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经典民间俗语金句,句句情深!

【歇后语第1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惯)指没犯大错误,但小错常犯。

【歇后语第2句】:我同妈妈去摘豆角,没干多久就不想干了。妈妈说:“快干啊!秋天猫猫腰,顶上春天走一遭。”(河北·深州)

【歇后语第3句】:【独头蒜——没瓣】(歇)独头蒜:指没分成瓣状的蒜头。瓣:谐“伴”。指未成家,单身。

【歇后语第4句】:【不知者不作罪】(谚)指不了解情况而误犯了别人,应当得到别人的原谅与宽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为过。

【歇后语第5句】:巧八哥的嘴巴儿——能说会道

【歇后语第6句】:有人在背后说妈妈的坏话,妈妈知道了很生气。奶奶劝她:“一川石头一川沙,等到一日大水发,只剩石头不见沙。天长日久了,谁好谁坏,大家会看清楚的。”(甘肃·武威)

【歇后语第7句】:【卖油娘子水梳头】油留着卖,自己不能搽。意即为他人 服务,自己不能享受。类似的:卖鞋的赤脚跑/裁缝衣破没 人补,木匠屋里没凳坐/造车者多步行。成语:为人作嫁。 《艾芜短篇小说选》:“卖油娘子水梳头,这是一句极其流行 的俗语。意思是说,卖油人的娘子,舍不得用油梳头,只拿 点水来润润头发。也就是说,一些小本生意的人以及一般 下力的,总是拿好的去供给别人,坏的留着自己享用。这并 不是自己俭省,想要储蓄起来,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法则, 逼着人不得不这样虐待自己,不然的话,就不能生活下去。”

【歇后语第8句】:拖拉机进弄堂——转不过弯

【歇后语第9句】:【贾家的姑娘嫁贾家——贾门贾氏】(歇)贾:谐“假”。氏:谐“事”。 形容十分虚假。 也作“姓贾的姑娘配姓贾的小子——贾门贾氏”。

【歇后语第10句】:【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扁食,即饺子。指嘴上没说,没表 示,心里明白。扁食,也说:饺子、蚕豆。老舍《骆驼样子》: “祥子,我说你呢,你才真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呢。”

【歇后语第11句】:天狗咬了吕洞宾——不认真人

【歇后语第12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惯)一方付给现金,一方交出货物。指当场交易,货、款两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歇后语第13句】:【守着灯笼变不出火】(惯)守着点燃的灯笼却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灵活。

【歇后语第14句】:奶奶数落小叔太懒惰:“你呀,扯草只扯尖尖,薅田只薅边边,扫屋不扫角落,洗脸不洗耳朵。”(湖南·邵阳)

【歇后语第15句】:李明在做数学作业时,该写单位的没有写,不需写单位的却写上了。老师说:“你是正当不当,豆腐里面放姜。”(江西·萍乡)

【歇后语第16句】:【四面烧香,八面求佛】到处求人。《人民日报》( 1982,9, 18):“合江地区八个县扩大经委权限,改变多头领导,企业 办事再不用四面烧香,八面求佛了。”

【歇后语第17句】:【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惯)形容男女双方品貌相当,十分般配。 也作天生一对,地产一双。 天生一对,地成一双。

【歇后语第18句】:【细米干柴不漏房】(惯)吃的是细米,烧的是干柴,住的是不漏雨的房子。形容家庭生活富裕。

【歇后语第19句】:【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歇)囊:口袋。本指锥子的尖端部分自会钻出来,转喻有才能的人自然会显露头角。 也作“囊里盛锥——自出尖”。

【歇后语第20句】:【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歇后语第21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谚)指人生下来两手空空,到死时一钱一物也带不走。劝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财物上贪得无厌。

【歇后语第22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释义:形容道路四通八达。“山山”又作“山口“。例句:“他们走的是哪条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进来的时候就是分开走的,讲不准。”

【歇后语第23句】:金刚钻划豆腐——深刻

【歇后语第24句】: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自不量力

【歇后语第25句】:【 蠓虫飞过都有影】不可能没留下痕迹。姚雪垠《李自 成》:“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堂堂圣旨来到,能够瞒住 谁?”

