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文案QQ文案
【佛语禅语第1句】: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觉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白我。
【佛语禅语第2句】:故知人道,不要别观,总观无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见身心无我,则是见道。《甄叔迦经》卷七十二
【佛语禅语第3句】:【天天禅语】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同时,不应该贪执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珍惜自己拥有的人常常会幸福,贪执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往往会烦恼。
【佛语禅语第4句】: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做好小事,成就大事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佛语禅语第5句】: 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 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的浮华 欲望;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 东西,你才可能获得更多,正所谓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佛语禅语第6句】: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语第7句】: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瓜、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忍,然后自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佛语禅语第8句】:追求名利空花,不如追求性灵的解放如何摆脱精神的枷锁,获得大自由?佛日: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大般涅槃经》
【佛语禅语第9句】:医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所以,医院应该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佛语禅语第10句】: 商品品种越多,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社会现象越丰富多 彩,越让人无所适从。在这个琳琅满目的社会大商场,你如果没有眼 力,缺乏定力,内心贪婪,优柔寡断,到头来要么择非所要;要么两 手空空。
【佛语禅语第11句】:十、染净因果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日: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佛语禅语第12句】: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佛语禅语第13句】:很多人嘴上喊归命,心中却不敢,不愿把自己交到弥陀手中,他们怕这样不安全,觉得前途命运还是捏在自己手中更安全可靠。他们在向弥陀做着交易,只拿出一部分他们自以为好的,能卖出价钱的“善行”,向弥陀兜售说:“这样可以了吧,请按我修行的赏价,把往生给我吧!”
【佛语禅语第14句】: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与丁福保书》
【佛语禅语第15句】:如果你告诉他和哪位同事发生矛盾,他还会莫明其妙找对方谈话,让你尴尬不已。
【佛语禅语第16句】:禅,没有时代的隔阂,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间,禅就会一直被发现、被体悟,因为禅就是我们的生活,一种完全回归宇宙自然的生活。
【佛语禅语第17句】: 不宽恕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 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
【佛语禅语第18句】: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佛语禅语第19句】:自修和忍,以诸善根调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诸善根调伏其心。《华严经》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佛语禅语第20句】:(二)正法佛言: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79经
【佛语禅语第21句】: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
【佛语禅语第22句】:何等名为内身烦恼?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着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变,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四十华严”卷十
【佛语禅语第23句】:笑不仅能使心灵感到平静,还有其他效果。诱使人发笑的故事里面必须要有出人意料的笑料,绞尽脑汁地制造这种意外性会使人的想法变得丰富起来,并成为产生新东西的原动力。
【佛语禅语第24句】:零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法师)
【佛语禅语第25句】:紫霄峰上黑云叆叇,鄱阳湖里白浪滔天。一气无作而作,万法不然而然。更若拟谊思量,迢迢十万八千。——《黄龙慧南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26句】:【禅悟人生】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佛语禅语第27句】: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佛语禅语第28句】: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大山走过去!主动靠近智者及其环境,见贤思齐,潜移默化,是改变自己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一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想不成功都不可以。
【佛语禅语第29句】: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佛语禅语第30句】: 证严法师说:“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应明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 门,无如寸心挹损。”做人一旦严重偏离道义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
【佛语禅语第31句】: 春日,某人郊游,忽入一片油菜花丛,原生态花色花味不自 觉将其带回童年。于是对花感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反季节儿童,过 早成熟;美女大多是化妆画出来、整容整出来的,人工制造。他们离 原生态渐行渐远,不知道是福是祸。
【佛语禅语第32句】:向前走的爱,向后退的爱,真正的爱不是强加的,也不应执著,而应该以善的力量付出爱心,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
【佛语禅语第33句】: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自己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佛语禅语第34句】: 祈祷幸运女神的青睐,做幸福生活的宠儿,是每个人都有的美好愿 望。但是,如果你的生活里闯进了“不幸”这个令人诅咒的恶魔,就得赶 紧拿起摆脱厄运的思想武器。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更不能使自 己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不能消除痛苦,只会更添一份痛苦。
