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经典民间俗语经典俗话,句句入心坎!
【谚语俗语第1句】:弟弟望着挂历上又大又红的苹果直流口水,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爸爸装作遗憾的样子对弟弟说:“只可惜肠子痒痒手难挠哇!”(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2句】:大褂儿没底襟——怎么做的
【谚语俗语第3句】:【 一个女儿吃两家茶】谓轻易许诺两家,互相矛盾,或脚踩 两只船。或说:一个姑娘许两个婆家。清代《孽海花》:“幸 亏英相罗士勃雷婉言谢绝,否则一个女儿受了两家茶,不但 破坏垂成的和局,而且丧失大信。”
【谚语俗语第4句】:【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棰】(谚)串门子:到别人家走动游串。人爱串门,总不免要招惹是非;狗爱串门,总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门闲游没有好处。
【谚语俗语第5句】:【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6句】:【说嘴打嘴】见“才说了嘴就打了嘴”。
【谚语俗语第7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谚语俗语第8句】:哥哥今年十五岁了,可他做事随随便便的,妈妈总是不放心。一天,哥哥告诉妈妈,说自己在学校交了一个新朋友。妈妈提醒哥哥说:“交友要小心,植树要植根。交上坏朋友,迟早要丢丑。你们要互相鼓励着上进才行!”(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9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释义:形容人心难测,不可了解。例句:尤浑奏臼:“自古人心难测,面从背违,知外而不知内,知内而不知心,正所谓‘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谚语俗语第10句】:落雨打麦——难收场
【谚语俗语第11句】:【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见“良言难劝该死鬼”。
【谚语俗语第12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谚语俗语第13句】: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有各的路
【谚语俗语第14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谚)手既然伸进鱼篮,就非沾上鱼腥气不可。比喻人既然已经插手办事,就不必顾虑重重。
【谚语俗语第15句】:【棋争一着先】(谚)下棋时争取领先一步,就会步步主动。比喻做事或与人竞争,要尽量避免被动,先下手为强。
【谚语俗语第16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谚语俗语第17句】:婶婶不爱做家务。这不,天都冷了,被子还没有拆洗,整天忙着打麻将。奶奶说:“烧火需根好火棍,当家需个好女人。”(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18句】:【龙配龙,凤配凤,鹁鸪对鹁鸪,乌鸦对乌鸦】(谚)龙要找龙配对,凤要找凤配对,鹁鸪只能配鹁鸪,乌鸦只能配乌鸦。比喻男女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
【谚语俗语第19句】: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怕自己讲不好,就不敢报名。爸爸说:“三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出一张嘴。”鼓励我去试试。(河北·易县)
【谚语俗语第20句】:【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歇)本为佛教语,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却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复还,没有音信。也指东西没有下落。 也作泥牛入海——一无消息。 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泥牛入海——音讯全无。
【谚语俗语第21句】:【十年一贯制】原为中小学教学年限的一种规定。借指长 期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十,或说其他数字。《北京日报》 (1985,2,28):“不少产品好像故意与广大消费者对着干,几 十年一贯制,爱买不买。”
【谚语俗语第22句】:三张纸画个驴头——好大的脸面
【谚语俗语第23句】:路边含羞草——见人就低头
【谚语俗语第24句】:【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见“宝剑脱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谚语俗语第25句】:【指望公鸡下蛋】(惯)寄希望于不可能实现的事。比喻希望必定落空。
【谚语俗语第26句】:苍蝇头上顶绿豆壳——什么人戴什么帽
【谚语俗语第27句】:【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惯)平时不在佛前烧香,急难之时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应付。 也作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腿。
【谚语俗语第28句】:佛爷的眼珠——动不得
【谚语俗语第29句】:老猫不吃肉——假撕闻(假斯文)
【谚语俗语第30句】:【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谚)指有弯弯的肚子,才敢吞吃弯弯的镰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没有特别的本领,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风险。 也作没有弯弯肠子,别吞镰钩刀子。 没那弯弯肚子,也吞不下这镰刀头。
【谚语俗语第31句】:扁担做桨用——划不来
【谚语俗语第32句】:【艄公多了打烂船】人多无组织,反而坏事。类似的:木匠 多了盖歪房。周立波《山乡巨变》:“只怕社一办起来,人多 嘴杂,反倒搞不好。俗话说:艄公多了打烂船。”
【谚语俗语第33句】:字是黑狗,越描越丑。
【谚语俗语第34句】:杂交的骡子一非驴非马
【谚语俗语第35句】:【虎毒不食子】见“大虫恶杀不吃儿”。
【谚语俗语第36句】:走路轧断腿——半途而废
【谚语俗语第37句】:【胳膊儿往外撇】(惯)比喻说话、做事向着外人。 也作胳膊肘往外拐。 胳膊肘朝外扭。 胳膊肘往外弯。
