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最精辟的民间俗语经典俗话,经典有哲理(一生必读)!

【谚语俗语第1句】:【宁吃天上二两,不吃地上一斤】见“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

【谚语俗语第2句】:【夹心饼干两头咬】两面不讨好,两头受气。香港唐人《金 陵春梦》:“我们所担心的,乃是既得不到中央爱护,又得不 到民间谅解,到那时候做了一块夹心饼干两头咬,岂不甚 惨?”

【谚语俗语第3句】:【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家。“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老臣烛之武赴秦,私下会见了秦穆公,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巧妙地游说秦穆公:“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必亡,但郑国亡了,似乎对贵国也没有什么好处。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的土地,恐怕也难以做到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听后,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进一步分析说:“如果你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财物,这对您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不但跟郑国签了和约,还派了部分秦军留守郑国。晋国无奈只得退兵了。郑国的一场危机得到了化解。因为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自称“东道主”,从此,“东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称。

【谚语俗语第4句】:【喝了忘魂汤】释义:形容入迷迷糊糊,忘事。例句:唉!人急马不快,你急他不来。你扯急筋,他扯慢筋,只怕他们是喝了忘魂汤啵!搞什子鬼去了,还不来呢?

【谚语俗语第5句】:【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倚了】(歇)春凳:一种有靠背、宽而长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条件。

【谚语俗语第6句】:表姐好吃懒做,找到工作后却不认真去做。妈妈劝她说:“若要富,鸡叫头遍离床铺;若要穷,天天睡到日头红。光听见你怨天尤人,你也要好好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7句】:【是亲必顾】(谚)指只要沾亲带故、关系亲近,总不免要徇情顾面。 也作“是亲都有一顾”。

【谚语俗语第8句】:【民以食为天】释义:比喻吃饭问题很重要。例句: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不让土地生产出五谷杂粮,靠什么活着?

【谚语俗语第9句】:【不冷不热,五谷不结】(谚)五谷:说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麦、菽,也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指气候如果没有冷热的变化,五谷就不能生长成熟,结出果实。 也作“不热不冷,五谷不生”。

【谚语俗语第10句】:【千丈麻绳总要有一个结】(谚)麻绳纵然长到千丈,也总会有一个结梢处。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烦,总会有个结果,不能无限期地拖着。

【谚语俗语第11句】:我同妈妈去摘豆角,没干多久就不想干了。妈妈说:“快干啊!秋天猫猫腰,顶上春天走一遭。”(河北·深州)

【谚语俗语第12句】:【像断了线的风筝】比喻,飘荡不定,或关系断绝,一去不 返。清代《镜花缘》:“只觉身如蝉翼,悠悠扬扬,飘飘荡荡, 登时间不知不觉,倒像断了线风筝一般,落了下来。”

【谚语俗语第13句】:暑假里的一天中午,天气闷热。吃饭时,我脱光衣服,开着电扇,还是热得要命。奶奶说:“要是能把肉皮子也脱了就凉快了!”(四川·达川)

【谚语俗语第14句】: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谚语俗语第15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送宝

【谚语俗语第16句】:【大姑娘十八变】(谚)十八变:一说女子长到十八岁变化较大;一说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断变化。指女孩子随着年龄渐长,会越变越俊美。

【谚语俗语第17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释义:比喻躲开了一场灾难或打击,又遇到了另一场灾难或打击。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他们供销社又怎么听到我来流口的风声?为了甩开他们,我昨天在古人镇就放出要去串乡卖货的烟幕,可是他们还是跟踪来了。”

【谚语俗语第18句】:村里有一对夫妻,男的秃女的瞎,却生了一个又漂亮又聪明的小孩。村里人惊叹地说:“这真是烂猪窝里出好笋。”(江西·余江)

【谚语俗语第19句】:【蝈蝈儿多了显不出你叫,八哥儿多了显不出你俏】(谚)蝈蝈儿:昆虫,雄的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八哥儿:鸟名,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比喻人才多了,便显不出某一个人的出众才华。

【谚语俗语第20句】:【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谚)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农历六月,三伏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要是天气不热,五谷就难以结出果实。指六月大热,是农业生产的需要。

