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民间俗语,超精致!
【歇后语第1句】:【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能够解决问题,有效果,才算好。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小梅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 ‘唉,这个人,真拿他没办法!’双喜给她鼓劲儿,笑着说:‘能 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呢。”’
【歇后语第2句】:【一槌打双鼓】释义:比喻一语双关。例句:凤梨见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双鼓说:“日兰中午会做出好香好香的饭菜,送到田头给你吃的。”
【歇后语第3句】:【举头三尺有神明】(谚)神明:神灵。迷信认为神明就在人的头顶上方看着人,人的一善一恶都瞒不过神明。
【歇后语第4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释义: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墙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见泉水,城墙就显得碰着天。例句:务令数年之间,池深及泉,凡遇阴雨,城内之水尽令人海濠中,虽旱不干,方为长计。古谚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歇后语第5句】:懒牛耕田——不打不走
【歇后语第6句】:【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歇后语第7句】:【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歇后语第8句】:【茅厕跌倒——屁也没得放】(歇)指没有什么话可说。
【歇后语第9句】:【名堂】人们对搞花样、名目或故弄玄虚的人,喜欢说他们搞名堂。那么,“名堂”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名堂”由“明堂”演化而来。原来,上古帝王举行盛典的场所称“明堂”。汉武帝、武则天都提出要造选明堂。据说,武则天建成了明堂,被她的一个男宠一把火烧了。河北农村也有“立明堂”的习俗,不过用途与皇帝所建的明堂截然不同。遇到亲人客死异乡,尸骨无存,其亲属就在坟地内建一假坟,内埋死者牌位,叫“立明堂”。不论是建造假坟头,还是掩埋死者牌位,都有一套迷信程序,都会有神秘色彩,故俗语常说:“搞什么鬼名堂!”即由此而来。“明”、“名”同音,如今便演化为“名堂”了。
【歇后语第10句】:【霸王的弓——越拉越硬】(歇)霸王:指楚霸王项羽。传说楚霸王项羽身材高大,力能举鼎,用的弓又重又硬。比喻人的态度越来越强横。
【歇后语第11句】:【缺门牙的——嘴巴不关风】(歇)指嘴里存不住话,保不住密。
【歇后语第12句】:爸爸和一个叔叔在喝酒,看到上来的主食是馒头,爸爸笑着说:“馒头就酒,再好没有。”我们全家人听了都大笑起来。(山西·阳泉)
【歇后语第13句】:【杏核子——仁儿苦】见“山杏核——苦仁儿”。
【歇后语第14句】: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歇后语第15句】:【猪多肉贱】(谚)养猪的人家多了,肉就卖不上价。比喻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多了,供大于求,人才就会贬值。
【歇后语第16句】:旱地蛤蜊——死不张嘴
【歇后语第17句】:高梁秆做梯子——上不去
【歇后语第18句】:【人没了人群找,羊丢了羊群找】(谚)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寻人找物必须对路,不能漫无目标。
【歇后语第19句】:【六枝儿刲痒痒——敷余着一个】(歇)刲(ku-):抓。痒痒:痒。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举。
【歇后语第20句】:满树青梅——没个熟
【歇后语第21句】:【开了话匣子】见“打开话匣子”。
【歇后语第22句】:【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释义:虽不是亲身经历,但也知道一些。例句: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
【歇后语第23句】:【敲边鼓】“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帮人说话。这个俗语源自打击乐——鼓乐。敲边鼓,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边,两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电闪雷鸣,也可以笃笃笃地敲得蹄轻马疾,这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饱满和丰富。京剧中有二出戏特别突出击鼓场面,一出是《击鼓骂曹》,另一出是《抗金兵》。两出戏都有敲鼓边的动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一场戏,演得淋漓尽致,敲鼓心和敲鼓边结合,敲得错落有致,节奏明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金兵。鼓乐以敲鼓心为主,辅以敲鼓边,音乐感更强,效果更好。所以,用“敲边鼓”比喻帮人说话,十分形象。
【歇后语第24句】:【兔儿爷】在民间,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神兔被称为“兔儿爷”。那么,“兔儿爷”是从何说起呢?关于“兔儿爷”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个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表达谢意,纷纷送东西给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郎,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风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给它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它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它为“兔儿爷”、“兔奶奶”。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可见,人们对兔儿爷的神化和喜爱。
【歇后语第25句】:邻居占了我家的地盘,爸爸要去评理。大姑劝道:“算了吧,家有千尺码,外有百杆秤,大伙儿心里都有数,咱也别再不依不饶的了!”(四川·成都)
【歇后语第26句】:【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则能勇猛异常, 不可抵挡。或说:一人拼命,众人莫敌。清代《红楼梦》:“地 下的人虽多,哪里挡得住。自古说的:一人拼命,万夫莫 当。”
【歇后语第27句】:【端公盆,说公理】公盆,公平谐音,指评公理。浩然《艳阳 天》:“不行,他忍了,我不能忍,这口气卡在嗓子眼下不去 呀,我得找他臭麻子去,咱们到大街上,人多的地方,冲着老 天爷讲良心话,端端公盆,文案公理!”
