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引人深思!
【谚语俗语第1句】:【喝了蜜糖水,忘了黄连苦】释义:比喻人忘本。例句:我王哈哈在旧社会是个流浪江湖的穷艺人,要没有共产党,我哪有今天?可我……喝了蜜糖水,忘了黄连苦。
【谚语俗语第2句】:【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歇)吹胡子:戏曲中演员表演角色生气时的动作。指假装生气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3句】:虱子躲在皮袄里——有住的没吃的
【谚语俗语第4句】:我们生产组选组长时,大家选上了“科技迷”有道哥。有道哥站起来说:“我可不行,哈巴狗撵兔子——凭跑哩倾述林文案馆网,凭咬哩?”(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5句】:【软刀子杀人】用和缓的方式害人。贾平凹《废都》:“你要 离婚你就明说,别拿了这软刀子杀我!”
【谚语俗语第6句】: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可妈妈总要我每次考试拿第一名。爸爸宽慰妈妈说:“别那么勉强孩子,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打肿了脸去充胖子,会害了孩子的呀!”(湖南·桂阳)
【谚语俗语第7句】:【大意失荆州】关云长镇守荆州,因骄傲轻敌,荆州失守。 现指遇事不可疏忽大意。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快 吧!不要大意失荆州,我们不靠圩边走,奔南河底去。” 担迟不担错意为要慎重,不可出错。担,也说:耽。明 代《金瓶梅》:“假如灵柩、家小、箱笼一同起身,未免起眼,倘 遇小喽罗怎了?宁可耽迟不耽错。”
【谚语俗语第8句】:【白昼老鼠,不敢见人】释义:比喻胆小怕人。例句:金枝嘲弄地说:“当乡长那阵子倒顶威风,胆子也大,如今却成了白昼老鼠,不敢见人,连徐文盛都比不上。”
【谚语俗语第9句】:【生铁补锅——看各人的手段】(歇)补锅要用熟铁,生铁性脆,补不牢。指看各人的本事,以决胜负。
【谚语俗语第10句】:树倒猢狲散——跑的跑,溜的溜,彻底垮台
【谚语俗语第11句】:【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数】(歇)路数:本指路子、下棋的步子,转指着数、武术的动作。指动作不合要求或规定。
【谚语俗语第12句】:【杀人空落两手血】害人没有得到好处。刘云若《红杏出 墙记》:“不过红冰又想出一个主意,以为杀人莫枉落两手 血,这样把他害了落不着什么好处。”
【谚语俗语第13句】:【哑子尝黄柏——昧苦自家知】(歇)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指自己的苦处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谚语俗语第14句】:【拉饥荒】(惯)比喻欠债。 也作“拉亏空”。
【谚语俗语第15句】:【用来一把抓,不用一脚踢】只是利用,并不重视。孙犁《风 云初记》:“可是张荫梧对待高疤,就像他对待那礼义廉耻的 词句一样,也是用来一把抓,不用一脚踢。”
【谚语俗语第16句】:孤树上的知了——自鸣得意
【谚语俗语第17句】:【姜是老的辣】释义:姜:生姜,味辣。姜越老味越辣。比喻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办事越老练。例句:他常说:“姜是老的辣。松柏是老的硬,人老吃成盐多,骨头比年轻人棒。”
【谚语俗语第18句】:【不怕你铜墙铁壁,只怕你紧狗健人】释义:指贼人行窃时,不怕墙壁坚固,就怕看门狗和健壮的汉子。例句:从来做贼的道:“不怕你铜墙铁壁,只怕你紧狗健人。”早惊动了守门的犬,哰哰着实吠将起来。张泰慌张,抽身前走,那犬一直追将出来。
【谚语俗语第19句】: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谚语俗语第20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释义:比喻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也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例句:这是个父母不肯许的。又有一个父母许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转来。一念坚贞,终成夫妇。留下一段佳话,名日《秋千会记》。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谚语俗语第21句】:【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谚)青春逝去不会再来。指人必须珍惜青春年华,不要虚度时光。
【谚语俗语第22句】:【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八字”源于历法。相传在黄帝时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历,创建了中国的历法(太阳历)。“八字”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 “八字”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推算人的性格与这种性格所呈现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为主体,以生年干为本命,辅以纳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虚中改以年为主,取年、月、日、时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为主(日主),查四柱间之五行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为推命重点,并发扬光大。当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为正宗,故“八字”命学又称“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学”。
【谚语俗语第23句】:【笨鸟儿先飞】释义:比喻能力低下,比别人先走一步。“笨乌”又作“笨雀”。例句:钱要少花,力气要多卖。笨鸟儿先飞,两条腿勤快些。
【谚语俗语第24句】:【脸朝黄土背朝天】指在田地里耕作。刘绍棠《二度梅》: “他就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闷头干活;一不能说会道,二不 识文断字,三没有七弯八转的心眼儿,当不了干部。”
【谚语俗语第25句】:放大镜下看报纸——显而易见
【谚语俗语第26句】:【 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未完全进门。借指犹豫观望,或 地位不稳,有两种可能性。浩然《艳阳天》:“别急,让我再想 想。退呢,进呢,还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呢?”