【谚语俗语第21句】:【跳到秤盘里——拿自己来量别人】(歇)指用自己的狭隘眼光来衡量别人。

【谚语俗语第22句】:某村干部在群众大会上讲自己是如何秉公办事的,可在宅基地的审批中,还是给他的亲戚开了方便之门。爷爷忿忿不平道:“说归说,笑归笑,秃头和尚向老道。”(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23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谚语俗语第24句】:【秋后问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特例,根据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质,进行不同处理。秋后算账“秋后算账”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或清算。它的本义是,到秋后,农作物收获了,有了经济收入,那么在这一年当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结账了。因为古代我国的农民没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卖了农产品,有了钱才能与人结算。至于秋后算账的含义(比喻),是与原意的相关联才形成喻体。秋天,还是个肃杀的季节,秋字加个心就是个“愁”字。秋后算账蕴含着新账旧账一起算,最后清算总账的意思,它来源于明清秋后斩杀犯人的惯例,民间口头相传,秋天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账”这一今义的俗语来。

【谚语俗语第25句】:【墙上挂草荐——不像画】(歇)草荐:铺床用的草垫子。画:谐“话”。指说话、办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样。

【谚语俗语第26句】:【屋漏又遭连夜雨】倒霉的事碰到一起了。明代《古今小 说》:“舟中一应行李,尽被劫去,光剩个身子。正是:屋漏更 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

【谚语俗语第27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过街的老鼠——到处有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28句】:半夜吃小鱼——摸不着头脑;首尾分不清;囫囵吞

【谚语俗语第29句】:【霸王的弓——越拉越硬】(歇)霸王:指楚霸王项羽。传说楚霸王项羽身材高大,力能举鼎,用的弓又重又硬。比喻人的态度越来越强横。

【谚语俗语第30句】:【真人不露相】这句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时不露才,关键时刻显才能。人们会说:“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这个真人源自哪里呢?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罗汉室,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五百罗汉的由来。据说,摩揭陀国有一千个佛僧,其中五百个是凡夫僧,五百个是罗汉僧。国王无忧王对他们很敬仰,一视同仁。所谓罗汉僧,是指那些断除了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轮回的佛僧。这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其相,连无忧王也不知道他们是罗汉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个名叫摩柯提婆的,经常发表一些违背教规的言论,影响了一大批佛僧。无忧王很生气,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这时五百罗汉僧才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无忧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惧怕,亲自到罗汉僧隐居的地方向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请他们回去。罗汉僧们不肯,无忧王便在国都建起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了五百罗汉像流传下来。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头。

【谚语俗语第31句】:【吃一行,怨一行】(谚)行(h。ng):行业。在哪个行业做事,总抱怨哪个行业不好。

【谚语俗语第32句】:【好处安身,苦处用钱】(谚)在称心如意的地方就安身受用,在遇到困厄的时候就使钱沟通。指到什么境况,就作什么打算。

【谚语俗语第33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惯)比喻人甘心落后,无论用软的还是硬的办法都不能使其上进。

【谚语俗语第34句】:【扣帽子】释义:比喻不经调查研究轻率地给人加上罪名。例句:体兰!你可别给我扣帽子!我没说瞧不起妇女。

【谚语俗语第35句】:【公鸡下蛋,河水倒流】释义:强调事情不可能,也指事情颠倒过来了。例句:叫我们走回头路,受二遍苦,再给看召草当奴隶,趴在地下让他们踩,除非公鸡下蛋,河水倒流,办不到!

【谚语俗语第36句】:唐僧上西天——心取经

【谚语俗语第37句】:【耳闻不如目见】(谚)耳朵听来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准确可靠。指耳听是虚的,眼见是实的。 也作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手摸。

【谚语俗语第38句】:【无置锥之地】(惯)置锥之地:插锥子的地方,比喻极小的地方。形容穷困得无处安身。 也作“无立锥之地”。

【谚语俗语第39句】:【坐收渔人之利】此语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演化而来。 谓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机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 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谚语俗语第40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谓帮凶者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更难 对付。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怪不得人说,阎王好见, 小鬼难缠。这都是大宝子搅的!”

【谚语俗语第41句】:我学习怕吃苦,不愿意下力气。爸爸说:“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凤凰鸟。干什么事不愿意下本钱都不行。”(湖北·武汉)

【谚语俗语第42句】:【有个叶便添梗】(惯)比喻叙事时随意夸大渲染,增添内容。

【谚语俗语第43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释义:比喻环境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这几天俺才琢磨出个理儿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林子密了,什么鸟都有,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哪能都长师傅你一样的心肠。

【谚语俗语第44句】:【 打老鼠伤了玉瓶儿】老鼠在器皿之间活动,打老鼠可能砸 碎器皿。谓有顾虑,怕误伤好人。成语:投鼠忌器。清代 《红楼梦》:“如今就打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 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不必管,只这一人,岂不又 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谚语俗语第45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谚语俗语第46句】:【一会儿锣,一会儿鼓】释义:比喻说法或做法经常改变。例句:他说,办农业社也好,不办也好,他最怕“一会儿锣,一会儿鼓”。

