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精辟入心!
【歇后语第1句】:【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释义:比喻要做最后的挣扎。例句:他们断我的财路,我也不是好惹的!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我就不如一条狗不成!
【歇后语第2句】:金刚钻划豆腐——深刻
【歇后语第3句】:【种禾得稻,敬老得宝】(谚)指种下禾苗,就会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宝贵的处世经验。
【歇后语第4句】:【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歇后语第5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释义:滚三滚:煮开锅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经不起物质诱惑。例句:只要是南国狗肉馆子开张的时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进去大吃一场。有道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典棉被,吃狗肉。”这班穷哥儿总有这个豪兴。
【歇后语第6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词是个俗语,就是现在的诉讼。那么,“打官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官司”一词原来泛称旧时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见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西晋学者杜预解释说:“官司,百官也。”这里说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司”是掌管、负责的意思,后来人们称“官司”是官事。为什么将诉讼称作“打官司”呢?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其讼事,常常为此大打出手,闹个你死我活,故将诉讼称为“打官司”,时间一长成为口头俗语。其二是说“被官打”。从戏剧当中的“击鼓升堂”看确实是被官打。告状人不管有理没理,有冤无冤,只要击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递状子。“打官司”一词是主谓语倒置,应当是“官司打”,就像戏曲《三打陶三春》一样,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动挨打。因此,上官府诉讼称为“打官司”。其三是说与“打”的词义有关,左边偏旁是手(扌),右边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所以“打”是个广义词,如打酱油、打电话、打篮球等,所以,“打官司”也类同,打官司就是请官吏公断。以上三说都有一定道理,观者自判。
【歇后语第7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歇后语第8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谚)刮目相待:拭亮眼睛,重新审视,重新评价。读书人三天不见,就要另眼看待。指读书人进步快,变化大,不可等闲视之。 也作“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歇后语第9句】:舞台上拜天地——痛快一时
【歇后语第10句】:黄河管不着长江——各顾各
【歇后语第11句】:【火烧牛皮——自己连】(歇)连:连接(牛皮被火烧化后互相连接在一起),谐“联”。指自己主动与他人联合。
【歇后语第12句】:【白布落在染缸里——洗不清】(歇)比喻冤情洗刷不清。 也作“白布进了染缸——漂不干净”。
【歇后语第13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14句】:【官大一级压死人】以行政手段强迫命令。西戎《纠纷》: “爱怎么就怎么吧,官大压死人,你是咱二小队的队长,叫住 司法科马上就卷被子走,姓张的不说二话。”
【歇后语第15句】:太阳底下点灯——多余
【歇后语第16句】:【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谚)真的就是真的,不能变成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充成真的。指真与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容混同。 也作是假不能真,是真不能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歇后语第17句】:我一进家门,就见奶奶站在院子里一手拿刀,一手提鸡,叽叽咕咕地说:“阳间一碗菜,我杀你别怪。”(安徽·巢湖)
【歇后语第18句】:【顺着毛儿摸抚】爱动物(猫狗等),得顺着毛。借指迁就 迎合,或利用特点。类似的:跨顺毛驴。成语:因势利导。 西戎《盖马棚》:“倔毛驴,顺着毛搓,叫干什么都行,要是冲 着他,天王老子也不依!”
【歇后语第19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饮茶。
【歇后语第20句】:【好汉不打坐婆婆】(谚)坐婆婆:坐在地上无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儿不欺凌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
【歇后语第21句】: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
【歇后语第22句】:【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人太软弱,容易被人欺侮。明代《水 浒》:“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 这般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的人。”
【歇后语第23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谚)打人不可伤着人的脸面,骂人不可揭开人的短处。指即使和人发生纠纷,也要有所控制,不可触及对方的隐私,要给对方留面子。 也作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打人怕打脸,骂人怕揭短。 打人休打痛处,说人休说短处。
【歇后语第24句】:【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释义:没有某种本领,就不敢承担某种风险。例句:“于队长既然敢把火点起来,他就敢负责任。俗说话: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
【歇后语第25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语是指忧患使人勤奋、警觉,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于民于国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到各国游说,用事实劝谏那些国君: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在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国法又不严,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很快就会灭亡。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孟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歇后语第26句】:【 若要公道:打个颠倒】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办事就会 公平。类似的:若要事合理,拿人比自己。西戎《纠纷》:“人 常说:若要公道,打转颠倒,过来过去都得想。老王,要你是 个妇女,今天下地和男人做的活一样样的,叫你评工,你说 你该怎评?”