【歇后语第28句】:拨好的闹钟——不到时候不打点
【歇后语第29句】:旅客上飞机——远航
【歇后语第30句】:【话不投机半句多】谓没有共同语言,谈不到一块儿去。 海外於梨华《三人行》:“可是小傅这时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 的感觉,说着就要走。”
【歇后语第31句】:【锅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转指熟识的人。
【歇后语第32句】:【强龙不压地头蛇】(谚)地头蛇:地方上有权势、有影响的团伙。指外来势力再大,也难敌地方上有影响的团伙。也指盘踞在地方上的恶势力是难惹的。 也作强龙难敌地头蛇。 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强龙斗不过地头蛇。
【歇后语第33句】:【面糊盆里磨镜】(惯)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镜子,镜面永远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歇后语第34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释义:比喻把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去找差的。例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奴将你这定盘星儿错认了。”
【歇后语第35句】:【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谚)人活着求的是气顺,就像佛要的是人们给它上香、对它敬重一样。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对自己的无礼和压制。 也作人争一口气,佛争一股香。 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
【歇后语第36句】:奶奶总爱在私人小店里给我买衣服。每次买回来没几天,不是这儿绽线了,就是那儿拉链坏了,修补不停。再不,就重买新的。妈妈说:“图便宜,买老牛,三年买两头。”(江苏·南京)
【歇后语第37句】:下课了,大家都到前边交作业。一个正在抄黑板上习题的同学嚷开了:“喂!我是抄题还是画脑袋呀?”(天津·宝坻)
【歇后语第38句】:【只要种子落地,到头会有收成】(谚)指只要把种子播在土地上,迟早会有收获的。
【歇后语第39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惯)栈道: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打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采纳张良、韩信的计策,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表面上派人修复栈道,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取得大捷。比喻表面上佯装做某事来迷惑对方,实际上另有所图。
【歇后语第40句】:我吃鸡蛋老是过敏,满身都起痒疙瘩,可还光想吃。我对姥姥说我吃着什么东西都没有鸡蛋好吃,姥姥说:“你呀,宁叫身受疼,不叫嘴受穷。”(河南·兰考)
【歇后语第41句】:我正玩得带劲,妈妈却一连几次催我去写作业。我没有理会妈妈,继续玩儿。妈妈生气了,大声喝道:“你不要‘老虎不发怒,就把老虎当山猫’。”(安徽·巢湖)
【歇后语第42句】:妈妈责备爸爸说:“你啊,怎么能把钱借给外村人呢,难道不怕被骗了?”爸爸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反正是豆芽炒虾米——各有各的弯子。”(江苏·灌云)
【歇后语第43句】:【犬子】“犬子”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一自谦,实际有督促希望孩子进取之意。而对别人的孩子则称“虎子”。对自家的孩子称“犬子“,还与古时候的人对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老病死没有科学、系统的认识有关。遇到一些奇特或无法解释、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觉不自觉与神鬼挂上钩。如一些有才华、绝顶聪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被请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则被认为是被小鬼捉到地狱去了。由于存在这种迷信思想,因承相袭,潜移默化,中国人形成了给小孩特别是男孩起贱名的习惯。如司马相如小时候就曾被父亲唤作“犬子”。他们认为名字叫得越不好听,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养,曾几何时,“狗剩”、“狗子”、“熊货”、“贱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名。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给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顾忌,讲究清脆响亮、音韵优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龙,以前那种起贱名的现象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
【歇后语第44句】:妈妈给我做了条新裤子,没几天,膝盖就磨破了。妈妈说:“你身上是不是长牙了,刚穿几天啊,新裤子就破了洞。”(安徽·天长)
