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女生一看就喜欢!
【谚语俗语第1句】:【人有见面之情】(谚)人和人见了面,往往会有化解怨恨、加深友谊的情分。指亲自当面央人,要比转托别人说情效果好。
【谚语俗语第2句】:【绱鞋不使锥子——针好】(歇)绱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一般要用锥子。针:谐“真”。指非常好或确实好。
【谚语俗语第3句】:【纺丝吊面——布里儿】(歇)吊面:用丝绸做衣裳的面。布里:用棉布做衣裳的里,谐“不理”。指不予理睬。
【谚语俗语第4句】:【今天种瓜,明天点豆】谓做事无计划,精力不集中。或说: 今日种豆,明日种瓜。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好高务远,朝 三暮四,今天种豆,明天种瓜,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谚语俗语第5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谚)天晴时上路,也得带上防雨的伞;吃饱后出门,也得带上充饥的粮。指凡事都要有备,才能无患。
【谚语俗语第6句】:【狼有狼道,蛇有蛇踪】释义:各种野兽出没都有自己的道路。例句:打猎要认路: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狼走岭脊,狐走山腰,獾走沟底。
【谚语俗语第7句】:三年不漱口——张臭嘴
【谚语俗语第8句】:大炮打群狼——哄(轰)而散
【谚语俗语第9句】:【哪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释义:都是自己的儿女,都一样心疼。例句:“哪一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当老人的自然用不着偏谁为谁!”
【谚语俗语第10句】: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谚语俗语第11句】:【官盐成了私盐】正当的事情不明不白,无法辩解。清代 《红楼梦》:“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 官盐反成了私盐了。”
【谚语俗语第12句】:苻坚逃到八公山——草木皆兵
【谚语俗语第13句】:【连阴百日,也有天晴;冬长三月,早晚打春】释义:比喻好日子总会到来。例句:“你不能死,你得活着。连阴百日,也有天睛;冬长三月,早晚打春。我就不信这种闷死人的日子没有尽头!”
【谚语俗语第14句】:【媒妁之言】现在,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是还有很多人要经过别人介绍,特别是信息时代又出现了很多宅男宅女,痴迷网络生活,缺少人际交流,所以,媒妁之言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媒妁之言不再是媒婆的专利,也有同事或亲朋,或者婚介机构。婚姻需要媒妁之言,源自《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意思就是若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七都会轻视她(他),认为是不遵守礼教。在那种礼教下,使得女性受尽委屈,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子才从旧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谚语俗语第15句】:【疏秧大肉,疏禾大谷】(谚)疏:稀疏。秧苗稀了,能使稻米丰满;禾苗稀了,能使谷穗硕大。指种庄稼,禾苗宜稀不宜稠,稀田的产量胜过稠田。
【谚语俗语第16句】:【孝重千斤,日减一斤】(谚)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减少一斤,三年千日,渐渐就会消失,没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谚语俗语第17句】:挖了眼睛的判官——瞎鬼
【谚语俗语第18句】:【未看老婆,先看阿舅】(谚)老婆:妻的俗称。阿舅:妻的兄或弟。指要想知道未婚妻的人品相貌如何,先看看阿舅就叮以推知。
【谚语俗语第19句】:【安下香饵钓鳌鱼】香饵,引诱的食物。鳌鱼,大鱼。谓设 计引诱,使之就范。明代《水浒》:“英雄不会读诗书,且就梁 山泊里居。准备窝弓收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谚语俗语第20句】:【吃闭门羹】(惯)比喻前去拜访却被人拒之门外。
【谚语俗语第21句】:【乱放炮】(惯)比喻不加思考地乱说。
【谚语俗语第22句】:强扭的瓜儿——不甜
【谚语俗语第23句】:【三斤半鸭子,二斤半嘴】嘴显得突出,指会耍嘴皮子。类 似的:三寸鸟,七尺嘴。成语:强词夺理。《连心锁》:“我说 你小朴是三斤半鸭子二厅半嘴!别瞧不起我老头子,我吃 的盐也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也比你走的路长,看我的!”