【歇后语第27句】:【一个馍馍也得上笼蒸】事情小,或数量少,也得认真对待, 不能图省事。或说:一个馒头也得蒸熟吃。龚昌盛《沉浮》: “一个馒头也得蒸熟吃,总不能让他一辈子没出息。”
【歇后语第28句】:爷爷见我有些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说:“你真是把知识当车子,从左耳开进去,又从右耳开出来。”(广西·容县)
【歇后语第29句】:【看着星星想月亮】(惯)讥讽人贪心不足。
【歇后语第30句】:【光棍遇着没皮柴】(惯)没皮柴:剥了皮的木柴,一根光光的棍子。 光棍遇到光棍。比喻遇到了对手。 也作“光棍撞到没皮柴”。
【歇后语第31句】:【长木匠,短铁匠】(谚)指木匠下料,总要留长点,长了可以裁短;铁匠打铁,总要留短点,短了可以锻长。比喻做事必须留有余地,以便从容处理。
【歇后语第32句】:【打虎打头,杀鸡割喉】(谚)指凡事必须从要害处入手,才能奏效。
【歇后语第33句】:【英雄出于少年】(谚)英雄好汉往往出自青年中。指年轻人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最有活力创造英雄业绩。。 也作“英雄出于少壮”。
【歇后语第34句】:【老虎嘴里拔牙】指做事艰难、冒险。拔牙,也说:拔胡子。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 可要多加小心,千万别有个闪失。”
【歇后语第35句】:【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歇后语第36句】:【 一浪接一浪】不断增加,不断发展。接,也说:高。王蒙 《失态的季节》:“几次汇报演出都十分成功,不管歌唱得怎 么样舞跳得怎么样,整个演出是掀起一个热浪紧接着一个 热浪。”
【歇后语第37句】:【官盐成了私盐】正当的事情不明不白,无法辩解。清代 《红楼梦》:“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 官盐反成了私盐了。”
【歇后语第38句】:【不钻不穴,不道不知】(谚)物体不钻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说就领会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话说清就容易引起误会。 也作“不钻不透,不说不知”。
【歇后语第39句】:我因为吃得太多,肚子撑胀。妈妈说:“酒醉君子,饭撑傻瓜。”(湖南·城步)
【歇后语第40句】:【闺女是狼,吃塌她娘】(谚)闺女出嫁后会像狼一样,无休止地把娘家的财物吃个精光。指女儿嫁后一心向着丈夫。
【歇后语第41句】:【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王:指梁惠王。顾:看。他:其他的,别的。指回避正面提问而扯其他的。例句:罗汝明总是笑而不答,或者是来一个“王顾左右而言他”。
【歇后语第42句】:玻璃肚皮——看透心肝
【歇后语第43句】:【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歇后语第44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人的思想不容易。 刘绍棠《含羞草》:“过去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 心,如今可是都知道谁是什么变的了。”
【歇后语第45句】:疮口上贴膏药——揭不得
【歇后语第46句】:锥子藏在铁盒里——不露锋芒
【歇后语第47句】:飞机上扭秧歌——载歌载舞
【歇后语第48句】:阎王给小鬼拜年——弄颠倒了;颠倒着做
【歇后语第49句】:【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谚)嫁给鸡,就得跟着鸡飞;嫁给狗,就得跟着狗跑。旧指女子不论嫁给什么样的汉子,都得顺从地跟人家过一辈子。 也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歇后语第50句】:巫婆看病——妖言惑众
【歇后语第51句】:石头上绣花——难起头
【歇后语第52句】:【母猪赛貂蝉,骆驼容长脸儿】释义:貂蝉:《三国演义》中人物,司徒王允的歌女,貌美出众。比喻贪恋女、色,再丑的女人也觉得美丽可爱。例句:“冲她那走路的神气,就不像个大家闺秀。”说着,指着奎老爷的脑门子,“你看哪个女人都是好的,真是母猪赛貂婵(蝉),骆驼容长脸儿。”
【歇后语第53句】:【不识风云事,休在山里行】(谚)风云事:风云无常的天气变化。指山中风云变幻不定,摸不准天气变化的规律,就不要在山中行走。比喻社会人事复杂多变,没有适应能力就难在其中周旋。
【歇后语第54句】:【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歇后语第55句】:【人作千年调,鬼见拍手笑】(谚)调:谋划,打算。人生不过几十年,却要作千年的谋算,其愚妄连鬼也会拍手讥笑。指人生苦短,只可做最切实际的事,莫作无聊的空想。
【歇后语第56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歇)口气:本指口里呼出的气,转指说话的气势。指人说话的口气不小。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57句】:小叔要当新郎了,可他不愿意大操大办自己的婚事。同院的王阿姨来到我家,向奶奶打听小叔什么时候办喜事,奶奶不告诉她。王阿姨着急地说:“就告诉我一人吧,我不会告诉别人!”奶奶说:“坛口好扎,人口难塞。我就不告诉你了。”(河南·固始)
【歇后语第58句】:【好合不如好散】不能在一起共事或生活,也不必成为仇 人。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不要讲了!咱们上场来都是 朋友,好合不如好散!”
【歇后语第59句】:出土的笋子逢春雨——节节高
【歇后语第60句】:【字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见“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歇后语第61句】:【桑木扁担——宁折不弯】(歇)桑木质地坚硬,做成的扁担即使被压断了也不会弯曲。形容人性格刚强,宁死也不屈服。
