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俗话俗语经典歇后语,读着就是一种享受!

【谚语俗语第1句】:【名字后头带个长,说话放屁】比人响指当了官就盛气凌人, 有人奉承。戴厚英《人啊人》:“自打他名字后头带个长,说 话放屁比人响,那些拍马屁的就围住了他。”

【谚语俗语第2句】:国泰民可安,国强民也富。

【谚语俗语第3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释义:周郎:指周瑜,三国时东吴主将。折:亏损。《三国演义》故事:周瑜用美人计,让刘备到东吴招亲,想要借机扣留,以便讨还荆州。刘备按照军师诸葛亮的周密安排行事,使招亲一事弄假成真,带着夫人逃回荆州。周瑜追来,被蜀军杀得大败。比喻遭到双重损失。“安天下”又作“高天下”。例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日:“周郎妙计安天下,陪(赔)了夫人又折兵!”

【谚语俗语第4句】:【打破脑袋用扇子扇】释义: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满不在乎。例句:黄金湖一看,来者不善,又是老对头。心里一横,想起金山大哥的那句话:“打破脑袋用扇子扇,上肖县长、常专员那打官司去!”

【谚语俗语第5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谚语俗语第6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谚语俗语第7句】:【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歇)指事情很复杂,三言两语讲不完。 也作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 小孩儿没娘——提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8句】:【顺竿儿爬】(惯)比喻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行事。 也作顺杆子往上爬。 顺梯子往上爬。

【谚语俗语第9句】:【空口无凭,见着便信】见“口说无凭,眼见是实”。

【谚语俗语第10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释义:说明要动脑筋,想办法。“东西”也可以换成“事”或具体的物。例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着你急死!”

【谚语俗语第11句】:【船到桥头自会直】释义:船到了桥边自然会放直船身过去。比喻事到临头,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句:“算了罢!‘船到桥头自会直’!王八才去赶他妈妈的夜市!打碎了吃饭家伙可不是玩的!”

【谚语俗语第12句】:蜈蚣遇到眼镜蛇——个比一个毒

【谚语俗语第13句】:【上与王公同坐,下与乞丐同眠】能够与任何人相处交谈。 清代《平山冷燕》:“才人游戏,无所不可。古人说:上可与玉 皇同居,下可与乞儿共饭。此正是吾辈所为。”

【谚语俗语第14句】:我正在写作业,没顾上与来的客人打招呼。妈妈敲着我的脑袋说:“在家不勤待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四川·渠县)

【谚语俗语第15句】:【洞房三天没大小】(谚)洞房:新婚夫妇的房间。新婚三天内,不论年长年幼、辈分高低,都可和新婚夫妇逗乐。指民间习俗,新婚三日,人人都可闹洞房。 也作“新婚三天没大小”。

【谚语俗语第16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连续做下去,就会有进展。浩然 《艳阳天》:“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儿一伸手,就算有头 脑了。”

【谚语俗语第17句】:【平地一声雷】(惯)比喻突然发生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声惊雷。 平地起雷。

【谚语俗语第18句】:【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谚语俗语第19句】:【好话不背人】(谚)指光明正大的话,不会避着人说。 也作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 好话不瞒人,瞒人无好话。

【谚语俗语第20句】:【 会偷吃不会抹嘴】指被抓住把柄,或露马脚。陈残云《香 飘四季》:“可水生真像个偷了油吃不会揩嘴的人,样子尴尬 得厉害,使他一眼就明白是什么回事。”

【谚语俗语第21句】:熟透的疖子一不攻自破

【谚语俗语第22句】:【铁树开花】释义:铁树:常绿乔木,不易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例句:血泪淋侵千万行,便铁树开花愁怎忘,劝你满饮琼觞。

【谚语俗语第23句】:【去个苍蝇,来个臭虫】(惯)比喻来的和走了的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人。

【谚语俗语第24句】:【 真金不怕火炼】谓经得起考验。西戎《纠纷》:“我说你们 呀,不要管人们说长道短的,只要把活儿做好,任务完成,摆 出成绩来,叫他们尽管说,真金不怕火炼,到那阵,叫他们想 挑毛病也没嘴说了!”

