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新俗语,保准你一看就喜欢!
【谚语俗语第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处于中间状态,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词;也指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中游思想。此语源自《后汉书·赵岐传》注引《三辅决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西汉时,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书法度严谨,仪态端庄,为人推崇。另外两位书法家赵袭和罗恽草书成就很高,然而却狂妄自负,遭到众人的鄙视。书法家张伯英在给朋友朱赐的信中称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此后,由专指书法推及生活诸事。
【谚语俗语第2句】:【 猫儿眼,时时变】猫眼随阳光强弱不断变化。借指情况 多变,难以捉摸。成语:变幻莫测。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 传》:“申耀宗是猫儿眼,看时候变。”
【谚语俗语第3句】:【 酒好不怕巷子深】好东西自能吸引人。或说:背巷出好 酒/好酒出背巷。《北京日报》(1982,12,2):“这不禁使人想 起另一句商业谚语:酒好不怕巷子深。有些商业服务网点 虽不占地势之利,但只要商品质量好,服务质量高,就不必 发愁生意做不好。”
【谚语俗语第4句】:【—是一,二是二】谓区别明显,不含混。曹禺《原野》序 幕:“一是一,二是二,我问出口,你就得说,别犹豫。” [这样]是五八,不[这样]是四十五八等于四十,谓反正都 是一样。李准《李双双》:“没有功没有利,连个工分也不记, 劳动是五八,不劳动是四十,你去白出那牛力干什么呀?”
【谚语俗语第5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麦】释义:高田:地势高的田。低田:地势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种在高田:稻麦性喜暖,宜种在低田。例句:然麦性微寒,以为金,则徐氏之说优矣。古称:“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麦。” ………
【谚语俗语第6句】:我放学后贪玩,天黑了才回家,挨了妈妈的一顿训。奶奶见我难过的样子,悄悄地哄我:“你妈呀,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她心疼着你呢!”(江西·兴国)
【谚语俗语第7句】:燕子尾巴——叉劈了(事情出现分歧或偏差);两股叉
【谚语俗语第8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做事不能怕担干系。明代《西游记》: “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 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谚语俗语第9句】:【飞不上天,入不了地】(惯)比喻跑不掉。 也作“飞不上天,钻不进地”。
【谚语俗语第10句】:妈妈往楼上搬煤球,我也要搬,妈妈不让。趁妈妈不注意,我抱了十块就往楼上跑,刚跑了几步就跌倒摔破了煤球。妈妈拉起我说:“你这是捉老鼠的猫硬要拉车,自不量力!”(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11句】:【东庄的土地到西庄不灵】(谚)土地:土地爷,迷信称掌管一个地域的神。指东庄的土地爷只掌管东庄,到西庄便不灵验。比喻权势人物在自己这一方可以施展权势,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开了。
【谚语俗语第12句】:【鸟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谚)穷:窘困无出路。触:用头顶撞。指鸟到窘急时,会用嘴啄;兽到窘急时,会用头顶;人到窘急时,会欺诈骗人。 也作“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攫:抓。 佚:乱跑。
【谚语俗语第13句】:【结束】事情到了最后阶段称之为“结束”。如快开学了,暑假即将结束。 “结束”一词,源自古代少女结婚。现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无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经订婚或结婚了。而在我国古代,女子把头发束起来也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或嫁为人妇了。“结束”一词的由来跟古代妇女结婚有密切的关系。“结束”就是把头发盘结束起来.“结发夫妻”也是来源于此。我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头发也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发的,头发也就越长越长。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起来,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礼。这时候家里人会把及笄女子的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来说,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订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发结簪就表示女子已为人妇,为闺阁之女的完结,为之结束,这就是“结束”一词的由来。同时,又是该女子新生活的开始。
【谚语俗语第14句】:拔脚花狸猫——溜了
【谚语俗语第15句】:【饿鬼抢斋——不辨香臭】(歇)斋:斋饭,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坏。
【谚语俗语第16句】:【有三门穷亲戚不算富,有三门富亲戚不算穷】释义:亲戚之间,关系密切,要富都富,要穷都穷。也说“有三门富亲穷不了,有三门穷亲富不了”。例句:“你看他那会儿穷吧,他给妹子找的婆家是富农;通过富农绕来绕去,又跟一个小土地主攀上亲,把大闺女嫁过去了;再一绕,二闺女成了北京一个小铺家二掌柜的儿媳妇。常言说,有三门穷亲戚不算富,有三门富亲戚不算穷。”