【谚语俗语第38句】:【牛头不烂,多费柴炭】(谚)牛头没煮烂,是因为火力不够,多加些柴炭就是了。比喻办事遇到难题,多下点工夫就成了。 也作“牛头不烂多加火”。
【谚语俗语第39句】:火烧岭上找螺头——难寻
【谚语俗语第40句】:【教奢易,教俭难】(谚)指教人奢侈浪费容易,教人俭朴节约却很难。
【谚语俗语第41句】:【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谚)饫(yu):饱时进食。烹宰:经过烹调的肉食佳肴。人在饥饿时,吃糠咽菜也香甜;在肚饱时,美食佳肴也不香。指饭菜香不香,关键在于人是饥是饱。 也作饿了糠如蜜,不饿蜜不甜。 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谚语俗语第42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转指不切实际、没有结果。指脱离实际的想象。
【谚语俗语第43句】:黑豆碾了皮——成了光仁(人)
【谚语俗语第44句】:课外活动时,整个校园都是学生在活动。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路过这里看见了,说:“你看,就跟鱼泛池一样。”(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45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原为佛教徒的用语。 借指:做好事和做坏事,迟早会有报应。明代《西游记》:“正 是人生切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 争来早与来迟。”
【谚语俗语第46句】: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急着出去买菜。她没走前门,抄近路走堆了许多垃圾的后门,结果黑暗中摔伤了腿。外婆说:“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安徽·界首)
【谚语俗语第47句】: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不是真心
【谚语俗语第48句】:一缕棉丝难织布,一粒大米难做饭。
【谚语俗语第49句】:【打花胡哨】(惯)指虚情假意地应酬或应付。
【谚语俗语第50句】:【多个香炉多个鬼】(谚)比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麻烦或支出。
【谚语俗语第51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谚)指人生上好的享受,是以自己吃极大的苦换来的。 也作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不受苦中苦,难有来日甜。
【谚语俗语第52句】:【娃子不哭奶不胀】小孩没哭,无须喂奶;奶不胀,无须挤。 指没有发生什么麻烦,暂时消停。清代《儒林外史》:“我这 里‘娃子不哭奶不胀’,为什么把别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门 口哭?”
【谚语俗语第53句】:【摆阵势】(惯)指拉开架势,准备较量。
【谚语俗语第54句】:【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谚语俗语第55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56句】:【头白可种桃】(谚)人到年老发白时,栽种桃树还赶得上吃桃子。指桃树结果实比其他果类树木快。
【谚语俗语第57句】:休息休息再说——歇后语
【谚语俗语第58句】:【踩一头儿撬一头儿】(惯)撬:这里同“翘”,向上仰起。踩下这一头,那一头又翘起来了。比喻压制住这个人,那个人又闹起事来。
【谚语俗语第59句】:出土的笋子逢春雨——节节高
【谚语俗语第60句】:【喝不喝先掂给你一壶】强令为难。《小说月报》(1980,2): “很明显,这是在给队长出难题。喝不喝先掂给你一壶。”
【谚语俗语第61句】:【 坏的有人抓,好的有人夸】批评坏的,表扬好的。成语:赏 罚分明。电视节目:“开展这项活动,目的在于造成一种坏 的有人抓,好的有人夸的气氛。”
【谚语俗语第62句】:【官不离印,货不离身】(谚)当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卖货的要管住自己的货物。指人们借以谋生的东西,必须随身携带,不可轻易离身。
【谚语俗语第63句】:【乡有乡规,民有民俗】(谚)乡里有乡里的规程,地方有地方的风俗,不可忽视,也不可混同。指进入一个新的地域环境,必须顺从地方风俗民情。
【谚语俗语第64句】:保险柜里安家——图的是安全
【谚语俗语第65句】:【 好人遭雷打】好心不得好报。类似的:好心挨雷打/变了 牛遭雷打。台湾黄春明《锣》:“人家说好心的挨雷打,一点 都不假。”
【谚语俗语第66句】:树林里放风筝——乱缠;缠住了;勾勾搭搭
【谚语俗语第67句】:【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谚)指独自一人考虑问题难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谋定计自会高明。
【谚语俗语第68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时头朝下钻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浅的程度,转喻人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谚语俗语第69句】:我写字大小不均匀,爸爸指着我的本子生气地说:“这些字大的大来小的小,真是骑着毛驴牵着鸟。”(甘肃·兰州)
【谚语俗语第70句】:春笋见春雨——日长三寸
【谚语俗语第71句】:摇着脑袋吃梅子———副酸相
【谚语俗语第72句】:驴头马面——路货色
【谚语俗语第73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此俗语比喻做事因缺少必要条件而难以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奄笔记》卷三:宋朝时,尚书晏景初一次外出,回来时天色已晚,打算在一家寺院借宿。寺院和尚认识他,不想留他住宿,于是推托说:“寺院太穷太破,没有地方住。”晏景初不高兴地说:“再穷再破,安顿一个人总不会成问题吧?”和尚反讥道:“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
【谚语俗语第74句】:水缸里抓王八——稳拿
【谚语俗语第75句】:下雨了,王大爷一边收着麦子,一边埋怨说:“这老天爷真让人摸不透,半月都是晴天,却让我晒到雨肚里。”(河南·原阳)
【谚语俗语第76句】:【 自己看卷子,自己中状元】自己吹捧自己,自加头衔。类 似的:自画脸谱自封官。香港唐人《金陵春梦》:“是啊,自己 看卷子,自己中状元,这一句妙极了。稍加引申,也就是自 己关起门,自己做皇帝!”