【谚语俗语第25句】:【按牛头吃不得草】(谚)指牛不想吃草时,硬按住它的头角让它吃也没用。比喻做事贵在顺理成章、情通理顺,专靠强迫命令是行不通的。

【谚语俗语第26句】:【人有七贫八富】(谚)七贫八富:穷和富反复交叉出现。指人生一世,穷和富没有定准,富起来又会穷下去,穷下去又会富起来。

【谚语俗语第27句】:【退后一步自然宽】退让,避免对峙,可以从容处理。沙汀 《淘金记》:“常言说,退后一步自然宽。他会万事亨通地这 么样说。”

【谚语俗语第28句】: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谚语俗语第29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谚语俗语第30句】:【经风雨,见世面】(惯)比喻经历各种磨难、考验,增长知识才干。 也作“经风浪,见世面”。

【谚语俗语第31句】:学过《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后,我回家告诉爸爸:“在马克思经济困难的时候,恩格斯总是热忱地帮助他,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爸爸插了一句:“山泉冲洗的玉石是洁白的,困难中结下的友谊县牢固的。”(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32句】:【扳到网里就是荤腥】得到的不论大小,都是利益。陈世旭 《裸体问题》:“但刘高俅的方针是广泛联系,薄利多做,对江 海公司来说,鱼也好,虾也好,扳到网里就是荤腥。”

【谚语俗语第33句】:【狗肉不上席】这是统行于民间的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素质差难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东西用此话作比。其实,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仅可以上席,还曾把狗肉列为祭祀大礼的专用品,在周朝,那时狗肉是周天子专用食品,贵重如金,官员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美味。佛教传人后,佛学典籍认为狗是不洁动物,禁止徒众食用,由此影响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几乎都是佛教的铁杆信徒,他们曾多次颁布禁食狗肉的诏令。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都先后颁布《禁屠诏令》,严厉禁止宰杀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屠杀狗,吃狗肉都要处以斩刑。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类规定也没有放松,不仅不能吃狗肉,连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历史上禁吃狗肉的规定延续如此之久,对于狗肉不能上桌,发挥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谚语俗语第34句】:我不喜欢洗澡,一天,妈妈又叫我洗澡,我一直躲避。妈妈说:“你太固执了,固执得宁愿跳河也不愿洗澡。”(福建·长汀)

【谚语俗语第35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谚)尾巴梢上的毛发白,表明这匹狼已经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对付。 比喻岁数大、经验多的敌人,难以制服。

【谚语俗语第36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太平

【谚语俗语第37句】:【指冬瓜说葫芦】(惯)比喻表面上说这个人,实际上说的是那个人。

【谚语俗语第38句】:阎罗王的梯子一鬼上

【谚语俗语第39句】:长江里的浪头——后浪推前浪

【谚语俗语第40句】:一道数学题,哥哥做了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爸爸走过去,看了一眼说:“暗里摇桩,越摇越深,不要钻牛角尖。这条路不行,换个解法试试。”(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41句】:【破巢之下,焉有完卵】见“覆巢之下无完卵”。

【谚语俗语第42句】:我姑妈家有三个孩子,俩女儿,一个儿子。二表姐排中间,她总觉得姑妈偏心。妈妈知道了说:“头生稀罕老生的娇,挨打受气半中腰。忍着吧!”(河南·濮阳)

【谚语俗语第43句】:【谷怕碾不出米,人怕来个比】(谚)谷经过碾,才能看出颗粒是饱是瘪;人经过比,才能见出品行才学是优是劣。指比较能够显出人与人的差别来。

【谚语俗语第44句】:【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谚)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农历六月,三伏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要是天气不热,五谷就难以结出果实。指六月大热,是农业生产的需要。

【谚语俗语第45句】:【严婆不打笑面】(谚)严厉的婆婆不会打笑脸相迎的媳妇。指以和善的态度待人,能化解怨恨。

【谚语俗语第46句】:【死人头上无对证】人死无法讲话,无法证实。成语:死无 对证。陈登科《赤龙与丹凤》:“死人头上无对证啊!一个 人,两个人还好说;上百人,上千人,全村人都往你头上一 歪,事情就难办了。”