【佛语禅语第35句】:人生在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兰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佛语禅语第36句】:善待他人需要一颗爱心。向别人奉献自己的关爱,不图任何回报,本身也可以成为幸福。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它的高尚性会使人产生从来没有的满足感和轻松感,因而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的体验。
【佛语禅语第37句】:一个修行者要想渡过轮回的大海,若没有像舵手一样的上师善知识的引导,就难以超越轮回的束缚,虽然乘上了趋入佛法的大船,具备一些功德,但却因不能圆满而还会沉没在轮回的苦海中,随业流转,无法到达涅槃的彼岸。正如《华严经》说:“善知识就像船夫,救渡我们渡过轮回的苦海。”
【佛语禅语第38句】: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
【佛语禅语第39句】:曾经以为,空空地念佛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法喜,大概也就没有效果吧;现在才知道,空空地念佛,竟是这样的功德满满。
【佛语禅语第40句】:观念决定行为,掌握了清净的观念,才有清净的行为。而清净的观念来自于学习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认知。
【佛语禅语第41句】: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 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佛语禅语第42句】: 小学生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不仅要教他们学知识,更要 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小学教师因此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而 现实情况是,多数小学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成“饭碗”,除完成必要 的教学任务之外,他们对学生的“教和育”很少作深入的思考,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
【佛语禅语第43句】:“小”不可忽视:脚下开始,毫末做起,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佛语禅语第44句】:每个人走入社会的时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 坚持呢?这不仅仅是个人惰性的问题,更有机遇与资源的关系。所以有些人 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败了。
【佛语禅语第45句】:怀一颗禅心,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禅是高尚的,令人望而生“崇敬”的,坚信每一个人都会虔诚的对待那颗他们景仰的心灵。
【佛语禅语第46句】: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日:“青青河畔草。”日:“磨后如何?”师日:“郁郁园中柳。”——《智海本逸禅师》
【佛语禅语第47句】: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婴儿行品
【佛语禅语第48句】:你能宽恕多少、能退多少,实际上,就是善待了自己多少。善待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一个人,若能不跟自己较劲,处处放自己一马,就是置心灵于旷野,给心灵以自由。
【佛语禅语第49句】:【天天禅语】无论善念还是恶念,正念还是邪念,一切的起心动念皆是缘生缘灭、缘起缘落,这说明心的本性是空性;无论我们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感受快乐还是遭受痛苦,心中本来就圆满具备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大智慧等如来藏佛性的一切功德,这说明心的自性是光明。
【佛语禅语第50句】: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羡慕显赫的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妄求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担,让心灵变得浮躁而不堪重负。
【佛语禅语第51句】:上周去五台山,在普化禅寺里求了一个签,签上说,今年我走财运,还很辛苦,需要很多地方奔波。
【佛语禅语第52句】:茶,如禅。疲于赶路之时,需要在树下小憩,听一听鸟鸣深树,嗅一嗅暗香浮动。黑夜,点一盏豆大的灯,让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惫时,给你力量,困倦时,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佛语禅语第53句】: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佛陀的格言》
【佛语禅语第54句】: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一个杀人犯,当他放下恶念一心向善时,也会最终得到善报。
【佛语禅语第55句】: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
【佛语禅语第56句】: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这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美好,各种恶人、各种诋毁、各种打击、各种敌对总会存在。但永远不要放弃对世界的善意,不要让恶人把自己变成恶人,不要让挫折拿走生活的勇气。
【佛语禅语第57句】:同时,坚持也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不会感受到有什么改变,但只要你继续坚持就会有质的变化。修佛参禅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就好像钻木取火一般:当木棒不断地转动摩擦时,接触点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至出烟、生火;当木棒中途停止转动时,温度就会逐渐降低。
【佛语禅语第58句】: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终心要》
【佛语禅语第59句】: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佛语禅语第60句】: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就不敢再碰同一件事情;反而应该修正错误,重新去面对它,好好把它完成。
【佛语禅语第61句】:不管何时,何地,何境,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静是一种品格,可以沉淀浮躁。静是一种智慧,能感悟生命的大慈大悲。
【佛语禅语第62句】:好事从心开始,坏事也是从心开始,转变我们的心念是转变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
【佛语禅语第63句】:(四)作众生友,代众生苦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悯众生,为世法母。《胜鬘经》
【佛语禅语第64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i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佛语禅语第65句】: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佛语禅语第66句】:【佛心禅语】 佛家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世人却往往为虚荣心、自大心、卑贱 心等诸多心魔所网。世人若能将一颗尘心从中解脱,可修圆满之功德。