【谚语俗语第17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谚)指在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必然会有各种疫病流行,要严加防范。
【谚语俗语第18句】:【磨刀不误砍柴工】释义:准备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顺利。例句:“赶趟儿!”红脸汉子满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饱了,喝足了,一个顶俩!……”
【谚语俗语第19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谚语俗语第20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岗哨众多。成语:戒备森严。刘绍 棠《渔火》:“八里桥南北,二十九军的士兵持枪荷刀,三步一 岗,五步一哨。”
【谚语俗语第21句】:会计的表格——道道不少
【谚语俗语第22句】:【后生不看《水浒》,老来不看《三国》】(谚)后生:青少年。旧指《水浒传》是写造反的,青少年读了会不安分守己;《三国演义》是写争斗权谋的,老年人读了会增添奸诈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谚语俗语第23句】:他光指使别人干活,自己却不动手。叔叔说他是“猪八戒犁地,光仗嘴拱”。(河南·民权)
【谚语俗语第24句】:【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不求上进。它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代时有个人叫陶毂,自幼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文翰为一时之冠”。宋太祖时,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陶毂。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疏,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不满。宋太祖笑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后来人们就用“依样画葫芦”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今口语变作“照葫芦画瓢”。这个故事表面看来是宋太祖出身军人,对文人有所鄙视,其实,宋太祖追求的是实际有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文人治国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树立者,宋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谚语俗语第25句】:头顶橄榄核,脚踩西瓜皮——又奸(尖)又猾(滑)
【谚语俗语第26句】:【有奶便是娘】只看对自己有利,不管真假好坏。孙犁《风 云初记》:“姓白的说,我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不怕官家追 捕捉拿,有奶便是娘亲,给钱就是上司。”
【谚语俗语第27句】:【会捉老鼠的猫不叫】(谚)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声张。比喻精于办事的人,只求实际效果而绝不张扬。
【谚语俗语第28句】:【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释义:聪明人爱惜聪明人,英雄好汉爱惜英雄好汉。指杰出人物总是相互敬重爱惜。参见“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例句: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对泼男女,腌媵畜生,终作何用!众豪杰且请宽心。
【谚语俗语第29句】:【买金须问识金家】(谚)要买金子,就要让辨识金子的专家来鉴定,这才不至于买来假货。指不识真金的人,会把真金当假金。比喻宝物在外行眼里,显不出它的真价值。
【谚语俗语第30句】:方字比万字——差一点;多一点
【谚语俗语第31句】:【客大压店,店大压客】见“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谚语俗语第32句】:【强中更有强中手】(谚)指本领高强的人不可自恃高强,须知高强之中还有更高强的。也泛指学问、才艺的造诣无止境,不可自视过高。 也作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强中自有强中手,更有强人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33句】:鳖咬手指头——不放
【谚语俗语第34句】:天狗吃日头——吃了就吐;无从下口;
【谚语俗语第35句】:耍戏法的敲锣——耍变了
【谚语俗语第36句】:【明人不待细讲】(谚)明人:悟性很高的人。对明人讲话,点到为止,不必啰嗦重复。 也作明人不必细说。 明人不消细说。 明白人不用多费话。
【谚语俗语第37句】:邻居大叔在外做生意,由于心术不正,惹得一身是祸,不敢回家。村里人说:“人好不用乖,心好不必斋。为人心不正,一生惹祸害。他是自作自受啊!”(河北·石家庄)
【谚语俗语第38句】:公鸡戴帽子一冠上加冠(官上加官)
【谚语俗语第39句】:【珍珠土里埋】没有人赏识,处于困境。或说:珍珠落在粪 堆上。刘绍棠《芳草满天涯》:“我不能再看着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
【谚语俗语第40句】:【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着风向标】指人看风使舵,油滑没 有骨气。刘绍棠《含羞草》:“卞长亨是有名的轴承脖子弹簧 腰,脑袋上插着风向标;为了做官、保官、升官,他把自个儿 的良心一片一片喂狗了,把过去的战友一个一个出卖了。”
【谚语俗语第41句】:我又向爸爸要橘子,爸爸拿出最后一个说:“砍了树子免得老鸦叫。”(四川·射洪)