【谚语俗语第47句】:【慷他人之慨】(惯)指拿别人的东西或钱财作人情或挥霍。

【谚语俗语第48句】:【吃黑饭,护黑主】(谚)吃的哪家饭,就保哪家主。旧指受雇于谁家,就维护谁家的利益,不必分是非与邪正。

【谚语俗语第49句】:【被窝里放屁——独吞】(歇)讥讽人独占财物或好处。 也作“蒙被子放屁——独吞”。

【谚语俗语第50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歇)有神通广大的姜太公在,别的神仙都得退避让位。比喻有地位高或本领高的人在,无人敢与抗衡。 也作“姜太公在此——没有你们的位”。位:位置。

【谚语俗语第51句】:我一直很胖,家里人叫我胖墩儿。一天叔叔到我家,进门就说:“啊!红子显瘦了,是最近锻炼的吧?”爸爸接着说:“裤腰显瘦了吧。都说锻炼减肥,每天跑步回来她吃得更多,我看是越减越肥吧!”(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52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谚语俗语第53句】:【天不怕,地不怕】(惯)指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

【谚语俗语第54句】:【耗财买脸儿】(惯)指耗费钱财是为了面子上风光。

【谚语俗语第55句】:【打牙祭】(惯)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现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改善生活。

【谚语俗语第56句】:【乳老鸦笑话猪儿足——原来灯台不照自】(歇)乳老鸦:小老鸦。 本指小老鸦笑话小猪的足黑,转指人只看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57句】:【张天师被鬼迷】(惯)张天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派,认为符水咒法能驱鬼治病,被盾世尊为“天师”,其后裔继承道法,受封号为“张天师”;民间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领的人被入迷惑,头脑不清醒。 也作张天师吃鬼迷了。 张天师着鬼迷。 张天师教鬼给迷住了。

【谚语俗语第58句】:【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谚)指谈论别人是非的人,往往就是是非的制造者。也指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就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也作来言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谚语俗语第59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谚语俗语第60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谚语俗语第61句】:【打横炮】(惯)比喻横加干涉,制造麻烦。

【谚语俗语第62句】:【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歇)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多异石。老鸦:乌鸦。本指飞来峰的乌鸦只会啄食石头,转以责骂人是蠢货。

【谚语俗语第63句】:【典当】“典当”亦称当铺或称质库,是专门收取抵押品以获利润的行业。典当源于我国南朝寺院的僧库。典当何以和寺院有关?大概是南朝历代帝王大都信佛,给寺院的赏赐甚高,寺院经济发达,僧侣地主成为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之一。寺院所有的财富除他们挥霍外,便用于放债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规模巨大,往往成为南北商人贸易场所。商人一时资金周转不灵,可将货物抵押给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贷,久而久之,寺院“僧库辄作质取利”,典当由此产生。

【谚语俗语第64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谚语俗语第65句】:狐狸精问路——没有好道道儿

【谚语俗语第66句】:【羊毛出在羊身上】指得到的东西,原是自身付出的。或 者把损失转嫁给对方。清代《官场现形记》:“横竖有今天干 外婆送我的五十块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拿来应酬他。”

【谚语俗语第67句】:吃了定心丸——做事踏实

【谚语俗语第68句】:【满招损,谦受益】此俗语浅显易懂,自满会招来损害,谦逊会有诸多益处。此俗语源自《尚书·大禹谟》。相传远古时代,“苗”这一偏远部族不服中原统治,舜帝命禹率军征战。禹虽然极力鼓舞士气,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个名叫益的人提建议说:“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天运是不可违逆的。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道。至诚可以感神,更何况一个苗部族!”禹表示赞同,接着就班师回朝了。正是由于坚持“满招损,谦受益”的信条,尧舜禹三代成为中国社会形态的典范。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满招损、谦受益”,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也成了至理BBB。

【谚语俗语第69句】:瓜地里的草人——样子货

【谚语俗语第70句】:【不到火候不揭锅】(谚)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指做饭时火候不到不可揭开锅盖。比喻凡事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71句】:出卖风云雷雨——玩弄花头

