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金典文案,真是百读不厌!
【谚语俗语第1句】:【天王老子也不行】意即不论是谁,一律拒绝。姚雪垠《李 自成》:“没有令箭就是不开门,你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铁板上钉钉子钉、定谐音。指确定无疑,说话算数。古 华《芙蓉镇》:“不是吓你,我讲的是真话,铁板上钉钉子,一 点都不假。”
【谚语俗语第2句】:桃花潭水深干尺——无与伦比
【谚语俗语第3句】:昨天语文测试,我的成绩不够理想,妈妈要我总结经验教训。她说:“你要挨一拳,得一招,不要光挨打不知道死活(为什么)。”(山西·稷山)
【谚语俗语第4句】:【船大了,才会冲起浪】(谚)指大船才能在水中冲起浪,小船没有这冲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会掀起风波,引起议论。
【谚语俗语第5句】:【撕破脸】(惯)1指彻底决裂。 2指翻脸,一点儿情意也不讲。 也作撕破脸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谚语俗语第6句】:【呼风风来,挥雨雨去】具有驾御形势的高超能力。成语: 呼风唤雨。张洁《无字》:“朦胧中……我又看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呼风风来、挥雨雨去的诸葛亮,如何地运筹帷 幄。”
【谚语俗语第7句】:【天塌下来,有地接着】释义: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人负责,不用担心。例句:“有我在,天塌下来,有地接着,你还怕什么呢?”
【谚语俗语第8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人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谚语俗语第9句】:王大娘养两个儿子,一个老实能干,家里活地里活一人担;而另一个儿子却游手好闲,成天这儿立立那儿站站,伸手不拿四两。邻居背地里说:“这家人啊,可是莲菜调上蒜薹了——有眼子,有光棍。”(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10句】:半山坡上弯腰树一一直不得(值不得)
【谚语俗语第11句】:刘大妈让儿子小卫跟王师傅学习铁匠技术。没干多长时间,小卫觉得太吃苦,要求改学建筑。可干着干着,小卫又抱怨说建筑这活太脏,想改行学别的。刘大妈生气地说:“我看你呀,就像那三条腿木板凳,放到哪里都不行。”(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12句】:我总是说家务活好干,可就是不动手去做。妈妈批评我:“你是蚂蚁啃磨扇儿,尽(劲)在嘴上。”(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3句】:【荷花结籽心连心】释义:比喻关系密切,一条心。例句:这个事,我们知道你丁主任心里是明白的。丁主任啊,咱们是有八拜之交的知己呀,荷花结籽心连心.你一定要多关照。
【谚语俗语第14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绳】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间。典出《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做生意总是赔,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他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着别人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风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地想起自己带着吃的那一篓橘子烂了没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风。岸上走的人看见了,问是什么东西。文若虚拿起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看这东西又好看又能吃,问他多少钱一个。文若虚听不懂,便竖起一个手指。有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了闻扑鼻香,尝一尝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边的人看了,你买俩,他买仨。文若虚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刚要涨价,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飞马赶来,大声喝道:“不要卖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虚把钱一数,共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众商人回来,听说这事,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是转运了。” 便劝他得此钱买了货带回去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没有一次不蚀本的,如何这要生利钱。妄想什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量了,我还是带这些钱回去吧!”