【谚语俗语第27句】:【咽下口水吞了自己的话】(惯)比喻话说出去了又反悔。
【谚语俗语第28句】:【吃过水面】(惯)本指面条煮熟后在凉水中过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转手倒卖,从中获利。也比喻替别人办事,从中得好处。
【谚语俗语第29句】:【石子扔到河里,听个响声】指应该有反应,有回音,有反 馈。张抗抗《北极光》:“白耽误你的时间,写了多少张申请, 没有答复。石头扔到水里还听个响,唉!”
【谚语俗语第30句】:【上进。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指不服输或不甘落后。 也作“不蒸馒头争口气”。
【谚语俗语第31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谚语俗语第32句】:扳不倒儿盖被窝——个儿小被(辈)儿大
【谚语俗语第33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谚语俗语第34句】:【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惯)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指明白人一时糊涂做错了事。也指人一向聪明,脑子却一时转不过弯来。 也作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精明一世,糊涂一时。
【谚语俗语第35句】:【缝衣店里的营业员——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谐“依”。指一味依从。
【谚语俗语第36句】:【喊倒好】见“喝倒彩”。
【谚语俗语第37句】:【砍倒大树,不怕枝叶不死】释义:比喻为首的打倒了,随从爪牙也自然垮台。例句:张景祥反对老孙头的话,“大伙先斗韩老六,砍倒大树,还怕枝叶不死?”
【谚语俗语第38句】:豺狼朝着羊群笑——用心歹毒
【谚语俗语第39句】:【驴皮影子,由人耍】驴皮影子,指皮影戏中的人物,由演员 在幕后操纵。比喻傀儡。浩然《艳阳天》:“你哩,主任,主任 还是副的,屁味儿,挂牌子的,跑龙套的,驴皮影子,由着人 家耍。”
【谚语俗语第40句】:【苦日难熬,欢时易过】(谚)偏指人在贪欢娱乐之中常会感到时光过得太快。 也作“苦日难挨,乐时易过”。
【谚语俗语第41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谚)山那边纵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铜实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实惠无论多么小,却实实在在归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宁求小而实,不务大而空。
【谚语俗语第42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指各有一班人马。蒋子龙《乔厂长上 任记》:“运动一来,班组长以上干部都受审批,工厂、车间、 班组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把精力都用在整人上,搞起工作 来相互掣肘。”
【谚语俗语第43句】:白菜熬豆腐——谁也不沾谁
【谚语俗语第44句】:【八仙过海,缺少一个何仙姑】释义:比喻在各种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例句:八仙过海,缺少一个何仙姑。进据点,在敌人的肚子里战斗,海潮乡那个勇猛的女民兵,马国本觉得不能轻易使用,瞎子妈妈又只有那么一个女儿,万一有个凶险,不好。
【谚语俗语第45句】:【千尺有头,百尺有尾】(谚)绳索再长,总是有头有尾的。比喻任何事情有开头也有结尾。也比喻做事得顺着次序,有头有尾,不可乱套。
【谚语俗语第46句】:【假马卖了个真马的价儿】(惯)比喻把差的当好的来用。
【谚语俗语第47句】:鸭棚老汉睡懒觉——不简单(捡蛋)
【谚语俗语第48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惯)任何时候都不改变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对事情敢于负责任。 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住不改姓。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谚语俗语第49句】:大妈为小庆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庆常说大妈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大妈叹气说:“我这是推完磨还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50句】:妈妈常劝外公买台拖拉机代替黄牛耕田,外公不乐意,说:“耕牛一步,黄金百斗;老牛爬坡,气死马骡。我可舍不得换!”(湖南·会同)
【谚语俗语第51句】:【各肉儿各疼】(谚)肉儿:亲娘身上掉下的肉,指亲生儿女。指谁亲生的孩子,谁就对他知疼知痒。 也作“各养的各痛”。
【谚语俗语第52句】:两个鼻子眼出气——息息相关