【歇后语第26句】:【十里没真信】(谚)信:信息,传言。即使相隔十里,传来的信息也是很不可靠的。指传播的消息往往失真。 也作十里无真言。真言:真实的信息。 十里无真信。

【歇后语第27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歇后语第28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歇后语第29句】:【 水流千里归大海】比喻汇聚,会合。类似的:千条小溪流 成河。成语:百川归海。刘云若《小扬州志》:“今天可破镜 重圆了,从此水流千遭归大海,可喜可贺。”

【歇后语第30句】:【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谚)文武举:科举时代的文举人和武举人。田秀才:种庄稼的行家。三年考个举人容易,十年成个种田行家很难。指学成种田行家实在不易。

【歇后语第31句】:老道吃荤——开戒了

【歇后语第32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我总要请爸爸帮我想问题。外婆说:“刀子不磨要钝,脑袋不用要笨,自己的作业应该自己完成。”(四川·广元)

【歇后语第33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歇后语第34句】:西施戴花——美上加美

【歇后语第35句】:出洞老鼠见了猫——缩回去

【歇后语第36句】:【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数】(歇)路数:本指路子、下棋的步子,转指着数、武术的动作。指动作不合要求或规定。

【歇后语第37句】:【拧成一股绳】释义:比喻团结一心。例句:只要咱们大家拧成一股绳,按着党的话好好干,有啥困难都能克服。

【歇后语第38句】:【走板】“走板”形容说话偏离了主题或错发议论,它源自戏曲的演唱和伴奏。演唱传统戏曲,常以鼓板击节拍。每一小节中凡强拍的均击板(强拍也叫“板”),次强拍或弱拍则以鼓签轻敲小鼓或以手指击拍(叫做“眼”)。由一板一眼构成两拍子一小节,或由一板三眼构成四拍子一小节。演唱时必须合板合眼,才能与伴奏配合得当。不合板眼谓之“走板”。走板时,演员演唱与乐队伴奏就不能合一,就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后比喻说话办事离开了既定的主题或乱了既定的步骤为“走板”。

【歇后语第39句】:病人遭雷打——天灾人祸

【歇后语第40句】:【瓜子里出臭虫——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歇后语第41句】:【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歇后语第42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谚)到了哪座山,就砍哪座山上的柴;进了哪座庙,就念哪座庙里的经。指人遇到什么情况就作什么打算,不可死守成规。

【歇后语第43句】:茶馆里伸手——胡(壶)来

【歇后语第44句】:【夜长梦多】(谚)夜眠的时间过长,往往做的梦就多。指问题不及早解决,时间拖长,事态容易发生不利的变化。 也作夜长梦多,日久生变。 夜长梦多,好事多磨。

【歇后语第45句】:【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惯)荆山玉:即和氏璧;相传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抱玉岩得璞玉,后把它琢磨成价值连城的美玉。不认识荆山宝玉,把它看作顽石。比喻没有眼力,错把好人看作坏人,或把有才干的人当作无能的人。

【歇后语第46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谚)比喻凡是对立的双方,不是这一方占上风,就是那一方占上风,总有个高低胜负之分。

【歇后语第47句】:袁世凯做皇帝——梦不长:短命货;好景不长

【歇后语第48句】:【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惯)比喻实质是一样的。

【歇后语第49句】:【猫咬尿泡空喜欢】释义:好事并不存在,白高兴。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软筋麻。只是没福,不得沾身。可怜!真“猫咬尿泡空喜欢!”

【歇后语第50句】:【关公门前耍大刀】(惯)关公: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也作关夫子门前耍大刀。关夫子:指关公。 关老爷营前耍大刀。关老爷:指关公。 关帝庙门前耍大刀。关帝庙:祭祀关公的寺庙。

【歇后语第51句】:【画鬼容易画人难】原指作画,泛指艺术作品要真实反映 情况不容易。或说:画鬼魅易,画狗马难。清代《闲情偶 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 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 摘。”

【歇后语第52句】:【扯下水】见“拉下水”。

【歇后语第53句】:【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谓处于死亡边缘,或处于危 险境地。电视剧:“五十六岁了,快退休了,已经是一只脚跨 进棺材里了。”

【歇后语第54句】:【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惯)形容人有顾虑,说话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55句】:小菲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奶奶不是说它们“像蚂蚁爪子,钩钩巴巴的”,就是说它们“像老太太打太极拳,伸胳膊撩腿的”。(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56句】: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上下下,有人严格管我的时候就上去了,一放松又下来了。妈妈生气地说:“你真是核桃变的,要敲打着。”(四川·康定)

