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有哪些-倾述林文案网
【第1句】:【圆满】指不偏不倚,完满无缺。天台宗称为“圆教”,立有圆融、圆满二义。《华严经》卷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依天台宗所说,十界三千一切法,条然具足,称为“圆满”。《辅行记》卷二之一说:“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四教仪》卷一说:“圆以不偏为义。”此外,一次佛事、法会顺利结束,也称为“圆满”。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满无缺,十分美满。隋炀帝《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使致荆巫。”《南史·梁武帝纪》:“有神光,圆满坛上,朱黄白杂色。”《宋史·天竺国传》:“福寿圆满,寿命延长。”(纯一)
【第2句】:【好心倒做了驴肝肺】(惯)驴肝肺:比喻坏心肠。指好心被当成了恶意。 也作好心认做驴肝肺。 好心肠当作驴肝肺。
【第3句】:【乌白头,马生角】(惯)乌鸦白了头,马生出角来。比喻事情不可能出现或成功。
【第4句】: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第5句】:【处暑雨不通,白露枉相逢】 释义: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九月初七或初八。处暑时节不见雨,白露到了也枉然。指雨不及时,收成无望。 例句:“处暑雨不通,白露枉相逢。”看来,今年咱们这七寨沟里的三百多口人得挨饿了。
【第6句】:分身佛教认为,佛菩萨具有神通方便之力,能分身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相,普度众生。《法华经·见宝塔品》:“又我分身,无量诸佛。”(可参见“化身”条。)后引申为一身分兼数事。宋陶毂《清异录·官志·分身将》:“梁将葛从周,忠义骁勇,每临阵,东西南北,忽焉如神,晋人称为‘分身将’。”宋代苏轼《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人流。”
【第7句】:宁犯天公怒,莫惹众人恼。
【第8句】:【鬼家活计】指非正道的邪僻行径,见于《大慧宗杲禅文案》。卷二十说:“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功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份。”俗语中类似者有“鬼魅伎俩”,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手段。如《歧路灯》第九五回:“这些衙役鬼魅伎俩,千人一状,原也不必挂齿。”(李明权)
【第9句】:【白狗偷吃,黑狗遭殃】 释义:比喻惩罚错了对象,冤枉了好人。 例句:警卫员不高兴地瞧了小伙子一眼:“白狗偷吃,黑狗遭殃,碰上你算倒霉透了。”
【第10句】:【属爆竹的——点火就响】(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属性,一点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发火。 也作“属炮仗的——一点就响”。
【第11句】:【人怕出名猪怕壮】(谚)猪肥壮了,就要上屠场被宰杀;人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惹来麻烦甚至不测。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处处小心。 也作人怕出名猪怕肥。 人怕出名,树怕冒尖。
【第12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稳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进行。它源于戏曲中的音乐节拍。 明王骥德《曲辞》中说:“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戏曲唱腔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可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类。在各类板式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式的强弱关系就是“板眼”。其中,节拍为2/4的叫“一板一眼”,节拍为3/4的叫“一板两眼”,节拍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不是抢板,就是滑板,即掉板。 所以将“有板有眼”一词指的唱腔合乎节拍,引申为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合规矩。
【第13句】:【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第14句】:【悲伤忧愁,不如握紧拳头】(谚)悲观愁苦无济于事,不如坚决奋斗,谋求出路。指消极忍受,不如积极拼搏。
【第15句】:【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谚)清明:清明节,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是传统习俗上坟祭祖之日。旧俗,清明祭祖归来,要折柳枝盘成圈戴在头上,据说不如此,青年人就会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
【第16句】: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第17句】:【抱着葫芦不开瓢】(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中间细,表面光滑,像上下两个球连在一起,可将其剖开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开口讲话。
【第18句】:【树靠枝叶儿圆,人要礼当先】 释义:要讲究必要的礼节,把事情办得圆满。 例句:树靠枝叶儿圆,人要礼当先。我把凉水温成热水,也要请你们来坐一坐。
【第19句】:上乘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比喻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觉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上乘,梵语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大乘的异名,亦称“大衍”,与“小乘”相对。世亲《摄大乘论》卷一:“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俗指上品、上等的人或事理、物品。如《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说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诠,已非上乘。”’口头禅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二则)禅宗还认为“动念即乖,开口使错”(《赵州禅师文案》),“等尔开口,堪作什么!”