【谚语俗语第42句】:【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谚)竟日:整整一天。终朝(zha。):从早到晚。狂风暴雨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一整天。比喻苦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谚语俗语第43句】:【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谚)相互争夺,既伤感情,又损财物;相互谦让,既有情义,又物尽其用。指与人相处应相互体谅,谦让和气。
【谚语俗语第44句】:爸爸在厨房一边喝酒一边抽烟,我在喝小香槟。妈妈见了说:“真是乌龟不脱壳,一辈有一个。”(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45句】:【鸡吃叫,鱼吃跳】释义:吃鸡吃鱼都要吃活的。例句:他算真正品尝到了活学活用、活鸡活鱼的甜头。俗话讲,“鸡吃叫,鱼吃跳”呢。
【谚语俗语第46句】:【热脸贴冷屁股】指巴结讨好,自找没趣。香港梁凤仪《西 风逐晚霞》:“顾力真有点难为情,无端端地把热脸孔贴在冷 屁股上头,尤其是他心上有鬼,更有点下不了台似的。”
【谚语俗语第47句】:一位顾客问卖主:“这韭菜多少钱一斤?”卖主道:“八角”。顾客回价说:“五角怎么样?”卖主笑着说:“你不如去大河里舀水吧!”(四川·资阳)
【谚语俗语第48句】:【草怕严霜霜怕日】释义:指一物降一物。例句:马凤兰说:“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台了。”
【谚语俗语第49句】:【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见“劁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谚语俗语第50句】:雀儿的肚子——心眼儿小
【谚语俗语第51句】:【拿着草帽当锅盖——乱扣】(歇)扣:本指朝下覆盖在锅上,转喻给人安上罪名或不好的名声。 指没有根据地给人安上某种罪名或不好的名声。
【谚语俗语第52句】:【揭底就怕老乡亲】(谚)揭底:揭开见不得人的老底。指老乡亲最知底细,要揭发老底,最有效的还是知情的老乡亲。
【谚语俗语第53句】:【鱼儿蹦到沙滩上】(惯)比喻陷入绝境。
【谚语俗语第54句】:【一个锅里抡马勺】(惯)马勺:盛粥饭用的木制大勺。吃一个锅里的饭。比喻在一起生活、工作。 也作一个锅里搅马勺。 一个锅里搅稠稀。稠:代指饭。稀:代指粥。 一个锅里抡勺子。
【谚语俗语第55句】:【张天师被鬼迷】(惯)张天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派,认为符水咒法能驱鬼治病,被盾世尊为“天师”,其后裔继承道法,受封号为“张天师”;民间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领的人被入迷惑,头脑不清醒。 也作张天师吃鬼迷了。 张天师着鬼迷。 张天师教鬼给迷住了。
【谚语俗语第56句】:【恩将恩报,仇将仇报】(谚)人有恩惠于我,我定当用恩惠去报答他。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风。
【谚语俗语第57句】:【刀对刀,枪对枪】(惯)比喻针锋相对。 也作“枪对枪,刀对刀”。
【谚语俗语第58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为佛教用语,指改恶从善。成语: 改邪归正。香港梁凤仪《西风逐晚霞》:“他要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是他的事,把我也惹穷了,我可不依呢。”
【谚语俗语第59句】:【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脸部表情一反常态,形容不 高兴。老舍《离婚》:“设若她们在院中遇见,而马少奶奶的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那便有点麻烦。”
【谚语俗语第60句】:妈妈叫我去买馍,我不去,后来挨了骂才去的。妈妈见我把馍买了回来,乐呵呵地说:“你这是‘鞭子也打了,磨子也曳了’。”(陕西·耀县)
【谚语俗语第61句】:【有钱使得鬼动,无钱唤不得人来】(谚)有钱的,连鬼也使得动;没钱的,连人都叫不来。旧指金钱万能,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无钱一事无成。
【谚语俗语第62句】:【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歇)《西游记》第二回描写,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学成七十二般变化,念个咒语,要变什么就变成什么。形容多变,难以预测。
【谚语俗语第63句】:釜底的游鱼——命不长
【谚语俗语第64句】:船上人充油灰——慢慢来
【谚语俗语第65句】:【大水都过得去,小沟沟还能趟不过去】释义:比喻大困难都能克服,小困难更不在话下。例句:想这些干啥!这几年,大水都过得去,小沟沟还能趟不过去!共产党有好章程,怕啥。
【谚语俗语第66句】:属刨花的——点火就着
【谚语俗语第67句】:大胆落墨,细心拾书。
【谚语俗语第68句】:【不以成败论英雄】释义:不以成功或失败来评论英雄人物的得失。例句:“梵梵,古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最佩服越王勾践,当了夫差的阶下囚,仍不失其志,卧薪尝胆,终成复国之大业。”
【谚语俗语第69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谚)旧时认为,人能活到七十岁,就算是高寿了,从古以来活到七十的人是很少的。 也作人生百岁,七十者稀。百岁:指一辈子。 人生七十从来少。
【谚语俗语第70句】:姑姑来我家做客,妈妈要把前几天借她的钱还给她。姑姑笑着说:“你们先用吧,我不急用。”妈妈一边递钱一边说:“借钱有头,还钱有期。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河南·淇县)
【谚语俗语第71句】:【贼吃贼,越吃越肥】(谚)指贼偷贼,比偷盗其他人得到的更多。
【谚语俗语第72句】:张果老骑毛驴——背道而驰;往后看
【谚语俗语第73句】:狗尾巴续貂——头尾不相称
【谚语俗语第74句】:【知性同乐】(谚)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的性格,就能安乐相处。
【谚语俗语第75句】:【有添柴的,有撤火的】有赞成的,有反对的。类似的:有烧 香的,有拆庙的。《1978年作品集》:“对村北的工程,有添 柴的,有撤火的,还有泼凉水的!”