【歇后语第57句】:公安局长蹲监狱——以身试法

【歇后语第58句】:【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谚)贾(gu):经商。指衣袖长了,舞姿就显得美妙;钱财多了,经商周转起来就灵便。指资金雄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也泛指财物丰裕,一切事情都好办。 也作“长袂善舞,多资善贾”。袂(mei):衣袖。

【歇后语第59句】:【锄一恶,长十善】(谚)锄:除去。 除去一个恶人或一种恶类,就等于助长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类。指除恶比积善的功效大得多。

【歇后语第60句】: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歇后语第61句】:鹅咬鸡——不认亲;六亲不认

【歇后语第62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摇篮里。

【歇后语第63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释义:幡杆:垂直悬挂一种窄长旗子的旗杆。比喻做事照顾远客,不照顾近亲近邻。例句:他心里倒是挺高兴的,可是还有点埋怨侄儿不照顾他,就叽叽咕咕道:“阿坚这孩子真是个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

【歇后语第64句】:【上与王公同坐,下与乞丐同眠】能够与任何人相处交谈。 清代《平山冷燕》:“才人游戏,无所不可。古人说:上可与玉 皇同居,下可与乞儿共饭。此正是吾辈所为。”

【歇后语第65句】:天上裂缝——日月难过

【歇后语第66句】:骑着老虎看美人——贪色不怕死

【歇后语第67句】:【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惯)五更:从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间共分为五更,这里指第五更,正是拂晓时分。赶集:到集市上买卖东西。 起了个大早,到集市却很晚。比喻起步很早,却耽搁了时间,误了办事。 也作“起五更,赶晚集”。

【歇后语第68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歇后语第69句】: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歇后语第70句】:【扯葫芦倒秧】(惯)比喻东拉西扯地说些无聊的话。

【歇后语第71句】:我写字大小不均匀,爸爸指着我的本子生气地说:“这些字大的大来小的小,真是骑着毛驴牵着鸟。”(甘肃·兰州)

【歇后语第72句】:我出出进进总不爱关门。妈妈数落我:“你啊,真是属耗子的——拖着尾巴走路!”(黑龙江·宝清)

【歇后语第73句】: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歇后语第74句】:【穷生虱子富生疥】(谚)疥:一种因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指旧时穷人没有换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荡,染上疥疮的多。 也作“穷长虱子富长疮”。

【歇后语第75句】:【樱桃好吃树难栽】指好事开头难。李季《王贵与李香 香》:“小曲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交好的心思两人 都有,谁也害臊难开口。”

【歇后语第76句】:【倒骑毛驴,往后看】释义:比喻总看过去,看不到进步。例句:对于这一点,连里有过不少扯淡的说:崔国华落后,是倒骑毛驴,老往后看。

【歇后语第77句】:记住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即使单独一人也无比勇敢。

【歇后语第78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家常菜。豆腐不仅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还具有相当的养生保健作用,自问世以来,颇受大众的喜爱。中国是豆腐的故乡,这种传统美食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发明权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诗为证,明代一个名叫苏平的人创作了一首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去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有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这首诗通俗易懂,只有两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刘安;一是“蟾”,指明月。据说,刘安的这项发明得益于他的神仙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炼丹之术,潜心炼丹欲求长生不老。众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和他有关。刘安一生耽于修炼丹药,他在一次炼丹过程中用磨制的豆汁来培育丹苗,结果豆汁与盐卤意外凝结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终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现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歇后语第79句】:【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谚)竟日:整整一天。终朝(zha。):从早到晚。狂风暴雨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一整天。比喻苦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歇后语第80句】:【干一行,怨一行】(谚)行(hang):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伤一行。 干啥的,烦恶啥。

【歇后语第81句】:【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惯)比喻急于得利。

【歇后语第82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释义: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例句:“……俗话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我们做人心胸总要豁达。”

【歇后语第83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歇后语第84句】:对空撒灰——害人害己

【歇后语第85句】:跪着养猪——看在钱份上

【歇后语第86句】:豹子马——净是点子

【歇后语第87句】:表弟为姥姥扫地,扫了一半就不扫了。姥姥说:“你这孩子,起床,起得不早;吃饭,吃得不饱。叫人拿你没办法。”(河南·博爱)

