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语经典歇后语,梦见未来!
【谚语俗语第1句】:财神爷讨饭——装穷
【谚语俗语第2句】:【唐僧肉,人人想吃】《西游记》中写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 长生不老。借指谁都想得到好处,人人都想要。张恨水《八 十一梦》:“我听了这些话,觉得这小子还是想吃唐僧肉那副 狂妄姿态。”
【谚语俗语第3句】:【狗肉不上席】这是统行于民间的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素质差难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东西用此话作比。其实,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仅可以上席,还曾把狗肉列为祭祀大礼的专用品,在周朝,那时狗肉是周天子专用食品,贵重如金,官员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美味。佛教传人后,佛学典籍认为狗是不洁动物,禁止徒众食用,由此影响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几乎都是佛教的铁杆信徒,他们曾多次颁布禁食狗肉的诏令。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都先后颁布《禁屠诏令》,严厉禁止宰杀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屠杀狗,吃狗肉都要处以斩刑。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类规定也没有放松,不仅不能吃狗肉,连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历史上禁吃狗肉的规定延续如此之久,对于狗肉不能上桌,发挥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谚语俗语第4句】:【逐客令】“逐客令”一词源自战国后期的秦国。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其目的是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没有力量对外用兵。这个阴谋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别国在秦国做官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即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终于感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来,李斯又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才改王称帝。
【谚语俗语第5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释义:牡丹花虽然艳美,还得靠绿叶来衬托它。比喻能力强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配合。例句:南都闻巷中常谚,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记数则,如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谚语俗语第6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谚语俗语第7句】:巧八哥儿拉家常——光耍嘴
【谚语俗语第8句】:舞台上的灯光一引人注目
【谚语俗语第9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谚语俗语第10句】:【帘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来就放下来】(歇)形容态度、脸色等变化无常,想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11句】:【老虎挂上念佛珠——想变着法来吃人】(歇)念佛珠:佛教徒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成串的珠子,也叫佛珠、念珠、数珠、串珠。指坏人想变化手法装成好人来伤害人。 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12句】:【病好打太医】将恩人当仇人。成语:恩将仇报。汪幸福 《浪迹台湾岛》:“狗婆子,过河丢拐杖,病好打太医。过去, 你男人为升官想方设法巴结我。今天,我浪迹到这里,你却 忘恩负义拒我于门外,做了几天和尚,连肉味也忘了。”
【谚语俗语第13句】:【登山观虎斗,坐桥看水流/坐山观虎斗】采取旁观态度,伺 机得利。浩然《艳阳天》:“这样一来,乡里立刻就会来人解 决问题,萧长春在上边下边都别想再站住脚了。只有请马 之悦出来重整旗鼓。他越想越美,手都发痒了。真是登上 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谚语俗语第14句】:【有恩不报非君子】释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谓得到了别人的好处,一定要报答。例句:“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这个女中豪杰!”
【谚语俗语第15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谓培养人才需要很长时间。杨朔 《三千里江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个工程师岂是容 易的。”
【谚语俗语第16句】:【人不凭嘴,狗不凭尾】(谚)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头上如何说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见了人尾巴摇得欢不欢。指看人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谚语俗语第17句】:【茄子大一个星宿】(惯)星宿:我国古时指星座,共有二十八宿。像茄子那样大的一个星座。比喻大小是个人物。
