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俗语经典歇后语,句句精辟到噎死人!
【谚语俗语第1句】:【穿小鞋】(惯)比喻受到有权势者暗中刁难、限制,又无可奈何。
【谚语俗语第2句】:【不蒸包子蒸(争)口气】(惯)蒸口气:谐“争口气”。争气:要强,
【谚语俗语第3句】:【 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应与有能耐的人交朋友,以 得到帮助。柳青《创业史》:“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 他认为姚士杰的指头比他梁生宝的胳膊粗!”
【谚语俗语第4句】:【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谚)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财物,才能致富;有了金钱,才有胆量。指人发财致富凭的是拥有财物,胆大气粗凭的是拥有金钱。 也作“钱为人之胆”。
【谚语俗语第5句】:猴儿戴纱帽——瘟官一个
【谚语俗语第6句】:【土地爷放屁——神气】(歇)气:本指气体,转指气势、气派。指自以为了不起,装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也形容有气派。
【谚语俗语第7句】:【官凭文书私凭约】(谚)文书:公文。约:契约。官府办事凭的是公文,私下交易凭的是契约。泛指凡事凭的是证据。 也作官凭印信,私凭票约。 官凭文引,私凭要约。文引:文书。要约:契约。 官凭印玺,私凭文约。
【谚语俗语第8句】:【太刚则折】(谚)折:折断。物体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比喻人在为人处世上过于刚烈,就容易受挫折。
【谚语俗语第9句】:【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释义:别人求自己容易,自己求别人困难。例句:桂迁恐怕又说,慌忙道:“足下来意,我已悉知,不必多言,恐他人间之,为吾之羞也。”说罢,先立起身来,施还只得告辞道:“暂别台颜,来日再来奉候。”桂迁送至门外,举手而退。正是: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谚语俗语第10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词,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种感情,语出《礼记·礼运》,指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中医讲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总称。七情的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对六欲作了解释,东汉高诱作了注释,认为所谓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进后,从佛家角度对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后来,人们把“七情”和“六欲”联系起来,用来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词话》“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直到现在,“七情六欲”一词还经常被使用。
【谚语俗语第11句】:【往脸上贴金】(惯)比喻美化、夸耀自己或他人。 也作“给脸上贴金”。
【谚语俗语第12句】:【显露头角】见“露头角”。
【谚语俗语第13句】:针当棍子一针(真)棒
【谚语俗语第14句】:姑姑刚把表弟上大学的钱凑齐,表弟却因贪玩儿摔断了胳膊,姑夫心慌的老毛病急得也犯了。姑姑无奈地说:“真是十个坛子九个盖儿,怎么盖也盖不住啊!”(内蒙古·集宁)
【谚语俗语第15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难办的事,亦即各有各 的难处。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如今这世上,家家都有 一本难念的经,人人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谚语俗语第16句】:管家婆的鸡蛋——有数
【谚语俗语第17句】:【兔子沿山跑,还来归旧窝】(谚)兔子尽可以漫山遍野乱跑,但到天晚,还是要回归老窝的。比喻人长期在外走南闯北,最终还是要归回原处。 也作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兔子绕山转,早晚归老窝。
【谚语俗语第18句】:【铜钱攥出绿水】(惯)绿:指铜绿。形容人过于吝啬。
【谚语俗语第19句】:扳不倒儿的屁股——坐不稳当(扳不倒儿:不倒翁)
【谚语俗语第20句】:【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谚)九十九:指高寿。指晚饭少吃,可以养胃、促进健康,从而益寿延年。
【谚语俗语第21句】:【鱼吃鱼不腥】(谚)鱼吃鱼,不感到有腥味。比喻同行业之间发生斗殴、吞并或互相揭短,是很容易上手的。
【谚语俗语第22句】:棋逢敌手难藏身。
【谚语俗语第23句】:【秋风过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谚语俗语第24句】:我和表哥下跳棋,我每次都赢。表哥不服地说:“韭菜不能茬茬旺。”我说:“那咱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25句】:棉花槌打驴——不痛不痒
【谚语俗语第26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谚语俗语第27句】:【丑妇家中宝】(谚)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会惹是生非,招致麻烦。指娶妻应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宝。薄地:贫瘠的田地,薄地无人争,故称一宝。 丑是家中宝,可喜惹烦恼。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爱。
【谚语俗语第28句】:【说嘴郎中无好药】(谚)说嘴:自我夸耀。郎中:称中医医生。指喜欢自我吹嘘的医生,往往没有治病的本事。也泛指爱自夸的人,总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也作“说嘴大夫没好药”。
【谚语俗语第29句】:头上站鸭子——顶呱呱