【第20句】:【鱼吃鱼不腥】(谚)鱼吃鱼,不感到有腥味。比喻同行业之间发生斗殴、吞并或互相揭短,是很容易上手的。
【第21句】: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
【第22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触即发】(歇)本指一触动箭就发射出去,转喻事态发展到非常紧张的地步,马上就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第23句】:有财万事足,无病一身轻。
【第24句】:【老公鸡披蓑衣——嘴尖毛长】(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说话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责骂意。
【第25句】:【凤凰鸦鹊不同群】(谚)凤凰鸟绝不会和鸦鹊同栖一处。比喻志趣洁雅的高士绝不会和品行卑劣的小人混在一处。
【第26句】:书籍是瞭望世界的窗口
【第27句】:一马不行百马忧。
【第28句】:【说得出,做得到】(惯)指人信守诺言,敢作敢为。 也作说得出来,干得出来。 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
【第29句】:【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见“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
【第30句】: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第31句】:【烦恼】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第32句】:【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下。后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如《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第33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释义:经商刻薄的,不一定多赚钱;忠厚的,也不一定就蚀本。 例句:那些和尚们也闻知秦卖油之名,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单单作成他。 所以一连这九日,秦重只在昭庆寺走动。正是: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第34句】:【哑子尝黄柏——昧苦自家知】(歇)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指自己的苦处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第35句】:【伞】“伞”是下雨天出行谁也离不开的雨具。“伞”是谁发明的呢? 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 传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饭,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鲁班便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一下。然而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于是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知道媳妇的想法后,茅塞顿开,动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块布,安上骨架,装上把儿,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第36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第37句】:【不图今年笋,但图来年竹】(谚)笋:竹的幼苗,可作菜食。比喻凡事不应只图眼前的近利,要从长远利益着眼。
【第38句】:【给人送肉,不如教人养猪】(谚)指教会别人养猪比给人送一块肉强,因为这能从根本上使人解决吃肉的问题。比喻帮人要从根本上帮。
【第39句】: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40句】:【破包子——露了馅】(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馅儿,转喻暴露出了隐秘。
【第41句】:【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释义:比喻无能为力,白着急,没有办法。 例句;到时候棉花种瞎了,钱花了,人工白贴了不用说,别的庄稼也误了种,打不下粮,赔了钱,社员们闹意见,谁负责?还不是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第42句】:《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神通广大,—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俗语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尽解数,也摆脱不了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这一套全是美国顾问处的设计,可是不管严醉有天大本事,还是跳不…如来佛的掌心!”
【第43句】:【舍身】佛教认为,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的,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生大悲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等。)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穀《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长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佛教并不赞同无义苦行。后世有些人误解了舍身的意义,而仅在形式上摹仿,从而产生了许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旧时常有人投身崖下,以为可得解脱。还有人燃肉身灯,以为可以消除罪业。这些都是无义苦行,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后亦用舍身泛指献身、牺牲自己。如明·叶宪祖《鸾鎞记·秉操》:“我鱼惠兰,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权)
【第44句】:命根佛教认为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个要素:寿、暖、识。“寿”就是寿命,维持寿命的功能谓之“命根”,从梵语jivitendriya而来。命根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生的。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断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动延续不断。《俱舍论》卷五指出:“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暖”是以体温为标志的生理活动,“识”是以认识为标志的心理活动。命根能维持暖和识,并以暖和识为其存在的依据。
【第45句】:【窗户纸——一点就透】(歇)指稍一指点就明白。
【第46句】:【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叹人生短暂。明代《水浒》:“人生一 世,草生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的他们过一日也好!”
