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俗话文案,经典独特!
【歇后语第1句】:【得了红眼病】看到别人好了,急红了眼,觊觎别人。《北 京日报》( 1984,11,25):“个别过去吃惯了大锅饭,如今又得 了红眼病的人,因为想揩万元户的油水而碰了钉子,那是完 全合乎情理的。”
【歇后语第2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释义:比喻经过艰苦斗争磨炼会变得非常坚强。例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像梁永生这个从财主、官府、日本鬼子结成的罗网中间过来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炉里,经过战斗实践的千锤百炼,必将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好钢!
【歇后语第3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歇后语第4句】:【骨头里榨油】敲诈勒索。类似的:石头缝里榨油。成语: 敲骨吸髓。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从前是有钱的不肯拿 出钱来。只在没钱人的骨头里榨油,这个不对。”
【歇后语第5句】:我和爸爸比个子,可是站在凳子上还没到爸爸的鼻子处,我很不服气。妈妈在一边笑着说:“你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郑海霞面前比身高。”(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6句】:【两个肩膀扛张嘴】(惯)形容只身一人,没有任何财产。也指出门在外,什么也没带。 也作两个胳臂抬个嘴。 俩肩膀扛着个嘴。 双肩抬一张嘴巴。
【歇后语第7句】:程咬金的本事——只有三斧头的硬功夫
【歇后语第8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释义:比喻人总是追求进步,向往幸福。例句:在这个地方,何苦呢?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要讲点实在,心里想的是做不到的。
【歇后语第9句】:盘古的斧头——开天劈(辟)地
【歇后语第10句】:【红皮萝卜白心子】释义:比喻假装进步,表里不一。例句:谁他妈的要红皮萝卜白心子,可别怪我二光不讲交情。
【歇后语第11句】:【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歇后语第12句】:【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释义:不是干某一行的人,就不要干某一行的事。例句:“这个考语还是请你尧翁代拟了吧。‘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兄弟实实在在有点来不得了。”
【歇后语第13句】:背后藏茄子一有外心;生了外心
【歇后语第14句】:【近人不说远话】关系亲密,有话直说。浩然《艳阳天》: “咱们是近人不说远话,冲着孩子们,你也别跟弯弯绕这群 家伙跑了。”
【歇后语第15句】:梦中游苏杭——好景不长
【歇后语第16句】:【大腕】“大腕”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原来词书中设有,新出版发行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大腕又称大牌,指名气大,实力强的明星巨匠。“大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腕”,据词典解释即臂下端与手掌根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手腕。显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应来自“大万”或“大蔓”,因为音谐意同。 “大万”或“大蔓”本来是江湖艺人们的专用语言,或者说是江湖隐语。按照旧时走江湖的规矩,“蔓”和“万”是对“姓”的代称。比如,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细长短之分。粗长强壮的自然是“大蔓儿”。而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所以将。“蔓”移用过来,强大有名望者就称“大蔓儿”了。但是,传到后来“大万(蔓)”作为名人代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输出的“腕”借来,因“蔓”“腕”谐音,牵强附会地演变成“大腕”。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儿”或“大腕儿”了。如当今社会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视大腕儿”、“足球大腕儿”、“房地产大腕儿”、“汽车大腕儿”等等。
【歇后语第17句】:妈妈让我到村南的小商店买盐,我要骑车去,可妈妈却说:“屁股挪到胯骨上那么远儿,还值得骑车?”(河南·西平)
【歇后语第18句】:凌冰窝里打哈哈——冷笑
【歇后语第19句】: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歇后语第20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谚)折(she)本:亏本。做生意的人,手段刻薄的,赚不到钱;待人忠厚的,亏不了本。指为人忠厚最终会得到好处。
【歇后语第21句】:我整理了几篇日记,让姐姐帮我寄给报社寄去。谁知姐姐瞅了一眼说:“不行,不行,哪有你这种日记,东拉被子西扯毡,谁看啊!”我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陕西·成阳)
