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经典俗语经典歇后语,精致有个性!
【歇后语第1句】:妈妈责备爸爸说:“你啊,怎么能把钱借给外村人呢,难道不怕被骗了?”爸爸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反正是豆芽炒虾米——各有各的弯子。”(江苏·灌云)
【歇后语第2句】:表哥每个月领到工资后,往往过不了半个月就口袋底朝天。姨妈对他说:“大吃大喝眼前香,细水长流幸福长。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千万不可铺张浪费。”(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3句】:崔莺莺患病——心病还得心药医
【歇后语第4句】:【搞鬼把戏】(惯)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 也作“搞鬼名堂”。
【歇后语第5句】: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歇后语第6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释义:比喻人不实在,作风虚浮。例句:真是妇道人家短见。根子不正,还能长出好苗来呀?我就不待见这个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
【歇后语第7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释义:好药吃起来虽苦,但对治病有好处;忠诚的劝告听起来虽不愉快,但对行动确有好处。例句:“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歇后语第8句】:【莫瞒天地莫瞒人,莫作瞒心与祸邻】(谚)做人不要欺瞒天地,欺瞒众人,更不要欺瞒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灾惹祸。 也作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人祸不侵。 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时祸不侵。
【歇后语第9句】:晚上,只要外面有什么动静,爸爸就会马上开门去查看。一天深夜,我被爸爸的开门声惊醒了,第二天我向爸爸说:“你一有声音就出去看,这院里住着这么多人,难道有人敢来偷东西不成?”妈妈在一旁听见了,抢着说:“狗都有个睡觉时。”(贵州·印江)
【歇后语第10句】:【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旧称政权机关。大门 两侧的墙,呈八字形。谓衙门没有公理,只要钱。或说:天 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沈从文《长河》:“古话说: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花钱你来有什么事。”
【歇后语第11句】:野狗跑进狼窝里——没好事
【歇后语第12句】:【横挑鼻子竖挑眼】(惯)形容很不满意,百般挑剔。 也作“横挑眼,直挑眼”。
【歇后语第13句】:《西厢记》做枕头——痴人说梦
【歇后语第14句】:新婚之夜开窗户——喜出望外
【歇后语第15句】:【好搁不如好散】(谚)搁: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气气共事,不如分离时能保持不伤和气。指在一起和气共事容易,分离时能保持和气很难。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歇后语第16句】:水池里长草——荒塘(唐)
【歇后语第17句】:【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终日忙碌。《文汇报》( 1987,5,29): “我们现在有不少厂长、经理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 样一来,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歇后语第18句】:【拜天地】在民间的结婚典礼上,一对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那么,拜天地是怎么回事呢?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个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又让女娲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愁容云消雾散。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两人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习俗遂成,“拜天地”一词也随之出现了。现在稍有不同,媒人不拜了,换成了夫妻对拜。
【歇后语第19句】:爸爸这几天早晨总是很早起来读书,我问爸爸为什么起那么早,爸爸说:“这叫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大脑!”(安徽·安庆)
【歇后语第20句】: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歇后语第21句】:【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程咬金是《说唐》中的人物,小说 写他是一位福将,虽然武艺不高,但经常得胜。谓事情受到 阻碍,遇到横加干涉的人。海外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 榈》:“可要当心呀!以讲学为名,以寻侣为实的人大有人 在,可要当心半路杀出程咬金来!”
