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火爆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第1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 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 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 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 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第2句】:【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释义:老年人不讲过去的事情,年轻人会失去传统的行动准则。 例句:“不是爷爷爱翻老皇历,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嘛!”
【第3句】:【一锅端】(惯)比喻全部消灭掉。
【第4句】:【母慈悲,儿孝顺】(谚)母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就对母亲孝顺。指母慈子孝,不是单方面的,母亲的慈爱会激发儿子的孝顺行为。
【第5句】:【一槌敲响了闷鼓】(惯)比喻一句话使人顿时明白。
【第6句】:【走桃花运】见“交桃花运”。
【第7句】:【老母鸡下出凤凰蛋】(惯)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8句】:【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脸面,就像每一棵树都有树皮围裹一样。指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面子,维护人格尊严。 也作人有脸,树有皮。 人人有脸,树树有皮。
【第9句】:【饿狗不离主】(谚)狗再饿,也不肯离开它的主人。指狗有不嫌主人贫穷的本性,只要见到狗在哪里,也就能断定它的主人在哪里。
【第10句】:【做贼不犯,少做一遍】(谚)指做贼的不犯案,是因为做的次数还少,做多了必犯。
【第11句】:【簸箕大的天,没见过几个】(惯)讽刺人没见过大世面。
【第12句】:【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谚)官场的人见了面,都说不当官是最好的,可在山林间没见到过一个由官场退下来的人。指官场的人不愿为官是假,贪婪权势惟恐丢官是真。
【第13句】:【腊月生的,冻手冻脚】 释义:腊月天冷,冻手、脚。“冻”与“动”谐音。比喻人手脚不老实,好动。 例句:我对耿大田说:“你这个人,腊月生的,怎么老是冻(动)手冻(动)脚呢?”
【第14句】:【乌不三,白不四】(惯)乌:黑。 形容人不三不四,不像样子。
【第15句】:【抬头老婆低头汉】(谚)老婆:已婚妇女的俗称。走路昂扬着头的妇女,性格往往强悍;走路低着头的汉子,处事往往多疑。指仰头女性和低头汉子大多是强悍有心计的人。 也作抬头的女人低头的汉。 仰脸的女子低头的汉。
【第16句】:【屎壳郎推车——滚蛋】(歇)屎壳郎常把粪滚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粪球滚到僻静处贮存。本指屎壳郎滚着粪球,转以责令人离开或走开。 也作屎壳郎搬家——滚蛋。 屎壳郎搬家——滚球。
【第17句】:【人之相去,如九牛毛】(谚)去:差别。九牛毛: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别之大。指人和人不能比,相差太大。
【第18句】:【照葫芦画瓢】见“依样画葫芦”。
【第19句】:【铁嘴豆腐脚】(惯)说话厉害,但底气不足。形容人外表厉害,实际上是软骨头。
【第20句】:【端阳有雨是丰年】 释义:端阳:即端午节。端阳这天有雨是丰年征兆。 例句:端阳有雨是丰年。这话看来不假,你就等着秋后收粮吧!