【谚语俗语第15句】:【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谓处于死亡边缘,或处于危 险境地。电视剧:“五十六岁了,快退休了,已经是一只脚跨 进棺材里了。”
【谚语俗语第16句】:【俏眉眼做给瞎子看】表示友好,对方不领情。《姑苏烟水 集》:“就像几十年前的那位上海名家在小镇上‘漂脱’一样, 饶你头等技艺,也只是‘俏眉眼做给瞎子看’。”
【谚语俗语第17句】:闭口葫芦——肚里空
【谚语俗语第18句】:老大懒汉老二勤——不做,二不休
【谚语俗语第19句】:【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释义:鹌鹑:一种小乌,也叫鹑,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例句:“是啊,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这家伙上不了阵势。”老孟也附和道。
【谚语俗语第20句】:老鼠上锅台——熟路
【谚语俗语第21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谚语俗语第22句】:【一个毛厕里的蛆——没有两样货】(歇)比喻同是坏人,不会有两样。
【谚语俗语第23句】:【人作千年调,鬼见拍手笑】(谚)调:谋划,打算。人生不过几十年,却要作千年的谋算,其愚妄连鬼也会拍手讥笑。指人生苦短,只可做最切实际的事,莫作无聊的空想。
【谚语俗语第24句】:【光腚拉磨——转圈丢人】(歇)腚:屁股。指到处丢人现眼。常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也作“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地丢人”。
【谚语俗语第25句】:高梁地里种玉米——秋后见高低
【谚语俗语第26句】:黑乌鸦唱歌——引入讨厌
【谚语俗语第27句】:妈妈叫我扫地,我却被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三下两下扫完了地。妈妈看了说:“你呀,真是屋大不扫边,船大不洗舷。干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的,这怎么行呢?”(重庆·合川)
【谚语俗语第28句】:【生意经】“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窍门。生意经源自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部叫《计然》的书,总结自己的经商经验:一是“务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即当东西贵时,要收存货出尽;价格便宜时,要把收购储存视如珠宝。三是“无息市”,即资金流动要迅速。他利用这些经验经商,一下子成了巨富。后来,生意人把《计然》当做必读之经典,把范蠡当做下海经商之典范,《计然》成了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生意经”。
【谚语俗语第29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谚语俗语第30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险恶的形势下,镇静自若。 成语:处之泰然、安如泰山。张贤亮《习惯死亡》:“她说一有 新的情况,她就会挂电话。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 起,稳坐钓鱼台。”
【谚语俗语第31句】:菜地里围篱笆——没有不透风的墙
【谚语俗语第32句】:好花要有绿叶扶,好汉要有众人帮。
【谚语俗语第33句】:【浑身是口不能言,遍体排牙说不得】(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满身是牙也无法辩解。指遭受冤屈,无法说清楚。 也作浑身有口不能言,遍体排牙说不得。 浑身是口也说不清。
【谚语俗语第34句】:【老郎疼婆娘,少郎讲名堂】释义:年轻的丈夫不知道疼爱妻子。例句:“唉唉,事到如今,只能顾一头了。俗话说:‘老郎疼婆娘,少~B讲名堂’。……”
【谚语俗语第35句】:忍渴上床,起身健康。
【谚语俗语第36句】:【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释义:龙一到浅水中,虾也会戏弄它;虎离开森林落到平川,狗也会欺侮它。比喻英雄在失势时,会受小人的气。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执法,不敢干以私。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杜又云:“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谚语俗语第37句】:观音的肚子一慈悲心肠
【谚语俗语第38句】:【小池塘养活不了大鱼】(谚)比喻条件差、规模小的地方,难以使用高资格高水平的人才。
【谚语俗语第39句】:【听见拉拉蛄叫不敢种地】(惯)拉拉蛄:蝼蛄的通称,昆虫,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适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形容人胆子小,听到一点闲话,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听拉拉蛄叫,就甭种地了。 听蝼蛄叫就不种地了?
