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抖音火爆民间俗语金句,惊艳了朋友圈!
【谚语俗语第1句】:【卖金须是买金人】(谚)指卖金子的必须有买金子人的经验和眼光,这样,宝物就能归入懂宝人的手里,不至于明珠暗投。 也作“卖金须向识金家”。
【谚语俗语第2句】:【临死拉个垫背的】谓连累别人,或不能饶恕仇人。或说: 自己该死,别拉着别人垫背。梁斌《红旗谱》:“咱满有理的 事,这辈子翻不过案来,死的时候也得拉他垫背,我就是这 个脾气!”
【谚语俗语第3句】:【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谚)饥饿能使人增长见识,穷困能使人变得聪明。指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华智慧。
【谚语俗语第4句】:【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惯)形容事情非常机密,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告诉。
【谚语俗语第5句】:双休日的一天早上,妈妈叫我抓住清晨好时光读半个小时的书,可我读不到几分钟就或者走动一下,或者喝口水,或者翻一下书包。妈妈说:“种田勿离田头,读书勿离案头。你可好,一会儿都坐不安稳。”(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6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谚语俗语第7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过街的老鼠——到处有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8句】:【谁家灶内无烟】(谚)哪家都烧火做饭,烟囱里都会冒烟。比喻家家都会有些不光彩的麻烦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发脾气的时候。 也作“谁家烟筒不冒烟”。
【谚语俗语第9句】:【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谚语俗语第10句】:牛犊子撒娇——顶顶撞撞
【谚语俗语第11句】:娶媳妇死老娘——哭笑不得
【谚语俗语第12句】:宋瓷花瓶——古瓷(词)
【谚语俗语第13句】:【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见“鹁鸽子旺边飞”。
【谚语俗语第14句】:核桃树旁种棉花——软硬兼施
【谚语俗语第15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宽】释义:三竿:旧时估量太阳离地面的主观约数。指太阳出山三竿高,风势不猛,则风会逐渐平息。例句:谚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宽”。大凡风,山出之时,必略静,谓之风让日。
【谚语俗语第16句】:【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惯)二十四史:指旧时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指事情太多太杂,理不出头绪,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说。
【谚语俗语第17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我总要请爸爸帮我想问题。外婆说:“刀子不磨要钝,脑袋不用要笨,自己的作业应该自己完成。”(四川·广元)
【谚语俗语第18句】:燕子尾巴——叉劈了(事情出现分歧或偏差);两股叉
【谚语俗语第19句】:【西鹤年堂去讨刀伤药】(惯)西鹤年堂:北京一家中药铺。骂人将要被杀头。
【谚语俗语第20句】:姑姑来我家做客,妈妈要把前几天借她的钱还给她。姑姑笑着说:“你们先用吧,我不急用。”妈妈一边递钱一边说:“借钱有头,还钱有期。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河南·淇县)
【谚语俗语第21句】:哥哥近来贪玩、讲穿、爱打扮,学习成绩却急剧下降。爸爸说他是驴粪蛋外面光,妈妈说他是绣花枕头一包糠。爷爷教训哥哥:“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鸟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学问。只有好好学习,有真本领,大家才看得起。”(新疆·乌鲁木齐)
【谚语俗语第22句】:【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谚语俗语第23句】:【上有老,下有小】(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儿女要抚育。指家里有负担,有拖累。
【谚语俗语第24句】:【照方吃炒肉】(惯)比喻按惯例行事。
【谚语俗语第25句】:鳖咬手指头——不放
【谚语俗语第26句】:【真金不怕火炼】(谚)真金子经得起烈火烧炼。比喻正确的事物或真正的英雄人物经得住考验。
【谚语俗语第27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谓做事要有把握,不能冒险。 清代《三侠五义》:“咱们与其涉险,莫若绕远。俗语说得好: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小弟意欲从五峰岭的山后上去, 大约再无妨碍。”
【谚语俗语第28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歇)吊死鬼:自缢身亡的人。责骂人不知羞耻。
【谚语俗语第29句】:【吃闭门羹】(惯)比喻前去拜访却被人拒之门外。
【谚语俗语第30句】:【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学生可能中状元,意即学生将 来会超过先生。或说: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类似的: 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李英儒《女游击队长》:“有状元徒弟, 没状元师傅。拐老头那点文化,很快要被学生掏尽了。”
【谚语俗语第31句】:【打破脑袋用扇子扇】(惯)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脑袋破了用扇子扇”。
【谚语俗语第32句】:【把送殡的埋在坟里】释义:比喻受牵连。例句:他已经看出来了,照这样下去,要处理的处理不了,还得“把送殡的埋在坟里”,还得给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净的病……
【谚语俗语第33句】:【人不能全,车不能圆】见“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
【谚语俗语第34句】:吃河水长大的——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35句】:【大风刮不了多日,亲人恼不了多时】(谚)就像狂风刮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样,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只是暂时的。指亲人之间怨嫌最容易开解。
【谚语俗语第36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说话做事没有条理,杂乱。或说:东 一斧子,西一榔头/东扎一头,西扎一头。浩然《艳阳天》: “这女人东一榔头,西一棍子,数叨起来没个完。”
【谚语俗语第37句】:【拿着黄金当生铜,拿着珍珠当绿豆】(惯)形容人眼力差,不认识好东西。
【谚语俗语第38句】:【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谚)比喻人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谚语俗语第39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谚语俗语第40句】:【穷怕亲戚富怕贼】(谚)穷人怕的是亲戚来了招待不起,富人怕的是贼来偷盗,遭受损失。指穷家富家,都有担心的事。
