解决生活问题,哪一个行业都能解决生活问题。

【谚语俗语第5句】:【卖瓜的谁肯说瓜苦】(谚)卖瓜的没有说自己的瓜是苦的。指卖东西总要自夸东西好。泛指凡是自家的人或事,总不免要自夸自赞。 也作卖瓜的说瓜甜。 卖瓜的说瓜甜,卖醋的讲醋酸。 卖糖的讲糖甜,卖盐的讲盐成。

【谚语俗语第6句】:狗熊戴凉帽——里外不像人

【谚语俗语第7句】:【失贼遭官】(谚)失贼:失盗,家中被盗。遭官:报案到官府,又遭官府勒索。指旧时官盗虽名分不同,但害民扰民是一样的。 也作失贼追赃,余财未尽。 失贼经官,破财不尽。

【谚语俗语第8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谚语俗语第9句】:南泥湾开荒——自给自足

【谚语俗语第10句】:【八月十五大过年】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谚语俗语第11句】:【拉垫背的】(惯)1比喻找人顶替自己的错误或拉人一起去干坏事。 2指自己不行了,也不让别人好过。

【谚语俗语第12句】:【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谚)捐生:献出生命。一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为正义献出生命容易,在长时间考验下仍从容自若地面对死亡而不改节就比较难。指“从容就死”比“慷慨捐生”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坚定的信念。 也作慷慨杀身易,从容就死难。 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

【谚语俗语第13句】:【火锅】在当今的饮食活动中,火锅是最受人们青睐的饮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锅当属重庆火锅。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火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翻译成现代语其实就是火锅)。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它们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特点。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带托盘的。从火膛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尽管这些温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因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当时的鼎加热食物,会烧坏筵席,所以,发明了温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商周时代的温鼎应该说是当代火锅的鼻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材料与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功能本质却没有变,仍保留着原始的构造。拿出土的温鼎来涮羊肉,一样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价值昂贵,使不得。

【谚语俗语第14句】:【豹子跑山巅,野猪山腰转】释义:豹子经常在山顶活动,野猪经常在山腰活动。这是猎人总结出的经验。例句:我的好猎手,你的神枪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巅,野猪山腰转,这些打猎经验使我心服。

【谚语俗语第15句】:【打打闹闹,白头到老】(谚)指夫妻之间发生冲突争吵,是正常现象。 也作“吵吵闹闹到白头”。

【谚语俗语第16句】:【年三十放炮仗——响到一块儿】(歇)响:谐“想”。指彼此或众人所想的都一个样。

【谚语俗语第17句】:玉器店里的珍品——精雕细刻

【谚语俗语第18句】:火车上放电影——走着瞧

【谚语俗语第19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释义:洞庭山:有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属江苏省吴县,盛产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谚语俗语第20句】:【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谚)过头饭:过量的饭。过头话:夸大失实的话。指说话要有分寸,不可夸大失实。 也作宁吃锅头饭,不说过头话。 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谚语俗语第21句】:【天不打吃饭人】(谚)老天不在人吃饭时惩处人。指不管怎样,总得让人吃饱饭。

【谚语俗语第22句】:北极的冰川——顽固不化

【谚语俗语第23句】:【打虎不死必伤人】释义:比喻不彻底消灭坏人,必定反受其害。例句:对李油罐这样的人,一棒子打不死就干脆别动他,打虎不死必伤人!