【第21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 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第22句】:【七股子八权】(惯)形容事情头绪太多、太乱。
【第23句】:【张家长,李家短】(惯)1指议论别人家的琐事。2指闲聊天。
【第24句】:【灯消火灭,水尽鹅飞】(惯)比喻财势消尽,依附者散去。
【第25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释义:春蚕到死的时候丝才吐尽。“丝”与“思”谐音。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也比喻具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这是李商隐《无题》中诗句。 例句:尹雅屏满脸羞愧,尴尬地说:“你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请原谅。我不该伤你的心。”
【第26句】:【天有阴睛,月有圆缺】 释义:比喻人生之路,有时平坦幸运,有时坎坷倒霉。 例句:我安慰他说:“‘天有阴晴,月有圆缺’。碰上这种东西。算咱们倒霉。”
【第27句】:【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释义:比喻事物有了漏洞才会被人钻空子。“抱”又作“叮”。 例句:有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
【第28句】:【兵随将令草随风】(谚)兵士要随着将领的指挥行动,就像草随着风向而摆动一样。指在战斗中,士兵必须坚决服从指挥。 也作“兵随将转”。
【第29句】:【心去意难留】(谚)指当人决意要离开时,就不必勉强挽留,因为即使能留住他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难留,留下结冤仇。 心去最难留,留下结冤仇。
【第30句】:【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惯)有好处大家分享,有灾难共同分担。旧时江湖上或好友间表示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常语。 也作有福大家享,有苦大家受。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第31句】:【十耕萝卜九耕麻】(谚)指农历十月宜耕萝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32句】: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33句】:【当家人,恶水缸】(谚)恶水缸:盛污水的缸子。掌管家事的人就像个盛污水的缸子,无论什么脏污都有可能往里倾倒。指当家人往往受累又受怨,只有默默承受。
【第34句】:【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第35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第36句】:【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谚)过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种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时人宜少,干活时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馍。
【第37句】:【画虎不成反类犬】 释义:想画老虎,结果画得像条狗。比喻想把事情办好,结果反倒弄糟了,惹人耻笑。“反类犬”又作“反类狗”、“像只犬”。 例句:他很想飞起一脚,踢掉林榕手里的枪,但又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他听到林榕的命令之后,不得不挪动起脚步。
【第38句】: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
【第39句】:【将嘴骗舌头】(惯)指用花言巧语去欺骗身边的人。
【第40句】:【闻名不如见面】(谚)只听到名声,不如亲眼见到真切。指听到名声只能引起敬仰与思慕之情,亲眼见到便能产生实感。 也作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闻名不如见面,耳听不如实看。
【第41句】:【假戏真做】(谚)戏文是假的,但演员却要像真的一样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却要真做,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也作假戏还得真唱。 假戏只好真做。
【第42句】:【易求者田地,难得者兄弟】(谚)劝人重兄弟之情,轻财产之利。
【第43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惯)一方付给现金,一方交出货物。指当场交易,货、款两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第44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释义:比喻对手再强也会有办法制伏。 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岂可坐视其猖獗,就没有个赢手。
【第45句】:【车如流水马如龙】(惯)车辆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马匹首尾相接,像长龙一般。形容车辆、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华热闹。
【第46句】:【家有万石粮,挥霍不久长】(谚)家里纵然有万石存粮,要是挥霍浪费,很快也会耗完。指无论怎样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第47句】:【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释义:败兴:兴致被破坏,情绪低落。高兴地前来,扫兴地回去。“去”又作“返”。 例句:这样,汪逆便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他的以伪中央、伪党来统辖南京与华北的野心,已经碰回去一半。
【第48句】:【路是人踩出来的】(谚)指路是要人开创的。比喻人的前途,全靠自己奋力去创造。 也作路是人闯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
【第49句】:【掀差了皇历,做错了梦】 释义:比喻打错了主意。 例句:谁要还想把穷人当成算盘珠,愿怎么拨拉就怎么拨拉,那是掀差了皇历,做错了梦!