【谚语俗语第72句】:狗见了主人——摇头摆尾

【谚语俗语第73句】:【得意时车马盈门,失意时门庭冷落】(谚)车马盈门:门前你来他往,车马不断。门庭冷落:门里门外冷冷静静。旧指人情冷暖,得势时都来奉承,失势时无人往来。

【谚语俗语第74句】:【心眼子长到肋条骨上】(惯)形容人心术不正,心眼儿太坏。

【谚语俗语第75句】:头顶橄榄核,脚踩西瓜皮——又奸(尖)又猾(滑)

【谚语俗语第76句】:【闲觉日偏长】(谚)指闲着无事,就会觉得时光过得太慢难打发。

【谚语俗语第77句】:十月眼看就要过去了,因雨水太多,我家稻田的麦子还没种上,天却又下起了雨。妈妈看看天,无可奈何地对爸爸说:“这真是十月天后娘脸,越怕难看越难看。”(河南·济源)

【谚语俗语第78句】:【有钱难买回头看,头若回看后悔无】(谚)回头看:回头再检点一番。指经常回想过去的失误,可以避免许多后悔和烦恼。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检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遗漏或失误。

【谚语俗语第79句】:【 上一个新台阶】有了提高,有了进步。电视新闻:“这条 远洋渔轮的制造,标志着我国造船技术越上了一个新台 阶。”

【谚语俗语第80句】:【脖子里割瘿袋——杀人的勾当】(歇)瘿袋:指生长在颈部的一种囊状瘤,包括甲状腺肿大等。指危及生命的行为。

【谚语俗语第81句】:【把心掏出来】(惯)指对人一片赤诚。

【谚语俗语第82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释义:比喻人不实在,作风虚浮。例句:真是妇道人家短见。根子不正,还能长出好苗来呀?我就不待见这个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

【谚语俗语第83句】:【夹心饼干两头咬】两面不讨好,两头受气。香港唐人《金 陵春梦》:“我们所担心的,乃是既得不到中央爱护,又得不 到民间谅解,到那时候做了一块夹心饼干两头咬,岂不甚 惨?”

【谚语俗语第84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释义:能否相识(也指结婚),不在距离远近,而在有无机缘。例句:宋江听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

【谚语俗语第85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谚语俗语第86句】:【泥捏人也要有时间晒干】(谚)用泥土捏成的人儿,也得有时间把它晒干才行。比喻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谚语俗语第87句】:自习课时,我正在左看右瞧的,猛不防老师从背后拍了我一下并说:“你东看老鸹西看燕的,到底在干什么?”(河南·伊川)

【谚语俗语第88句】:【人望幸福树望春】(谚)比喻人总希望过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谚语俗语第89句】:墙上画的美人儿——你爱她不爱

【谚语俗语第90句】:【吃人家饭,给人家干】在经济上受人控制。或说:受人一 饭,听人使唤/端人家碗,服人家管。马烽西戎《吕梁英雄 传》:“吃人家的饭,就给人家干。人家让干啥还不是个干 啥。”

【谚语俗语第91句】:【 爱吃萝卜不一定爱吃梨】人的爱好、需要,各有不同。《人 民日报》(1981,4,7):“俗话说,爱吃萝卜不一定爱吃梨。很 多人因职业、年龄、气质、生活习惯不同,而有独特的消费要 求,怎可强求一律?”

【谚语俗语第92句】:【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团结一致,就能兴旺发达。反 义说: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柳青《创业史》:“有些人羡 慕郭振山,说他弟兄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谚语俗语第93句】:【一手穿针,一手引线】多方设法联系。成语:穿针引线。 李英儒《还我河山》:“光剩我这没经过大阵仗的小卒子,一 手穿针,一手引线,带着双方重要人物,请出来,送进去。”

【谚语俗语第94句】:【百岁光阴如过客】(谚)过客:过路的客人。指人生短暂。

【谚语俗语第95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歇)口气:本指口里呼出的气,转指说话的气势。指人说话的口气不小。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96句】:【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谚语俗语第97句】: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谚语俗语第98句】:【靠大树草不沾霜】见“大树之下,草不沾霜”。

【谚语俗语第99句】:【绑鸡的绳子,捆不住大象】(谚)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无法制伏强大的对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604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