【谚语俗语第30句】:【船到江心补漏迟】(谚)漏船行到江心才去修补,已经无济于事。借指凡事必须预先防范,已经造成的错误临时补救便来不及。 也作船到江心补漏迟,悬崖勒马才收骑。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马到崖头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谚语俗语第31句】:【错把红土当朱砂】释义:比喻看不准,把差的当成好的。例句:“那我也得亲眼相看相看。”花三香嬉皮笑脸,“媒婆子一张嘴,装罢神来又闹鬼;我倒不是信不过小姑奶奶热心肠儿,好心眼儿,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见过井口大的天,错把红土当朱砂。”
【谚语俗语第32句】:【脱了裤子放屁——费两道手】(歇)指多此一举或自找麻烦。常含责骂意。 也作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续。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谚语俗语第33句】:【好猫不作声】(谚)指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出声。常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张扬、不轻浮。
【谚语俗语第34句】:【火冒三丈高火】兼指火焰、怒火。形容发怒,发脾气。 成语:大发雷霆。刘绍棠《鹧鸪天》:“关青梅见他的态度轻 狂傲慢,火冒三丈高,跳起脚来破口大骂。”
【谚语俗语第35句】:【背靠背】(惯)指不当着有关人员的面检举揭发问题或提出批评意见。
【谚语俗语第36句】:【千虚不抵一实】(谚)指最有说服力的,无过于真实。 也作“干虚不如一实”。
【谚语俗语第37句】:【 认识是宝,不认识是草】谓人应该识货,有眼力。《光明日 报》(1979,11,3):“俗话说:认识是宝,不认识是草。这一带 坡坡岭岭上千年万载野生着丹参。山里人不知道丹参是医 治心脏病的名贵药材,每当盛花时节,只是放牛娃子采摘几 朵紫花,放在嘴皮上当‘蜂蜜罐儿’吮吮,而丹参、丹皮一股 脑儿喂了牲口。”
【谚语俗语第38句】:【百战百胜,不如不战】释义:即使常打胜仗也不如不打仗好。例句:古人云:百战百胜,不如不战,又道是加兵者不祥之兆。当初尧舜之时,不知看甚兵书而得平治天下。
【谚语俗语第39句】:【可望而不可及】看得见,得不到。及,也说:即。成语:望 洋兴叹。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但她已像美人如花隔云 端,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即,到如今更落得相思不相见。”
【谚语俗语第40句】:【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谚)失脚: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就要稳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绊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谚语俗语第41句】:忘记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鸟。
【谚语俗语第42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43句】:【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惯)比喻正好给干坏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谚语俗语第44句】:【智赛随何,机强陆贾】(惯)随何、陆贾:二人均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说客。形容人聪明而善谋略,灵活而善机变。
【谚语俗语第45句】:【艺不压身】(谚)技艺只会给人提供方便,不会给人造成负担。指掌握了一门技艺,可到处自食其力。 也作“艺多不压身”。
【谚语俗语第46句】:【炒鱿鱼】“炒鱿鱼”怎么成了“解雇”的同义词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带,旧时有这样一个风俗,老板要解聘雇员,并不采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而是客客气气地请你吃一顿饭,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鱿鱼,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请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马三立说的相声“离婚上哪吃饭——‘狗不理…。请人吃鱿鱼有两层意思。第一,炒鱿鱼是档次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尽主雇之谊。其实,这时候再好吃的饭菜还有什么味。第二,炒鱿鱼熟后呈卷筒状,暗示你应该卷起行李另谋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说成“卷铺盖卷儿”一样,蛮形象的。
【谚语俗语第47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业要竞争,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们现在是同行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不 过咱们倒不一定……”
【谚语俗语第48句】:【没病死不了人】没有什么大事,不会有严重后果。马烽 《刘胡兰传》:“身正不怕影儿歪。反正肚里没病死不了人。”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谓坏人能够得逞,是因为有内线。 清代《红楼梦》:“如今内外上下,背着嚼我的不少了。就短 你来说我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谚语俗语第49句】:【鼻涕往上流】(惯)比喻事情被颠倒了。
【谚语俗语第50句】:【湿手捏了干面粉——黏缠极了】(歇)本指干面粉黏附在湿手上,去不掉;转以形容非常麻烦,缠人极了
【谚语俗语第51句】:【死不死,活不活】(惯)死不了,也活不好。1指备受病痛的折磨。 2指受尽苦难的折磨,生不如死。 3指被打得死去活来。 也作死不死,生不生。 死不能死,活不能活。
【谚语俗语第52句】:鼻尖上落马蜂——明摆的威胁
【谚语俗语第53句】:妈妈又做面条,弟弟一看便说:“又是面条,我不吃。”妈妈说:“芝麻秆喂驴——吃不吃让到。”(河南·泌阳)