【第47句】:【老头子】“老头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常用词,有多种用意。年纪大的男子常被称为“老头儿”或“老头子”。在北方,“老头子”一词,多是上年纪的妻子对老伴的昵称。在某些场合下,还指权威高、有威望、岁数大的人。 但有时候“老头子”却似乎含有一些轻视的意思,让被叫者认为是嫌自己太老,不中用了。甚至还带有蔑视或谩骂的意思,如“那脏老头子。”那么,它源出哪里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三十六年,纪的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负责编修《四库全书》。盛夏的一天,纪的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案旁校阅书稿。不巧的是,乾隆帝这时踱步走进馆来。纪的想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便一骨碌钻人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纪的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出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他就发现“老头子”还在他身旁坐着,两眼正瞪着他在看呢!登时就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乾隆听见这句话后一脸冰霜地质问纪的:“‘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啊?”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如果被视为对皇帝不敬,是犯杀头的死罪。谁知纪的跪在地上,灵机一动,非常从容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渭‘头’,父天母地之谓‘子’,故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他的解释,虽然知道是巧言辩解,但这番话也着实中听,就转怒为喜地说:“朕就原谅你这样信口乱叫之罪了。” 从此,纪晓岚发明的“老头子”三字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官场中,常有人效仿他,背后称自己的上司为“老头子”。从它的出处看,“老头子”是一种调侃。
【第48句】:【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 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 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第49句】:【长衫有人穿,长话无人听】(谚)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话,谁听了都厌烦。指讲话贵在干脆利索,言简意赅。
【第50句】:【自搭梯子自下台】(惯)比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窘境。
【第51句】:【此地无银三百两】(惯)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下,怕人发现,就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阿二看见牌子,挖走了银子,又在牌子背面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饰正好暴露了所要掩盖的真相。 也作“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第52句】:【僧】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着“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第53句】: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第54句】:【穷生虱子富生疥】(谚)疥:一种因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指旧时穷人没有换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荡,染上疥疮的多。 也作“穷长虱子富长疮”。
【第55句】: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第56句】:【不会做官看前样】(谚)指不熟悉当官的事,只要看看以前的种种事例,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也泛指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可知道如何从政。
【第57句】:天鹅离不开湖泊,英雄离不开人民,谁脱离了人民,谁就会失去翅膀。
【第58句】:【毒蛇黄鳝分不清】(惯)黄鳝:鱼,像蛇而全身无鳞,黄褐色,有黑色斑点,生活在水边泥洞里。比喻分不清好人坏人。
【第59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谚)君子:道德学问双优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会来访。指君子自会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层次的人总会相互往来。
【第60句】: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第61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第62句】:【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歇)灯台:灯盏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灯台,点起灯能照到别处,却照不到灯台自身。比喻人只看见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第63句】:【怕鬼有鬼】(谚)指人越是怕见鬼怪,鬼怪就越会出现。比喻若是担心出问题,偏偏就会出问题。 也作怕鬼处偏有鬼。 怕处有鬼,痒处有虱。
【第64句】:【光棍眼,赛夹剪】(谚)光棍:聪明伶俐、深谙世故的人。夹剪:形状像剪刀,用以夹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着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识辨事物的本质。
【第65句】:【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惯)形容人足智多谋。
【第66句】:逆流“流”即生死流转,又分顺流、逆流,顺生死流简称“顺流”,亦即“流转门”。从“四谛”来说,集起惑业,感受苦果,为“流转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支支相缘而起,形成三世因果的锁链,为“流转门”。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伏除惑业,直至灭尽生死之苦。所谓“逆流”,即逆生死流而得解脱,又名“还灭门”。从“四谛”来说,修道证灭,为“还灭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支支相缘而灭,即无明灭而行灭.行灭而识灭,直至有灭而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彻底粉碎三世因果的锁链,为“还灭门”。“顺流”而下即是生死,属于迷的过程;“逆流”而上即是涅粲,属于悟的过程。一切众生均在生死流转之中,由惑生业,作业受苦,循环不已。《无量寿经》指出:“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逆流”亦作“返流”,《佛人涅粲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谓:“是诸众生,无量劫来,顺生死流。唯有如来,能以正道,令诸众生,皆得返流。”《楞严经》卷四说:“今欲逆生死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不生灭即涅桀,乃是“逆流”而上的最高目标。俗语中逆流指迎着水流方向,一般称之为“逆流而上”,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代《新滩观捕鱼歌》:“上滩牵挽终日劳,逆流直上百余尺。”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这时候,十几个纤夫,拉着一条大木船,逆流而上。”
【第67句】:【肉骨头落了锅——啃定】(歇)啃:谐“肯”。指某事是确定无疑的。
【第68句】:【世博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创下了世博会参展国家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等多项第一,七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世博会是怎么起源的呢? 世博会的起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正式举办的开端。 世博会的功能在于交流。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住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 到了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全世界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展期是1851年5月旧至10月1旧,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借此博览会,英国也展现了工业革命后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自此,世博会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举办。先后在纽约、巴黎、伦敦、维也纳等几十个国家的城市举办,主要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轮流举办。一百年后,中国终于申办成功,这也是在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受到世人瞩目。