【谚语俗语第18句】:【佛是金装,人是衣裳】(谚)佛像是靠金粉来装饰的,人是靠衣裳穿戴来装扮的。指人的服饰对仪容关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
【谚语俗语第19句】:【有龙就有擒龙汉,有虎就有打虎郎】(谚)世上有龙有虎,也就有擒龙打虎的英雄好汉。指既有强者,就会有制伏强者的高人。
【谚语俗语第20句】:照相的挪机子——对相(象)
【谚语俗语第21句】:快放晚学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雨。我说早上听到了雷声,老师说:“是啊,早雷不过晚,夜雷下三天。”(浙江·安吉)
【谚语俗语第22句】:扯铃扯到半空中——空响(想)
【谚语俗语第23句】:【胡姑姑假姨姨】(惯)指胡乱认的,不是正经的亲戚。
【谚语俗语第24句】:耕田的老牛——被人牵着鼻子走
【谚语俗语第25句】:【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是努力工作,无过高要求。中杰 英《在地震的废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什么样的 灾难降临也不罢手,像一个苦行僧那样虔诚。”
【谚语俗语第26句】:烂网打鱼———无所获
【谚语俗语第27句】:【三朝媳妇,月里孩儿】(谚)三朝(zha。):三天。刚娶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就要抓紧引导;刚生下一个月的小婴儿,就要进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贵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妇,月子的孩儿。 三朝新妇婆引坏,月里孩儿娘引坏。
【谚语俗语第28句】:【箭在弦上,话在嘴边】(惯)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说出来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29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意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俗语出自汉朝。汉武帝时,居住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各部落,归顺汉朝。到汉宣帝时,西羌各部族开始秘密和匈奴联络,甚至准备向匈奴借兵,“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准备彻底推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立统一的羌族政权。自此,汉朝对于羌族的控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困难的局势,宣帝派人向曾参加过武帝时北征匈奴的老将军赵充国请教,派谁去才能解决问题。赵充国说:“没有谁比我更合适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安排,不能离开现场具体情况,纸上谈兵。我愿意先尽快赶到金城,从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好应对的计划,再向陛下回复,请陛下相信老臣。”到达金城之后,赵充国充分了解情况,准备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稳守不出战,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联军中并不坚定的部分首领,对和汉朝作战产生了怀疑,引起了羌族内部矛盾。稳扎稳打,一战击败羌军主力,其他羌军纷纷倒戈,投降汉朝,西羌局势终于安定下来。自此,“百闻不如一见”便流传后世。
【谚语俗语第30句】:【船里不漏针】(谚)指船身严实,针要是丢了,必定是船内人拿走的。比喻丢失东西或走漏信息,总是与内部人有关。 也作船底不漏针,漏针没外人。 船里不漏针,漏针船里人。
【谚语俗语第31句】: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谚语俗语第32句】:【君子不吃无名之食】释义:君子不平白吃人食物。例句:“你不说明,我也不吃。常言说得好:君子不吃无名之食。”
【谚语俗语第33句】:【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谚语俗语第34句】:爸爸穿上一套西装,我和姐姐都说潇洒。妈妈打趣地说:“今天,你爸爸是老山羊打喷嚏——洋(羊)气冲天。”(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35句】:妈妈出差回家,看到了杂乱的厨房,埋怨我们说:“卫生好,病人少;锅灶净,少生病。这几天我不在家,你们怎么也不收拾收拾厨房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36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谚语俗语第37句】:【 恨铁不成钢】怨其不成材,目的是希望他成材。池莉《来 来往往》:“这就是段莉娜身上具备的高瞻远瞩的政治敏感 性,以及对康伟业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和鄙视。”
【谚语俗语第38句】:【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释义:处在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例句:马国彪只好打断她的哭声,嬉皮笑脸地说:“翠花,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
【谚语俗语第39句】:野马上笼头——服服帖帖
【谚语俗语第40句】:【痴人说梦话】(惯)傻子说的梦话,根本办不到。比喻说的话根本实现不了。
【谚语俗语第41句】:檀香木做马桶——屈材(才)
【谚语俗语第42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比喻这里行不通,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希望总是有的。例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谚语俗语第43句】:【少吃咸鱼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麻烦。周立 波《山乡巨变》:“我劝你少吃咸鱼少口干,不要探这些匡壳 子事了,伢子也大了,再过几年,他接得脚了,我们怕什么?”