【谚语俗语第24句】:【店家不打隔夜钱,船家不赊过河钱】(谚)店家:旅店店主。船家:驾船摆渡的船主。指住店的要先交店钱,坐船的要先交船钱;店家和船家不赊账。
【谚语俗语第25句】:【远水不救近火】(谚)远处的水再多,也救不灭眼下的火灾。比喻缓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当前的困境。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火”。
【谚语俗语第26句】:我本来吃饱了,可看到盘子里还有点儿鱼,又要吃。爸爸故意逗我说:“多吃一口,不如喂狗。”(河北·张家口)
【谚语俗语第27句】:【天塌砸大家】困难由大家承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茅 盾《秋收》:“都是你出的主意!现在落得一场空!有什么法 子?跟他们一伙儿去罢!天塌压大家!”
【谚语俗语第28句】:【求爷爷,告奶奶】爷爷奶奶难伺候。谓尽了最大的努力 求人家帮忙。相关的:求哥哥拜姐姐。王朔《青春无悔》: “昨天我好不容易搞了辆车,求爷爷告奶奶请了几个人去给 你搬家,你可好,连个招呼也不打。”
【谚语俗语第29句】:【骑驴的不知赶脚苦】谓体会不到别人的困难。类似的:坐 轿的不知抬轿苦。浩然《山水情》:“他一直在倒霉!你是骑 驴的不知道赶脚的苦。”
【谚语俗语第30句】:【外公死儿——没有舅了】(歇)舅:谐“救”。指不可挽救或无可救药。
【谚语俗语第31句】:【事到万难须放胆】(谚)万难:极度的艰难窘困。指事情到了万般无奈时,就要放大胆量去做,不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谚语俗语第32句】:【凤不离窠,龙不离窝】释义:窠:鸟的窝。比喻君王不宜离开京城,离开皇宫。例句:寇准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详察。切勿轻举。谚云:“凤不离窠,龙不离窝。”今陛下离廊庙而履疆场险地,岂不危乎!
【谚语俗语第33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编不成箩。
【谚语俗语第34句】:【抱一颗猪头,还找不到庙门】释义:比喻好人不担心没有人要,或有东西不担心送不出去。例句:有一场好雨马上种谷,我看你快找旁的哪组少人的参加吧,我不信抱一颗猪头,还找不到庙门,你父子好手把呀。
【谚语俗语第35句】:【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谚语俗语第36句】:【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释义:比喻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例句:只是,正像人们常言说的那样: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谚语俗语第37句】:【横插一杠子】见“插杠子”。
【谚语俗语第38句】:【各人头上一片瓦】释义: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例句:“他们乡里干都会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气,‘各人头上一片瓦’,过日子的事情也用得着他们管?”
【谚语俗语第39句】:我在江水翻花的地方下了鱼钩,以为很快就会钓着大鱼,可是等了老半天,连个鱼影也没见。这时,一位老大爷路过,说:“小伙子,水翻花,没鱼虾。还是换个地方吧!”(湖北·丹江口)
【谚语俗语第40句】:【树挪死,人挪活】见“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
【谚语俗语第41句】:木头戳心窝——不流血也痛
【谚语俗语第42句】:【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歇)形容非常容易或很有把握。多指捉拿人。 也作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瓮里抓鳖——手到擒来。
【谚语俗语第43句】:【画鬼容易画人难】原指作画,泛指艺术作品要真实反映 情况不容易。或说:画鬼魅易,画狗马难。清代《闲情偶 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 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 摘。”
【谚语俗语第44句】:【轻不得,重不得】(惯)轻了没用,重了不行。形容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行,令人为难。
【谚语俗语第45句】:—吊钱放在门槛上一—里外半吊子(外行)
【谚语俗语第46句】:【云里的日头最毒,晚娘的拳头最狠】见“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谚语俗语第47句】:【太阳打西边出来】谓不可能发生,或指反常、罕见。台湾 白先勇《孽子》:“这倒是新闻!太阳该从西边出来了。”
【谚语俗语第48句】:华佗治病——妙手回春
【谚语俗语第49句】:【豹死留皮,雁过留声】释义:人应该留下好名声或留下姓名。例句:俗话说,豹死留皮,雁过留声,人一辈子,能像鲁班爷那样,在世上留下几座悬空寺、赵州桥,为后代景仰,被同行推崇,也算没白到人世上走一遭。
【谚语俗语第50句】:船到码头车到站——停止不前
【谚语俗语第51句】:【黑老鸹报喜——不是好消息】(歇)黑老鸹:方言,乌鸦。旧俗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指不是好的兆头。 ‘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j猫】见“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谚语俗语第52句】:我弟弟和小光吵起架来。我刚劝了一句,就听小光冲着我吼道:“鱼向鱼,虾向虾,鸡婆婆不向扁嘴鸭。你别帮他来对付我!”(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53句】:【 一回生,二回熟】开始生疏,以后会逐渐熟悉。回,也说: 次。老舍《四世同堂》:“以后我就晓得怎么留神,怎么见机 而作了!一次生,二次熟!”
