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民间俗语经典谚语,句句戳心 深入人心
【谚语俗语第1句】:一天中午放学,我一到家门口就闻着一股羊肉味儿。奶奶说:“你真是馋猫闻着狗屎香。”(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2句】:【掺沙子】(惯)比喻安插新人,以改变原来的人员组成。
【谚语俗语第3句】:【铁公鸡——一毛不拔】(歇)本指铁铸的公鸡身上没毛可拔,转以形容人非常吝啬。
【谚语俗语第4句】:石板上插杨柳——生不了根
【谚语俗语第5句】:玻璃上绣花——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谚语俗语第6句】:布袋里盛猫——装迷糊
【谚语俗语第7句】:【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谚)九十九:指高寿。指晚饭少吃,可以养胃、促进健康,从而益寿延年。
【谚语俗语第8句】:【老虎推磨——不听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儿,转指量词“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别人的一套说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听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谚语俗语第9句】:【落在蜜缸里】(惯)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 也作泡在蜜罐里。 生在蜜罐里。
【谚语俗语第10句】:钓鱼要时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谚语俗语第11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释义: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讳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称“灯”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灯”,官榜写作“放火”。百姓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用以比喻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许别人正当行动。“不许”又“不准”、“勿许”等。例句:尤耿不禁开怀地暗暗笑道:“好,击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俗语第12句】:【穷灶门,富水缸】(谚)灶门:烧锅灶的火口。灶门口要少积柴火,以免引起火灾;水缸里要经常放满水,以备灭火。指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要有高度的防范。
【谚语俗语第13句】:【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废】(谚)没有先例的,不可随便去做;有了先例的,不可随便废止。原指旧时衙门办案,以有无先例为依据;后泛指做事要遵循先例。 也作“无例不兴,有例不废”。
【谚语俗语第14句】:低头见鸡,抬头见雁——顺眼
【谚语俗语第15句】:【门口挂笊篱——小店】(歇)旧时北方有的地方小客店,常以笊篱代替招牌,悬挂在门口。指小客店。
【谚语俗语第16句】:【骑着瞎马撞南墙】(惯)比喻由于盲目行动而遭受挫折。
【谚语俗语第17句】:【捞外快】(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分外的好处。 也作“捞油水”。
【谚语俗语第18句】:【有理不在声高】吵嚷没有用,必须讲道理。声高,也说: 嗓门儿粗。古华《姐姐寨》:“有理不在声高,不要开口就骂 人,喊人滚!”
【谚语俗语第19句】:【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谓老实人缺乏斗争性,让人欺侮。鲁 迅《坟》:“俗话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 但仔细想来,却也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 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谚语俗语第20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主观客观条件均极为不利,面 临危险。台湾李敖《启发你的小故事》:“三十四年来,已经 面目全非,已经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世界。”
【谚语俗语第21句】:【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对坏人坏事,防不胜防,难 免有疏忽。茅盾《腐蚀》:“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 我要不大意,又怎样呢?”
【谚语俗语第22句】:吃罢黄连劝儿媳——苦口婆心
【谚语俗语第23句】:【 换生不如守熟】换到生疏的行业,需要重新学习,不如在 原有的熟悉的行业能够发挥所长。钱钟书《围城》:“高校长, 拍电报到成都要我组织中国文学系,我想年纪老了,路又不 好走,换生不如守熟,以我最初实在不想来。”
【谚语俗语第24句】:【人有良心,狗不吃屎】谓人没有良心,什么事都做得出。 《民国通俗演义》:“人有良心,狗不吃屎,现在的人,哪里还 有什么信义!”