【谚语俗语第24句】:【混账】“混账“是句训人或骂人的话,是对无理、无耻一类言行的指责或训斥。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国北方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动着的小村庄,经常搬迁。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们不得四处游荡。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来暂时定居。白天,男人们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看守帐篷。于是,一些年轻小伙子趁此机会,为了找姑娘们谈情说爱,就混进姑娘家的帐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便会严厉地训斥道:“你又来混账了”;“你这混账东西又来了。”小伙子碰了钉子,自知没趣,就急忙退出帐篷。爱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账更隐蔽了,或许能够收获爱情。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混账”变成了训斥或骂人的词了。

【谚语俗语第25句】:【风不吹,树不摇】释义:风要是不吹,树不会摇动。比喻事出有因。例句:马长胜说:“风不吹树不摇,说你有缺点,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谚语俗语第26句】:小公鸡站大梁——冠(官)不大,架子不小

【谚语俗语第27句】:【女大不中留】释义:女儿大了应出嫁,否则就会惹是非。后句常接:留来留去结冤仇。例句:妈妈老儿互相埋怨了一会,只怕亲戚耻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却如私盐包儿,脱手方可。不然,直待事发,弄出丑来,不好看。”

【谚语俗语第28句】:浑水摸鱼——捞一把

【谚语俗语第29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谚语俗语第30句】:【人到事中迷】(谚)指人在事件变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谚语俗语第31句】:【树怕烂根,人怕无志】释义:人要是没有志向,必定一事无成。例句:树怕烂根,人怕无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只要努力,这一切你都能争取得到。

【谚语俗语第32句】:【 打着了狐狸,兔子搬家】惩罚行动威胁到有关的人。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打着了狐子兔子搬家,听见闹革命崔二 爷心害怕。”

【谚语俗语第33句】:老鼠吃秤砣——嘴硬

【谚语俗语第34句】:【娘勤女不懒】(谚)指母亲勤劳,女儿受到熏陶,就不会懒惰。

【谚语俗语第35句】:城隍爷的马——骑不得;样子货

【谚语俗语第36句】:【嚼舌头】(惯)指传闲话,拨弄是非。也指闲聊或互相逗着玩。 也作嚼舌根。 嚼舌头根。

【谚语俗语第37句】:火钳子修手表——没处下手

【谚语俗语第38句】:隔山打斑鸠——乱放一通

【谚语俗语第39句】:病好遇良医——晚了;迟了

【谚语俗语第40句】:【金盆虽破值钱宝,分量不曾减分毫】(谚)指金铸的盆子纵然打破,也仍是值钱的宝,因为黄金的分量一点儿也没减少。常比喻品行高尚的人虽然一时失势,但无损于他的声望。

【谚语俗语第41句】:【牛头不对马嘴】(惯)比喻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或所说的两件事对不上茬儿。 也作牛头不对马面。 驴唇不对马嘴。

【谚语俗语第42句】:阿明哥大学毕业后坚持要到山区工作,家人都反对,他爸爸更是生气。我爸爸劝他说:“树大树开权,儿大儿说话。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咱们就甭搀和了!”(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43句】:【水深见长人】(谚)长(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谚语俗语第44句】:一天放学,我在家里写作业时,听见外面有人吵架。我和奶奶出去一看,李阿姨家没水了,去王阿姨家担水,王阿姨不让担,她们就吵起来。奶奶就唠叨起来了:“磨是千家问,用水不用问。这事不值得吵。”(河南·沁阳)

【谚语俗语第45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送宝

【谚语俗语第46句】:【三国尽归司马懿/三国归司马】全部落人一个人手中。类 以的:三碗倒成一锅。王杏元《绿竹村风云》:“这样,两个弟 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谚语俗语第47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谚语俗语第48句】:石沉大海——无影无踪;杳无音信;有去无回

【谚语俗语第49句】:【孩子嘴里讨实话】(谚)从小孩嘴里能讨出真情实话。指小孩天真无邪,不会藏真,不会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无瞎话。 小孩嘴里掏实话。

【谚语俗语第50句】:三九天开桃花——稀奇古怪

【谚语俗语第51句】:我决定和班长交朋友,买了张贺卡送给她。爸爸说:“人心靠赢得,不能靠馈赠。”(河南·正阳)