【佛语禅语第67句】: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佛语禅语第68句】:我们要尊重众生的理由有三:-、过去的时候一切众生曾经是父母;二、现在的时候一切众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缘;三、将来的时候一切众生是未来的佛陀。
【佛语禅语第69句】: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佛陀
【佛语禅语第70句】:(三)慈善公益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日常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6经
【佛语禅语第71句】:一个人身上的能量与磁场,往往决定了他运势的好坏,决定了他事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他与什么人相遇,应该做什么事,住什么样的房,这都是先天与后天能量累积的结果。
【佛语禅语第72句】:那些慈悲、善恶不是佛教最后的追求,这些品质却与对觉悟的追求密切相 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必备,也就是说我们生活 在社会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其关键是知道错了,要记得改正,切莫一错 再错。
【佛语禅语第73句】:对一方有利的事情,对另一方可能有害;当月亮出来的时候,睡莲开花,荷花却闭敛。(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佛语禅语第74句】:虽然世人皆知诱惑苦,但仍无法抵制诱惑。究其原因,就是弄不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心中无欲无求的人,不仅不为诱惑所动,还能舍身成就自己的修为,同时也保全他人的尊严。
【佛语禅语第75句】: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语第76句】: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佛语禅语第77句】:人人都有佛性,禅心无不相通,悟者与天地与自然与了悟的人都浑融于那潜在的大与谐中。不被认识的陌生人便只有彼此的隔离、闭塞了。
【佛语禅语第78句】: 《大智度论》有言:“一切世闻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自佛法中。”“佛”,在梵文里是“觉悟者”的意思。
【佛语禅语第79句】:(三)老病死苦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所谓老、病、死也。《起世经》卷四,佛言
【佛语禅语第80句】: 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 挫折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敢面对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种积极 心态,更是人生必修课。
【佛语禅语第81句】:并没有任何方法去修,只要切切实实地认清真假,珍护此心不令污染,做自己本分应该做的事: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82句】:佛言: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
【佛语禅语第83句】: 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叫知恩;收藏爱护过你的人,叫重情; 珍惜忠告过你的人,叫厚义;忘记打击过你的人,叫宽宏。人生行囊 里积攒的恩情越多越幸福;生命和灵魂愈是厚重宽广愈有意义。
【佛语禅语第84句】: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佛语禅语第85句】:无我为学问第一。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一切不贪着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为忍辱行第一。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着为智慧第一。(古印度)阿底峡
【佛语禅语第86句】: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在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自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白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佛语禅语第87句】:以应萨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人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佛语禅语第88句】: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佛语禅语第89句】: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闻思修,就是边念边观想这个涵义。念就是修,但是你要念,想阿弥陀佛想名号。最初念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阿】、【弥】、【陀】、【佛】四个字;有的时候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皈依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皈依,完了你才思修。我就是阿弥陀佛,自己就是阿弥陀佛。
【佛语禅语第90句】: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名利衲子,不如草衣野人。(明)曹溪退隐《禅家龟鉴》
【佛语禅语第91句】:人都有惯性思维,爱用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而善于思辨的人则不会拘泥于常规思维的条条框框。
【佛语禅语第92句】: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 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佛语禅语第93句】:日常之种种行为,或善或恶、或喜或悲,皆为心之显现。心就是行为之 本身吗?心是行为之外的一个主宰吗?若心之本身为善,为何又会去造 恶?若心是独脱之主宰,当我们做违心之事时,心的主宰力又体现在哪 里?色身之一切行为,皆是缘起,缘起即无自性即空,心在哪里?
【佛语禅语第94句】:经卷中的学问,未修成的密乘,健忘者的学识,需用时常哄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佛语禅语第95句】:有人说,世间最难的,是做好自己。无论人有多么大的才能,多么高远的目标,多么开阔的格局,如果没有做好自己,一切都将是空谈。做好自己,要求我们做对自己,不必与别人攀比,更无须羡慕他人,看清自己具备什么,擅长什么,才是首要之事。
【佛语禅语第96句】:凡看古人文案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明)袜宏《莲池大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97句】:物理能量从本质上也是灵性能量的一种表现。能量看不见,但却在宇宙间默默地作用着,生命的能量也是如此。人生的一切得失祸福,只不过是生命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进行转换的一种现象。
【佛语禅语第98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佛语禅语第99句】:因缘果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抱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2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