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青树林经典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让人忍不住点赞收藏!

【歇后语第1句】:【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谚)矮:身材短小。指面对着矮人,不要说有关“短”的话。泛指说话要看对象,注意回避别人的忌讳,以免刺痛人。 也作“对矮人莫说矬话”。

【歇后语第2句】:【顶高帽子】见“戴高帽子”。

【歇后语第3句】:【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释义:人得了额外收入才能富起来。例句:懒虫眯着眼,打量楚世杰的表情,嬉皮笑脸地说:“常言道,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呀!”

【歇后语第4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歇)行:行当。本指各干各的行当,转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预。也指各人干惯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敲锣卖糖——各搞一行。

【歇后语第5句】:拴绳子养海带——根子不在下面

【歇后语第6句】:【瘦狗莫踢,病马莫骑】(谚)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马不可骑它。比喻对于病弱衰老的人,只应当怜悯救助,绝不可歧视凌辱。

【歇后语第7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原指武艺高强,借指精通有关方 面的技术。师陀《果园城记》:“就是说他得教国文、地理、历 史、自然、算术,甚至还得会教体操,十八般武艺他得件件精 通。”

【歇后语第8句】:【请风光博笑脸】(惯)形容极力巴结、讨好。

【歇后语第9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释义:分分合合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比喻形势总有变化。例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歇后语第10句】:瓜熟蒂落——时机到了

【歇后语第11句】:一天到晚淡茶饭——不吃香

【歇后语第12句】:【无家鬼送不了家人】见“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歇后语第13句】:【挑大梁】(惯)挑:本指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比喻承担。指担负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也作“挑正梁”。

【歇后语第14句】:【大难不死,必有大福】(谚)指身遭大难而能保住性命,以后必定有享受不完的大福气。 也作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禄:福禄。 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厚福:丰厚的福分。 大难过去有大福。

【歇后语第15句】:【驴不跑怨鞍不好】(惯)比喻主观上不努力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歇后语第16句】:【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谚)秤:用来称定物品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秤杆。砣:秤砣。指就像秤杆和秤砣谁也离不开谁,缺一就不能称物的轻重一样,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缺了一方就难以生活。 也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歇后语第17句】:【甘蔗不能两头甜】(谚)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没有两头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头,不能两头都占。 也作“甘蔗没有两头甜”。

【歇后语第18句】:【梦是心头想】(谚)睡觉所梦到的种种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时心头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梦从想中来。 梦现心头事。

【歇后语第19句】:阎王爷死了——鬼哭神嚎

【歇后语第20句】:【望山跑倒了马/看山跑死马】看到山峰,以为很近,实际上 很远。明代《西游记》:“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 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

【歇后语第21句】:【 路是人走出来的】谓道路方法,靠人去创造。台湾陈映 真《将军族》:“老马,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肯干,机会 总是在那儿。”

【歇后语第22句】:一分钱买十一个杏子——分文不值

【歇后语第23句】: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

【歇后语第24句】:【人怕伤心,树怕刨根】心灵的伤害最深重,人容易绝望。 刨根,也说:剥皮。郑义《老井》:“已经迟了。树怕剥皮,人 怕伤心。喜凤妈把孙旺泉伤得太深了。”

【歇后语第25句】:【结疙瘩】(惯)1比喻双方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矛盾、隔阂。2比喻由于对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问。 也作结扣子。 结死扣。

【歇后语第26句】:【吃眼前亏】(惯)指立刻就受到伤害。

【歇后语第27句】:【龟通海底】(谚)指龟潜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门的有钱人,可以打通关节,买通官府,上下钻营。

【歇后语第28句】:【十访九空,也好省穷】(谚)向亲友借贷,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总会有一次得些资助,可免受穷。指求助总有希望,不求希望全无。

【歇后语第29句】:【粪堆上长连枝树,淤泥中生比目鱼】(惯)连枝树、比目鱼:均喻夫妻。比喻在条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缘。