【歇后语第45句】:【狗窝里落不下剩馒头】(谚)比喻好吃懒做、挥霍成性的人,不会有积蓄。
【歇后语第46句】:【抓住笼头就是马】(惯)笼头:套在骡马等牲畜头上用来系缰绳的东西,用皮条或绳子做成。比喻不管合不合要求,有一个算一个。
【歇后语第47句】:【战斗环境出英雄,艰苦条件出智慧】(谚)指一个人的智谋、胆量,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歇后语第48句】:【和尚的脑袋——没发】(歇)发:头发,谐“法”。指没有办法。 也作“和尚的脑壳——没发”。
【歇后语第49句】:【报喜不报忧】(惯)只报告喜庆的消息,不报告坏消息。指隐瞒真实情况。
【歇后语第50句】:【折断一枝荷,烂掉一窝藕】(谚)表面上只是折断了一枝荷花,实际还毁了水下的一窝藕。比喻造成的损失表面上不大,实际却是巨大的,只是人们看不见罢了。
【歇后语第51句】:猴子吃辣椒——抓耳搔腮
【歇后语第52句】:【膝盖上挂掌——离蹄差远】(歇)挂掌:在马、驴、骡子的蹄子下钉上蹄钉,使其耐磨。蹄:谐“题”。 指所说的离话题或目标相差很远。
【歇后语第53句】:【亲是亲,钱财分】(谚)指即使是最亲近的亲戚,在钱财方面也要分得很清楚。 也作“亲虽亲,财帛分”。
【歇后语第54句】:小明没经考试就进了县高中,欢欢也梦想着能够这样。她妈妈说:“你怎么能和人家比?小明他爸腿上拔下一根汗毛也比你爸的大腿粗。”(山西·平顺)
【歇后语第55句】:花生的壳,大豆的皮——层管一层
【歇后语第56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谚)臭嘴:斗嘴,说出些难听的骂人话。指一家人过日子,免不了要顶嘴闹别扭,但总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
【歇后语第57句】:【捧铁饭碗】见“端铁饭碗”。
【歇后语第58句】:【有理不送礼,送礼必短理】(谚)指凡事占理的,就不会给当事人送财物礼品;送财物礼品,必定是缺理的。
【歇后语第59句】:【宁穿朋友衣,不戏朋友妻】(谚)指朋友的东西不妨借用,但对朋友的妻子不能轻浮随便。 也作“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歇后语第60句】:【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谚)旧指说理的秀才遇到不讲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没法说清。泛指和蛮不讲理的人是无法讲道理的。或指讲理要看对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 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
【歇后语第61句】:【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惯)比喻事到临头才仓促准备。 也作临时上轿穿耳朵。 上轿扎耳朵眼儿。
【歇后语第62句】:【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一俗语形容某些人爱耍小聪明,做事情弄巧成拙,被人耻笑。它源自汉朝的一个真实故事。 “画虎不成反类犬”是马援劝教两个侄子信中的一句话,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马援,字文渊,东汉名将,伏波将军,就是誓要“马革裹尸还”的大英雄。他的两个侄儿马严、马敦,性格好议论时政,又喜欢行侠仗义,马援在前线不放心他们俩,专门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是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成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的是,每次新的太守到任就会为他头痛,百姓们的意见也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马援不仅是大英雄,还是循循善诱的长辈。
【歇后语第63句】:一到冬天,我就好感冒,经常嗓子刚刚不疼了,又开始咳嗽。妈妈说:“你这是去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猴儿。”(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64句】:【有恩不报反为仇】(惯)指用仇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情。
【歇后语第65句】:喝着盐水慢聊天——尽讲咸(闲)话
【歇后语第66句】: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歇后语第67句】:【树大有枯枝】释义:比喻聚集的人多了,难免出现少数坏人。例句:俗语说的,树大有枯枝,一国之大,自然是有好有坏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歇后语第68句】:星期天,妈妈加班给街道加工广告,忙得顾不上做饭,让我和爸爸一起到饭馆吃。邻居阿姨笑着说:“你这是外面捡块儿板,家里丢扇门。”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阿姨说:“你加班挣点钱,他们又要下馆子吃,不是太浪费了?”妈妈一听,赶紧让爸爸去买菜做饭。(河南·邓州)
【歇后语第69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歇后语第70句】:暑假里,每天傍晚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就一起到河边去散步。爸爸的熟人见了,总是说:“每天傍晚怎么你们三个都在一起?”妈妈说:“一把萝卜不零卖。”(甘肃·华亭)