【谚语俗语第53句】:中午放学回来,我一进门就问妈妈什么饭?“米饭。”爸爸接过话说:“你妈妈一上班就是这个饭。鸭子不差食,差食不下蛋。”我听了哈哈大笑。(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54句】:【尚方宝剑】“尚方宝剑”现多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常会看到手持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情节。尚方宝剑何来那么大威力?所谓“尚方”,是官署名,汉代的尚方是少府属官,专门掌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剑本名斩马剑,很锋利,可以断马,是真正的宝剑。由于斩马剑藏于尚方,所以,俗称“尚方宝剑”。因尚方宝剑属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权威仪,一旦赐给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拥有先斩后奏特权。所以,能得到尚方宝剑的,必是皇上信得过的近臣。京剧《遇皇后》、《打龙袍》之后包拯获尚方宝剑,在《铡美案》剧中,开铡陈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斩美之后再奏。
【谚语俗语第55句】:【用一只眼睛调线】过去,耍手艺的人一见面就会问对方是哪道线上的。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张大,是石匠,使“红线”,被称为“红线上的”;二徒弟叫陈齐,是木匠,是使“黑线”的,被称为“黑线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线”的,又被称为“白线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用单眼调线找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鲁班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周游天下,到处打工。一天,他们来到赵州城南的汶水河边,看见这里河面宽、水流急,用船运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为了解决人们的渡河困难,师徒四人就动手修起了石桥。一夜之间,一架拱形的长桥横跨两岸,百姓无不称快。这就是有名的赵州桥(实际该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这事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想试试石桥是否坚固,就约上仙人柴荣(周世宗)来到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驴,驴背上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上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偌大的石桥就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坍塌。鲁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双手将桥身托住。但张果老和柴荣在桥上震得尘土飞扬,一下子迷了鲁班一只眼。从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调线时,总是闭着一只眼。
【谚语俗语第56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释义: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尽做坏事。例句:“你们朝廷无道,奸贪横行,一个个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无路。”
【谚语俗语第57句】:【 蚂蟥缠住鹭鸶的脚】谓纠缠不放。《安徽文学》 (1959,8): “不想跟她说,他却老缠着,蚂蟥叮住鹭鸶的脚。”
【谚语俗语第58句】:【一只病鸡带坏一笼】个别连累整体。类似的:一条牛拉屎 连累一栏/一头坏驴带坏一圈马。成语:害群之马。清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个合了我们广东人一句话:一 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了。”
【谚语俗语第59句】:人各吃得半升米——哪个怕哪个
【谚语俗语第60句】:蚕宝宝的肚皮——净是丝(私)
【谚语俗语第61句】:标点符号的位置——字里行间
【谚语俗语第62句】:【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谚)身后:人死之后。人身后的声名再盛,也不如生前得到一杯酒的享受。指生前享受虽少,但实惠;死后扬名千古,无意义。
【谚语俗语第63句】:【面条上的葱花,摆样子】指装门面,不起作用。《北京日 报》(1985,1,17):“有位青年经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抱怨说, 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把年轻干部当作面条上的葱花一一 摆样子,名义上进了班子,实际上却在坐冷板凳。”
【谚语俗语第64句】:黄牛学马叫——改不了声调
【谚语俗语第65句】:我班有些同学纪律差,老师一转向黑板写字,他们就在下面说起话来。一次,老师写完字后面向同学们说:“我们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是人,在老师背后是鬼。”(广西·扶绥)
【谚语俗语第66句】:【 秋风扫落叶】形容来势迅猛,迅速扫除。张孟良《儿女风 尘记》:“救济院的传染病还在流行,孩子们像秋风扫落叶一 样接连着死去。”
【谚语俗语第67句】:【有腿没裤子】(惯)形容人非常穷困。
【谚语俗语第68句】:含着冰块说话——冷冰冰:硬邦邦
【谚语俗语第69句】:【当着和尚骂秃子】(惯)比喻表面上骂那个人,实际上是骂眼前这个人。 也作“当着和尚骂贼秃”。
【谚语俗语第70句】:【咸吃萝卜淡操心】(惯)指人爱管闲事,瞎操心。
【谚语俗语第71句】:【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年纪大没有长进,做事不像人样。 成语:马齿徒增。茅盾《秋收》:“他觉得镇上的老爷们也不 像‘老爷’了……而且因为他们‘老爷’太乏,竟连他老通宝 的一把年纪也活到狗身上去!”
