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歇后语,超燃!
【谚语俗语第1句】:【家有患难,邻保相助】释义:一家遇到灾难,邻里就会给予帮助。例句:“常言道:‘家有患难,邻保相助。’……吃人暗算,弄出这等事来。……奴没奈何,请将大官人来。”
【谚语俗语第2句】:【三公后,出死狗】(谚)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称。死狗:借指人群中的败类。三公的后代,往往出败类。指养尊处优的环境容易使人堕落。
【谚语俗语第3句】:【卷起毛边说光边】毛边,指纸的边缘不整齐。谓掩盖缺 点,只说优点。《人民日报》(1981,8,29):“有些文章则是卷 起毛边说光边,最后不轻不重、不疼不痒捎上几句,末尾还 来个‘总之,瑕不掩瑜’云云。”
【谚语俗语第4句】:【棉花耳朵风车心】(惯)形容人耳软心活,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谚语俗语第5句】:爸爸带我去商店买鞋,我穿上一双试了试,太小。爸爸便对营业员阿姨说:“这双鞋孩子穿着顶头顶脑的,请再给换一双吧!”(山东·长清)
【谚语俗语第6句】:【水不来,先垒坝】释义:比喻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例句:那年搞清查,要不是我妹子从招待所里探听点消息,你能做到水不来先垒坝?
【谚语俗语第7句】:【与其欠钱,不如卖田】(谚)欠钱:借债。卖田:变卖财产。宁愿变卖家业,也不去借债欠人钱。指借债付息,殊不可取。
【谚语俗语第8句】:【龙生龙子,凤生凤儿】(谚)龙生下的是龙,凤生下的是凤。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家庭传统会通过血缘关系得到继承。 也作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谚语俗语第9句】:【美食不如美器】(谚)宴请宾客,美味的食物,不如美观雅致的器皿。指餐具美观十分重要。
【谚语俗语第10句】:【 好男不和女斗】男人不可欺侮妇女。也指欺侮妇女有失 男子体面。老舍《骆驼祥子》:“可是他不敢打张妈,因为好 汉不跟女斗;也不愿还口。”
【谚语俗语第11句】:【鸭子浮水——面上不动暗里在动】(歇)浮水:在水里游。指表面上不露声色,却在暗中行动。
【谚语俗语第12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节。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两处。一是典籍,一是民间传说。先说典籍。据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载:“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这说明周朝才开始叫做“年”。后来唐太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为“载”。唐肃宗至德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实行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旦称元旦,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年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一直存在。考古学家认为“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而它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所谓“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另外,《说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这样,“年”就是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以后,人们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庆祝丰收当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冬春交换之际,一年又起。再说民间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上长独角,口似血盆,体大如牛,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使出来掠食噬人。开始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巧这户人家穿着红衣服,点着竹子取暖,燃烧的竹子啪啪爆响,“年”吓得掉头逃跑。大家便效仿这户人家的做法,把“年”驱赶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称“年”了。后来就形成了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了。
【谚语俗语第13句】:【属长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长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壳,可当柴火烧,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实际上很优秀。
【谚语俗语第14句】:【牵着鼻子走】(惯)比喻控制别人,强迫其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谚语俗语第15句】:【 三人拾不过理字去】凡事得讲理,人多也没有用。清代 《红楼梦》:“二姐笑道:‘可是撒谎,这么一个夜叉,怎么反怕 屋里人呢?’兴儿道:‘就是俗话说的:三人抬不过理字去 了。”’
【谚语俗语第16句】:堂妹在上幼儿园,挺能唱歌的。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她唱几首歌,她却扭捏起来了。婶婶开玩笑说:“别客气了,仨钱买个李子,谁不晓得你的底子;何必挽你上台不上台?”(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17句】:【要暖粗布衣,要好自小妻】(谚)粗布衣最暖和,结发妻最恩爱。指结发夫妻感情最深,知热知冷,体贴入微。
【谚语俗语第18句】:腰要弓,蹬用劲,手抓缰,心要平。
【谚语俗语第19句】:【槐花黄,举子忙】(谚)槐花黄:槐花在农历七月开放。举子:科举时代应试的读书人。指农历七月正是举子忙于应试的时节。
【谚语俗语第20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释义:下大雨的天气,如果中午睛,预示雨停不了,还要继续下。例句:山路本来就不好走,雨后叉湿又滑,走起来更吃力。夏莲说:“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赶在雨前到龙窝,得快一点走呀!”