【谚语俗语第40句】:堵住笼子抓鸡——稳拿
【谚语俗语第41句】:【拣了芝麻,丢掉西瓜】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谚语俗语第42句】:【紧行无好步】见“急行无好步”。
【谚语俗语第43句】:【粪堆上长出灵芝草】在条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姚雪垠 《李自成》:“咱马家祖宗八代没出过排场人,轮到你捞到印 把子,这叫做粪堆上生棵灵芝草,老鸹窝里出凤凰。’
【谚语俗语第44句】:【不是省油的灯】(惯)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对付的人。
【谚语俗语第45句】: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谚语俗语第46句】:【典账买黄鱼】(谚)典账:典质,用物作抵押借钱。黄鱼:即石首鱼,头大尾窄,身体侧扁。宁可典账,也要买黄鱼吃。指黄鱼肉嫩味美,十分诱人。
【谚语俗语第47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谚语俗语第48句】:【千年纸墨会说话】释义:纸墨:指文据契约。指文据契约时间再长也能作为凭证。例句:他一想,“不成,账上还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纸墨会说话,还得写个文约落住一笔。”又一想:“空口无凭,有字据为证,你不识字,千年纸墨会说话,还可以请旁人给念念听听。”
【谚语俗语第49句】:鸭子的巴掌鸭子的脚板——联成一片
【谚语俗语第50句】:【路走到尽头总会转弯的】(谚)路要是走到尽头,就非转弯不可。 比喻事情总有转机之时。
【谚语俗语第51句】:梧桐叶落——归根
【谚语俗语第52句】:三伏天刮西北风——反常
【谚语俗语第53句】:【双肩抬一张嘴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谚语俗语第54句】:【抱粗腿】(惯)指攀附有钱有势的人。
【谚语俗语第55句】:三亩竹园出根笋——独一无二;格外珍贵
【谚语俗语第56句】:【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雷瓢葫芦】胡乱,音近,含大体上近 似之意。差不离照原样子办。照,也说:比。成语:照猫画 虎。海外陈若曦《远见》:“不久也就摸到了窍门,可以依样 画葫芦。”
【谚语俗语第57句】:世界上最深最难的一门学问——做人
【谚语俗语第58句】:【人离乡贱】(谚)旧指人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谋生,人地生疏,到处求人,总不免要看别人的脸色。 也作人离乡贱,物离乡贵。物离乡贵:货物离开它的原产地就值钱了。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谚语俗语第59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释义:至察:过于苛察琐细。徒:同类,同伙。水过于清了,水中不会有鱼;人太苛察了,就没有人与他交往。例句:我这个人就很严肃,毛主席批评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谚语俗语第60句】:【空口说白话】(惯)指光说不做或说了不兑现。 也作空口讲白话。 空口说空话。
【谚语俗语第61句】:【百万豪家一焰穷】(谚)豪家:富豪之家。任你是百万富豪人家,一场火灾会烧得精光。指水火无情,必须谨慎防范。
【谚语俗语第62句】: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谚语俗语第63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比喻这里行不通,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希望总是有的。例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谚语俗语第64句】:属算盘珠的——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随人拨弄
【谚语俗语第65句】:【落在蜜缸里】(惯)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 也作泡在蜜罐里。 生在蜜罐里。
【谚语俗语第66句】:一同学从前打架斗殴,无所不干;如今是助人为乐,勤奋向上。他爸爸高兴地说:“大楼中的电梯能上能下,沙发中的弹簧可屈可伸。他开始走正路了啊!”(陕西·西安)
【谚语俗语第67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谚语俗语第68句】:塘里的荷花一众人其赏
【谚语俗语第69句】:上坟烧纸钱——自家人哄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70句】:【耳闻是虚,眼见是实】(谚)靠耳朵听来的是虚的,凭眼睛看到的才是实的。指听来的信息不可靠,亲眼看到才是真实可靠的。 也作耳闻是假,目见始真。 耳闻未可信,眼见方为真。
【谚语俗语第71句】:【 一窝狐狸不嫌骚】一伙人臭味相投,混在一起。成语:臭 味相投。赵树理《卖烟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 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 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谚语俗语第72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带头衣食】(歇)髻:假发盘成的髻。鼻凹:鼻翼两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带关系当上高官。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73句】:【老虎吃蚂蚱,零拾掇】释义:拾掇:收拾惩治。比喻一个一个地对付、一个一个地解决。例句:若不说井底蛙,眼光短呢!这事是心急吃不了热锅粥,咱们是老虎吃蚂蚱,零拾掇。