【谚语俗语第54句】:【当着矮人,别说短话】释义:比喻当面不说人家的短处或人家忌讳的话。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不犯着牵三挂四的。俗话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姑奶奶骂我,我不敢还言;这二位姑娘并没惹着你,小老婆长小老婆短,人家的脸上怎么过得去?
【谚语俗语第55句】:弟弟的成绩刚刚好了一些,便有些骄傲,妈妈生气地说:“你太骄傲了,得了些颜色,就开起染房来了。比起人家第一名,你还差得远呢!”(安徽·阜南)
【谚语俗语第56句】:【看着星星想月亮】(惯)讥讽人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57句】:只差几天就要升级考试了,我这才慌了手脚,早晨学,中午学,晚上很晚了还在学。奶奶说:“孩子,一锹挖不出一眼井,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干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工夫下在平常才行。”(河北·鹿泉)
【谚语俗语第58句】:【老子英雄儿好汉】父子两代都是英雄。又指父亲是英 雄,儿子必然是好汉。表示血统高贵,或职业相承。梁斌 《红旗谱》:“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你和你们老人家精神 头儿一模一样。”
【谚语俗语第59句】:【骆驼下骡子——怪种】(歇)下:动物生产。本指怪异的变种,转指不肖的子孙。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60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谚)没有农业,社会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人民的经济生活就不活跃。指社会上离开哪个行业都不行。
【谚语俗语第61句】:扁担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两头担心
【谚语俗语第62句】: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
【谚语俗语第63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谚)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工夫;培养人才,需要百年时间。指人才的培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作“十年树材,百年树人”。
【谚语俗语第64句】:我有一双白嫩嫩的小手,姥姥却说我长了一双拙手,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姥姥打趣说:“你的指头是荷包指,俗话说‘尖指能,圆指巧,荷包指头拙到老’。”我才不信呢?(河北·任丘)
【谚语俗语第65句】:吃海水长大的——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66句】:我常常羡慕有的同学,在父母面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妈妈却说:“这有什么好?惯子不会孝,肥田收瘪稻。”(安徽·定远)
【谚语俗语第67句】:【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释义:比喻行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例句:巴满贡追上几步,又气又笑地拦住她:“你把话说明白呀!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赫哲人办事都在明处。”
【谚语俗语第68句】:【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战场上就 会少受损失。电视新闻:“他决定在到中国之前,在此进行 训练。他常引用中国的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谚语俗语第69句】:草丛里的眼镜蛇——歹毒
【谚语俗语第70句】:【地是大家种,路是众人走】(谚)土地,是大家种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权利行走。
【谚语俗语第71句】:【到乡随乡,骑马随鞍】(谚)指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就要随顺着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人情,这跟骑马必须贴着马鞍是一个道理。 也作“骑马随鞍,入乡随乡”。
【谚语俗语第72句】:【中国】中国的英译名是China,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china-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秦”拼写成chin,chin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China”。还有,把瓷器翻译为China,则是在China-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八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器王国”,但中国China得名与瓷器无关。
【谚语俗语第73句】:【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谚)要想改变贫穷现状,发财致富,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 指迅速致富的途径是经商。
【谚语俗语第74句】:【卖螃蟹的搭戏台——架子大】见“搭起戏台卖螃蟹——买卖不大,架子倒不小”。