【谚语俗语第77句】:【核桃枣子一齐数】一律对待,不加区别。类似的:葫芦茄 子一起数/栗子花生一盘端。成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张贤亮《河的子孙》:“你们核桃枣子一块数,连这点眼力劲 儿都没有。”
【谚语俗语第78句】:不怕千着巧,就怕一着错。
【谚语俗语第79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惯)1指不顾一切。2指不问是非曲直。 也作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谚语俗语第80句】:擀面杖插到鸡窝里——捣蛋
【谚语俗语第81句】:【 戏台里喝彩】指自己赞扬自己。成语:自吹自擂。胡适 《尝试集》自序:“你这篇再版自序又犯了你们徽州人说的 ‘戏台里喝彩’的毛病,你自己说你自己哪几首诗好,哪几首 诗不好,未免太不谦虚了。”
【谚语俗语第82句】: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谚语俗语第83句】:【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谚)指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不可像麻雀那样贪吃。
【谚语俗语第84句】:【癫狂的马容易闪失,慌张的人常出乱子】释义:比喻做事要谨慎稳定,不可轻举妄动。例句:头脑不要发胀,这些年来,咱们吃亏就在于轻举妄动,别忘了,癫狂的马容易闪失,慌张的人常出乱子。
【谚语俗语第85句】:【拔眼中钉】(惯)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谚语俗语第86句】:【炕上一把剪子,地里一把铲子】(惯)形容妇女勤劳能干,家务活、农活都是一把好手。 也作炕上一把剪,炕下一把铲。 炕上剪子,地下镰刀。
【谚语俗语第87句】:【倒抽了一口冷气】(惯)形容突然受惊时极度惊讶、紧张或恐惧的心情。 也作倒抽了一口凉气。 倒吸了一口凉气。 倒抽一口气。
【谚语俗语第88句】:【夫妻安,合家欢】(谚)夫妻之间和谐相处,全家也就会欢乐愉快。 指一个家庭是否相安和谐,夫妻关系能否处理好是关键。
【谚语俗语第89句】:石头人打架——硬碰硬
【谚语俗语第90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谚语俗语第91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谚)小节:生活中的小事。指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
【谚语俗语第92句】:【万万岁】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称为“万岁”,诸侯或亲王称为千岁,“万万岁”称谁呢?太上皇?显然不是。“万万岁”不过是对皇上的阿谀奉承之词。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万万岁”一词,出现于唐朝。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则天都不满意,甚觉扫兴。这时一位惯于拍马屁的学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听了十分满意,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就流传于朝野,历朝历代如此。
【谚语俗语第93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原为毛泽东题词,谓不怕任何困难。 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我队应去,要准备死几个 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谚语俗语第94句】:邻居小红爱使小性子,动不动就生起气来。妈妈逗她:“看小红,嘴噘得能挂个油葫芦了。”说得小红哧地笑了。(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95句】:【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张贤亮《男人 的风格》:“俗话说,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在我眼里,全 体人民一律平等!”
【谚语俗语第96句】:【戳脊梁骨】(惯)指在人背后指责、议论。 也作“戳背脊骨”。
【谚语俗语第97句】:我正在写作业,没顾上与来的客人打招呼。妈妈敲着我的脑袋说:“在家不勤待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四川·渠县)
【谚语俗语第98句】:放学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凉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让。她一边给我倒开水,一边说:“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谚语俗语第99句】:【 没有空城计,退不了司马懿】诸葛亮令马谡镇守街亭。街 亭失守,司马懿进兵西城。西城兵力空虚,诸葛亮用空城计 吓退了司马懿。事出《三国演义》。指有高明的办法来对 付。电视剧:“没有空城计,退不了司马懿。没有这一招,也 对付不了马司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