【谚语俗语第41句】:【走江湖】(惯)指奔走四方,靠卖艺、卖药、占卜、行医为生。 也作“跑江湖”。
【谚语俗语第42句】:我看表弟在吃冰糕,就说:“来,让哥咬一口。”妈妈说:“看把你馋的,舌头都掉在地上了。”(山西·高平)
【谚语俗语第43句】:【山怕无林海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释义:人一老就不中用了。例句:看来,自己已经到了“山怕无林海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的时候,自己是老了。
【谚语俗语第44句】:狐狸精抱娃儿——大精(惊)小怪
【谚语俗语第45句】:【火心要虚.人心要实】(谚)火心要架空,才能烧出旺火;人心要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指为人处世,最忌浮滑,应以诚信为本。 也作火要虚,人要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谚语俗语第46句】:电线杆上安喇叭——想(响)得高
【谚语俗语第47句】:【 拾草打兔子,带烧的】带烧的,与捎带的谐音,借指顺便干 的。拾草,也说:耧草。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今天是拾 草打兔子当捎带,把消息告诉了我。”
【谚语俗语第48句】:【正月可栽大树】(谚)农历正月,土地剐开始解冻,此时栽大树,成活率最高。
【谚语俗语第49句】:【软不吃,硬不吃】(惯)指不管态度好坏,都不怕。也指人特别难缠。 也作软的不吃,硬的不怕。 软硬不吃,横竖不咽。
【谚语俗语第50句】:【狐狸精】“狐狸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骂人的话)。狐狸本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动物,因为善于伪装,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们“妖化”,并且常与不良女子联系在一起。东汉的赵哗《吴越春秋》说大禹娶了涂山女为妻,此女为九尾白狐变化而来。许慎《说文解字》干脆说:“狐,妖兽也,为鬼所乘。”晋代干宝《搜神记·陈羡》也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郭璞的《玄中记》描写更详细:“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过,这时尚未有“狐狸精”之名。 “狐狸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广记·狐神》载:“唐初以来,酉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这个“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狸精”。 “狐狸精”名称始于唐初,第一个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秽乱春宫,淫乱狎邪,人们自然将“狐魅”与“狐媚”、“武媚”联系起来。由此,“狐狸精”成为“不良”女性的代称。特别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说是“狐狸精”变化而来,迷惑商纣王致使其社稷灭亡,更加重了“狐狸精”的淫恶形象。《封神演义》影响广远,于是遂把这个名称用到具有不良行为或妩媚、轻浮而具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
【谚语俗语第51句】:黑瞎子回家——熊到家了
【谚语俗语第52句】:【倒抽一口冷气】冷不防受到意外的打击。马烽西戎《吕 梁英雄传》:“雷石柱一听,惊得倒,抽了一口气,心‘通通通’ 跳起来。”
【谚语俗语第53句】:【扳开竹子看梅花】释义:比喻看个究竟。例句:“小伙啊,我们嘴说无用,到地头再说,货到地头死!”“好!我们扳开竹子来看梅花。”
【谚语俗语第54句】:【开小差】(惯)原指军人擅自离开部队。比喻思想不集中或未经同意擅离岗位。
【谚语俗语第55句】:春苗得雨——正逢时
【谚语俗语第56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谚语俗语第57句】:老牛拉着磨盘转——个心眼
【谚语俗语第58句】:【找台阶下】(惯)比喻寻找摆脱窘境的机会或借口。
【谚语俗语第59句】:【吊肉跌死猫】肉吊着引诱猫跳起来抓,抓不着,终于跌 死。指欺骗性的引诱,吊胃口,给诱饵而又不让得到。记 录:“你要能赢钱,那赌场的老板吃什么?那是吊肉跌死猫 的地方,结局只能是倾家荡产。”
【谚语俗语第60句】:【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释义:比喻人受到激励,才能树大志,奋发向上。例句:这说明,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造人的思想上,古语说,水激石则呜,人激志则宏。
【谚语俗语第61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释义:比喻还有本事更高的人。例句:地球人无能为力的事,竟由f也f门—语道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谚语俗语第62句】:【庐山真面目原】为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借指真实情况。海外刘宜良《江南小语》:“凡到 华盛顿的旅客,少不了到白宫光顾一番,借睹‘庐山真面 目’。”
【谚语俗语第63句】:【生、旦、净、丑】“生、旦、净、丑”是京剧的表演行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京剧表演行当最齐全,初概括为五种,即生、旦、净、末、丑;现为四种,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又细分为若干种,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据传是反其意而得名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意为“生”。 “旦”指旭日东升。日为阳,而且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反其意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很笨。而演丑角的人,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智慧,反其意为“丑”。
【谚语俗语第64句】:尿盆里起雾——臊气
【谚语俗语第65句】:【七口子当家,八口子主事】(惯)指大家都想当家主事,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 也作“七口当家,八口主事”。
【谚语俗语第66句】:【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自己有主见,不受他人影 响。或说: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古华《姐姐寨》:“他这 叫做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自成 门户,自成体系。”
【谚语俗语第67句】:【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惯)形容人机敏,对事情反应快。
【谚语俗语第68句】:【看见坟堆儿就磕头】(惯)比喻不了解情况,对人盲目恭敬。
【谚语俗语第69句】:老太婆不骑马——怕栽跟头
【谚语俗语第70句】:【一条藤上结的瓜——苦都苦,甜都甜】(歇)苦:本指味苦,转指痛苦。甜:本指味道甜美,转指生活幸福。形容彼此利害相关,同甘共苦。 也作“一条藤上的两个瓜——一样苦来一样甜”。
【谚语俗语第71句】:阎王扮观音——神不神,鬼不鬼
【谚语俗语第72句】:【 乌云遮不住太阳】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叶辛 《蹉跎岁月》:“还是想开点,走着瞧吧,连天阴雨有个睛,乌 云还能永远遮住太阳?”
