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抖音俗语,句句触碰心灵!

【谚语俗语第1句】:【老树正补屋墙】缺意即正好补缺。《小说月报》(1981,1): “老树正补屋墙缺的事到处都有。范厂长结合(复职)后,他 分担的那段马路,正好由老潘头接着扫起来。”

【谚语俗语第2句】:我平时淘气,穿衣穿鞋都很费。妈妈生气地说:“你这个费缰绳的驴,我啥时候才能把你拾掇好?”(陕西·延长)

【谚语俗语第3句】:耗子戴眼镜——鼠目寸光

【谚语俗语第4句】:【五湖四海都行船】释义: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动的自由。例句:“你刚才说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们各走阳关道,你凭啥仗势欺人?

【谚语俗语第5句】:银幕上刮黄风——迷不住观众的眼睛

【谚语俗语第6句】:【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歇)大的材料被用在小的地方。 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被用在重要岗位上,或大人物被用来做小事情。

【谚语俗语第7句】:【 人穷志不穷】不怕贫穷.要有志气。《燕山夜话》:“他们 坚定不移地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真是像俗谚说的,‘人穷志 不穷’,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谚语俗语第8句】:姥姥带我回城,我非要坐出租车不行,姥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增产不节约,好比漏底儿锅,上面添了水,下面流成河。过日子可不能这样大手大脚的。”(陕西·西安)

【谚语俗语第9句】:【 一座山头一只虎】一个地方,难以存在两种对立的势力。 或说:一山难容二虎。类似的:一个艄公一道河/一个乌鸦 占一枝/一个爷爷一炷香。成语:势不两立。传记图书:“正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张学良此时真切体悟到‘卧榻之旁,岂 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谚语俗语第10句】:扒着软梯上飞机——高攀

【谚语俗语第11句】:【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谚语俗语第12句】:【盐紧好卖,贼紧好偷】(谚)盐在紧缺时容易卖出,贼在人们紧张忙乱中容易行窃。偏指人应当从容谨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乱,给窃贼留下可乘之机。

【谚语俗语第13句】:【给脸上抹黑】见“往脸上抹黑”。

【谚语俗语第14句】:算盘子进位——以一当十

【谚语俗语第15句】:叶底下的橘子——红不起来

【谚语俗语第16句】:大戏小戏一个唱法。

【谚语俗语第17句】:鸭子吃曲蟮——生吞活剥

【谚语俗语第18句】:【油瓶倒了不扶】见“推倒油瓶不扶”。

【谚语俗语第19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释义:极言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例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吴钩慨叹一声‘想当年咱俩常常头并头睡在院里;院里风大没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窝子呀!’”

【谚语俗语第20句】:【 人心齐,泰山移】谓团结一致,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 《小说月报》(1980,3):“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十来年功夫, 我们村就扑腾起来了!人多了,地多了,房多了,牲口多了。”

【谚语俗语第21句】:【绿豆皮儿——青退】(歇)青:青色,绿豆皮的颜色,谐“请”。退:本指脱去(皮),转指退还。指请求退还。

【谚语俗语第22句】:【有珠不露,谁知是宝】(谚)比喻是人才而不显露出来,就不易被人发现。

【谚语俗语第23句】:手榴弹里的绳子——导火线

【谚语俗语第24句】:家雀子过海——没有落脚点

【谚语俗语第25句】:【十里没真信】(谚)信:信息,传言。即使相隔十里,传来的信息也是很不可靠的。指传播的消息往往失真。 也作十里无真言。真言:真实的信息。 十里无真信。

【谚语俗语第26句】:茶馆里的买卖——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谚语俗语第27句】:擀面棍当笛子吹——没眼儿

【谚语俗语第28句】:【麻秆打狼,两头害怕】谓对立双方均有顾虑。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我挨了几下子打没有什么,咱们是麻秆 打狼,两头害怕,他们打了我,没有占住理。”

【谚语俗语第29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谚语俗语第30句】:【属牛皮纸糊的鼓面子——经不住敲打】见“水豆腐——不经打”。

【谚语俗语第31句】:【独虎好擒,众怒难犯】(谚)指要捉住一只虎还比较容易,引起了众人的愤怒就难办了。

【谚语俗语第32句】:【说着葫芦忘了瓢】(惯)形容记性差,丢三落四。

【谚语俗语第33句】:【猫认屋,犬认人】(谚)指猫在外能辨识自家的房屋,却不认自家的主人;而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追随自己的主人。

【谚语俗语第34句】:妈妈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爱惜东西,说是“靠山也不能枉烧柴”。(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35句】:落榜听见喜鹊叫——不忍闻