【第50句】:【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把式:精通某一行业的高手。指把式也有真假巧笨之分,只说不练是假的,只练不说是笨的,边练边说才是真的。 也作“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边说边练是真把式”。
【第51句】:【初兰初四蛾眉月】 释义:蛾眉:女子眉毛。初三初四的月儿样子好像女子蛾眉。 例句:初生之月,妇女稍知书者日:“初三初四蛾眉月”,余则日“月牙儿”。
【第52句】:【茶壶掉了底儿——光剩下一张嘴儿】(歇)嘴儿:本指茶壶嘴,转指说话。讥讽人没有别的能力,只是能说会道。
【第53句】:【歪锅配偏灶——一套配一套】(歇)指有突出缺点或毛病的人搭配在一起。多指男女婚配。含讥讽意味。
【第54句】:【人皮包着狗骨】(惯)骂人不是人。
【第55句】:【歪着枕头睡觉——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脏偏向一边,转指人胡思乱想,打错了主意。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56句】:【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释义:比喻没得到好处,反而受责备。 例句:这次欢迎史厂长,你想再尝甜头,来了个老谱袭用。故技重演,没料到热面孔碰了个冷屁股,弄了个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第57句】:【只借不还,再借就难】(谚)指借人东西不归还,自然再借时就借不到。
【第58句】:【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59句】:【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歇)影戏人子:皮影戏中的人物。提醒人做事不要太露骨,免得被戳穿。
【第60句】:【爬格子】(惯)指在有格子的稿纸上写作。
【第61句】:【给小鞋穿】(惯)比喻有权有势者暗中刁难、限制或报复他人。
【第62句】:【一根线上拴的蚂蚱】 释义:互有联系,谁也跑不脱()。 例句:“咱俩是一根线上拴的蚂蚱,到时蹦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第63句】:【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谚)相互争夺,既伤感情,又损财物;相互谦让,既有情义,又物尽其用。指与人相处应相互体谅,谦让和气。
【第64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第65句】:【敢怒而不敢言】这一俗语的意思是心里愤怒但嘴上却不敢说。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且早已被焚毁,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赋。原来,唐敬宗(李湛)时,大修宫殿,以致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大诗人杜牧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借助揭露秦朝统治者大修防房宫的奢侈荒淫,对唐敬宗进行讽谏,借古讽今。看来,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顾此而言彼。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秦始皇应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 秦人喜爱奢侈豪华,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园。为什么把锱铢一般微小的东西都掠夺干净,却像泥沙一样地去使用!使支撑栋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劳动的农夫;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织女还多;一颗颗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杂乱的管弦乐器声音超过了集市上人们的说话声。统治阶级这样的穷奢极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满怀着无比的愤怒….|
【第66句】:【朝来愁檗,暮来愁米】(惯)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难。
【第67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第68句】:【骆驼下骡子——怪种】(歇)下:动物生产。本指怪异的变种,转指不肖的子孙。含责骂意。
【第69句】:【一锤子买卖】 释义:比喻不管好坏,反正就是一次。“锤子”又作“杵子”。 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样了。一锤子买卖,行,啥都好说;不行,不行也得行!
【第70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71句】:【字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见“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第72句】:【冻死迎风站,饿死不折腰】 释义:穷要穷得有骨气。 例句:我家从老爷爷那辈,传下来两句话:“冻死迎风站,饿死不折腰。”穷要穷个骨头硬,直个儿。
【第73句】:【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第74句】:【鼻涕往上流】(惯)比喻事情被颠倒了。
【第75句】:【若信卜,卖了屋】(谚)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给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话,就会因风水不佳,连住房都要卖了。指占卜算卦纯属骗人,绝不可信。
【第76句】:【杀鸡不用牛刀】见“割鸡焉用牛刀”。
【第77句】:【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释义:人要是没有志向,必定一事无成。 例句:树怕烂根,人怕无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只要努力,这一切你都能争取得到。
【第78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讥讽人得意地显耀自己。
【第79句】:【一棵蔓上两个瓜】 释义:比喻两人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例句:好孩子,你弟兄俩是一棵蔓上两个瓜,怎么好打架啊!你们两个的爹都是叫财主、官府害死的,亭子妈无法寻了短。
【第80句】:【狗咬月亮——不知高低】(歇)指说话、做事不知深浅轻重。常含责骂意。
【第81句】:【侃大山】《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这样的解说:“侃大山指没有中心话题、无意义、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闲聊,北京俗语又叫‘砍大山’。”接着词典往下说,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白话儿”,还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儿”。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称“砍大山”,是北京土话,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在北京青少年中成为流行语。1988年,有位学者和他的研究生对北京青少年(14~25岁)流行语作调查,当问到不少调查对象:“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砍呗!”砍,本义用刀、斧等劈、斩,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这一词汇也不是毫无根据随便来的,“侃”在古代已具备说的意思。在先秦时代,“侃侃”是个形容词,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说话人的样子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到了元代,“侃”字开始单独作动词“说话”使用。如“你那隔墙酬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西厢记》三本二折);“拌几个知交撒顽,寻一回渔樵调侃”(《送车文卿归隐》)。其中“胡侃”、“调侃”都是指说话不着边际。由于“侃”和“砍”谐音,所以两字可以换用。