【谚语俗语第54句】: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谚语俗语第55句】:【船到江心补漏迟】有问题及早解决,迟了就难以挽救。 明代《醒世恒言》:“过迁渐渐自怨自艾,懊悔不迭。正是临 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谚语俗语第56句】:勒腰束胸坏习惯,影响健康不合算。
【谚语俗语第57句】:12月22日是冬至,也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妈妈对我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河南·三门峡)
【谚语俗语第58句】:【一面打墙,两面好看】(谚)两家的界墙,一家主动打起来,两家都整齐好看。指彼此共管的事,一方主动做,两方都有益。也比喻一举两得。 也作“一面打墙两面光”。
【谚语俗语第59句】:【抽刀断水,水不断流】释义:比喻事情难以办到。例句:“还容易?开初我也说容易,可现在一做起来,就像抽刀断水,水不断流,不难也难。”
【谚语俗语第60句】:【与凤同飞,必出俊鸟;与虎同眠,没有善兽】(谚)和凤凰同飞的自然是善鸟,和猛虎同穴的必定是恶兽。比喻与英雄豪杰在一起,就会变得勇敢、智慧;与坏人在一起,就会变成坏人。
【谚语俗语第61句】:高山上建凉亭——好风流
【谚语俗语第62句】:【 打入十八层地狱】佛教认为人死后要下地狱受罪。指受 重罚。相关的:打入冷官。姚雪垠《李自成》:“要是真有地 狱,哼,他死后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
【谚语俗语第63句】:头上穿袜子一能出脚来了
【谚语俗语第64句】:【才脱虎坑逃得去,又遭机阱捉将来】(惯)机阱:设有机关的捕捉野兽的陷阱,比喻坑害人的圈套。指刚逃出险境,又中奸计被捉。
【谚语俗语第65句】:【拿豆包不当干粮】(惯)豆包:包有豆馅儿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谚语俗语第66句】:【属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难对付,软硬都不行。
【谚语俗语第67句】:放学回家,我只顾玩耍,很晚了作业还没做,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爸爸在一旁说:“赶前不赶后,赶后有气受。”(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68句】:风箱换上鼓风机———个比一个会吹
【谚语俗语第69句】:【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谚)在低矮的屋檐下,不想低头也得低头。比喻受人制约,只得任人摆布。 也作在矮檐之下,惟有低头过。 在他檐下走,不敢不低头。
【谚语俗语第70句】:【景德镇的大穿——净瓷儿】(歇)景德镇:市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以产瓷器闻名。瓷儿:谐“词儿”。形容词语丰富。
【谚语俗语第71句】:【皇帝女儿不愁嫁】条件优越,事情好处理。多指紧俏商 品容易出售。《人民日报》(1985,1,26):“皇帝女儿不愁嫁, 是在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产品的年代,人们对国营企业产品 不愁销路的一种形象比喻。”
【谚语俗语第72句】:树木就怕软藤缠,身体就怕不锻炼。
【谚语俗语第73句】:【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有话应该说清楚。类似的:话 不说不明,锣不敲不响/钟不敲不响,灯不点不亮/钟不敲不 响,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理越辩越明。西戎《行医事 件》:“黄先生,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你听我细细告诉 你!”,
【谚语俗语第74句】:【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第89句】:1万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第3句】: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谚语俗语第75句】:【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谚语俗语第76句】:【没有脚底风,刮不倒人】(谚)脚底风:从脚下卷起的旋风。比喻要搞垮对方,必须先从收买他身边的人入手。
【谚语俗语第77句】:【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是中国的五大姓氏,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们列在篇首,而让“赵钱孙李”开篇呢? “赵”姓在《百家姓》中为什么居于第一位?关于这个问题,宋人王明清已经作出了考证。他认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问题,和编辑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关。《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国吴越国的一个儒者之手,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吴越国是宋的附属国,奉宋为正朔,而“赵”姓是宋朝的“国姓”,故将赵列为第一姓。“赵”姓之后的“钱孙李”及“周吴郑王”排序也是类似的原因: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其正妃姓孙,李是南唐国姓,“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开国者钱镠宠妃们的姓氏。
【谚语俗语第78句】:【三个核桃两个枣】见“仨核桃俩枣”。
【谚语俗语第79句】:【囚人梦赦,渴人梦浆】(谚)赦:赦免。浆:汤水。囚犯常梦到自己被赦免释放,口渴的人常梦到有汤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梦到什么。
【谚语俗语第80句】:八月的葡萄——成串的
【谚语俗语第81句】:【守着饼挨饿】(惯)比喻有好的条件不知道利用。