【谚语俗语第75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谚语俗语第76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谚语俗语第77句】:【把嘴磨破了】见“磨破嘴皮子”。
【谚语俗语第78句】:南天门搭戏台——唱高调
【谚语俗语第79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坚牢】(歇)形容对方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根本无法动摇。 也作蜻蜒撼石柱——动也不动。 蜻蜒摇石柱——休想动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动分毫。
【谚语俗语第80句】:妈妈要吃萝卜,我也嚷着要吃。爸爸笑着说:“你真是人家拉屎,你屁股眼儿痛。”(河北·唐山)
【谚语俗语第81句】:【认理不认人】(惯)指办事公正,不讲私情。
【谚语俗语第82句】:李大叔在装菜,他的小孙子也来帮忙。李大叔高兴地说:“长短是根棍,大小是个人,添个蛤蟆四两力。我这小孙子也能帮我了!”(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83句】:【投错胎,走错行】选错了职业。台湾李敖《世论新语》: “对记者说,他干党务工作,是投错胎,走错行。”
【谚语俗语第84句】:【大人不记小人过】释义:地位高或年长者不跟地位低或年幼者计较。例句:“郭司令,大人不记小人过,我当时,也不晓得,怎么会把那只青铜双耳壶,朝依掷过去。”
【谚语俗语第85句】:【吃纣王俸禄,不说纣王无道】释义:纣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从主子那里得到好处,不说主子的坏话。例句:“启翁,百姓倘能安居乐业,断然不会造反。许多人只是因为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将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诛,而谁逼百姓造反倒不问了。”
【谚语俗语第86句】:【三眼铳打兔子——没准】(歇)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火器,用于出殡时放礼炮。本指射击没有准确性,转指说话、办事没有目标,没个准头。 也作“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
【谚语俗语第87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指来到适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谚语俗语第88句】:蜀道上青天——难上难
【谚语俗语第89句】:【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谚)舞台上一分钟的精湛表演,是台下长期苦练基本功的结果。指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炼,就不会有成功的表演。也泛指本领是从艰苦训练中得来的。 也作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台下苦练十年功,台上表演三分钟。
【谚语俗语第90句】:【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宁死不低头。类似的:宁愿站 着死,决不跪着生。成语:宁死不屈。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男子汉大丈夫,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儿行!你打 不起精神来,会让乡亲们笑话!”
【谚语俗语第91句】:银幕上刮黄风——迷不住观众的眼睛
【谚语俗语第92句】:【没到西天,碰上如来佛了】(惯)西天:我国古代佛教徒称印度。如来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谚语俗语第93句】:火车上放电影——走着瞧
【谚语俗语第94句】:去年暑假,我和爷爷去摘西瓜。爷爷说:“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大概是‘花见瓜,三十八(天)’。”(河南·伊川)
【谚语俗语第95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释义: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例句:想到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随着越发紧缩了。
【谚语俗语第96句】:【无巧不成话】(谚)话:话本,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指没有巧合的情节,就构不成说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说、剧本的编写,总离不开引人人胜的巧妙情节。 也作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戏。 无巧不成故事。
【谚语俗语第97句】:舞台上拜天地——痛快一时
【谚语俗语第98句】:【 —传十,十传百】消息传播迅速。成语:不胫而走。台湾 吴浊流《先生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他的名声传得 极其普遍的。”
【谚语俗语第99句】:【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歇)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交战时,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人的歌曲,十分惊惧,疑心楚地已被汉军占领,于是仓促突围,后自刎于乌江边。比喻陷入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