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网红民间俗语金句,看完深思了很久!

【谚语俗语第1句】:爸爸拉一袋麦子去磨面,袋子上面有个小窟窿,妈妈看见了,连忙拿针线去缝,还说:“粒米成箩,滴水成河,掉了多可惜!”(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2句】:这天,奶奶看到一群蚂蚁争先恐后地往树上爬,忙对我说:“蚂蚁上树,满天风雨;蚂蚁下山,必有干旱。婷婷,快把晾着的衣服收起来吧!”(河北·唐山)

【谚语俗语第3句】:【全国一盘棋】从全国全局着眼,合理运作。海外梁厚甫 《海客随笔》:“综上所述,今天的美国,爱国心已分开了许多 层次。换言之,美国已经不可能全国一条心,全国一盘棋。”

【谚语俗语第4句】:电视电话——耳闻目睹

【谚语俗语第5句】:小鬼拜见张天师——自投罗网

【谚语俗语第6句】:雄鹰的翅膀——练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7句】:藕断丝连——情意缠绵

【谚语俗语第8句】:【小心没大差】(谚)指做事小心谨慎,纵然出现失误,也不会有大的差错。 也作小心无大错。 小心不为过。

【谚语俗语第9句】:半夜里涨水——没人见

【谚语俗语第10句】:【两国交锋,各为其主】(谚)指双方争斗交战,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君。 也作两国相争,各为其主。 两国相争,各保其主。

【谚语俗语第11句】:关门起年号一自己称王称霸

【谚语俗语第12句】:公鸡打鸣——尽天职;嗓门高;天天如此

【谚语俗语第13句】:强盗拍照片——贼头贼脑

【谚语俗语第14句】:【吃在脸上,穿在身上】(谚)吃得好,就会红光满面;穿得好,就会精神焕发。指人的外表如何是吃穿好坏的结果。

【谚语俗语第15句】:【瓜子里出臭虫——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谚语俗语第16句】:【骑瞎马走黑道】(惯)比喻盲目行动,走错了路。

【谚语俗语第17句】:【 一肚子花花肠子】坏主意多。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巧姑这娘们儿,一肚子花花肠子。今天这事儿,硬是 让她给搅了!”

【谚语俗语第18句】:又娶媳妇又嫁女——双喜临门

【谚语俗语第19句】:黄连树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谚语俗语第20句】:【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顺利之时,要想到困难,做好准备。 类似的:饱带干粮热带衣/冷不冷带衣裳,饿不饿带干粮/冬 不可以废葛,夏不可以废裘。《北京日报》(1982,7,19):“晴 带雨伞,饱带干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之谈。”

【谚语俗语第21句】:【罐里养王八——越来越活】(歇)本指越来越有活力,转指活动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不像话。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22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惯)1指不顾一切。2指不问是非曲直。 也作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谚语俗语第23句】:【压轴戏】“压轴戏”是京剧用语。现在“压轴戏”用来比喻引入注目、有影响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好戏,其实并非如此。 …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卜二点多开锣,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期待的最受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为什么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叫“压轴”呢?这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的台柱子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打行的武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个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了)。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有这样的一句话:“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那时没有小汽车,达官贵人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的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戏。

【谚语俗语第24句】:【拉住黄牛当马骑】释义:比喻让能力小或条件差的承担繁重任务。例句:我们既要面对厂里的实际情况,更要看到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咱们要拉住黄牛当马骑。

【谚语俗语第25句】:儿子多次劝爹妈要孝敬爷爷,可他们就是不听。儿子气呼呼地说:“跟着啥人学啥人,比着葫芦还画不出瓢?当心将来你们是我的榜样。”这招儿还真灵,从此父母对老人百般地敬爱。(河南·郸城)

【谚语俗语第26句】:【官大不压乡邻】(谚)指官位再高,回到故乡也不宜在乡亲面前摆官的架子,要官的威风。 也作“官大倾述林,不压乡里”。

【谚语俗语第27句】:【三十晚上咽了气——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长久,即将死亡。

【谚语俗语第28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释义:空话说的次数多了没人相信。例句:“谚语有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嘴筒子过分圆滑通达,反倒要暴露出说话人的本相。”