【歇后语第22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时,周瑜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两边插上草人,然后围以布幔,以便驶进曹营受箭。此事被三个皮匠出身的东吴士兵看出破绽。他们对诸葛亮说:“这些草人容易被人识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给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几乎可以乱真,可保万无一失。”诸葛亮闻言感慨:“真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他照计而行,果然大获成功。此事在东吴传开,遂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二是源于皮影戏艺人。我国古代就有皮影戏,用灯光照射以兽皮制成的人物来表演戏剧,并配以唱腔。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剧目是三国剧目。老艺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个皮影人物,被称为“把式”。而三个新手只能操控一个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诸葛亮等动作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俗语了。三是源于江南水乡的“猪革梁”。旧时为了使鞋子结实耐穿,皮匠们便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竖梁,又结实又好看。技术差的人一人难以完成这个活儿,往往需要别人帮着做。于是人们讥讽这些技术差的是“三个臭皮匠,凑个猪草梁”。猪革梁是诸葛亮的谐音,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以上这些说法,多有演绎附会之嫌。但,它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时很有启发意义。
【歇后语第23句】:【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歇后语第24句】:【墙头草,随风倒】借指没有主见,动摇不定。或说:墙上 一草,风吹两面倒。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看,他 发了多少财,白手起家,靠的是谁?如今也忘了水源头了,一 墙上的草,两边倒着呢。”
【歇后语第25句】:【放鸽子】“放鸽子”比喻说话不算数、违约和欺诈行为。自古以来,鸽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义,鸽子还寓意诚信,飞鸽传书就是人们利用信鸽的准确和精准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这代表诚信的鸽子怎么会被人们用“放鸽子”来比喻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呢?它源自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放鸽子”是诱拐名贵鸽子的行为。偷窃者训练出一种专用的“诱鸽”,混到别人放飞的鸽群中,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约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个人要给另一人飞鸽传信,但到了约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却等来了一只没有携带信的鸽子。他就质问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写信,不履行诺言,说话不算数呀!”“放鸽子”一词作为“爽约”的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
【歇后语第26句】:【福】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源自何处。一为“福”字的含义好,二是源自一个传说。先看“福”字的含义。福,是形声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祷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内容在右半边:上边是人的头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满,既要有五谷杂粮,也需要鲜蔬荤腥,一句话,吃饱就是福。至如今,人们恭维一个人既胖又健康,总是说:“哎哟,您发福了!” 这不经意间的“发福”,最是祖先创造“福”字的本义。然而,福的内容不断扩展,吃饱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释为:富、贵、寿、考,齐备为福。富贵自不必说,寿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个“福”字,谁不想把其请到家。再看那个传说。相传,姜太公之妻是个败家种,不管到哪里都败。在姜太公封神之时,其妻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败,封你干啥!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其妻很不满意:“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哪个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传开后,惊动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门、小门贴上“福”字,以对穷神的拒绝。从此便成了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歇后语第27句】:【一步一个脚印儿】做事踏实。或说:一步两脚窝。成语: 脚踏实地。老舍《正红旗下》:“只有堂堂正正,一步一个脚 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歇后语第28句】:今年雨水偏多,地里、水沟里忽然有好多小鱼,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千年草籽,万年鱼子。”(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29句】:【打铁的拆炉——散火】(歇)火:谐“伙”。指团体、组织等解散。
【歇后语第30句】:草上露水瓦上霜——见不得阳光;见不得太阳
【歇后语第31句】:【顺着毛儿摸抚】爱动物(猫狗等),得顺着毛。借指迁就 迎合,或利用特点。类似的:跨顺毛驴。成语:因势利导。 西戎《盖马棚》:“倔毛驴,顺着毛搓,叫干什么都行,要是冲 着他,天王老子也不依!”