【谚语俗语第25句】:【打肿脸充胖子】要面子,硬充好汉。类似的:鼓着腮帮去 充胖。巴金《谈(秋)》:“他宁肯有病装健康人,打肿脸充胖 子,不让任何一个人知道真实情况。” 当面鼓,背后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类似 的: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汪幸福《浪迹台湾岛》:“商人 那种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的本领,自然运用得娴熟自 如。”
【谚语俗语第26句】:【上山砍柴,过河脱鞋】。释义:比喻碰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办法对付。“砍柴”又作“打柴”。例句:“上山砍柴,过河脱鞋”——到哪说哪。生死福祸有个天命管着哪!只要这会儿不被打死,到时候,咱哥俩就在一起混,你听我的,不会叫你吃亏。
【谚语俗语第27句】:【开天辟地头一遭儿】(惯)指第一次,以前从来没有过。 也作“开天辟地第一次”。
【谚语俗语第28句】:【宁吃对虾一口,不吃杂鱼半篓】(谚)对虾:肉味鲜美,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 宁可品尝一口对虾,也不吃成堆的杂鱼。指食品宁可少而鲜,不要多而杂。
【谚语俗语第29句】:【两眼一抹黑】不熟悉情况。成语:一无所知。谌容《光明 与黑暗》:“现在,摆在面前的,是个六十八万人口的大县,真 有点两眼一抹黑呀!”
【谚语俗语第30句】:小涛的爸爸从外地回来,发现小涛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就埋怨小涛妈妈对儿子抓得不紧。小涛妈妈说:“你也别乱怪人,又不能一天到晚把他拴在裤带上,有时候也怪他自己。”(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31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谚)宁可绕着走远点,也不要图近少走一步,担当风险。指凡事不可只图省事近便,必须以稳妥安全为要。 也作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绕干步远,不涉一步险。
【谚语俗语第32句】:手电筒没泡儿——有眼无珠
【谚语俗语第33句】:【护犊子】(惯)犊子:小牛。指偏爱自己的孩子,不许外人欺负。
【谚语俗语第34句】:将帅无谋,累死三军。
【谚语俗语第35句】:我做错了一道数学题,爸爸打了我一巴掌。我不高兴地说:“以后,你不要打我好不好?错了还可以改呀!”爸爸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表姐在一旁打趣说:“打是祸,骂是害,不打不骂才是爱!”(吉林·农安)
【谚语俗语第36句】:大船开进小河里——搁浅
【谚语俗语第37句】:【出气多,进气少】(惯)形容人病重,快要断气。也比喻钱不够花,入不敷出。
【谚语俗语第38句】:【捧得高,跌得重】(谚)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来摔得就越惨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接受别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谚语俗语第39句】:十两瓶子装一斤——正好
【谚语俗语第40句】:【阴也有个晴,黑也有个明】(谚)天阴也有晴的时候,天黑也有明的时候。比喻恶势力横行霸道,也会有受到制裁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41句】:泥人遇木偶——面面相觑
【谚语俗语第42句】:红娘挨打——为别人担不是
【谚语俗语第43句】:邻村有一家人,儿子把父亲打成了重伤。我爸爸评价说:“这叫宠子不孝,肥田瘪稻。”(安徽·合肥)
【谚语俗语第44句】:【月亮底下打灯笼——空挂明】(歇)空:本指空中,转指虚而不实。 明:谐“名”。指只挂个虚名。
【谚语俗语第45句】:【天塌压大家】(谚)指天灾人祸临头,大家都会遭殃,不用独自担忧。 也作天塌砸众人。 天塌有大家。 天塌大家死。
【谚语俗语第46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节节甜】释义:比喻越来越好,越来越甜蜜。例句:一想到未来,她总有那种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觉,步步高,节节甜,幸运之神是不会遗弃她的。
【谚语俗语第47句】:土地庙钻出阎王爷——蹦出大神仙
【谚语俗语第48句】:【好像欠他二百钱】形容人脸色难看,态度不好。海外张 爱玲《金锁记》:“成天挂搭着个脸,倒像我该她二百钱似 的。”
【谚语俗语第49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谚)指树林大了,有益鸟也就有害鸟,有善鸟也就有恶鸟,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比喻人多了,少不得就有邪恶的人。 也作“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
【谚语俗语第50句】:【狐狸精】“狐狸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骂人的话)。狐狸本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动物,因为善于伪装,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们“妖化”,并且常与不良女子联系在一起。东汉的赵哗《吴越春秋》说大禹娶了涂山女为妻,此女为九尾白狐变化而来。许慎《说文解字》干脆说:“狐,妖兽也,为鬼所乘。”晋代干宝《搜神记·陈羡》也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郭璞的《玄中记》描写更详细:“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过,这时尚未有“狐狸精”之名。 “狐狸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广记·狐神》载:“唐初以来,酉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这个“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狸精”。 “狐狸精”名称始于唐初,第一个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秽乱春宫,淫乱狎邪,人们自然将“狐魅”与“狐媚”、“武媚”联系起来。由此,“狐狸精”成为“不良”女性的代称。特别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说是“狐狸精”变化而来,迷惑商纣王致使其社稷灭亡,更加重了“狐狸精”的淫恶形象。《封神演义》影响广远,于是遂把这个名称用到具有不良行为或妩媚、轻浮而具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