【谚语俗语第47句】:【 有志不在年高】年纪大了,只要有志气,仍能有所作为。 然《艳阳天》:“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现在 盘算的是出多少力,不是活多大年纪。”

【谚语俗语第48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歇)哼哈二将:佛教称守护庙门的两员神将,传说一个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个叫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比喻即使压不住阵,也能起到威吓作用。

【谚语俗语第49句】:【戴着木头眼镜——只看见一寸远】(歇)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谚语俗语第50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比喻摆脱不了他人或某种力量的控制。 也作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跳不出手心。

【谚语俗语第51句】:【山上没有不吃人的老虎】释义:比喻同处一样不良环境中,人也都一样不好,无例外。例句:腰包都装满了,又说出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来,真叫人听不下去。山上没有不吃人的老虎,黄河里舀不出一碗清水来。

【谚语俗语第52句】:【架舌头】(惯)比喻翻闲话,搬弄是非。

【谚语俗语第53句】:【入乡随俗】(谚)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随从那里的风俗民情。指各地风俗民情不同,不随从当地的习俗,就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 也作入境问禁,入国问俗。 入国问禁,入境问俗。 入乡随俗,入家问忌。忌:忌讳。

【谚语俗语第54句】:邻居大叔在外做生意,由于心术不正,惹得一身是祸,不敢回家。村里人说:“人好不用乖,心好不必斋。为人心不正,一生惹祸害。他是自作自受啊!”(河北·石家庄)

【谚语俗语第55句】: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可妈妈总要我每次考试拿第一名。爸爸宽慰妈妈说:“别那么勉强孩子,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打肿了脸去充胖子,会害了孩子的呀!”(湖南·桂阳)

【谚语俗语第56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谚)分外:格外,特别。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间特别痛恨,一见面谁也不肯放过谁。 也作仇人见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见仇人,眼里起红云。

【谚语俗语第57句】:【聋子的耳朵,样子货】听不见。谓徒具形式,不起作用。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我没个讲的,人家两口子啥也闹 好了,才拉了我;咱这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我只管吃油 糕!”

【谚语俗语第58句】:【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谚语俗语第59句】:【唱双簧】(惯)双簧:曲艺的一种,一人在前表演动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说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开出面,一人幕后指挥。

【谚语俗语第60句】:【用来一把抓,不用一脚踢】只是利用,并不重视。孙犁《风 云初记》:“可是张荫梧对待高疤,就像他对待那礼义廉耻的 词句一样,也是用来一把抓,不用一脚踢。”

【谚语俗语第61句】:土地庙钻出阎王爷——蹦出大神仙

【谚语俗语第62句】:锥子沾香油——又尖(奸)又滑

【谚语俗语第63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释义: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墙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见泉水,城墙就显得碰着天。例句:务令数年之间,池深及泉,凡遇阴雨,城内之水尽令人海濠中,虽旱不干,方为长计。古谚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谚语俗语第64句】:梦里失火喊救命——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谚语俗语第65句】:钓鱼要时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谚语俗语第66句】:海豹的眼睛——又明又亮

【谚语俗语第67句】:【钱财如流水,流去还流回】(谚)钱财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来。指钱财本是流通之物,流进来别喜,流失了别愁。

【谚语俗语第68句】:邻居有个小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贪吃,而且自己的东西从不给别人吃。他爷爷说他“你吃别人的东西吃出汗来,别人吃你的东西急出汗来”。(江苏·常州)

【谚语俗语第69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释义:形容弱小的被压迫者有打败强大的压迫者的坚强决心。例句:我记得在战国时代,楚国被秦国灭掉之后,当时流行着这样两句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因此宋代诗人陆放翁才有“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惊人之笔。

【谚语俗语第70句】:青蛙腚里插鸡毛——算什么鸟

【谚语俗语第71句】:悬崖边上打太极拳——临危不乱

【谚语俗语第72句】:【豆腐拌成了肉价钱】(惯)比喻由于某种原因,本来不值钱的东西成本提高,价格大幅提升。

【谚语俗语第73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这个词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其典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孔颖达疏引服虔日:“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此后,后世遂用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接等来比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没有关联。 “风马牛不相及”除此解释之外,还有一种解释——远距说。认为风为放逸、走失之意。齐楚两地相距甚远,所以马牛不会走失到对方地界。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说:“‘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绝不相干,虽牛马放逸,也无从相及。”

【谚语俗语第74句】:突然起雾了,我问妈妈:“秋天为什么还有雾?”妈妈说:“春雾晴,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说不定天还晴不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5句】:砍柴人下山——两头担薪(心)