【谚语俗语第52句】:【犹豫】“犹豫”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却源自两种动物。据古书上说,“犹”是一种猴科动物,虽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静,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树上。如此反复多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说文》载:“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种长得像大象的动物,虽力大,但是常是遇事无主意。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特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既形象又确切。

【谚语俗语第53句】:【十里没真信】(谚)信:信息,传言。即使相隔十里,传来的信息也是很不可靠的。指传播的消息往往失真。 也作十里无真言。真言:真实的信息。 十里无真信。

【谚语俗语第54句】:坟头儿不叫坟头儿——土包子

【谚语俗语第55句】:【 天狗吃不日头】旧时习俗,认为日蚀、月蚀是天狗要吃 太阳月亮,敲锣以便吓退。此语借指事情不会有危险,仍会 恢复正常。日头,也说:月亮。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世上 有怪事,天上也一样,天狗还能吃月亮。”

【谚语俗语第56句】: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谚语俗语第57句】:苍蝇飞进牛眼里——找泪(累)吃

【谚语俗语第58句】:【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打不死老虎,要被老虎吃掉。对方 危险,斗争中不可疏忽大意。姚雪垠《李自成》:“除掉寨内 的祸根刻不容缓,还必须将活儿做得干净利索,决不能打虎 不成反被虎伤。”

【谚语俗语第59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谚语俗语第60句】:【受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谚语俗语第61句】:【张和尚的帽子,抓给李和尚戴】释义: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张冠李戴。例句:你老东西听明白:那是竹子钱!我卖竹子给你们纸厂的钱!莫张和尚的帽子,抓给李和尚戴!

【谚语俗语第62句】:燎腚的猴子——坐立不安

【谚语俗语第63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见“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谚语俗语第64句】:我们班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我心里有点嫉妒他们,总想找个比赛的机会赛过他们。妈妈知道了,对我说:“你不要米筛子里装猪血,光眼红别人,自己多下苦功就是了!”(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65句】:【洗耳】现在有个成语叫“洗耳恭听”,意为洗净耳朵认真谦虚地听别人讲话。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净耳朵,是怕听了别人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洗耳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说的是尧舜时代有个贤人名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相传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处寻访贤人时,发现了许由。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士,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然而许由自认为自己才德赶不上虞舜,在听到尧要让位于自己时,便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尧认为这是许由谦虚的表现,便对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坚持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能担任“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见许由在洗耳,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许由说:“尧想召我为九州长,我觉得这话污秽了我的耳朵,所以来这里洗耳。”巢父听后,冷笑一声道:“你若隐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谁能知道你呀,你四处游荡就是想让人知道你,求得名声,别在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说着,牵着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谚语俗语第66句】:喜鹊回窝凤还巢——安居乐业

【谚语俗语第67句】:【三天两后晌】(惯)晌:一天内的一段时间。形容很短的时间。 也作三天两晚上。 三天两早上。 三早起两晚晌。

【谚语俗语第68句】:【苍蝇碰巴掌】(惯)比喻自找倒霉。

【谚语俗语第69句】:【神仙也有打盹时】(谚)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时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过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70句】:【地和生百草,人和万事好】(谚)地通和,各种各样的花草都会长得茂盛;人和睦,办事就会顺利方便。 指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以和为贵。

【谚语俗语第71句】:鸭子吃曲蟮——生吞活剥

【谚语俗语第72句】:【绱鞋不使锥子——针好】(歇)绱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一般要用锥子。针:谐“真”。指非常好或确实好。

【谚语俗语第73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遇到困难,得到公众的帮助。类似 的:一人有难,万人出力。姚雪垠《李自成》:“看看,你老大 公子一人有难,万人出力。谢天谢地,你出狱了,我的这出 戏也唱完了。”

【谚语俗语第74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见“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谚语俗语第75句】:【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惯)寒食:寒食节。天天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

【谚语俗语第76句】:爸爸穿上一套西装,我和姐姐都说潇洒。妈妈打趣地说:“今天,你爸爸是老山羊打喷嚏——洋(羊)气冲天。”(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77句】:王母娘娘得子——天大喜事