【谚语俗语第73句】:【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yipinjuzi.com,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也忌讳“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谐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时不吉利之语,于是就改“箸”为“筷”,用于隐喻船走得快。
【谚语俗语第74句】:下课了,大家都到前边交作业。一个正在抄黑板上习题的同学嚷开了:“喂!我是抄题还是画脑袋呀?”(天津·宝坻)
【谚语俗语第75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谚)彪:小虎中最凶猛残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几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凶猛残暴的。
【谚语俗语第76句】:【庄户人挑粪担——两头都是屎】(歇)庄户人:指农民。屎:谐“死”。形容处境险恶,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谚语俗语第77句】: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
【谚语俗语第78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惯)旧时说书的套话,指事情有两个线索,先说其中的一个。
【谚语俗语第79句】:【祧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就卖钱】释义:种植果树,桃树三年结桃,杏树四年结杏,梨树五年结梨,枣子当年就结枣儿。例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各种果木的生长规律:“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就卖钱。”
【谚语俗语第80句】:【背靠背】(惯)指不当着有关人员的面检举揭发问题或提出批评意见。
【谚语俗语第81句】:【挨打不记数】(惯)比喻吃亏受挫却不记取教训。
【谚语俗语第82句】:父亲要出外做生意,奶奶不同意,说:“守着聚宝盆,偏拿讨饭棍。常言说得好,‘土能生金’。咱每人三亩责任田,只要庄稼种好了,比啥都强。”(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83句】:【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谚)农村年年都可能发生旱灾,住屋夜夜都可能发生偷盗。指人要经常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谚语俗语第84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日:“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谚语俗语第85句】:【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谚语俗语第86句】:【有钱不住东南房】(谚)东南房:旧时四合院中的东房和南房。东房夏天太阳光照多,太热;南房冬天刮西北风,太冷。指有钱人家不住东南房。
【谚语俗语第87句】:【得罪烧茶的喝凉茶,得罪伙夫吃剩饭】(谚)惹恼了烧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恼了做饭的,就得吃剩饭。 指要想在某方面办成事,就万不可搞坏这方面的人事关系。
【谚语俗语第88句】:【练事不如省事】(谚)练事:办事精明老练。即使办事干练,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为好。旧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谚语俗语第89句】:【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谚语俗语第90句】:【省了一把盐,酸了一缸酱】(谚)制酱需盐,为节省一把盐,却使一缸酱发酸报废。比喻在不该节省的地方节省,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谚语俗语第91句】:【梦是心头想】(谚)睡觉所梦到的种种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时心头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梦从想中来。 梦现心头事。
【谚语俗语第92句】:【饥梳头,饱洗澡】(谚)饿着肚子梳头,吃饱了饭洗澡。指梳头宜在饭前,洗澡宜在饭后。
【谚语俗语第93句】:【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被众多的人反对,即难以生活下去。 相关的:千口唾沫淹死人。李准《黄河东流去》:“古人说过 ‘千人所指,无疾而亡’,别看眼泪是一泡水,流得多了,也能 淹死他们这群龟孙。”
【谚语俗语第94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惯)李鬼、李逵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没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杀死。指冒名顶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谚语俗语第95句】:【小车不倒只管推】(谚)小车:独轮手推车,农家用的旧式小型运输工具。比喻做事贵在坚持,只要还有最后一分力气,就要坚持到底。
【谚语俗语第96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歇)姜太公:太公望吕尚的俗称,字子牙,传说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之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谚语俗语第97句】:【一张床上说不出两样话】(谚)能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二人,心想的、嘴说的总都一致。指夫妻思维方式、是非观念往往是相同的。
【谚语俗语第98句】:【天公不作美】多指天气不佳,或天气不如人意。香港岑 凯伦《婚外恋情》:“只有改天再赶拍了!没办法,天公不作 美!”
【谚语俗语第99句】:【显露头角】见“露头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