【歇后语第88句】:耕地摔鞭子——催(吹)牛

【歇后语第89句】:【应声虫】“应声虫”用以比喻讽刺那些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便说:“己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那么,世上真有应声虫么?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杨勔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的时候,肚子里都有一个小声音在仿效。数年之间,这个声音越来越大。一个道士见到后十分惊讶,他说:“这是应声虫,如久不治,会传给妻子儿女,应当去读《本草》,读到哪味药,虫子不答应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杨勔照着去做,当他读到雷丸时,虫子忽然不做声了,于是赶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据《中国药典》载,雷丸又名竹苓、雷应、竹铃芝,属白蘑科真菌类,有杀虫消积功能,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病的治疗。不知“应声虫”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虫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应声虫是传说,传说是靠不住的。但,为我们留下了“应声虫”这一词语,比喻只知道随声附和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歇后语第90句】:【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歇后语第91句】:【奉天承运】我们在宫廷戏里经常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时,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日”这句话的情景。那么,“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来历,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运”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这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大殿,朱元璋手执的玉圭上则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他登上大宝是奉天的旨意。为了进一步阐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亲自撰写《御制纪梦》,将其梦游天官,见到“道家三清”,又将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写入其中,大加宣扬,为“奉天承运”制造呈堂证供。因此,明太祖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运皇帝这个称号再加上“诏日”这两字,重新断句,渐渐演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说法。清朝入关后,一字不差地把这个行头学会了,意在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设奉天府,也是强调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才寿终正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歇后语第92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谚)比喻经常处在某种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影响或某种麻烦。 也作“久在江边站,没有不湿的鞋”。

【歇后语第93句】:【竹叶青】竹叶青酒享誉中外,难道它的名字与竹子有关?竹叶青与汾酒同一产地,它以汾酒为原料,另以冰糖、白糖、竹叶、陈皮等十二种中药材为辅料,酒味美甘润。传说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请众人品尝各种新酒,以便排列名次。这年,酒会又要开了,一家酒坊老板让两个伙计抬上一坛新酒先去,说自己随后就到。这两个伙计抬到半路汗水淋漓,正遇到一片竹林,便进去歇凉。由于口渴难忍,便偷偷开坛将酒喝了一半才继续往前抬。可是酒少了一半不行,因此,他们走到另一片竹林,见石根下有一湾小时,便用水把酒坛灌满。出乎意料,在酒会上,大家倾述林都说是好酒,评比结果,名列第一。酒坊老板发现此酒比自己酿造的酒好得多,便追问那两个伙计,伙计说了实话。酒坊老板知道那竹泉是酿酒的好水,便在那里开了口井,将酒坊迁过来。从此,便酿出一种绿晶晶、青澄澄的好酒。因其色如竹叶,井在竹林,就把它叫“竹叶青”了。

【歇后语第94句】:【色胆大如天】(谚)指迷恋女色的人,胆子就像天那么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顾。 也作“色胆天来大”。

【歇后语第95句】:【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见“马屁拍在马腿上”。

【歇后语第96句】:野猪刨红薯——全凭嘴硬

【歇后语第97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谚)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听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说。指人的言行是瞒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说过做过,人们就不会不知不闻。 也作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不言。

【歇后语第98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见“人离乡贱”。

【歇后语第99句】:【正经】“正经”现多指严肃认真,端庄正派,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如说某某是一个正经人,就是评价他为人正派;或者说某某不正经,就是评价他道德品质有问题。然而,“正经”一词最初与人的品质不沾边,而是另有来历。 “正经”一词,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唐代教育发达,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各类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的儒家经书分门别类,设立不同专业来研修,产生了“正经”与“旁经”的区别。正经分三类共九种,旁经则分为两种。这里所谓正经,指主体课程。研修正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学制为三年;《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学制二年;《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制一年半。与正经相对的旁经,分为《孝经》和《论语》两种,学制为一年。 “正经”本是一个教育制度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演变、扩展,成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评价。 “正”字计票法在我国现在还保留着投票、唱票、计票的选举办法,计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计票数。“正”字计票法简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汉字“正”字的特点,横平竖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发明。 “正”字计票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满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旧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账也算得清楚,也能够统计出进园看戏的总人数。后来戏票出现后,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没想到这种办法被移植到统计选票上来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71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