【谚语俗语第51句】:蜀道上青天——难上难
【谚语俗语第52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顺风耳】释义:比喻各有各的本领。例句:但事后一想,又笑了起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顺风耳;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这次算个平局。”
【谚语俗语第53句】:【出处不如聚处】(谚)出处:物品的原出产地。聚处:物品的贸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产地不如在贸易场所充足。也指从原产地购物,远不如从贸易场所购物方便。 也作“产处不如聚处”。
【谚语俗语第54句】:【人留后代草留根】(谚)指人只有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人类才得以长继不衰。 也作“人留子孙草留根”。
【谚语俗语第55句】:【老天爷睁眼】(惯)1比喻苦尽甜来或事实得到澄清。2指雨过天晴或愿望得以实现。 也作老天爷长了眼。 老天爷有眼。
【谚语俗语第56句】:【顺着蔓摸瓜】释义: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下去。例句:二愣说:“咱顺着蔓摸瓜呗。”
【谚语俗语第57句】:开会请了假——没出席(息)
【谚语俗语第58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谚)卑:低下。天不说自己高,但自在高处;地不说自己低,但自在低处。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论,不在自夸或自贬。
【谚语俗语第59句】:【经手三分肥】经手一件事情,总要得些好处。台湾林语 堂《京华烟云》:“国库收入高,自然油水大,下由小吏,上至 牛大人,岂止过手三分肥。”
【谚语俗语第60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举世闻名。缘何那样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足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但是北京属内陆,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为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这一带风景游览区统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61句】:【借着中秋买月饼】(惯)指趁着某种机会为自己捞取好处。
【谚语俗语第62句】:【人死留名,兽死留皮】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谚语俗语第63句】:大胆落墨,细心拾书。
【谚语俗语第64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边】(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层领导。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谚语俗语第65句】:【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谚语俗语第66句】:东边下雨西边睛——各有天地
【谚语俗语第67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释义:哼啥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神,形象威武凶恶,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他们两个被描写成有法术的督粮官,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里晗出黄气。后来用“哼哈二将”比喻有权有势的人手下的两个得力帮手;也比喻狼狈为奸的两个帮凶。哼哈二将虽然不镇庙,可是还能起吓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种身份的人,在客观上就起某种作用。例句:有咱们在干部里面掺和着,不管他拿咱们当不当神仙拜,咱们俩总是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
【谚语俗语第68句】:【狮子搏兔用全力】(谚)狮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时,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对付弱势敌人,也要当强敌来打。也比喻从事细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谚语俗语第69句】:【早知今日,悔莫当初】(惯)早知是今天这个结果,当初真不该那么做。指后悔莫及。 也作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谚语俗语第70句】:【急用卖得堂前地】(谚)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时,就连堂屋前的地也舍得卖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时,任什么都舍得割爱。
【谚语俗语第71句】:【打蛇不死反为仇】释义:比喻制伏不了对方,反而成了仇敌。例句:何朗沉吟着说:“打蛇不死反为仇!”石亮问:“你是怕不成功么?”