【歇后语第62句】:【一丈水,退八尺】(惯)比喻满腔的怒气消了一大半。
【歇后语第63句】:屁股上挂个死老鼠——假充猎(里)手
【歇后语第64句】:【得饭望饱,闹事望了】(谚)得到饭食,总想着吃饱肚子;闹起事来,总希望事情有个了结。指闹事人的共同心理是盼望有人来调解。
【歇后语第65句】:【 甘蔗没有两头甜】难以两全其美。《人民日报》(1991,12, 27):“我何尝不爱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孩子,何尝不想让他 们生活得美满一些呢?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作为一个法 官,我只有舍弃一头,用全副精力为群众排难解忧!”
【歇后语第66句】:【一马勺坏一锅】部分殃及整体。从维熙《爱的奇迹》:“因 此,袁海生怕一马勺坏了一锅烫,来了一个小偷,使他的儿 女都得了传染病。”
【歇后语第67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歇后语第68句】:隔壁摇铃——听到呜(名)声,未见其人
【歇后语第69句】:【豺群噬虎】(谚)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歇后语第70句】:【看得破,忍不过】(惯)指虽然看透了,却控制不住情绪。
【歇后语第71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人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歇后语第72句】:我平时做事总是做不好,可又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刘老师对我说:“不会走路跑烂鞋,不会烧水枉费柴。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不行。”(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73句】:【瘸子担水——一步一步来】(歇)本指一步一步稳健地行走,转指做事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
【歇后语第74句】:【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歇)冷眼:冷淡、鄙视的眼光。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行为蛮横,胡作非为。对横行不法的人,从旁冷眼相看,总看得到他到头的日子。指人末日将到,横行不了几时。
【歇后语第75句】:【水利通,民力松】(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只有修好了水利,农民的劳力才能得到解放,才能保证农作物丰产。
【歇后语第76句】:爸爸一到家就看起了电视,快睡觉时却又开始备课了。妈妈说:“你爸是日不做,夜摸索,洋灯不点点蜡烛。”(江苏·南通)
【歇后语第77句】:【散步】饭后散步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有谚赞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与古人食药风气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寿,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风气。所谓“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这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包括萎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等药材搭配。服药后,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发作。原因是药物中某些成分含较大的毒性,会对人体构成伤害。服药后,若能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就能减轻毒性对身体的伤害。药性的呈现,被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如果药性不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服药后行走,目的是药性显现,这叫做“行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服用“五石散”,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对身体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风趋于衰落,而“行散”这种漫步的方式却对身体有益,被人们保留下来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现在意义上的“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了钩,变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歇后语第78句】:【老虎拉车——乱套】(歇)套:牲口拉车时,拴牲口的两根皮制或麻制的绳。本指用套胡乱地拴住老虎,转喻乱了次序或秩序。