【谚语俗语第78句】:【斗虎争狼,苦杀小獐】(谚)獐(zhang):獐子,形状像鹿,比鹿小。 指虎狼争斗,遭殃的是小獐子。比喻上层权势者之间发生冲突,受害的是下层人物。 也作“龙斗虎伤,苦了小獐”。

【谚语俗语第79句】:【吃一行,怨一行】(谚)行(h。ng):行业。在哪个行业做事,总抱怨哪个行业不好。

【谚语俗语第80句】:大妈为小庆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庆常说大妈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大妈叹气说:“我这是推完磨还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81句】:【不走的路走三遭】(谚)三:多的约数。以为今后不会去走的路,说不定以后会多次去走。比喻人的前途很难预料,必须有适应变化的思想准备。 也作“不走的路还要闯三遭”。

【谚语俗语第82句】:一位学生作业没完成,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下班后,有人看到他的家长找来了,就对那位老师说:“你可要当心,那可是个不省事的货。”那位老师却说:“我既当泥鳅,就不怕钻眼子。”(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83句】:口袋空空的穷汉——个子儿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84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见“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谚语俗语第85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坏人,好意、歹意,错把好人当成坏人,或错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常含责骂意。 也作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丑人。 狗咬吕洞宾——有眼不识好人。

【谚语俗语第86句】:【掌舵的心不慌,乘船的便稳当】(谚)掌舵的:船上的舵手。船在波浪中,舵手沉着自信,坐船人心里就踏实。比喻领导人物在危险时刻从容不迫,人们就有了主心骨。

【谚语俗语第87句】: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谚语俗语第88句】:李青和张玲是同桌,关系很好,这两家的父母也特别合得来,常走动。奶奶说:“真是一辈同学三辈亲哪!”(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89句】:机关枪打鸭子一呱呱叫

【谚语俗语第90句】:【拿豆包不当干粮】(惯)豆包:包有豆馅儿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谚语俗语第91句】:【 做一世和尚,吃坏了一餐狗肉】一直很谨慎,偶然失足,使 以往的努力白费了,实在不值得。成语:前功尽弃。罗旋 《南国烽烟》:“这是我家男人,认罪来了!这个人做一世和 尚,吃坏了一餐狗肉,你就多开导他吧!”

【谚语俗语第92句】:【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谚)取:谐“娶”,娶亲。隔河叫:随叫就到。旧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亲。

【谚语俗语第93句】:【村无大树,蓬蒿为林】释义:蓬蒿:蓬草与蒿草。村里无大树,蓬蒿便被视为林木。形容没有出众的人,稍有能力的人便很显眼。例句:解结问僚佐:“河北何少人士?”答日:“英伟大贤,多出山泽;河北土平地均,蓬蒿才高三尺,不足成林故也。”按:今谚村无大树,蓬蒿为林,当由此演。

【谚语俗语第94句】:【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笼子】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

【谚语俗语第95句】:【上梁不正下梁歪】(谚)上梁:房屋建筑的主梁。下梁:主梁下面的分支短梁。上梁如果不端正,下梁必定歪斜。比喻上层人物做事失体,下属势必效尤。 也作上梁不正下梁差。 上梁不正,下梁参差。参差:不齐整。

【谚语俗语第96句】:拔了萝卜窟窿在——有根有据

【谚语俗语第97句】:【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指困难的时候,能够看出人的 品质。王蒙《失态的季节》:“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同样 的逻辑也适用于兄弟姐妹。”

【谚语俗语第98句】:十个铜板少一文——九文(久闻)

【谚语俗语第99句】:哥哥不爱学习,整天贪玩。妈妈批评他说:“你呀,玩耍是条龙,学习是条虫,把玩的工夫用在学习上,那该多好啊!”(山东·沂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397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