【谚语俗语第21句】:【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释义:观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例句:所以古人说得好: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时,绝不多口。
【谚语俗语第22句】:【舍命陪君子】(惯)1指为了朋友可以舍弃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对方较量。
【谚语俗语第23句】:小二姐要饭——放不下脸
【谚语俗语第24句】:三赖的儿子和他一样不安分,村里人说真应了“腥锅里煮不出素豆腐”这句老话。(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25句】:【春忙夏忙,绣女下床】(谚)春忙:春耕春种大忙时节。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时节。指在农业生产的大忙季节里,绣花的闺女也要走出闺房参加劳动。
【谚语俗语第26句】:【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满足虚荣心,硬装门面,弄得狼狈 不堪。陆文夫《围墙》:“唉,我这个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家都怕我办事不稳,可我又偏偏喜欢性急。”
【谚语俗语第27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谚语俗语第28句】: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叶茂
【谚语俗语第29句】:木棉开花——越老越红
【谚语俗语第30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谚)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艺高强的人,却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艺盖世无双。 指习武的人总是技高不让人。
【谚语俗语第31句】:半空中吊母猪——不知把自己提多高了
【谚语俗语第32句】:【老梅花,少牡丹】释义: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则相反。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为好,看这株梅花开的热闹劲儿,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轻的。
【谚语俗语第33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谚)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却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实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恶人,恶人更怕善良的人。
【谚语俗语第34句】:林子帮人打群架,嘴被别人打得血流不止。他妈半是心疼半是怨恨地说:“不亏,身单力薄,自己一屁股屎还擦不净,还想去替别人擦!”(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35句】:【不会念经,休做和尚;不会绱鞋,休做皮匠】(谚)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到一起。指会念经文的,才有资格当和尚;会绱鞋的,才有资格当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须熟悉哪一行的业务。
【谚语俗语第36句】:【夹雨夹雪,无休无歇】(谚)雨点中夹杂着雪花,会下得没完没了。 指雨夹雪往往会久雨难晴。
【谚语俗语第37句】:【面和意不和】释义:脸面上和睦,内心里有意见。例句:因他做主管时,得了些不义之财,手中有钱,所居与刘家基址相连,意欲强买刘公房子,刘公不肯,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巴不得刘家有些事故,幸灾乐祸。
【谚语俗语第38句】:妈妈见爸爸什么事都不想做,就说:“身上的懒筋都快有柱子那么粗了。”(江西·吉安)
【谚语俗语第39句】:【鹁鸽子旺边飞】(谚)鹁(b。)鸽子:即家鸽。指家鸽最喜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比喻人追求兴旺发达、有钱有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奔进。 也作雀儿只拣旺处飞。 老鸦野鹊拣旺处飞。
【谚语俗语第40句】:【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见“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谚语俗语第41句】:飞机上装话筒——空喊
【谚语俗语第42句】:【门神老了不捉鬼】(谚)门神:旧时贴在大门上护宅的神像。比喻人年岁老了,精力衰弱,办不了事。
【谚语俗语第43句】:【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见“各有各的牢笼计,各有各的跳墙法”。
【谚语俗语第44句】: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谚语俗语第45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谚语俗语第46句】:【衙门钱,一燧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谚)一燧烟:一股烟。衙门内挣的钱像一股烟,顷刻消逝;生意赚的钱,可享受一辈子;种田挣的汗水钱,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劳动挣的钱最踏实,最长远。
【谚语俗语第47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谚)人为了钱财不惜搭上性命,鸟为了食物不惜遭到捕杀。旧指人生在世就是为了钱财。 也作人为财,鸟为食。 人为名利死,鸟为觅食亡。 鸟为食死,人为财亡。
【谚语俗语第48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边】(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层领导。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谚语俗语第49句】:王迁家死了一只狗,他的母亲很伤心。来串门儿的邻居劝她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河北·廊坊)