【第82句】:【折断一枝荷,烂掉一窝藕】(谚)表面上只是折断了一枝荷花,实际还毁了水下的一窝藕。比喻造成的损失表面上不大,实际却是巨大的,只是人们看不见罢了。
【第83句】:【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歇)宋·罗泌《路史》记载:云南民间传说,唐朝时,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向唐明皇进贡,经过沔阳湖时,天鹅飞走,只留下一根鹅毛。 缅伯高只好将这根鹅毛献上,并说:“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情重。
【第84句】:【一肚子坏水】(惯)形容满脑子坏思想、坏主意。
【第85句】: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第86句】:【免死牌】在传统的戏剧、小说当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节,据说,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历史上真有“免死牌”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来的呢? “免死牌”是俗称,史料中称为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丹书铁契”等,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别证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礼·秋官·司约》载有“书于丹图”之事。这就是今天俗语所说的“铁券丹书”。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认为丹书铁券源于汉初。据《汉书-高帝纪下》载:“(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从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二为一,可获赦免。颁发铁券要举行典礼,领取者要郑重宣誓,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南朝梁改为“丹书银券”,隋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宝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赐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各代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清雍正年间编写的《浙江通志》记载一块铁券很详细“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台州府志》中,还刊有铁券嵌金文词和誓词。文词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职爵位、封地和功绩简要介绍。誓词为:“长河有似带之朝,泰华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免死牌”真的管用吗?得看皇帝的脸色,比如朱元璋杀害的那些开国功臣——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他们都有免死牌。可见,这种丹书铁券也非万能的护身符,如果超过朝廷允许的限度,这种东西形同虚设,皇帝可发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87句】:【瞎炸烟】(惯)指本来不懂还乱说乱嚷。 也作瞎咋呼。 瞎咋唬。
【第88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第89句】:【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谚)文武举:科举时代的文举人和武举人。田秀才:种庄稼的行家。三年考个举人容易,十年成个种田行家很难。指学成种田行家实在不易。
【第90句】:【蛇入竹简——曲性犹在】(歇)曲性:弯曲的本性。本指蛇爬行时总是身体弯曲前进,转指人的坏本性还在,改变不了。
【第91句】:【猴子捞月亮】“猴子捞月亮”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形容愚者盲目相随从而受苦受累,比喻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乎一阵子。它源自佛教。 据《摩诃僧祗律》卷七第十一载,过去世时,有五百猕猴,闲游于林中,发现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出现。这时猕猴头领看见月影,便告诉诸位伙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昏冥。”于是,诸猴共同商议:“云何能出?”这时猕猴头领说:“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诸猕猴便按照头领的办法,辗转相捉,快到水面时,因为猕猴加在一起分量太重,树弱枝折,所有猕猴皆坠入井水中……由此可见,“猴子捞月亮”乃佛教经典譬喻,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民间寓言故事。
【第92句】:【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谚)贫穷人家不和有钱人家作对,地位卑贱者不和有权有势者争斗。指旧时社会制度维护的是有钱有势阶层,不为贫贱大众作主。 也作贫莫与富斗,贱莫与贵争。 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
【第93句】:【三过家门而不入】(惯)传说夏朝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为公而不考虑个人利益。
【第94句】:【强龙不压地头蛇】 释义:比喻外来人尽管厉害,也斗不过当地的势力。 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第95句】:【大炮一晌,黄金万两】(谚)比喻战争之财易发。
【第96句】:【开言欺陆贾,出口胜隋何】(惯)陆贾、隋何:都是秦末汉初说客。 比喻能言善辩。含讽刺意。 也作“开口赛隋何,摇唇欺陆贾”。
【第97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释义: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在长坂坡遭到惨败以后,战将赵云冒险杀入重围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为了收买人心,故意把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救你,差点儿伤了我一员大将。”比喻有意向人买好。 例句:我拿话把他堵在门外:你也不用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我这个人外号叫“改不了”,癞狗扶不上墙。
【第98句】:【拣了芝麻,丢掉西瓜】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99句】:【众人拾柴火焰高】见“大家拾柴火焰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573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