【谚语俗语第74句】:网里的鱼,笼中的鸟——跑不了;往哪儿跑
【谚语俗语第75句】:水面上看人——看倒了
【谚语俗语第76句】:【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惯)比喻把罪名加到不相干的人身上。
【谚语俗语第77句】:俺村里有个老汉,很瞧不起年轻人,认为他们毛手毛脚,成.不了大事,说什么“小长虫(蛇)要是能下来雨,还要龙王爷干啥?”(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78句】:【兵骄者败,欺敌者亡】(谚)欺敌:轻敌。打了胜仗就骄傲的军队,不把敌方放在眼里的军队,必定要败亡。指骄兵和轻敌是兵家大忌。
【谚语俗语第79句】:【朝来愁檗,暮来愁米】(惯)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难。
【谚语俗语第80句】:【不会做饭的看锅,会做饭的看火】(谚)火:火候。指生手做饭,只看锅里;行家做饭,只看火候。 比喻会办事的人,总是掌握时机,不让时机错过。
【谚语俗语第81句】:我的数学考了100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正当我和妈妈说笑时,爸爸出差回来了,还给我买了一块镀金的女式手表。那天的喜事可真多啊,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妈妈说:“看把你高兴的,脚底板子就不挨地了。’(安徽·临泉)
【谚语俗语第82句】:【 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自有办法克服困难,不必预先 担忧。类似的:路走到尽头会转弯。叶辛《蹉跎岁月》:“事 情总算跑妥了!我早说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总有办法的。”
【谚语俗语第83句】:生虫的拐棍——靠不住
【谚语俗语第84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释义:话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例句:“三爷三嫂都是劳苦人民,一说就通!就是可惜呀,咱们说的还不够;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啊!”
【谚语俗语第85句】:天上无云地下旱,大河无水小河干。
【谚语俗语第86句】:【大姑小姑,气破肚肚】(谚)大姑小姑:丈夫的姐姐和妹妹。媳妇和大姑、小姑相处,常常受气。指姑嫂之间的关系很不容易和谐。
【谚语俗语第87句】:【隔山买老牛】(惯)没看见牛,就买下了。比喻不见货物就盲目成交。也比喻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做决定。
【谚语俗语第88句】: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字不识
【谚语俗语第89句】:【头撞南墙也不知道拐弯抹角】(惯)形容人脾气执拗,做事不知变通。
【谚语俗语第90句】:今年雨水偏多,地里、水沟里忽然有好多小鱼,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千年草籽,万年鱼子。”(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1句】:【打闷葫芦】(惯)闷葫芦:也叫“闷葫芦罐儿”,即扑满,存钱用的瓦罐儿,上面留有细长的孔,钱币放入之后,要打破瓦罐儿才能取出,比喻难以猜透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谚语俗语第92句】:【富贵不归故乡,好似衣锦夜行】释义:富贵:指有钱有势。人富贵了,应当回故乡看一看。例句:羽摇首道:“富贵不归故乡,好似衣锦夜行,何人知晓?我已决计东归哩!”
【谚语俗语第93句】:【知道疯骆驼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红袄】(谚)疯骆驼见了红色就发狂,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红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态发展后的厉害,就应谨慎行事,以防事故。
【谚语俗语第94句】:【眼饱肚中饥】(惯)1指面对美味佳肴,大饱眼福,却吃不上。2比喻心中喜爱的人只能看着,不得亲近。
【谚语俗语第95句】:【裤兜子里的跳蚤,乱咬】释义:比喻不顾事实,毫无根据地随便供认别人干了坏事或说了坏话。例句:高百尺反驳说:“得!工农干部就这样——裤兜子里的跳蚤,乱皎……像你们知识分子,一套一套的?”
【谚语俗语第96句】:【铁匠做官,只知道打】谓人鲁莽,只知道动武。成语:有勇 无谋。清代《活地狱》:“谚有云:铁匠做官只是打。强盗则 甚于铁匠矣,可叹!”
【谚语俗语第97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释义:旧时用葫芦装药。比喻弄不清真相。例句:王工作员虽然也来过几次,可惜人年轻,识不透人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见人家表格细致,训练忙碌,反以为人家工作认真,大大称赞。
【谚语俗语第98句】:【有柴一灶,有米一锅】(惯)有了柴米一次用光吃光。比喻过日子不知计划和节省。
【谚语俗语第99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9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