【谚语俗语第76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交友要慎重,说话要慎 明代《金瓶梅》:“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老婆还有个里外心儿,休说世人。”
【谚语俗语第77句】:【有志者事竟成】(谚)竟:终究。 有志气的人,事业终究会获得成功。指事业的成功,全在于人的立志,和能否始终不渝,坚持到底。
【谚语俗语第78句】:看戏有哭有笑——动了心
【谚语俗语第79句】:【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释义: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疠:流行传染病。旧谓除夕夜里狗不叫,过了年就没疫病。例句:岁时杂占:“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
【谚语俗语第80句】:【 自家有病】自家知了解自己的弱点。鲁迅《坟》:“但我以 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很能够明白底细的。”
【谚语俗语第81句】:【钱为人之胆】见“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
【谚语俗语第82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83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给老郑家——郑何氏】(歇)旧时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为姓名。郑何氏:称嫁给郑家的何姓女子,谐“正合适”。指正好符合实际情况或需求。
【谚语俗语第84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谚)莲生,必定是因为有根的缘故喻事情的发生必有其根源。
【谚语俗语第85句】:崽大,爷难当。
【谚语俗语第86句】: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
【谚语俗语第87句】: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谚语俗语第88句】:松香拔毛——根不留
【谚语俗语第89句】:【狗咬狗】(惯)比喻坏人与坏人争斗。
【谚语俗语第90句】:三张纸画个鼻子——面子大
【谚语俗语第91句】:【人怕输理,狗怕夹尾】(谚)狗害怕了,就夹起尾巴逃走;人输了理,就和狗夹尾一样狼狈不堪。指人做事占理就理直气壮,输理就无地自容。
【谚语俗语第92句】:爸爸很晚才回家,一进门,他就对妈妈说不吃饭了。妈妈笑着说:“老犍不吃草,肚里有元宝。你又在哪儿吃过了?”(山西·阳城)
【谚语俗语第93句】:【 小骂大帮忙】在小的方面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际上是 为了维护大的利益。《汪精卫的末日》:“这叫小骂大帮忙, 校长是可以理解的。”
【谚语俗语第94句】:【—粒谷子千滴汗】粮食来之不易。类似的:十粒汗珠一 粒粮。古华《芙蓉镇》:“而且和泥水、土地打交道,一天到晚 嘴巴都闭臭,身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真是一粒谷 子千滴汗啊。”
【谚语俗语第95句】:【无根沙蓬——没有个准地方】(歇)沙蓬: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后枯死,被风刮走,无定所。指人没有固定的住处或去处。
【谚语俗语第96句】:【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凡事要留一手,适可而止。相 关的:有风不可驶尽。成语:留有余地。明代《金瓶梅》:“就 是六姐恼了你,还有没恼你的。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 凡事看上顺下,留些儿防后才好。”
【谚语俗语第97句】:哥哥在学习上很下劲儿,有人却对他说:“你家那么有钱,还学知识干啥?”哥哥认真地说:“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自己本领强啊!”(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98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摇篮里。
【谚语俗语第99句】:二婶待奶奶不好,却总爱在人前吹自己多么孝顺。小婶生气地说:“花香不在花瓣子的多少,人好不在嘴巴子的拙巧。”(山东·牟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