【歇后语第79句】:【应声虫】“应声虫”用以比喻讽刺那些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便说:“己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那么,世上真有应声虫么?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杨勔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的时候,肚子里都有一个小声音在仿效。数年之间,这个声音越来越大。一个道士见到后十分惊讶,他说:“这是应声虫,如久不治,会传给妻子儿女,应当去读《本草》,读到哪味药,虫子不答应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杨勔照着去做,当他读到雷丸时,虫子忽然不做声了,于是赶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据《中国药典》载,雷丸又名竹苓、雷应、竹铃芝,属白蘑科真菌类,有杀虫消积功能,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病的治疗。不知“应声虫”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虫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应声虫是传说,传说是靠不住的。但,为我们留下了“应声虫”这一词语,比喻只知道随声附和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歇后语第80句】:扁担捣鸡笼——鸡飞蛋打
【歇后语第81句】:【吃皇粮】(惯)皇粮:旧指朝廷发下的粮食。比喻吃公家的饭,靠工资生活。 也作“端公家饭碗子”。
【歇后语第82句】:石打的锁——没眼
【歇后语第83句】:【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歇)吹胡子:戏曲中演员表演角色生气时的动作。指假装生气的样子。
【歇后语第84句】:【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做事另有企图。成语:别有用 心。柳青《种谷记》:“我早看见行政请女客引外甥,就是请 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歇后语第85句】:【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谚)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换来半斤,这是公平的交换。指只要诚恳待人,自会换取人们的信任。 也作“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歇后语第86句】:【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谚)走路步子放缓点,就不会被绊倒;做事从容谨慎,就不会出差错。指做事出错,往往都由于粗疏大意。
【歇后语第87句】:【胜者王侯败者贼】原指封建社会中争夺政权的情况,胜 利了就是王侯,失败了就被称为贼。泛指以成败论人。或 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张洁《无字》:“许多真相无从知 晓,局外人判断起来,只好‘胜者王侯败者贼’了。”
【歇后语第88句】:刘二婶常为自己家过得不如别人而生气,奶奶劝她:“穷没根,富没苗。一根竹竿十二节,说不定谁过到哪一节呢,还是想开点好哇!”(河南·长垣)
【歇后语第89句】:【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阉,割去生殖器】借指受双重的 罪,两面不落好。马烽《村仇》:“把田家村得罪了,咱也没取 上好。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歇后语第90句】:【一个老鸹叫,一个老鸹应】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或说: 上山老鸹叫得好,下山老鸹应得好。成语:一唱一和。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每逢他俩讲话,就像唱双簧,一个老鸹 叫,一个老鸹应。”
【歇后语第91句】:【男儿没性,寸铁无钢;女人没性,烂如麻糖】(谚)男子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钝铁无钢一样无用;女人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烂麻糖一样立不起来。指人无论男女,都必须自立自强,刚强而有个性。 也作男入无刚,不如粗糠。 男儿无性,钝铁无钢。
【歇后语第92句】:【成气候】(惯)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歇后语第93句】:歪墙开旁门——斜(邪)门
【歇后语第94句】:玉器店里的珍品——精雕细刻
【歇后语第95句】:玫瑰在花园里开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长;树木从泥土中吸取养分,英雄从人民中得到力量。
【歇后语第96句】:我放学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想做,妈妈批评我说:“就是等老鸹往嘴里屙,人也得张张嘴啊!”(河北·磁县)
【歇后语第97句】:【给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歇后语第98句】:【老牛走道儿——一步一个坑儿】(歇)形容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歇后语第99句】:【强盗收心做好人】坏人改恶从善,改过自新。成语:洗心 革面。《渔海怒涛》:“狼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我知道 你决不会强盗收心做好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