【谚语俗语第72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见“火车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
【谚语俗语第73句】:【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死。此 为省略式.进一步的省略式为:“不是你(他),就是我”,意即 拼命。成语:不共戴天。萧军《八月的乡村》:“这年头非干 不行。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 凶!”
【谚语俗语第74句】:【老鼠没有不偷油的】释义:比喻人没有不贪便宜的。例句:等到当家的回来,生米已经煮成了熟粥,看他还能怎样,老鼠还有不偷油的?猫还有不贪腥的?人还有不爱财爱物的?
【谚语俗语第75句】:【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讲道理,不是看人行事。台湾林 海音《春风》:“他们这场辩论,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只是脱口 而出罢了。”
【谚语俗语第76句】:【你有毒药,我有解方】(惯)解方:解毒的药方。比喻比对方技高一筹或总有对付对方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77句】:麻雀吃不下二两谷——肚(度)量小
【谚语俗语第78句】:【耗子舔猫鼻梁骨】释义:比喻自己送死。例句:郭鬼子胆大包天,要跟我比量比量,真他妈是耗子舔猫鼻梁骨,我张作霖从前清打到民国,多大的阵势没见过!
【谚语俗语第79句】:【春三月,不圆梦】(谚)春三月:春天的总称。圆梦:迷信根据梦境来推断吉凶。指春天的梦虚幻多变,没有准头,无法推断。
【谚语俗语第80句】:杂交的骡子一非驴非马
【谚语俗语第81句】:【—个槽上不能拴两个叫驴】叫驴即公驴,两头叫驴会咬 架,比喻两股势力不能共存。类似的:一个笼里关不了两只 公鸡/一个桩上不能扣两条牛。成语:势不两立。姚雪垠 《李自成》:“咱们八大王很嫉恨姓李的称闯王,行事又不一 般,怕他将来成大气候。俗话说,一个槽上拴不下俩叫驴, 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俗语第82句】:【虎死不倒威】(谚)指猛虎虽然死去,但威风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处厄运之中,仍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凛凛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风在。
【谚语俗语第83句】:【无巧不成话】(谚)话:话本,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指没有巧合的情节,就构不成说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说、剧本的编写,总离不开引人人胜的巧妙情节。 也作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戏。 无巧不成故事。
【谚语俗语第84句】:【船小好掉头】(谚)掉头:转向,回身。指船身小,容易转动。比喻人手少、规模小的单位,调整起来方便,没有牵制。 也作“船小掉头快”。
【谚语俗语第85句】:【脖子枕在刀刃上】(惯)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谚语俗语第86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个俗语形容不受欢迎的多管闲事的人。捉老鼠是猫的职责,狗的职责是看门。可在古代,却有狗捉老鼠的记载。在四川三台县郊江镇金钟山一区一号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狗咬耗子”石刻画像,图中有一只蹲坐的狗,此狗耳竖、嘴长、牙尖,四肢肌肉发达,双眼炯炯有神,口中还叼着一只长尾巴老鼠。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一则狗捉老鼠的故事。故事内容是:“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麇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魏略》记载曹操手下典军校尉丁斐贪财好利,一次因私易官牛事发被捕,可曹操念他们的同乡之谊不想处罚他,就对人说道:“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又西晋时,东海王司马越还洛,有童谣日:“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看来魏晋时狗鼠还是两个死对头。由此可见,狗拿耗子在魏晋以前并不算多管闲事,从此以后,猫和狗的分工逐渐清楚了,分工更细了,各司其职,狗再拿耗子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谚语俗语第87句】:爸爸正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讲到动人处,却突然不讲了。妈妈说:“怎么不讲了?嘴上贴封条了?”爸爸还是故意卖关子。“好,不说就留在肚里沤粪吧!你再想说,我还不听呢!”(河北·青县)
【谚语俗语第88句】:【破包子——露了馅】(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馅儿,转喻暴露出了隐秘。