【谚语俗语第82句】:【发一回水,澄一次泥】释义:比喻矛盾暴露一次,问题澄清一些。例句: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对我对大家都是一堂很生动的课!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次智。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地去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谚语俗语第83句】: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谚语俗语第84句】:掏了肚的鱼——全无心肝
【谚语俗语第85句】:【猫不跟狗斗,穷不跟富斗】释义:旧谓穷人不和富人作对,以免吃亏。参见“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例句:他觉得,自古道:“猫不跟狗斗,穷不跟富斗。”这是老人们兴下哩。
【谚语俗语第86句】:【抱佛脚】“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抱佛脚”是佛教礼拜的一种形式。佛教徒礼拜时,双膝、双肘和头部都着地,叫五体投地;双膝、双肘着地而头顶尊者之足叫顶礼;双膝着地而举手加额叫膜拜;双膝着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脚。然而,“抱佛脚”的源头还有一个故事。明代张谊的《宦游闻》记载了一个故事:云南之南有个国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个罪犯应判处死刑,当局追捕的急,他惊慌地逃到佛寺内,抱住佛脚痛哭,表示愿意出家当和尚,痛改前非,悔过自新,终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改还不晚,后来演变为“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语义变为临时应急是来不及的。
【谚语俗语第87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谚语俗语第88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谚语俗语第89句】:【十里高山望平川——光景要往长处看】(歇)指过日子要往远处着想。也指看问题目光要远大。
【谚语俗语第90句】:芙蓉开花——慢慢红
【谚语俗语第91句】:【灯谜】灯谜来自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叫“瘐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谜”。那么,猜谜怎么和灯谜联系上了呢?据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对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恨之入骨。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人叫李才,后边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客人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笑面虎”。转眼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做了一个。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挑着自己的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情,也挤到花灯前,花灯上题着四句诗,他命身后的财房先生念给他听:尖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服不认人。笑面虎一听,只气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要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道:“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个‘针’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气得干瞪眼,没啥可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剑现在。
【谚语俗语第92句】:【狗还向主人三分】释义:骂人不知向着主人,不如狗。例句:他妈的,狗还向主人三分。你们端着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难,一点都不着急,简直是没良心。
【谚语俗语第93句】:【戳脊梁骨】(惯)指在人背后指责、议论。 也作“戳背脊骨”。
【谚语俗语第94句】:【一货有一主,赖货等行时】(谚)行时:也说兴时,流行于当时。有什么样的货,就会有什么样的买主,赖货也会有兴时的时候。指货物不愁卖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谚语俗语第95句】:【茂林之下无丰草】释义:茂密的树林里,草长不旺盛。例句:地上除了杂生的一些小芦箕草外,什么也看不到,光溜溜的。好似才打扫过一样。走到这里,梅梅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语:茂林之下无丰草。
【谚语俗语第96句】:【老的别惹,小的别逗】(谚)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恼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变得倔强,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无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谚语俗语第97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谚)比喻制伏不了强敌,定会遭到强敌的反扑,后患无穷。 也作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打虎不死,遗患无穷。 打虎不死反伤人。
【谚语俗语第98句】:【 不知者不为罪】不是故意违反,可以原谅。浩然《金光大 道》:“常言说,不知者不怪罪,我那会儿真是为两边好的,没 想惹下这么大的祸。”
【谚语俗语第99句】:【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不再有希望,此为人生的大悲哀。 巴金《家》:“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早已死了。我不 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