【歇后语第22句】:乌鸦扮孔雀——不伦不类
【歇后语第23句】:【不蒸包子蒸(争)口气】(惯)蒸口气:谐“争口气”。争气:要强,
【歇后语第24句】:【用一只眼睛调线】过去,耍手艺的人一见面就会问对方是哪道线上的。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张大,是石匠,使“红线”,被称为“红线上的”;二徒弟叫陈齐,是木匠,是使“黑线”的,被称为“黑线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线”的,又被称为“白线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用单眼调线找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鲁班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周游天下,到处打工。一天,他们来到赵州城南的汶水河边,看见这里河面宽、水流急,用船运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为了解决人们的渡河困难,师徒四人就动手修起了石桥。一夜之间,一架拱形的长桥横跨两岸,百姓无不称快。这就是有名的赵州桥(实际该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这事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想试试石桥是否坚固,就约上仙人柴荣(周世宗)来到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驴,驴背上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上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偌大的石桥就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坍塌。鲁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双手将桥身托住。但张果老和柴荣在桥上震得尘土飞扬,一下子迷了鲁班一只眼。从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调线时,总是闭着一只眼。
【歇后语第25句】:我家的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横七竖八放了一地。妈妈看见了说:“咱家的鞋子开会了。”(山东·菏泽)
【歇后语第26句】:【无可无不可】(惯)1指没有什么绝对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以。2指对事情没有主见或拿不定主意。3指不固执己见,怎么都行。 4形容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也作“无可不可”。
【歇后语第27句】:【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谚)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时除灾祭祀仪式。秦医:秦越人,古神医。弹:针灸。巫咸虽然善于祈祷,却不能自我免祸;秦医虽然善于治病,却不能自我治疗。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须有别人的扶持。
【歇后语第28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则吃荤,需要油水。指敲诈,动武 等。清代《官场现形记》:“再加派去的委员亦并不是吃素 的,万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了。”
【歇后语第29句】:包米面做元宵——捏不到一块儿
【歇后语第30句】:【海水知深浅,人心难思量】人心难以捉摸。明代《金瓶 梅》:“莫不孟三姐也腊月里萝卜动个心,忽刺八要往前进嫁 人?正是世间海水知深浅,人心难忖量。”
【歇后语第31句】:八吊钱算命——难摸那一吊(调)
【歇后语第32句】:铁丝做门闩——经不起推敲
【歇后语第33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谚)比喻凡是对立的双方,不是这一方占上风,就是那一方占上风,总有个高低胜负之分。
【歇后语第34句】:【一虎难敌群狼】见“独虎架不住群狼”。
【歇后语第35句】:【开小差】(惯)原指军人擅自离开部队。比喻思想不集中或未经同意擅离岗位。
【歇后语第36句】:【防人之心不可无】(谚)防范别人伤害自己的心不可没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总要经常保持。 也作防贼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歇后语第37句】:【无风不起浪】(谚)水面上无风就不会翻起浪。比喻事情的发生总有它的根由,有了前因才会有后果。 也作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 无风不起浪,无缝不生蛆。
【歇后语第38句】:【糠箩里跳到米箩里】(惯)箩:盛粮食的器具。比喻生活环境一下由坏变好了。
【歇后语第39句】:玻璃上跑车——没辙
【歇后语第40句】:【美食不如美器】(谚)宴请宾客,美味的食物,不如美观雅致的器皿。指餐具美观十分重要。
【歇后语第41句】:【水是土地的血液】释义:没有水,土地就不能长庄稼。例句:沙比尔望着这有水便可以变成良田的荒地,心里可不是滋味。“水是土地的血液”,“土地离不开水,好汉离不得群。”
【歇后语第42句】:【剪不断,理还乱】(惯)既难以割舍,又梳理不顺。形容人的心理活动或感情很复杂。也形容头绪太多,难以理清。
【歇后语第43句】:【刀子尖上赌气】(惯)赌气:因不满或受指责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赌气。
【歇后语第44句】:【一跤跌入青云里】(惯)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运。
【歇后语第45句】:【放冷箭】释义:比喻乘人不备,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
【歇后语第46句】:【湖区出好谷,山区出好屋】(谚)湖区浇灌方便,稻谷就长得好;山区木材丰富,房屋就盖得好。指哪方面的资源厚实,哪方面就得天独厚。
【歇后语第47句】:擀面棍当笛子吹——没眼儿
【歇后语第48句】:【吃寡醋】(惯)比喻在男女之事上没来由地嫉妒。 也作吃干醋。 喝干醋。
【歇后语第49句】:鬼门关止步——出生入死
【歇后语第50句】:头顶磨盘——不知轻重
【歇后语第51句】:【春风得意马蹄疾】释义:这是孟郊《登科后》诗句。原形容封建时代文人科举及第的欢快心情。现用来形容人心情愉快,动作敏捷。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王一民迈着轻快的脚步,顺着霁虹桥往道里走去。
【歇后语第52句】:【能书不择笔】(谚)书:书法。指书法高手不在乎毛笔的优劣,凭的是他写字的功力。
【歇后语第53句】:【一推三不转】(惯)形容人心眼儿实,头脑不灵活。
【歇后语第54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是全班第一名,回家后,我得意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见我如此骄傲,语重心长地说:“碟子外面有盆,盆外面有缸,别太得意了!”(安徽·繁昌)
【歇后语第55句】:钻塔顶上点灯——高明
【歇后语第56句】:【打蛇不死反为仇】释义:比喻制伏不了对方,反而成了仇敌。例句:何朗沉吟着说:“打蛇不死反为仇!”石亮问:“你是怕不成功么?”