【谚语俗语第76句】:【吃得补药,吃不得泻药】经不起损失。周克芹《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葫芦坝如今是吃得补药,吃不得泻药了。”

【谚语俗语第77句】:【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谚语俗语第78句】:邻居阿刘整日游手好闲,除了玩牌就是赌博。他的两个十多岁的儿子也学会了赌钱。奶奶看不惯,劝说又无效,于是生气地说:“唉,真是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山东·单县)

【谚语俗语第79句】:星期天,妹妹和小伙伴们过家家。妈妈看见了说:“男孩子打马仗,追呀杀的;女孩子过家家,婆婆妈妈的。”(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80句】:【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谚)指发生争端后,修养好的人讲道理,没有修养的人往往会动武。 也作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动言,小人动拳。

【谚语俗语第81句】:【双手难捉两条鱼】(谚)人的两只手不能同时捉住两条鱼。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同时完成两方面的任务。

【谚语俗语第82句】:【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团结一致,就能兴旺发达。反 义说: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柳青《创业史》:“有些人羡 慕郭振山,说他弟兄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谚语俗语第83句】:【无情未必真豪杰】(谚)对人冷漠、毫无热情关爱的人,不见得就是超然物外的英豪。指真正的英雄豪杰往往是富有感情的。 也作“无情未必是英雄”。

【谚语俗语第84句】:【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谚)荒芜:荒废。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记录,以后很多事就无法考证。也泛指凡紧要的事都必须笔记下来,不可中断。

【谚语俗语第85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释义:听到的不可轻信,只有亲眼看见的才是真实的。例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香更把脸一沉,“人家又当上大官,大老远从北京下来,为的是解决咱们两家的老大难问题……”

【谚语俗语第86句】:【拉长线儿】(惯)比喻作长远打算或安排。

【谚语俗语第87句】:【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过一个】(歇)杨令公:对北宋名将杨继业的誉称,相传他有七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英勇善战。指一个更比一个强。常用于赞美。

【谚语俗语第88句】:【破巢之下,焉有完卵】见“覆巢之下无完卵”。

【谚语俗语第89句】:【用一只眼睛调线】过去,耍手艺的人一见面就会问对方是哪道线上的。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张大,是石匠,使“红线”,被称为“红线上的”;二徒弟叫陈齐,是木匠,是使“黑线”的,被称为“黑线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线”的,又被称为“白线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用单眼调线找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鲁班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周游天下,到处打工。一天,他们来到赵州城南的汶水河边,看见这里河面宽、水流急,用船运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为了解决人们的渡河困难,师徒四人就动手修起了石桥。一夜之间,一架拱形的长桥横跨两岸,百姓无不称快。这就是有名的赵州桥(实际该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这事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想试试石桥是否坚固,就约上仙人柴荣(周世宗)来到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驴,驴背上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上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偌大的石桥就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坍塌。鲁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双手将桥身托住。但张果老和柴荣在桥上震得尘土飞扬,一下子迷了鲁班一只眼。从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调线时,总是闭着一只眼。

【谚语俗语第90句】:今年春天,干旱少雨,却天天刮风。爸爸说:“没有春风,难望秋雨。”妈妈也说:“春雨贵如油,秋雨连绵头。”(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91句】:舅舅全家来我家做客。妈妈问舅舅:“你的两个宝贝儿子谁的成绩好些?”舅舅笑着说:“他们是老鼠骑水牛——大的没有小的能。”(湖南·沅江)

【谚语俗语第92句】:电灯照雪——明明白白;明白

【谚语俗语第93句】:【七月的荷花,一时鲜】释义:比喻新鲜一时,不长久。例句:开春我就说:“供销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时鲜。”当时大家不信,现在该明白了,墙上画马不能骑,纸上画饼不充饥,订了供销合同,也成废纸。

【谚语俗语第94句】:【一回见面二回熟】(谚)头次见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见就是熟人了。 指人们的社会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谚语俗语第95句】:【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谚)有的人有钱却不会合理消费;有的人会享受会消费,但却手里无钱。指人在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如意。

【谚语俗语第96句】:【打落水狗】(惯)比喻打击已经失势或陷入困境的坏人。

【谚语俗语第97句】:【海枯石头烂,猴笑柏叶落】(惯)形容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98句】:饿猫衔鱼——嘴紧

【谚语俗语第99句】:【老牛老牛,打死不回头】释义:比喻人态度坚决或脾气执拗。例句:马友良又一手扳住他脖梗说:“老牛,老牛,打死不回头。——看后面!这要拍上电影,准不错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21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