【歇后语第30句】:【与其欠钱,不如卖田】(谚)欠钱:借债。卖田:变卖财产。宁愿变卖家业,也不去借债欠人钱。指借债付息,殊不可取。

【歇后语第31句】:【 官清民自安】官吏清廉,人民自会安居乐业。社会不安 定,来自官吏的腐败。明代《警世通言》:“这一断,满昆山人 无有不服。正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歇后语第32句】:【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谚)晚娘:继母。日头:太阳。云里的日头,看起来不红,但暴晒力很强;晚娘的拳头,看起来不重,但打起来很毒。指旧时继母对前妻的子女往往十分狠毒。 也作“云里的日头最毒,晚娘的拳头最狠”。

【歇后语第33句】:【瘸子打围——坐着喊】(歇)打围:打猎。本指坐着呼喊,转指只是说空话、大话,没有实际行动。

【歇后语第34句】:一大早,张婶就来还昨天借的十个鸡蛋,奶奶不肯要。她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一看,怎么是十一个鸡蛋,张婶又笑笑说:“借一驴,还一马,再借不设卡。”(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35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谚)梅香:通称侍候小姐的丫环。姑娘:指小姐。打的虽然是丫环,却使小姐丢了脸面。泛指惩治下人,失体面的却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环,吓的小姐。 打坏了丫环,哭坏了小姐。

【歇后语第36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为什么会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呢?这得追溯到明朝的张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头鸟”是什么样的鸟类。九头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本来有十个头,日夜呜叫,人们厌恶它的声音,遂驱赶猎杀,后来天狗也来助战,咬下了它的一个头,于是就剩下九个头了。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传说中,九头鸟是不祥之物。那么九头鸟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联系起来呢?这得从张居正说起。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官至内阁首辅。在位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了税赋制度,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贤臣,在加强北方边防和整饬东南沿海地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红的时间长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据说当时有九大御史联合参奏陷害张居正,结果,他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肃,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用来讽刺九大御史再厉害,也抵不过湖北出身的张居正一人。就这样,将“九头鸟”按到湖北人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头鸟”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九头鸟已成了头脑灵活、聪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词,象征着湖北人的智慧和优良品质。偶有贬损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歇后语第37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谚)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艺高强的人,却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艺盖世无双。 指习武的人总是技高不让人。

【歇后语第38句】:我和妹妹经常吵架,都说对方不好。奶奶听见了说:“行了,行了,你们俩别吵了,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江苏·无锡)

【歇后语第39句】: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去不复返;永无信息;有去无回

【歇后语第40句】:【篱牢犬不入】不让坏人有机可乘。或说:篱笆扎得紧,野 狗钻不进。明代《水浒》:“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 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歇后语第41句】:【贫无本,富无根】(谚)本:根。 穷也没个穷根,富也没个富根。指穷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勤奋也可致富,富人骄惰也可变穷。

【歇后语第42句】:【只有买错无卖错】(谚)指真货、假货,卖者清楚,买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货当真货买去的买者,没有错把真货当假货卖掉的卖家。

【歇后语第43句】:【请酒不吃吃罚酒】见“敬酒不吃吃罚酒”。

【歇后语第44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歇后语第45句】:【刀斧虽利,不加无罪之人】见“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

【歇后语第46句】:针挑黄连——挖苦

【歇后语第47句】:高二叔跑运输折了本,半年后忍不住又想投资做生意。高二婶胆怯地说:“上次欠的债咱才刚还上,你心又痒痒了?你可别前脚出了螃蟹窝,后脚又踏进烂泥塘。悠着点吧!”(河北·石家庄)

【歇后语第48句】:【价一不择主】(谚)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与买家议定了价格,就不应该为了图利而弃信,将此商品卖与其他出价更高的买家。指买卖要讲信誉。

【歇后语第49句】:【担折知柴重】(谚)折(she):折断。指挑柴的担子压断了,才知道所挑的柴太多太重。比喻人承受过大的压力,才体会到责任的沉重。

【歇后语第50句】:我们班上有的同学,遇到稍难一点的题就望而生畏。班主任张老师耐心地说:“身怕不动,脑怕不用;刀子越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河南·长葛)