【谚语俗语第50句】:【指桑树骂槐树】(惯)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谚语俗语第51句】:【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谚)毛利:本钱除过所得利润。指做买卖薄利多销周转快,自然受益多;牟利太重,没了顾主,就没钱赚。
【谚语俗语第52句】:【 认识是宝,不认识是草】谓人应该识货,有眼力。《光明日 报》(1979,11,3):“俗话说:认识是宝,不认识是草。这一带 坡坡岭岭上千年万载野生着丹参。山里人不知道丹参是医 治心脏病的名贵药材,每当盛花时节,只是放牛娃子采摘几 朵紫花,放在嘴皮上当‘蜂蜜罐儿’吮吮,而丹参、丹皮一股 脑儿喂了牲口。”
【谚语俗语第53句】:【夹着尾巴做人】(惯)形容为人处世极为小心谨慎。
【谚语俗语第54句】:【有你哭的时候】意为不要高兴得过早,或过于固执,以后 会遇到麻烦。电视剧:“舍不得两块钱,因小失大,有你哭的 时候。”
【谚语俗语第55句】:【人多出韩信】韩信,汉代有名的军事将领。指集思广益, 产生智慧,增长才干。周立波《暴风骤雨》:“咱们去告诉郭 团长,多邀几个人合计合计,人多出韩信。”
【谚语俗语第56句】:【喊倒好】见“喝倒彩”。
【谚语俗语第57句】:【胁肢骨里敲髓】(惯)胁肢骨:肋骨。从人的肋骨里敲出骨髓。比喻残酷地榨取钱财。
【谚语俗语第58句】:【挤不出牙膏】多指逼不出话来,逼不出东西来。传记图 书:“他派黄做秘书监视张,黄过于老实,挤不出牙膏,逼得 太紧,又怕他上吊。”
【谚语俗语第59句】:妈妈一边在棚子里撮煤一边说:“煤堆底子的煤还真不少呢!”爸爸说:“那是,散堆破垛,底子出货。”(黑龙江·哈尔滨)
【谚语俗语第60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谚)良相:为民造福的好宰相。指一心为民谋福的人,应有宏伟的志愿:当不上好宰相,定要当个好医生。
【谚语俗语第61句】:【咸吃萝卜淡操心】(惯)指人爱管闲事,瞎操心。
【谚语俗语第62句】:【吹鼓手掉井里——响着响着下去】(歇)本指一边吹着乐器一边落到井里,比喻人的名声由大逐渐变小。
【谚语俗语第63句】:【双簧】“双簧”是一种曲艺形式,两个人配合演出,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一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后边的人说什么,前边的人必须做什么动作,配合默契。这种艺术形式的来源,据说与慈禧太后有关。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民间艺人黄氏兄弟二人同台表演笑话,幽默风趣。哥哥叫黄大笑,弟弟叫黄二笑。不久,两人被召进宫中,常为慈禧太后演出。他俩的精彩演出,竟逗得一向面孔严峻的“老佛爷”笑口大开,捧腹不止。一天,慈禧过生日,传下懿旨,召黄氏兄弟进宫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黄大笑得了感冒,声音沙哑,几乎发不出声来。他们知道,今天不比往常,若是误了场,就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急中生智,想法应付,黄二笑对哥哥说:“我藏在后面,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他们就按此法表演,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乐得慈禧太后和大臣们前仰后合。不过演到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兄弟俩跪地请罪,西太后不仅没有惩罚他们,还赏赐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黄yipinjuzi.com,反而更精彩呢!”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的不断探索,这种节目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并正式命名为“双簧”,也叫“双鳞”。“双簧”从“双黄”而来。后来,“双簧”词义有所发展,用来比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纵的阴谋活动。现常用来揭露或指责二人相互勾结,共达一个隐蔽目的的做法。例如毛泽东就有一篇揭露美、蒋勾结的著名文章——《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
【谚语俗语第64句】:鸡爪上钉马掌——不对蹄(题)
【谚语俗语第65句】:我的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发现我近段骄傲了,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孩子,凡事都要谦虚些。谦受益,满招损。你一定要牢记心间哟!”(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66句】:锥子沾香油——又尖(奸)又滑
【谚语俗语第67句】:我弄丢了马明的小刀,想赔他一枝铅笔,马明撅着嘴说:“芝麻不抵黄豆账,借了蜂蜜却还糖。你还是再给我找找吧!”(甘肃·西峰)
【谚语俗语第68句】:荣荣放学回家吃午饭,见妈妈做的又是不爱吃的面条,哭闹着不肯吃。奶奶劝道:“有饭莫嫌淡,有驴莫嫌慢。你就将就将就吧!”(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69句】:【金戒指】“金戒指”原来并非定情之物,锁定姻缘,一定终身。“金戒指”原为“经戒指”,意即妇女经期应该戒止性生活,因“经”、“金”谐音而改名。早在汉代,宫廷已经盛行戴金戒指了,开始时,只限皇后和嫔妃戴,每逢皇后或嫔妃月经来潮时戴用,示意在此期间,帝王不可与之同房。因为月经一词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讳的“秽语”,不能直接说出,而当她的手戴“经戒指”时,帝王见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来,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属相继效法,成为古代文明礼节与卫生的习惯,并逐渐风靡民间,演变为现在的金戒指,词义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谚语俗语第70句】:我放学后贪玩,天黑了才回家,挨了妈妈的一顿训。奶奶见我难过的样子,悄悄地哄我:“你妈呀,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她心疼着你呢!”(江西·兴国)
【谚语俗语第71句】:棋逢敌手难藏身。
【谚语俗语第72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谚)行军打仗,在军队尚未起动时,军用的粮草必须先筹运。指粮草是行军打仗的先决条件。 也作“大军未到,粮草先行”。