【谚语俗语第36句】:【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做事要有响应者。沈从文《边 城》:“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 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37句】:【耽误了庄稼是一季,误了孩子是一代】(谚)误了农时只是一季没收成,教育孩子的事耽误了,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指教育子女是头等大事,千万不能含糊。 也作“地误误一季,人误误一辈”。

【谚语俗语第38句】:喜鹊回窝凤还巢——安居乐业

【谚语俗语第39句】:麦粒掉到太平洋——沧海一粟

【谚语俗语第40句】:【被窝里伸腿——不是脚也是脚】(歇)脚:谐“搅”。指横竖都是胡搅蛮缠。

【谚语俗语第41句】:【一个毛厕里的蛆——没有两样货】(歇)比喻同是坏人,不会有两样。

【谚语俗语第42句】:邻居王奶奶,总爱烧香拜佛祈求过好日子。我奶奶说:“求上帝不如求自己,靠佛祖不如靠双手。”(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43句】:【瘦骆驼强似象】释义:比喻富贵人家即使衰败了,也比一般人家有钱有势。也比喻某种势力虽已衰落下来,但也不能小看。例句:常言道:“瘦骆驼强似象。”桂员外今日虽然颠沛,还有些余房剩产,变卖得金银若干。

【谚语俗语第44句】:【两军相遇勇者胜】(谚)两军交战,到了狭路相逢的时候,只有勇猛无畏者才能取得胜利。指常规战斗凭智谋,狭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两强相遇,勇者为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

【谚语俗语第45句】:【 若要公道:打个颠倒】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办事就会 公平。类似的:若要事合理,拿人比自己。西戎《纠纷》:“人 常说:若要公道,打转颠倒,过来过去都得想。老王,要你是 个妇女,今天下地和男人做的活一样样的,叫你评工,你说 你该怎评?”

【谚语俗语第46句】:船底下放鞭炮——闷声闷气;闷声不响

【谚语俗语第47句】:父母一年的辛勤耕作,换来家中幸福的生活。父亲高兴地说:“钱没有枉花哩,工夫没有枉搭哩,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48句】:【房东】“房东”义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与“房客”相对。那么,为什么叫房东不叫房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权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出租或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可见,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东道主”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谚语俗语第49句】:大年夜晒衣服——今年不干明年干

【谚语俗语第50句】:【傻公子,好奉承】(谚)愚蠢的公子少爷,最爱听向他吹捧讨好的话。指凡是爱好人们奉承的人,实质上都属傻公子之流。

【谚语俗语第51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谚语俗语第52句】:【聪明人好惹,糊涂人难缠】(谚)指聪明人通情达理,纵然惹了他,也容易讲说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难以应付。

【谚语俗语第53句】:【大人不记细怨】(谚)细怨:细小的怨恨。指大人物心胸宽广,不把细小的怨恨记在心上。

【谚语俗语第54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谚)漫天:喻极高。就地:喻极低。交易场中,卖方可以把物价要得很高,买方可以把价钱还得极低。指买卖当中的讨价还价,有着极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开价,就地还钱。 满天讨价,落地还钱。

【谚语俗语第55句】:暑假里,每天傍晚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就一起到河边去散步。爸爸的熟人见了,总是说:“每天傍晚怎么你们三个都在一起?”妈妈说:“一把萝卜不零卖。”(甘肃·华亭)

【谚语俗语第56句】:【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释义:不听老年人的话,横祸就会到来。因为年老人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话是经验之谈。例句:这可好,闹出毛病来没有?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这简直把祁家的脸丢透了。

【谚语俗语第57句】:【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释义: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例句:余家富连连点头,“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种各的,又怎会你跟我生气,我跟你吵嘴?”

【谚语俗语第58句】:【风中之烛,草上之霜】(惯)比喻上了岁数的人,身体衰弱,经不起折腾。 也作“风前的残烛,瓦上的霜雪”。

【谚语俗语第59句】:锻炼是健康的基础,卫生是健康的保证。

【谚语俗语第60句】:【有锤就敲,有炮就放】释义:形容人性情急躁,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例句:不能因为自己出于一片好心,自以为看法正确,就可以不看对象,不顾场合,不讲方式,有锤就敲,有炮就放。

【谚语俗语第61句】: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谚语俗语第62句】:【事不关心,关心者乱】事不关心则已,关心起来精神上势 必有负担。明代《警世通言》:“事不关心,关心者乱,打点做 这节非常的事,夜里就睡不着了。”

【谚语俗语第63句】:【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见“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

【谚语俗语第64句】:【不知道天高地厚】释义:不了解客现实际情况,对自己估计过高。例句:不过,潘秀娅——这位一会儿便要坐着出租小轿车来的新娘子,绝不是那种不知道天高地厚、贪心不足的人。

【谚语俗语第65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谚)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准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谋划要周到,裁决要果断。

【谚语俗语第66句】:庙里的观音——站得住脚

【谚语俗语第67句】:【 整篓洒油,满地捡芝麻】大处浪费,小处节俭。类似的:大 海泼油,路上捡芝麻/大路上捡芝麻,大缸倒香油/大罐子泼 油,蚊子屁股上挖脂。老舍《青年突击队》:“那么多洋灰,没 人给盖上,一下雨就全完,可是你去捡钉子?大篓洒油,满 地捡芝麻!