【歇后语第71句】:【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惯)形容两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悬殊。
【歇后语第72句】:【珍馐百昧,一饱便休】(谚)珍馐(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过是吃饱肚子就算了。劝人不必贪求美食的常语。
【歇后语第73句】:【财帛动入心】(谚)财帛:钱财(古时以布帛为货币)。谓钱财能打动人的心。
【歇后语第74句】:【接香火】(惯)指有了子孙后代。 也作“接续香烟”。
【歇后语第75句】:小红参加了中考,邻居王大妈说:“这回小红考重点高中可是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的了。”可小红却谦虚地说:“大妈,您过奖了。我这也是麻袋上绣花——基础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个细花来?”(山西·临猗)
【歇后语第76句】:【胜者王侯败者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歇后语第77句】:宋瓷花瓶——古瓷(词)
【歇后语第78句】:【有钱难买幼时贫】(谚)人生最难得的是幼年时家境贫穷。指幼时贫穷,能够养成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习性,给长大创建事业奠定基础。
【歇后语第79句】:【骑驴不知赶脚的苦】释义:比喻体会不到别人的苦处。例句:“坐车的都是有钱的,他们哪儿知道拉车的苦!一个钱也不肯多给,你跑慢了他还不乐意,哎,真是骑驴不知赶脚的苦哇!”
【歇后语第80句】:小菲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奶奶不是说它们“像蚂蚁爪子,钩钩巴巴的”,就是说它们“像老太太打太极拳,伸胳膊撩腿的”。(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81句】: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
【歇后语第82句】:小船载太阳——渡(度)日而已
【歇后语第83句】:【无故殷勤,必有一想】(谚)指平白无故向人献殷勤讨好的人,必定是另有图谋与打算的。
【歇后语第84句】:【挡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无法禁止人讲话。类似的: 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口。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 “挡得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谁爱说啥让他说去。我就 不信,舌头嚼烂了能当肉吃!”
【歇后语第85句】:一天下午,出去踢完足球回家时,弟弟要拿球,爸爸不让。弟弟又哭又闹,坚持要拿,结果被狠狠地打了顿。妈妈知道了说:“这叫犟人吃犟亏,犟驴挨犟鞭。”(陕西·西安)
【歇后语第86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歇后语第87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惯)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边。 指福运就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就像终南山一样绵长。多用于祝寿。 也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歇后语第88句】:【有钱一时办,无钱空自喊皇天】(谚)有钱办事,立马就成功;无钱办事,再喊老天也无用。指办事的成败迟速,经济基础是关键。
【歇后语第89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坏人,好意、歹意,错把好人当成坏人,或错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常含责骂意。 也作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丑人。 狗咬吕洞宾——有眼不识好人。
【歇后语第90句】:狗吃烫芋头——吞不下,舍不得
【歇后语第91句】:【千卖万卖,折本不卖】(谚)折本:亏本。指做买卖的宗旨是要赚钱,亏本买卖谁也不会做。
【歇后语第92句】:黄连树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歇后语第93句】:【母慈悲,儿孝顺】(谚)母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就对母亲孝顺。指母慈子孝,不是单方面的,母亲的慈爱会激发儿子的孝顺行为。
【歇后语第94句】:【盐紧好卖,贼紧好偷】(谚)盐在紧缺时容易卖出,贼在人们紧张忙乱中容易行窃。偏指人应当从容谨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乱,给窃贼留下可乘之机。
【歇后语第95句】:【苍蝇见了血】(惯)比喻坏人见到了想要的东西而眼红。
【歇后语第96句】:【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歇后语第97句】:戴红缨帽上树——红到顶
【歇后语第98句】:【打蛇随棍上】释义:用棍子打蛇,蛇倒顺着棍子爬上来了。比喻因势乘便。例句:祥表哥很老练,打蛇随棍上,一步步追入。
【歇后语第99句】:【遗子黄金,不如一经】(谚)遗:留给。经:经书。给子孙后代遗留黄金,不如教他们学好一部经书。 指留给子孙的,金钱不如知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