【谚语俗语第89句】:几场秋雨过后,天气有些冷了。我问爸爸:“冬天还没到,咋这么冷呢?”爸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换上棉。”(陕西·宝鸡)
【谚语俗语第90句】:【点起一盏灯,亮了一屋人】(谚)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来,就能使满屋子的人都见到光亮。比喻一人传播真理,能使众人心明眼亮。
【谚语俗语第91句】:刘姥姥坐席——净出洋相
【谚语俗语第92句】:【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谚)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换来半斤,这是公平的交换。指只要诚恳待人,自会换取人们的信任。 也作“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谚语俗语第93句】:吃点心抹酱油——不对味;不是味儿
【谚语俗语第94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三国时谋士,曹操把他骗到 曹营,他决计不发表意见。事出《三国演义》。借指不说话。 老舍《骆驼祥子》:“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 语不发’。”
【谚语俗语第95句】:【拉住黄牛当马骑】(惯)比喻让能力差的人担当重任。
【谚语俗语第96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为什么会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呢?这得追溯到明朝的张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头鸟”是什么样的鸟类。九头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本来有十个头,日夜呜叫,人们厌恶它的声音,遂驱赶猎杀,后来天狗也来助战,咬下了它的一个头,于是就剩下九个头了。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传说中,九头鸟是不祥之物。那么九头鸟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联系起来呢?这得从张居正说起。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官至内阁首辅。在位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了税赋制度,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贤臣,在加强北方边防和整饬东南沿海地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红的时间长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据说当时有九大御史联合参奏陷害张居正,结果,他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肃,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用来讽刺九大御史再厉害,也抵不过湖北出身的张居正一人。就这样,将“九头鸟”按到湖北人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头鸟”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九头鸟已成了头脑灵活、聪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词,象征着湖北人的智慧和优良品质。偶有贬损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谚语俗语第97句】:【来了龙叫它先抓我】谓出事由我负责。《小说月报》 (1980,2):“要没有啥大变动,天明就开火。天塌下来我顶 着。来了龙叫他先抓我。咱生就的拿鞭子打牛屁股的手, 谁还能夺下咱的鞭子?”
【谚语俗语第98句】:【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用作对老年人的祝颂。“寿比南山”源出《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诗经,民间诗歌居多,一般没有作者姓名,又是属于文学作品,至于是指哪座南山,无可考据。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西安南边的终南山;一说是指山东益都县的云门山。《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是指终南山。然而,云门山的遗迹较多,因其在城南,故亦称南山。在山东云门山北崖上,镌刻着一个巨大的“寿”字,字高【第7句】:5米,宽【第3句】:7米,气势磅礴,苍秀峥嵘,远远望去,此字上刺青天,下屹大地,宛若巨匾,和云门山山体融为一体,雄浑奇伟,横绝寰宇。据史料称,此“寿”字出自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笔。 1981年,益都县文物局首次拓下这个书法与雕刻技术双绝的“寿”字。拓字时,以60米白布代纸,15公斤鸡蛋清调【第3句】:5公斤朱砂为墨,分段拓下了这个“寿”字。在益都县县城里,自古有“寿比南山”的说法。人们提到老人长寿时,总是说“寿比云门山”。
【谚语俗语第99句】:一口棺材睡两人——死对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