【谚语俗语第29句】:爸爸在看电视,妈妈在洗衣服。我呢,又是扫地又是倒垃圾。忙完了,我对妈妈说:“妈妈,看我多好啊!”妈妈笑着说:“你呀,瞎娘抱着个秃娃娃,别人不夸自己夸。”(河北·邱县)

【谚语俗语第30句】:【好事全归花大姐,坏事全怪秃丫头】(谚)花大姐:富贵人家的小姐。秃丫头:侍候小姐的丑丫头。 好事情全都归在小姐的名下,坏事情全都扣在丫头头上。借指有功劳都是头头们的,有错误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总归花大姐,坏事总怨秃丫头”。

【谚语俗语第31句】:【强宾不压主】(谚)宾:客方。指客方的声望再大,势力再强,也不得压倒主方。用在交战中的同盟者之间的常语。

【谚语俗语第32句】:老鹰吃麻雀——连皮带骨一起吞;一点不留

【谚语俗语第33句】:【两个肩膀顶着个脑壳】见“肩膀端着一个脑袋”。

【谚语俗语第34句】:卖了儿子招女婿——颠倒着做

【谚语俗语第35句】:【驼背夹直,其人不活】(谚)驼背:后背隆起的人。如果硬要把驼背夹直,那这个人就没命了。指矫正事物的缺陷,要因事制宜,过激就会适得其反。

【谚语俗语第36句】:扁担戳鸡子儿——捣蛋

【谚语俗语第37句】:【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释义:比喻依仗势力,横行霸道。例句:贵他娘站在门口叫阵:“刘二卯!甭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你出来咱在大街上文案!”

【谚语俗语第38句】:【敲边鼓】(惯)1比喻从旁帮腔助势。2比喻有话不直说,拐弯抹角。 也作“打边鼓”。

【谚语俗语第39句】:【杀鸡给猴看】“杀鸡给猴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俗语,用来比喻惩罚一个人恐吓和警醒其他人。它源自一种说法,据说猴子怕见血,因此驯猴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使猴子驯服。也有说法称鸡是阳气很重的动物,所以鸡血对于猴子的震慑作用最强。这种说法归根到底恐怕还是猴子很有灵性,看到杀鸡就能反省自己的行为。驯猴人把猴子带到家,家畜之中杀鸡最为合算,杀匹马教驯猴子恐怕划不来。杀鸡给猴看,自然而然。 “杀鸡给猴看”的例子很多,最典型最著名的要算孙武了。明代通俗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王有些怀疑他的能力,就让他训练150名宫女,并挑选两名宠爱的妃子担任队长。这些女子只觉得操练很有趣,嬉皮笑脸,打闹成性。孙武三令五申不见效果,一怒之下下令将两名队长就地正法。即使吴王出面说情,他也不为所动。之后,其余宫女在震慑之下一举操练成功。”孙武这招也深得“杀鸡骇猴”的精髓,一举成名。

【谚语俗语第40句】:麻雀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

【谚语俗语第41句】:【水深见长人】(谚)长(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谚语俗语第42句】:【螳臂当车——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抵挡。指过高地估计自己,妄图抗拒强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谚语俗语第43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想要,达不到目的;没 想要,倒轻易地得到了。事与愿违,出乎所料。台湾李敖 《笑傲五十年》:“受苦受难的中国人,禁不住老天爷一再开 玩笑,最后喟然长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 荫。听其自然了,认命了。”

【谚语俗语第44句】:【半桩小,吃过老】(谚)半桩小:尚未到成年的小伙子。老:老子,父亲的俗称。指半桩小子正在猛长身体,食量很大。

【谚语俗语第45句】:【打了一辈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惯)指内行老手因一时的疏忽而招来失败或灾殃。 也作打了一辈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让雁鹐了。

【谚语俗语第46句】:【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谚)关系亲密的,用刀也割不断;关系疏远的,强连到一起也不坚牢。指人际关系是亲是疏不可强求。 也作“亲了割不断,假了续不上”。

【谚语俗语第47句】:【天涯何处无芳草】释义:天底下到处都有芳草。比喻到什么地方都一样生存。例句:其实我也是个傻瓜,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有钱有势,金屋何患无娇藏?何必那样死心眼呵?