【歇后语第57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释义:无房无地,形容非常贫穷。例句:仅剩的三间茅草屋也被黄老拐夺去抵了债,他们爷孙俩已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了。
【歇后语第58句】:【报喜不报忧】(惯)只报告喜庆的消息,不报告坏消息。指隐瞒真实情况。
【歇后语第59句】:【拼死吃河豚】河豚味美,但有毒,必须烹调得法。此句比 喻冒险。成语:饮鸩止渴。香港唐人《金陵春梦》:“明知俯 仰由人,但也只好捏着鼻子拼死吃河豚。”
【歇后语第60句】:【不施万丈深潭计,怎得鳌鱼上钓钩】(谚)鳌:海里的大龟。指不施展奇特的计谋,就不能钓来大海底层的鳌鱼。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歇后语第61句】:【刚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规格齐全成套,转以形容人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歇后语第62句】:隔壁的婆媳俩经常争吵,奶奶劝她们:“一争两丑,一让两有。什么事不能好说好商量的,为啥非要撕破脸皮不可呢?”(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63句】: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歇后语第64句】:【打倒不如就倒】(谚)指与其被人打倒,还不如自己顺势倒下。借指凡事要顺应形势,灵活通变,不必自讨苦吃。
【歇后语第65句】:【肉中刺,眼中钉】比喻被仇视被憎恶的人。语序亦可换 置。成语:心腹之患。浩然《艳阳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着,想圆就圆,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啊?”
【歇后语第66句】:【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谚)办筵席,红萝卜是可有可无的一味菜蔬。比喻离开某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事情照样办得好。
【歇后语第67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歇后语第68句】:小红家里很穷,今年又连遭不幸。前不久学骑车时摔折了右腿,近两天又得了骨髓炎,乡亲们非常同情地说:“这风咋光往没袄人身上刮呢?”(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69句】:【嘴上天官赐福,肚子里男盗女娼】(惯)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于人。指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思想行为却卑鄙无耻。
【歇后语第70句】:【冬至未来莫道寒】释义:冬至未到不要说天冷。指严寒在冬至以后。例句:冬至未来莫道寒.这东北的大冷天,还在后头呢!
【歇后语第71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面孔,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别人不同的相貌一样。 也作“干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歇后语第72句】:【哪座庙没有屈死的鬼】释义:比喻到处都有含冤而死的人。例句:“赶上了这个天狗吃日头的年月,小人得势,奸臣当道,哪座庙没有屈死的鬼?包龙图进了牛棚,你到哪个衙门递状纸?”
【歇后语第73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歇后语第74句】:【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歇)美人灯儿:旧时有钱人家小姐等用的灯笼,外观小巧精致。本指美人灯禁不住风吹,转以形容身体弱不禁风。
【歇后语第75句】:【三齿钩挠痒——硬手】(歇)硬:本指坚硬,转指过硬、强硬。手:本指形状像手的物品,转指人(多指有某种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过硬本领的人。也指态度或手段强硬的人。
【歇后语第76句】:手电筒没泡儿——有眼无珠
【歇后语第77句】:考试的时候,同桌问我:“这道题怎么做?”我说:“你自己想想吧!”下课后,同桌自言自语道:“唉,平时不用功,考试问老兄,老兄不答应,气得直哼哼。”听到这话,我们几个同学都笑得前俯后仰。(河南·镇平)
【歇后语第78句】:【 闭门不问天下事】不过问社会上的大事。类似的:两耳 不闻窗外事。梁斌《红旗谱》:“干脆,闭门不问天下事,心里 倒也干净。”
【歇后语第79句】:【 水流千里归大海】比喻汇聚,会合。类似的:千条小溪流 成河。成语:百川归海。刘云若《小扬州志》:“今天可破镜 重圆了,从此水流千遭归大海,可喜可贺。”
【歇后语第80句】:【毛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第一宝。相传,蒙恬是毛笔的始祖。《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史书言之凿凿,称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现了毛笔。从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这些实物都比蒙恬早。可见,史书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歇后语第81句】:【解开闷葫芦】见“打破闷葫芦”。
【歇后语第82句】:【冰炭不同炉】释义:两者不能共处。例句:她自从和武大郎配为夫妻,当然是冰炭不同炉:一个是绝色的美人,一个是满脸的麻子,而年龄又不相当,心里怨恨极了。
【歇后语第83句】:【钱为人之胆】见“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
【歇后语第84句】:【 骂人不带脏字说话伤人。】浩然《艳阳天》:“你这老太 太,骂人不带脏字儿,沟北边的人爱小便宜,沟南边的人光 爱大便宜是不是?”