【第69句】:【无本难求利】(谚)指做生意要有本钱才能求得利润。
【第70句】:【神一套,鬼一套】(惯)指玩弄手法,捉弄或欺骗人。
【第71句】:【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谚)冬季里,早晨走十里路天还未明;夏季里,傍晚走十里路天还不黑。指冬季夜长,天亮得迟;夏季昼长,天黑得晚。 也作“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第72句】:【老虎嘴里掏食】 释义:比喻不看对象,自找倒霉。 例句:“为了一只鸽子,我敢从老虎嘴里掏食儿去?我不敢闯这个祸。”
【第73句】: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第74句】:七零八落禅林用语,有支离破碎之意。七或八表示多数。《五灯会元,泐潭澄禅师法嗣》:“临江军慧力有文禅师,上堂:‘建山寂寞,坐倚城郭。无味之谈,七零八落。’以拄杖敲香台,下座。”类似用语尚有七花八裂、七纵八横、七穿八穴、七通八达、七颠八倒、七支八节、七凹八凸等。如《碧岩录》卷一第九则评唱谓:“才问着,却是极则相似;才拶着,七花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
【第75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却不知利用。
【第76句】:【请酒不吃吃罚酒】见“敬酒不吃吃罚酒”。
【第77句】:【女大十八变/黄毛丫头十八变】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变得 美丽好看。海外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你那副神情又来 了。黄毛丫头十八变,你哪一天变得像个女孩子就好了。”
【第78句】:【白屋出公卿】(谚)白屋:用茅草盖的屋,指贫寒人家。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大员。指朝廷大员往往出身于贫寒人家。 也作白屋寒门出将相才。 卿相出寒门。卿相:公卿宰相,封建朝廷的高官大员。
【第79句】:【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释义:比喻个人力量孤单,经不起打击。团结起来力量大。 例句:肖元山默默点头,像同意我的话。他又低声自语道:“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第80句】:【吃瘪子】(惯)比喻受到打击、遭到拒绝或办事严重受阻。 也作“吃瘪果子”。
【第81句】:【哑巴见面——没说的】(歇)指无话可说或不说话。也用来称赞人或事物完美,没什么可指责、挑剔的。
【第82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释义:伤害别人的想法不该有,但是防备别人伤害的警惕性必须有。说明对人不可轻信。 例句:“她家出身清白成分好,来往干部多,要是叫她拿着了我们母女的什么话把儿,可是要命的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要记住呵!”
【第83句】: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发黄
【第84句】:【安劳苦易,安闲散难】(谚)安:安心。人安于劳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安于闲散却很不容易(青树林文案馆网)。指闲散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邪念。
【第85句】:【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歇)黄柏:即黄檗,落叶乔木,木材坚硬,味苦。磬:佛教打击乐器,似钵,多用铜制。体面:本指好看,转指光彩。苦:本指味苦,转指痛苦、困难。指表面看起来似乎很体面,实际上却有许多难处。
【第86句】:【黄花鱼——溜边儿】见“属黄花鱼的——溜边”。
【第87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释义:依赖别人靠不住。 例句:“……人家说我命苦,是命苦;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树树歪,一心靠社会主义,可生产队又说我是累赘……”
【第88句】:【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粮】(谚)一技之长:在技艺方面有一种是擅长的。指人只要擅长一种技艺,就能维持生计,不用担心养活不了一家人。
【第89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称普通的平民百姓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时期。 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又说两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夫妇两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妇。由于古代只有贵族、富人才可能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论语·正义》:“士大夫以上,则有妻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这就是“匹夫”的出处。因此,实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着地位低下和贫苦,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便把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妇”。 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贫富和不平等的产物,带有歧视百姓的意味。如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称为“匹夫之辈”、“匹夫之勇”,这就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道而驰。
【第90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91句】:【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谚)比喻事物的形成要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冒进,急于求成。
【第92句】:【一肥遮百丑】(谚)指人的身体肥实就能遮掩生理上的其他缺点。 也借指有财有势的人,凭着财势就可掩盖自身行为的种种劣迹。
【第93句】:【国色】“国色”常用来比喻美女,如称古代四大美女为国色天香,倾城倾国。那么,“国色”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国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说,一天,唐文宗在内殿里赏花,时至牡丹盛开,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问身边的近臣:“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两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牡丹花为花国里的绝色,天外边的奇香。唐文宗听后赞叹良久。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直达今天。
【第94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 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第95句】:【往枪头上碰】(惯)比喻自己找死。
【第96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第97句】:【好汉生在嘴上,好马生在腿上】(谚)好汉的嘴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好马的腿是矫健有力、日驰千里的。指看人要看他的语言交际,看马要看它的奔驰功力。 也作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好马在腿,好汉在嘴。
【第98句】:【到了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 释义:荠菜:一种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灵丹:灵验有效的药。农历三月三日以后,荠菜可以用来治病。 例句:用荠菜还可以治疗痢疾、肠炎、肾炎、水肿等疾病。所以民间有谚语说:“到了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
【第99句】:【家是避风港】家是安身之处。贾平凹《废都》:“常言说, 家是避风港,可我这破船烂舟回到港来,却又是风吹浪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573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