【谚语俗语第48句】:中午放学回家,我问妈妈吃啥饭,妈妈说:“炖猪骨头。”我一听,不高兴地说:“猪骨头有啥好吃?”妈妈笑了说:“猪的骨头羊的髓,吃过死都不后悔。”(陕西·横山)

【谚语俗语第49句】:【 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谓人有忌讳,想隐瞒,掩盖。周 立波《暴风骤雨》:“白大嫂子说,‘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 不脱衣服,就有毛病。说着,她和刘桂兰二人亲自动手,抄 她下身。”

【谚语俗语第50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谚语俗语第51句】:一次我没吃早饭,中午吃饺子,我吃了一碗后还嚷着没吃饱。姥姥在一旁说话了:“一顿不刷锅,两顿同样多!”(河南·汤阴)

【谚语俗语第52句】:【卖盐的做雕銮匠——咸人儿】(歇)雕銮匠:为门窗雕花或雕刻图画的艺人。成:谐“闲”。指闲着不做事或无事可做的人。

【谚语俗语第53句】:【听见风,就是雨】有风可能有雨,也可能没雨。此句表示 结论下得过早,又指轻信、敏感。清代《红楼梦》:“也没见过 我们这位呆爷,听见风儿就是雨,往后怎么好?”

【谚语俗语第54句】:我和爸爸一起到地里看庄稼。看见红薯长得非常茂盛,就缠着爸爸非要吃红薯。爸爸说:“不行,不行,俗话说‘六月六红薯只有鸡蛋粗’,太小了,过一段时间再吃吧!”(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55句】:【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释义:宁愿饥寒而死,也不接受屈辱的施舍。例句:辣椒嫂恼了,一股怒气直冲脑门,嘴唇乱哆嗦。“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这个从小刚强的女人,从来没受过这样的侮辱,也没想到姐姐是这种人。

【谚语俗语第56句】:世界地图吞肚里——胸怀全球

【谚语俗语第57句】:【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谚语俗语第58句】:【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惯)比喻冒着生命危险做事情。也形容人勇敢,不怕牺牲。 也作脑袋拴在裤腰带。 脑袋挂在腰带上。 脑袋掖在腰里。

【谚语俗语第59句】:【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歇)汤里来:指豆腐是用大豆加水磨成豆浆后,再加入石膏或盐卤凝固而制成的。水里去:指豆腐翻倒在海水里。比喻何处来,还回到何处去。也形容四处劳苦奔波。

【谚语俗语第60句】:丝绸上绣腊梅——锦上添花

【谚语俗语第61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做事不能怕担干系。明代《西游记》: “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 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谚语俗语第62句】:穷汉妻,半张犁。

【谚语俗语第63句】:【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惯)指马上就要死了也不放过别人。也指自己倒霉了,也不让别人好过。 也作临死还要拉人垫背。 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谚语俗语第64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谚)象牙:大象的门牙。比喻庸人的嘴里不会说出高雅的词语。也比喻恶人嘴里没善言。 也作“狗口无象牙”。

【谚语俗语第65句】:【烂肉招苍蝇】比喻坏人互相勾结。类似的:苍蝇逐臭肉。 陈登科《风雷》:“说是美溶挪用国家银行贷款,给她父亲去 搞粮食投机。嗯,烂肉招苍蝇啊!”

【谚语俗语第66句】:【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惯)平时不在佛前烧香,急难之时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应付。 也作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腿。

【谚语俗语第67句】:【双肩抬一张嘴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谚语俗语第68句】:天气阴沉沉的,爸爸要去县城。我说:“爸爸,今天天气不好,你不要去了。”爸爸说:“不行!与人家约好的时间,就是下黑雪我也得去!”(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69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学习理工知识,掌握技术, 不怕失去工作。言外之意:学文科不如学理工科。王蒙《风 息浪止》:“她知道她身上有比数学更要紧的东西。学好数 理化,到哪儿都不怕?她不迷信这个。”

【谚语俗语第70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释义:“睛”与“情”谐音。比喻彼此终究有情意。这是刘禹锡《竹枝词》名句。例句:依我分析:你们这段儿难忘的八月十五,难忘的七十二天,可以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吧?