【歇后语第32句】: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歇后语第33句】:【乳老鸦笑话猪儿足——原来灯台不照自】(歇)乳老鸦:小老鸦。 本指小老鸦笑话小猪的足黑,转指人只看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34句】: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歇后语第35句】:【敢怒而不敢言】这一俗语的意思是心里愤怒但嘴上却不敢说。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且早已被焚毁,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赋。原来,唐敬宗(李湛)时,大修宫殿,以致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大诗人杜牧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借助揭露秦朝统治者大修防房宫的奢侈荒淫,对唐敬宗进行讽谏,借古讽今。看来,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顾此而言彼。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秦始皇应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秦人喜爱奢侈豪华,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园。为什么把锱铢一般微小的东西都掠夺干净,却像泥沙一样地去使用!使支撑栋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劳动的农夫;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织女还多;一颗颗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杂乱的管弦乐器声音超过了集市上人们的说话声。统治阶级这样的穷奢极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满怀着无比的愤怒….|
【歇后语第36句】:刀尖上赌气——活不久;活不长
【歇后语第37句】:【浇冷水】见“泼冷水”。
【歇后语第38句】:【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歇后语第39句】:鸭子听雷——不知所云;茫然不懂
【歇后语第40句】:【要吃飞禽,鸽子、鹌鹑;要吃走兽,兔子、狗肉】(谚)鹌鹑(anchun):鸟名,小头短尾巴,羽毛赤褐色,不善飞。指飞禽中,数鸽子和鹌鹑的肉最细嫩;走兽中,数兔子和狗的肉最美味。
【歇后语第41句】:寒假作业发下来了,我遇到一道难题,算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算出正确答案。爸爸对我说:“困难是石头,办法是锤头;锤头打石头,石头低下头。你的方法是不是不对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42句】:【覆水不可收】(谚)泼出去的水是没法再收回的。比喻事情一成定局,就无法再行改变;或错误一经铸就,便后悔也来不及了。 也作“覆水定难收”。
【歇后语第43句】:【阿绵花屎】(惯)阿:同“屙”。比喻故意拖延时间。
【歇后语第44句】:青蛙找着田鸡——碰上自家人
【歇后语第45句】:火车头没灯——前途无量(亮)
【歇后语第46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谐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会 受到欢迎。《小说月报》(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墙,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庄不?”
【歇后语第47句】:【钢要用在刀刃上】好材料要用在关键地方。浩然《艳阳 天》:“您是最有生产经验的庄稼人哪,有钢得使在刀刃上, 这回该您使劲儿了!”
【歇后语第48句】:佛爷的眼珠——动不得
【歇后语第49句】:大刀斩小鸡——小题大做
【歇后语第50句】:【跛子走路——一脚高一脚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动缺少一定准则或掌握不住分寸。
【歇后语第51句】:【今朝有酒今朝醉】释义:比喻过一天算一天,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例句:你们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个没甚志气的。人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当得上先知先觉,料事如神。
【歇后语第52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谚)杀人的行为有时也可宽恕,违情悖理的事情却实在难以容忍。指违情悖理的行为,有时比杀人还可恶。
【歇后语第53句】:扶着栏杆上楼梯——稳步上升
【歇后语第54句】: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儿;来得突然;弄得措手不及
【歇后语第55句】:【弟兄协力,土块变金】(谚)兄弟之间如果同心协力,一起奋斗,就能创造出黄土变金的奇迹。指兄弟同心最难能可贵。 也作“兄弟同心,黄土变金”。
【歇后语第56句】:【撒了芝麻捡个西瓜】见“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歇后语第57句】:【加油】“加油”一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把劲。“加油”一词使用率最高的是在体育比赛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国。然而,“加油”却是外来词,它源自汽车拉力赛。在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上(1895年6月),二卜五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参加了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当赛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欢众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焦急地期待着冠军车的产生。赛道上,领先跑在最前头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车队的五号车。在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五号车突然熄火,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车上,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连忙问身边的助手,赛车为什么会突然熄火?助手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没……有……油了。”法拉利先生闻讯之后勃然大怒,他语无伦次地大声吼道:“你们……加……加……加油”。四周的观众一听,以为这是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手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都跟着他大叫:“加油”、“加油”。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赛车手“加油”的这种独特的鼓励方式也逐渐沿用到其他比赛项目上,成为观众参与比赛,对选手进行鞭策鼓励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歇后语第58句】:无耻的人脸皮结实;无病的人身体结实。
【歇后语第59句】: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
【歇后语第60句】:【热不过火口,亲不过两口】(谚)火口:火炉的火焰出口,温度最高。 两口:专指夫妻。指火口的热度是最高的,夫妻间的情感是最深的。
【歇后语第61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歇后语第62句】:【贵人多忘事】身份高贵的人记不住小事情。用于恭维或 讽刺,现多用于开玩笑。清代《红楼梦》:“你老是贵人多忘 事了,哪里还记得我们?”