【歇后语第51句】:【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

【歇后语第52句】:【桃三杏四,梅子十二】(谚)指各种果树从栽培到结果实,时间有长有短,桃三年,杏四年,梅子十二年。 也作桃三杏四梨五年。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便还钱。

【歇后语第53句】:【胸口上挂笊篱——捞心】(歇)捞:谐“劳”。指费心劳神,操心。

【歇后语第54句】:最近,弟弟因迷恋上玩游戏机,学习成绩像坐滑梯似的急速下降。妈妈严厉批评他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勤奋,谁的瓜儿就结得大如盆;谁偷懒,谁的瓜儿就结得像小碗。你现在这样,怪谁呀!”(甘肃·兰州)

【歇后语第55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三国时谋士,曹操把他骗到 曹营,他决计不发表意见。事出《三国演义》。借指不说话。 老舍《骆驼祥子》:“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 语不发’。”

【歇后语第56句】:【风有风头,雨有雨头】(谚)风刮来时,先有风头;雨下来时,先有雨头。比喻任何群体行动,总得有个带头的。

【歇后语第57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谚)八字衙门:旧时官署衙门的门墙呈八字形。旧时进衙门打官司全凭花钱,没钱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赢官司。指过去的衙门是只认钱不认理的。 也作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进不来。 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是白来。

【歇后语第58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反映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与日常 生活有关。类似的:梦是心头想。巴金《探索集》:“人们还 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有时灵,有时又不灵。”

【歇后语第59句】:【千死万死,不过一死】(谚)千种死法,万种死法,无非就是要了这条命。指人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时,只有一死了之。 也作干死万死,终须一死。 干死万死,左右一死。 千死万死,总是一死。

【歇后语第60句】:【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歇后语第61句】:【破家值万贯】释义:说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离开。例句:“大哥,破家值万贯,你还是锁上门,我们娘儿俩就坐在房檐下。”

【歇后语第62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妄图作垂死挣扎。例句: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我们就应该来个剥皮刨根,不给它一点喘息机会!

【歇后语第63句】:【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歇后语第64句】:【溜须】“溜须”用以讽刺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的卑劣行为,源自宋朝。宋真宗时,寇准为丞相,丁谓为参知政事。一次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拭,寇准毫不领情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来替我擦胡须的。当场把丁谓羞得满脸通红。“溜须”一词由此而来。所谓受辱后怀恨在心,决心找机会报复寇准。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就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把寇准贬出京城。当时,老百姓曾编成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歇后语第65句】:【说大话使小钱】(惯)1指说话口气很大,做起事来却很胆小。2指口头上很大方,其实很小气。

【歇后语第66句】:【鸟为食死,人为财亡】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歇后语第67句】:【吃瓜子吃出个臭虫来——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歇后语第68句】:【买香囊吊泪——睹物伤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旧时常挂在腰间,可作赠品或传情的信物。指看到与已有关的物品,引起伤感之情。

【歇后语第69句】:【胆大天下去得,胆小寸步难行】(谚)胆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闯,胆量小的人死守家门哪里也不能去。指胆大就会有作为,胆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胆大的漂洋过海,胆小的寸步难行”。

【歇后语第70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指有条件未及时利用,拖延了 时日。明代《初刻拍案惊奇》:“花烛之夜,朝霞见韩生气宇 轩昂,丰神俊郎,才貌甚是相当,哪里管他家贫?自然你恩 我爱,少年夫妇,极尽颠鸾倒凤之欢,倒怨父亲多事。真个 是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歇后语第71句】:蚂蟥见血——叮(盯)住不放

【歇后语第72句】:牛皮纸上雕花——刻薄

【歇后语第73句】:蚁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歇后语第74句】:干坝里的河沙——捏不到一块