【谚语俗语第44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谚语俗语第45句】:【贼吃贼,越吃越肥】(谚)指贼偷贼,比偷盗其他人得到的更多。
【谚语俗语第46句】:【漏口风】见“露口风”。
【谚语俗语第47句】:【无钱吃酒,妒人面赤】(谚)自己没钱买不起酒喝,却嫉妒别人脸面发红。借指人自身无能.却往往对别人多疑善妒。
【谚语俗语第48句】:【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比喻收获不大,没有达到预 期目的。周立波《暴风骤雨》:“‘跑了?’好些人同声惊问。 ‘这才是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花永喜说。”
【谚语俗语第49句】:【做官当老爷/当官做老爷】指干部贪图个人享受,对人民 采取官僚主义态度。《北京日报》(1984,5,11):“有的人些 官做老爷,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以致事故频生、损失惊人,已经达到令人不能容 忍的地步。”
【谚语俗语第50句】:生孩子不叫生孩子——下(吓)人
【谚语俗语第51句】:【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谚)单方:民间流传的土药方。指民间土方往往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奇特的疗效,使名医自愧不如。 也作单方气死名医。 单方治大病,草先生气死名医。
【谚语俗语第52句】:隔山买牛——不知公母
【谚语俗语第53句】:【 倒吃甘蔗节节甜】情况越来越好。海外陈若曦《突围》: “男女从结婚后才互相认识,培养感情,那么感情便有增无 减,好比倒吃甘蔗,往后越来越甜才对。”
【谚语俗语第54句】:老猫看游鱼——干着急
【谚语俗语第55句】:在家里,我常告弟弟和姐姐的状。妈妈不高兴地说:“你不要吃自己的饭,量人家的肠子。少操点闲心,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吧!”(河南·民权)
【谚语俗语第56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谚)指长年走人的大道,因为被践踏得多,越来越低陷,终有一天会变成河道。
【谚语俗语第57句】:【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众多的帮 助。相关的:交一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一个朋友堵一道 墙。李准《黄河东流去》:“在西安住了不到一个月.左邻右 舍,老乡朋友认识了一大堆。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谚语俗语第58句】:【坐家的女儿偷皮匠——缝着的就绱】(歇)坐家的女儿:未出嫁的闺女。皮匠:以缝补修复皮鞋等皮制品为职业的匠人。缝:谐“逢”。 绱:谐“上”。指碰上一个就勾搭上一个。用于讥讽淫乱行为。
【谚语俗语第59句】:【二八月,乱穿衣】农历【第2句】:八月气温发生变化,正是换衣 季节。也指过渡时期,情况复杂。《中国教育报》( 1993,7, 4):“现在的社会如二八月乱穿衣,可是青少年们没有那么 高的辨别力呀!”
【谚语俗语第60句】:夜里开火车——前头(途)光明
【谚语俗语第61句】: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谚语俗语第62句】:【家雀跟着檐蝙蝠飞——干熬夜眼】(歇)家雀:麻雀。檐蝙蝠:即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身子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以蚊蛾等昆虫为食,夜间在空中飞翔。指白熬时光,毫无所得。
【谚语俗语第63句】:【一句话三个谎】极言说谎,不可相信。类似的:除了唾沫 都是谎。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两口子过日子,得真 心换真心,不能一句话三个谎。”
【谚语俗语第64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谚)有多大的热能,就发多大的光。比喻不论能力大小,总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谚语俗语第65句】:【没吃鲜鱼口不腥,没做坏事心不惊】(谚)不吃鱼,嘴上就不会沾上腥味;不做亏心事,自然就不会心惊肉跳。指人不做亏心事,就会心安理得。 也作“不吃鱼,口不腥”。
【谚语俗语第66句】: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心眼
【谚语俗语第67句】:【把别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惯)比喻把别人的事揽到自己身上,替别人吃苦头。 也作“把别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门口哭”。
【谚语俗语第68句】:【见了火的蜡——软了】(歇)本指蜡熔化后变软,转指人遇到强手,态度由硬变软。
【谚语俗语第69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谚语俗语第70句】:【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收揽下】(歇)讥讽人贪婪,不分好坏都要占有。
【谚语俗语第71句】:【拉住状元喊姐夫】(惯)讥讽人不顾廉耻去攀附权贵。
【谚语俗语第72句】:拿着鹅蛋走冰路——特别小心
【谚语俗语第73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谚语俗语第74句】:我学习总是心猿意马,精力不集中。爸爸说:“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人深水者得珍珠,涉浅滩者捞鱼虾。你呀,今后可得用心点。”(广西·都安)
【谚语俗语第75句】:我满怀喜悦地对爸爸说:“俺学校盖两层大楼了。”爸爸说:“这有什么稀罕的?城里十八层的楼房多的是。真是小庙里的神,没见过大供香。”(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76句】:【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惯)比喻急于得利。
【谚语俗语第77句】:韭菜煮豆腐——青(清)二白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天,我只顾玩耍,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写。妈妈批评我说:“和尚念经,郎中治病。你是学生,不好好学习干什么?”(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79句】:【 一浪接一浪】不断增加,不断发展。接,也说:高。王蒙 《失态的季节》:“几次汇报演出都十分成功,不管歌唱得怎 么样舞跳得怎么样,整个演出是掀起一个热浪紧接着一个 热浪。”
【谚语俗语第80句】:大口碗配个小盖子——合不拢;合不到一块