【歇后语第63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谚)海是无限宽阔的,可以听凭鱼去腾跃;天是无限高远的,可以听凭鸟去翱翔。比喻社会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歇后语第64句】:粥锅里煮铁球——混蛋到底带砸锅
【歇后语第65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66句】:【趁浑水摸鱼】释义:比喻趁混乱之机捞取好处。例句:我刚才了解了一下:有些人是怕“自由借贷”,以攻为守;有些人想趁浑水摸鱼,多少捞几个。
【歇后语第67句】:死猪不怕开水烫——豁出去了
【歇后语第68句】:【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努力,终能成功。叶辛《蹉跎岁 月》:“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华雯雯的脸蛋在她的精心保 护之下,确是白皙红润,光滑鲜嫩。”
【歇后语第69句】:我们老师最痛恨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他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一个人连老人都不孝敬,就枉披一张人皮了!”(陕西·旬阳)
【歇后语第70句】:【扯顺风旗】(惯)顺风旗:指船帆。 顺着风向扬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条件,有某种优势,能占上风。2比喻顺着权势者的心意说话办事。 也作“打顺风旗”。
【歇后语第71句】:重打鼓来重开张——从头来
【歇后语第72句】:【鼻子上挂鲞鱼——嗅鲞】(歇)鲞(xiang)鱼:剖开晾干后食用的鱼。嗅鲞:谐“休想”。指不要痴心妄想。
【歇后语第73句】:弟弟对做好的饭菜很挑剔,这不吃那不要的,当过老红军的爷爷生气地说:“想当年我们是渴饮雪,饥吞毡。现如今你们是冬有棉、夏穿单,菜有油、饭有肉,出门不用走、回家电视看,就这还把饭菜嫌。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河南·辉县)
【歇后语第74句】:穿着拖鞋走路——迈不开步
【歇后语第75句】:哥哥就要当兵走了,妈妈包饺子为他送行,说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走遍天下事好办”。(河南·宝丰)
【歇后语第76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惯)比喻同时做两手准备。
【歇后语第77句】:妈妈刚把三个月大的小妹妹平放在床上,没想到手脚乱动的她一下子把身子翻成了侧卧状,一家人都很惊喜。只听奶奶说:“三翻六坐八爬爬。小妞妞三个月了,会翻转身子了!”(河南·沈丘)
【歇后语第78句】:孩子他爹哮喘——气管炎(妻管严)
【歇后语第79句】:【一日相思十二时】(惯)十二时:十二个时辰;旧时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指日夜都在思念。
【歇后语第80句】:我弟弟和小光吵起架来。我刚劝了一句,就听小光冲着我吼道:“鱼向鱼,虾向虾,鸡婆婆不向扁嘴鸭。你别帮他来对付我!”(河南·淅川)
【歇后语第81句】:【在自家饭锅里偷嘴】(惯)偷嘴:偷吃东西。比喻破坏己方的事情。
【歇后语第82句】:【说大话不怕风大闪了舌头】(惯)讥讽人吹牛皮、说大话毫无顾忌。
【歇后语第83句】:【杀风景】(惯)破坏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坏人的兴致与情绪。 也作“煞风景”。
【歇后语第84句】:【说到哪里,做到哪里】说话兑现。成语:言行一致。赵树 理《三里湾》:“我这人说到哪里,要做到哪里!现在先向大 家表明一下!”