【谚语俗语第73句】:某地工商所由于风气不正,三天两头巧立名目收费。看着手中样样齐全的各种证件,经营者怨声四起:“咳!磨道里找驴蹄,找事就有事。”(河南·新密)
【谚语俗语第74句】:【解开闷葫芦】见“打破闷葫芦”。
【谚语俗语第75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好药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刺耳,但有利于行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苦药利病,苦口利用。
【谚语俗语第76句】:【寒从脚底来】(谚)脚底有涌泉穴与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气是通过脚底传入的。指要防寒必须从脚部的保暖做起。
【谚语俗语第77句】:【枪杆子朝里打】(惯)指打击、伤害自己人。
【谚语俗语第78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与周瑜联合用火攻曹操水 军,一切准备停当,就缺少东风吹火,诸葛亮便设坛台借东 风。事出《三国演义》。此句表示只缺少一个必要的关键条 件。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叫我看,你这事儿,现在 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谚语俗语第79句】:勒腰束胸坏习惯,影响健康不合算。
【谚语俗语第80句】:玉皇大帝吃稀饭——装穷
【谚语俗语第81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汤圆吃。煮第一遍没熟。正准备煮第二遍,婆婆看见了说:“回锅不熟一世生。别再煮了。”(广西·南宁)
【谚语俗语第82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谚)这地方不收留人,总会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处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处。 也作此处不留有留处。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处。 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
【谚语俗语第83句】:【推磨绕圈子】指不直截了当。成语:转弯抹角。柳青《种 谷记》:“他们顶你,驴推磨似地和你绕圈子,拉谈半天还停 留在原处。”
【谚语俗语第84句】:太平洋里洗脚——浩浩荡荡
【谚语俗语第85句】:【破包子——露了馅】(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馅儿,转喻暴露出了隐秘。
【谚语俗语第86句】:【孙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歇)孙猴子:《西游记》人物孙悟空的俗称。 也作孙悟空翻干个跟头——还在如来佛手掌心。 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谚语俗语第87句】:车临头,马挂角,将帅活不了。
【谚语俗语第88句】:【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龙灯】释义: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谓中秋日晴,元宵节就无雨雪,可以看灯了。例句:谚语不是说:“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龙灯。”看来,来年的元宵节就可以把龙灯看个够了!
【谚语俗语第89句】:【无巧不成话】(谚)话:话本,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指没有巧合的情节,就构不成说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说、剧本的编写,总离不开引人人胜的巧妙情节。 也作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戏。 无巧不成故事。
【谚语俗语第90句】:三伏天气,叫人捉摸不透,早上晴得好好的,中午就下起雨来。妈妈说:“六月天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她还说:“三伏天瓦不干,现在是一年雨水最多的季节。”(河南·延津)
【谚语俗语第91句】:苹果掉在箩筐里一落(乐)在其中
【谚语俗语第92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饮羽】(谚)饮羽:饮没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饮羽的箭。比喻人没有激励,就不会有昂扬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谚语俗语第93句】:【一锹就挖出个井来】释义:比喻轻易就做成了一件事。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励他说:“随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锹就挖出个井来,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谚语俗语第94句】:一次吃鱼,鱼刺差一点卡在喉咙里,我吓坏了,发誓不再吃鱼。妈妈笑了:“你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哪能因噎废食呢?”(广东·平远)
【谚语俗语第95句】:【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释义:比喻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例句:只是,正像人们常言说的那样: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谚语俗语第96句】:【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歇)点:本指点燃,转指指点。指稍一指点,情绪就高涨起来。也指人性情暴躁,容易发脾气。
【谚语俗语第97句】:【见缝儿就钻】钻,兼指钻营,想方设法占便宜。相关的: 找空子下蛆/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类似的:见缝儿就钻,不 知道背能不能过去。老舍《东西》:“永远劝人多挣钱,永远 教给人见缝子就钻。”
【谚语俗语第98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谚语俗语第99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