【谚语俗语第81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谚)指长期窗下苦读无人过问,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扬天下。
【谚语俗语第82句】:【变卦】已定的事忽然改变,被称作“变卦”。 “变卦”源自《周易》。变卦是占筮两爻次所得到的两个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观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础上动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为本卦或正卦,所变之卦为之卦或变卦。后来,人们把说话不算数叫做“变卦”。
【谚语俗语第83句】:我出出进进总不爱关门。妈妈数落我:“你啊,真是属耗子的——拖着尾巴走路!”(黑龙江·宝清)
【谚语俗语第84句】:【没病死不了人】没有什么大事,不会有严重后果。马烽 《刘胡兰传》:“身正不怕影儿歪。反正肚里没病死不了人。”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谓坏人能够得逞,是因为有内线。 清代《红楼梦》:“如今内外上下,背着嚼我的不少了。就短 你来说我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谚语俗语第85句】:【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谚)纵:放纵,宽容。对于敌人,绝不能宽容,以免留下无穷的后患。指对敌对势力不能心慈手软,必须彻底消灭。
【谚语俗语第86句】:【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谚)对仇敌或丑类要是恨得不深,不是疾恶如仇,就算不得大丈夫。指真正的好男儿是爱憎分明的。
【谚语俗语第87句】:【三过家门而不入】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下》。传说夏禹为了治水,多年在外,他曾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例句:老蔫并不懂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动上超过了古人。他参军六个年头,十次二十次路过红家峪,始终没有回去过一遭。
【谚语俗语第88句】:有很长时间姑姑没有来看奶奶了。奶奶叹道:“唉,娘疼孩子不顾命,孩子疼娘没有空。真是天高指不住星星啊!”(河南·登封)
【谚语俗语第89句】:【俏眉眼做给瞎子看】表示友好,对方不领情。《姑苏烟水 集》:“就像几十年前的那位上海名家在小镇上‘漂脱’一样, 饶你头等技艺,也只是‘俏眉眼做给瞎子看’。”
【谚语俗语第90句】:【磨了半截舌头】(惯)比喻费了许
【谚语俗语第91句】:【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谚)时势:当时的形势。指英雄人物能创造时势,时势也能造就英雄。
【谚语俗语第92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谚语俗语第93句】:【砸锅】“砸锅”这一俗语常用来比喻把事办坏了。如“把事办砸了”。 “砸锅”源自戏剧不同剧种的联合演出。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旧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同。人们就将这种班社俗称“两下锅”或“双下锅”班社。后来,唐山地方戏评剧后来居上,登上京津舞台,成为北方影响力较大的剧种之一。有时出现了京、评、梆同台演出的场景,人们称之为“三下锅”。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拓宽戏路,本行也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锅饭”来喻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锅”了。如果演砸了,两下锅也好,三下锅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锅灶。
【谚语俗语第94句】:【光腚拉磨——转圈丢人】(歇)腚:屁股。指到处丢人现眼。常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也作“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地丢人”。
【谚语俗语第95句】:【谈天】“谈天”一词,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家事,大到国事,无所不聊。那么,“谈天”一词源出哪里呢?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之述,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战国末期,齐国的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曾经游历许多诸侯国,针对各国的现状,他常常发表大胆的言论,并写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论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点,其研究方法是从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无边际。人们听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绝,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论却是感到非常困难。后来齐国的人都称邹衍为“谈天衍”。《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日‘谈天’。”这就明确指出“谈天”的初义和出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就把随便的闲谈称作“谈天”或“聊天”了。
【谚语俗语第96句】:【失贼遭官】(谚)失贼:失盗,家中被盗。遭官:报案到官府,又遭官府勒索。指旧时官盗虽名分不同,但害民扰民是一样的。 也作失贼追赃,余财未尽。 失贼经官,破财不尽。
【谚语俗语第97句】:【一虎难敌群狼】见“独虎架不住群狼”。
【谚语俗语第98句】:【羊羔掉进虎口里】(惯)比喻弱者陷入危险境地或落入强者手中。
【谚语俗语第99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释义: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起初是他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后来韩信企图兵变,又是他除掉了韩信。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是同一个人搞的。例句:王老水子的势力,是上官韬搞起来的;将来,还是要断送在上官韬手里。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