【歇后语第85句】:【芒种前后,背夫逃走】(谚)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的五月上半月。背:躲避,瞒。芒种前后,妻子背着丈夫逃走,丈夫也不会知道。指芒种前后天气热,人容易熟睡不醒。
【歇后语第86句】:【书山、学海】在文化场所(如学校等地方),常见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是一副励志格言。那么“书山”、“学海”是怎么来的呢? “书山”与“学海”这两词源于汉代学者杨雄的《法言·字行》,其中写道:“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为奔流不息,才能到达大海;丘陵静止不动,所以永远达不到山高。比喻为学要勤奋,方能有所收益,若是懒惰怕苦,则学业无成。后来人们就用“学海”、“学山”来比喻知识的宝库。宋代一位叫左圭的学者将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成一部书,名为《百川学海》。明代王文禄将明代有关学术思想、生产经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作辑录百种,汇为《百陵学山》一书。由于这两种书籍都是汇集百家著术的,书名又典出一处,故后人将“学山”改为“书山”,上述的那副对联避免了两个“学”字的重复,符合对联的格式要求,才有了精辟绝伦的格言警句式的治学励志对联。
【歇后语第87句】:镜子里夹相片——形影不离;形影相随
【歇后语第88句】:【冷锅里爆出了热栗子】(惯)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时候出了问题,或听到了从未听说过的事。
【歇后语第89句】:我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可我说啥也不承认。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背着牛头不认账(赃)!”(甘肃·成县)
【歇后语第90句】:【酒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是为了维护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又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现在有滴一滴罚三杯之说。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实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最能活跃气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称划拳。划法是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范围为十以内的数,并附加吉利语,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谁就算赢,输方喝酒。划拳时所喊数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数字所用吉祥语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一字有一条龙,一心敬,独占一;二字有哥俩好,两相好,多以“哥俩好”开局,所以不计输赢;三字有三星照,三结义,桃园三;四字有四喜财,四鸿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为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典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顺;七字有七个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连环,九重天;十字有满堂红,全来到,十全十美。
【歇后语第91句】:锥子沾香油——又尖(奸)又滑
【歇后语第92句】:【货好还得会吆喝】(谚)吆喝:高声叫卖。指再好的货物,也得大力推介。
【歇后语第93句】:【破人生意,如杀人父母】(谚)破坏别人即将做成的生意,如同谋杀他父母一样使他不幸。指别人做买卖,只可促成,不可破坏。
【歇后语第94句】:【露马脚】现代人们用“露马脚”来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关于露马脚,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贫寒,参军后与一位在军中长大的姓马的姑娘结婚。马氏聪明贤惠,相貌也不错。朱元璋当了皇帝,马氏夫人被封为皇后。马皇后苦尽甘来,尽享荣华富,但也有令她苦恼的隐衷。她深居简出,每当与外人接触时,总是长裙拖地,把双脚盖住。原来这位皇后,没有缠足,长有一双“天足”。在封建时代,女子大脚,本来就是一大忌讳,何况皇后呢?一天,马皇后坐轿到金陵街头,当然她不会忘记隐藏那双“天足”,不料一阵大风掀起了轿帘,马皇后的脚露出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金陵城。于是“露马脚”一词就像一阵风刮到了民间。这是“露马脚”一词来源的主流说法,影响很广。
【歇后语第95句】:我家煮了红薯,我吃着可香了。爸爸说:“饼二十,馍十八,三里红薯二里瓜。”(注:指香味飘散得远。)(河南·滑县)
【歇后语第96句】:【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谚)指人离开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闯荡,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宽。 也作人挪活,树挪死。挪:挪动,离开原地。 树挪死,人挪活。
【歇后语第97句】:爸爸的自行车出了个小毛病,他没修理就又骑着走了,晚上回来直喊倒霉。妈妈说:“你又想好,又想巧;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不喂草和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江苏·赣榆)
【歇后语第98句】:【好猫不作声】(谚)指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出声。常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张扬、不轻浮。
【歇后语第99句】:【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释义: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疠:流行传染病。旧谓除夕夜里狗不叫,过了年就没疫病。例句:岁时杂占:“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5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