【谚语俗语第68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谚)要名:博取美名。忠厚的人不会诽谤别人以求自利,仁慈的人不会危害别人以求美名。 指忠厚仁慈者绝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也作“厚者不损人以自益,仁者不危躯以要名”。

【谚语俗语第69句】:【说大话做小事】(惯)指话说得很响亮,行动却跟不上。

【谚语俗语第70句】:电视电话——耳闻目睹

【谚语俗语第71句】:上吐下泻——两头忙

【谚语俗语第72句】:【粥锅里照影子】(惯)粥稀得可以照见人的影子。比喻粮食将尽,几乎断炊。

【谚语俗语第73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随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着;随他的便;有什么办法

【谚语俗语第74句】:【一家有女百家求】(谚)指有女儿的人家,自然会招来许多求婚者。 也作“一家女,百家求”。

【谚语俗语第75句】:飞机打坦克——居高临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谚语俗语第76句】:【早知水淹人,何必偏下水】(谚)比喻早知道后果严重,当初就不该贸然行事。

【谚语俗语第77句】:隔壁的婆媳俩经常争吵,奶奶劝她们:“一争两丑,一让两有。什么事不能好说好商量的,为啥非要撕破脸皮不可呢?”(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78句】:【凤凰不入乌鸦巢】(谚)凤凰: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乌鸦:鸟,全身羽毛黑色。凤凰不会进入乌鸦的窝。比喻清白的人不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

【谚语俗语第79句】:【老梅花,少牡丹】释义: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则相反。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为好,看这株梅花开的热闹劲儿,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轻的。

【谚语俗语第80句】:【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惯)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谚语俗语第81句】:【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谚)金花和银花可搭配,西葫芦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门当户对,条件相当。

【谚语俗语第82句】:【翻老皇历】释义:皇历:历书。岁月更换了,翻看旧历书无用。比喻只知按老经验办事。例句:咱不能净翻老皇历呀!党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边一步一步爬行。

【谚语俗语第83句】:【八个人也抬不走一个“理”字】(谚)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凭他人多势众也不能改动。

【谚语俗语第84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谚语俗语第85句】:洋洋拿了别人的一枝钢笔,爸爸批评他说:“从小偷棍子,长大敢撬门;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你若再不悬崖勒马,早晚要身背四两麻绳进监狱!”(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86句】:【上进。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指不服输或不甘落后。 也作“不蒸馒头争口气”。

【谚语俗语第87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见“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谚语俗语第88句】:【鱼在水,鸟在林】谓环境有利,可以自由活动。成语:各 得其所。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很明白,鱼在水里 好,你在这里工作方便。”

【谚语俗语第89句】:关公亮相——大红脸

【谚语俗语第90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谚语俗语第91句】: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自尊自大;自我崇拜

【谚语俗语第92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谚语俗语第93句】:【户口本】中国人一出生便要落户口,否则就是“黑人”。户口本以户为单位,登记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国家户籍管理的重要依据。人口登记,历朝历代都有,但类似于现在户口本一样的,则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全国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的“户帖制”在南京试行。朱元璋遂取以为式,颁行天下。由户部制作“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和内容,逐一下发。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关系;“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动产和动产情况;最后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匠户”等。“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由此可见,“户帖”实质上已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户口本”,真比现在的户口本还详细,拿来那时的“户帖”,就完全可以当现在的“户口本”用。

【谚语俗语第94句】:【春天后母面】(谚)后母:继母。 指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就像继母对待继子女的态度一样,说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95句】:天平上称体重——把人看轻了

【谚语俗语第96句】:【关公门前耍大刀】关公为武将。谓在行家面前卖弄。类 似的:鲁班门前弄大斧。成语:自不量力。陆文夫《围墙》: “那技术员慎重对待,步步不离;在设计所的门前砌围墙,等 于在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

【谚语俗语第97句】:这几天真忙,妈妈说:“这秋里,不但要摘棉花,收玉米,还得犁地种麦,累人啊!还不如春天清闲呢!”爸爸说:“金七月,银八月,三春不如一秋忙。”(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98句】:【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谚)办筵席,红萝卜是可有可无的一味菜蔬。比喻离开某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事情照样办得好。

【谚语俗语第99句】:钢条做钉子——宁折不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87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