【谚语俗语第71句】:妈妈教育我要尊敬老师,说:“给人金,给人银,不如教给人学问。所以你要尊敬老师啊!”(安徽·肥西)

【谚语俗语第72句】: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滥竽充数

【谚语俗语第73句】:野山雀头包饺子一尽耍嘴皮子

【谚语俗语第74句】:疮口上贴膏药——揭不得

【谚语俗语第75句】:有个同学各方面都很好,就是那个嘴太厉害,与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吵过了。她妈妈数落她:“你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全吃你嘴上的亏了。”(河南·安阳)

【谚语俗语第76句】:【身正影不斜】(谚)身子端正,身影就不会歪斜。指人的行为正大光明,就不怕别人飞短流长,说三道四。 也作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子立得正,不怕影子斜。

【谚语俗语第77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谚语俗语第78句】:【亲兄弟,明算账】(谚)指即使是同胞兄弟,互相之间也要算清账目。也泛指关系再亲密的人之间,在钱财上也必须有透明度。 也作亲兄弟,勤算账。 亲姐妹,明算账。

【谚语俗语第79句】:酱油店里打架——争风吃醋

【谚语俗语第80句】:【买马钱少,买鞍钱多】做事轻重倒置。电视剧:“柜子才八 块钱,给他多少车钱?不成我买马钱少,买鞍钱多?”

【谚语俗语第81句】:【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谚)指希望中的多数,不如实际据有的少数。 也作“树上十鸟,不如手握一只”。

【谚语俗语第82句】:【俩肩膀扛着个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谚语俗语第83句】:【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谚语俗语第84句】:【蔫人出豹子】蔫人,指性情温和,老实巴交的人。这样的 人有时也会大发脾气,或有惊人之举。韩志君等《古船·女 人和网》:“蔫人,出豹子啊!小豆倌儿这家伙,你可千万不 能小瞧!”

【谚语俗语第85句】:【赌钱场上无父子】(谚)指一上赌场,就只认输赢不认人,往往连父子关系也不顾及了。 也作赌场无父子。 赌博场上无弟兄。无弟兄:指连亲兄弟也不认。

【谚语俗语第86句】:【 喝凉水塞牙缝】谓倒霉透顶。或说:吃豆腐塞牙缝。徐 光耀《平原烈火》:“唉,人穷了喝水也塞牙,恰好赶上糟不死 聘妹子,正搜寻嫁妆料子哩,准是看上了他的布鲜亮,一下 子连包袱背上了岗楼。”

【谚语俗语第87句】:【捋虎须】(惯)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或有权势的人。 也作捋老虎须。 撩虎须。

【谚语俗语第88句】:磨道驴子断了套——空转一圈

【谚语俗语第89句】:【唱高调】(惯)比喻说不切实际、实现不了或根本不打箅去实践的漂亮话。

【谚语俗语第90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谚语俗语第91句】:荆轲献地图——暗藏杀机

【谚语俗语第92句】:【红蓝铅笔两头挨削】释义:比喻两头不讨好,两头受指责。例句:动不动就把黑锅一家伙捆在我的头上,我成了你的替死鬼,红蓝铅笔两头挨削,风箱里的老鼠前后受气。

【谚语俗语第93句】:草帽破了顶——露头

【谚语俗语第94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释义: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尽做坏事。例句:“你们朝廷无道,奸贪横行,一个个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无路。”

【谚语俗语第95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头不砸不裂缝】(谚)指豆子要压榨才能出油,石头要猛砸才能开裂。比喻对罪犯不施加压力,就很难使他交代罪行,老实认罪。

【谚语俗语第96句】:拿着兔子当牦牛使——乱套

【谚语俗语第97句】:【抱着扁担进门——直出直入】(歇)本指直着进出,转以形容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谚语俗语第98句】:【 良心长在胳肢窝里】良心不正,行事不端。从维熙《泥 泞》:“当然,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把良心夹在胳肢窝里,在历 史风暴中顺风扬沙的投机商。”

【谚语俗语第99句】:【躺在席子上吹死猪——长吁短叹】(歇)指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 形容人因遭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灰心丧气的样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48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