【歇后语第75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

【歇后语第76句】:【近人不说远话】关系亲密,有话直说。浩然《艳阳天》: “咱们是近人不说远话,冲着孩子们,你也别跟弯弯绕这群 家伙跑了。”

【歇后语第77句】:【前有车,后有辙】(谚)前边有车行过,后边就有车辙。比喻前人取得了经验教训,后人就有了可以遵循的榜样。 也作“前边有车,后边有辙”。

【歇后语第78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谚)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长的暂时现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无法逃过自然法则,很快就会由衰到死。

【歇后语第79句】:【狗不咬上门客】(谚)比喻对客人应以礼相待,不可粗暴无礼。

【歇后语第80句】:【种田不离猪,教子不离书】谓各种职业各有不同的特点, 语文图书:“要当知识分子,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俗话说, 种田不离猪,教子不离书。干一行有一行的特点。”

【歇后语第81句】:树从根上吸取营养,人在群众中得到成长。

【歇后语第82句】:【 坐大船,划懒桨】比喻在集体中混日子,不努力工作。 《北京日报》(1985,1,14):“多年来,人们习惯于有患同当, 有福同享,坐大船,划懒桨。”

【歇后语第83句】:【人拉着不走,鬼拉着飞跑】(惯)指责人不跟好人学,光跟着坏人干坏事。

【歇后语第84句】:老大懒汉老二勤——不做,二不休

【歇后语第85句】:爸爸在演算一道数学题,长时间后,忽听爸爸说:“我这是扳倒树捉乌鸦啊!”(江苏·泗阳)

【歇后语第86句】:【泥牛入海无消息】不知道后来情况,没有下文。成语:杳 如黄鹤。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时那两个钱庄干 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只得写信 到上海去通知。”

【歇后语第87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释义:比喻做事不怕担负责任。例句:先锋道:“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歇后语第88句】:【风来雨就到】行动迅速。刘绍棠《渔火》:“她虽是女流之 辈,却是个风来雨就到,快刀斩乱麻的人。”

【歇后语第89句】:大笸箩扣王八——跑不了

【歇后语第90句】:【举白旗】在现代战争中,举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国际惯例。它源自古代战争。在战争中使用白旗始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进行谈判先休战,而不表示投降。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都会明谈判条件和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转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歇后语第91句】:【不骑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谚)筲(sha。):水桶。指不骑马就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不打水就不会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总不免会出差错。

【歇后语第92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第1句】: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歇后语第93句】:我在江水翻花的地方下了鱼钩,以为很快就会钓着大鱼,可是等了老半天,连个鱼影也没见。这时,一位老大爷路过,说:“小伙子,水翻花,没鱼虾。还是换个地方吧!”(湖北·丹江口)

【歇后语第94句】:马老腿慢,人老嘴慢。

【歇后语第95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歇后语第96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第5句】:【第7句】:【第9句】: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歇后语第97句】:【小姐】“小姐”现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对未婚女子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然而“小姐”这个称呼原非美称,更没有尊敬的意思。据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又据钱惟演《玉堂逢辰录》中说:小姐之称起于茶酒宫人韩小姐,是宫婢人名也。而苏东坡则有《成伯席上赠妓人小姐》诗,可见,宋代妓女也称“小姐”。小姐作为尊称,始于明代,当时朱有敦《元宫词》中有“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的诗句。从此便把“小姐”作为深闺女子的代称了。不过,当今黄、赌、毒又沉渣泛起,人们又习称“三陪女”为小姐了,弄得正经的“小姐”一词名声扫地,良家闺秀避之不及,历史兜了个圈又回到原地。

【歇后语第98句】:【有奶便是娘】只看对自己有利,不管真假好坏。孙犁《风 云初记》:“姓白的说,我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不怕官家追 捕捉拿,有奶便是娘亲,给钱就是上司。”

【歇后语第99句】:【三请诸葛】释义: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请,难请。例句:郑格世点点头说:“嗯,这就用得着三请诸葛了。你再去一趟,还是要好言好语,不要吓唬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1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