【谚语俗语第72句】:【属啄木鸟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嘴:本指啄木鸟的嘴,转指说话。指人说话的口气很强硬,行动却松懈、无能。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73句】:【会推磨就会推碾子】事情道理相同,作起来不难。李准 《老兵新传》:“没有关系,好学,会推磨就会推碾子,都是里 边冒烟的东西!”
【谚语俗语第74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释义:父母在世,儿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例句: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怎么自家在山行走?
【谚语俗语第75句】:茶馆的火剪——倒霉(捣煤)
【谚语俗语第76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谚)指人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得寸进尺,不断膨胀,就像小小的蛇也想吞下大象一样。 也作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锅台想上炕。
【谚语俗语第77句】:【 一个媳妇,十个婆】婆谓指挥者太多,下面人无所适从。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现在你们又叫返工!一个媳妇 十个婆婆,哪个婆婆说了算?”
【谚语俗语第78句】:两个阿姨讲起某某非常吝啬时说:“钱都在肋巴骨上串着咧。”(河南·淮阳)
【谚语俗语第79句】:【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荫】见“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谚语俗语第80句】:【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意即多嘴多舌,没有必要说话。 刘云若《红杏出墙记》:“我这是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本 来碍不着咱们,管他呢。”
【谚语俗语第81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释义:比喻环境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这几天俺才琢磨出个理儿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林子密了,什么鸟都有,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哪能都长师傅你一样的心肠。
【谚语俗语第82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谚语俗语第83句】:【嘴软的小牛有奶吃】(谚)吃奶时不顶撞母牛乳部的小牛,奶就吃得饱。比喻说话谦和温顺的人办事就顺利,成功的几率就高。
【谚语俗语第84句】:【痴心女子负心汉】(谚)痴心:爱恋忠诚不变。负心汉:见新忘旧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往往女子坚贞不移,男子违盟背约。 也作痴心女子,反面男儿。 痴心女子薄情郎。 痴心女儿负义郎。
【谚语俗语第85句】:耗子进碗柜——尽咬瓷(词)
【谚语俗语第86句】:生虫的拐棍——靠不住
【谚语俗语第87句】:【放冷箭】释义:比喻乘人不备,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
【谚语俗语第88句】:【人多出韩信】韩信,汉代有名的军事将领。指集思广益, 产生智慧,增长才干。周立波《暴风骤雨》:“咱们去告诉郭 团长,多邀几个人合计合计,人多出韩信。”
【谚语俗语第89句】:人上一百,武艺皆全。
【谚语俗语第90句】:猫哭耗子——假慈悲
【谚语俗语第91句】:X光照人——把你看透了
【谚语俗语第92句】:【帽子破了边——顶好】(歇)顶:本指帽子顶部,转为副词,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赞赏。
【谚语俗语第93句】:【张家长,李家短】(惯)1指议论别人家的琐事。2指闲聊天。
【谚语俗语第94句】:【 娘要嫁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子女阻止不了;天要下 雨,人阻止不了。表示无可奈何,由它去吧。语序亦可换 置。李英儒《还我河山》:“娘要嫁人,天要下雨,咱们都管不 有头发谁愿意装秃子没有人愿意装穷,实在是不得已。 或说:有了头发可别装秃子。叶文玲《谁是研究所所长》: “说一千道一万,有头发谁肯装秃子?”
【谚语俗语第95句】:邻居家靠摆摊卖菜发了起来,爸爸说:“真是挑担不如背菜篮,卖猪不如杀猪,看来要想赚钱,靠笨做还不行。”(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96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谚语俗语第97句】:【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谚语俗语第98句】:【下雪不冷消雪冷】(谚)指下雪会吸收冷气,因而不觉得冷;消雪要吸收热量,自然觉得冷。 也作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寒化雪寒。
【谚语俗语第99句】:【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4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