【歇后语第85句】:【未看老婆,先看阿舅】(谚)老婆:妻的俗称。阿舅:妻的兄或弟。指要想知道未婚妻的人品相貌如何,先看看阿舅就叮以推知。
【歇后语第86句】:【经验大似学问】实际经验,跟书上的理论一样,都很重 要。李准《黄河东流去》:“这还值得写书?不过人家常说 经验大似学问’,孔夫子会作书,未必会抓黄鳝。”
【歇后语第87句】:【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释义:宁愿饥寒而死,也不接受屈辱的施舍。例句:辣椒嫂恼了,一股怒气直冲脑门,嘴唇乱哆嗦。“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这个从小刚强的女人,从来没受过这样的侮辱,也没想到姐姐是这种人。
【歇后语第88句】:【文臣安社稷,武将定干戈】(谚)社稷:代指国家。干戈:古时兵器,代指战乱。指文官的责任是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责任是平定战乱,使社会稳定。 也作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持刀定太平。 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
【歇后语第89句】: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整天大鱼大肉,还真吃得让人发腻。这不,奶奶采来榆钱儿,给我们蒸榆钱吃。我说:“奶奶,真好吃。”奶奶说:“二月清明榆不老,到了三月老了榆。想吃,我明天再蒸。”(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90句】:【矮子群里拨不出将军】(谚)指从平庸或素质低劣的群体中难以选出优秀的人才。
【歇后语第91句】:【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谚)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据说能根据不同情况变大变小;而只能大不能小的,则是俗虫。比喻能屈能伸的是英雄,只能大不能小的是庸才。 也作能大能小是条龙。 能大能小是条龙,能上能下是英雄。
【歇后语第92句】:【一槌敲响了闷鼓】(惯)比喻一句话使人顿时明白。
【歇后语第93句】:八哥啄柿子,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
【歇后语第94句】:【一跳三丈高】形容发怒。成语:暴跳如雷。池莉《来来往 往》:“康伟业的几个副经理一听这话,气得一跳三丈高。” 无明火三丈高形容突然大怒。《艾芜短篇小说选》:“不 要提了!提起就叫我无明火高三丈!”
【歇后语第95句】:【家穷有口锅,人穷不离窝】(谚)家里穷到只有一口做饭的锅,也还是不肯离开自己的家。指人总是留恋故土,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肯远走他乡。
【歇后语第96句】:【苗怕虫咬,儿怕娘娇】(谚)指禾苗怕的是害虫咬,咬过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长;孩子怕的是娘亲溺爱娇惯,娇宠的孩子没出息,成不得人。
【歇后语第97句】:【砍倒大树有柴烧】(谚)比喻朝着大的经济目标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歇后语第98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歇)冠:鸡冠,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总还是个官。
【歇后语第99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来上任时,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见,自言学识可与三公比。后来,人们对妄自尊大或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维别人叫做“给人戴高帽”。清代俞樾写过一段笑话: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嘱咐说:“外地的官不好当,要处处当心啊!”此人说:“不怕,我已备了百顶高帽,逢人赠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意见不合而闹矛盾吧?” 老师生气地说:“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这种庸俗手段?”此人赶忙进言道:“天下如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屈指有几?”老师听后,点头赞同道:“你的话,确也不无道理。你还是有些见识。”此人告别出门,叹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