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民间俗语金典文案,说得真好!
【谚语俗语第1句】:【糊涂一时,不能糊涂一世】应吸取教训,不能永远糊涂。 柳青《种谷记》:“像他那样的人,没有自愿往绝路上走的,糊 涂一时,不能糊涂一辈子。”
【谚语俗语第2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谚语俗语第3句】:刚买来的马儿——不合群
【谚语俗语第4句】:【 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对方势强,只能以计谋取胜,不能硬 拼。明代《古今小说》:“我兵少,贼兵多,只可智取,不可力 敌,宜出奇兵应之。”
【谚语俗语第5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惯)原指穷人家女儿没钱置办嫁妆,却年年为有钱人家的女儿缝制嫁衣。比喻为别人辛苦忙碌。 也作“为他人作嫁衣”。
【谚语俗语第6句】:【瞎子过河——不摸水深浅】(歇)深浅:本指水深浅的程度,转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细。
【谚语俗语第7句】:【锥子剃头——一个师傅一个做法】(歇)剃头不能用锥子。指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做法。
【谚语俗语第8句】:小侄儿刚三岁就开始骂人,爷爷让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说,他还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就没事了。爷爷说:“除草要趁早,教儿要从小。”(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9句】:【三眼铳打兔子——没准】(歇)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火器,用于出殡时放礼炮。本指射击没有准确性,转指说话、办事没有目标,没个准头。 也作“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
【谚语俗语第10句】:【九国贩骆驼】(惯)原指到处兜揽生意。比喻到处钻营、图利。
【谚语俗语第11句】:【烂麻搓成绳,力能拉千斤】比喻团结起来力量大。韩志君 等《篱笆·女人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 绳,也能拉千斤。”
【谚语俗语第12句】:群众在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谚语俗语第13句】:【顾了翻锅,忘了烧火】(惯)比喻顾此失彼。
【谚语俗语第14句】:口含糍粑——难开腔
【谚语俗语第15句】:【采动荷花牵动藕】释义:比喻触动或牵连到了某人。“牵动”又作“动了”。例句:崔永光谦逊地说:“采动荷花牵动藕,军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谚语俗语第16句】:【出乱子】(惯)指出祸事,有麻烦。
【谚语俗语第17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谚语俗语第18句】:【好鞋不踩臭狗屎】释义: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为不好的人,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例句:不过,话得往深处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地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话吧?
【谚语俗语第19句】:【铜钱攥出绿水】(惯)绿:指铜绿。形容人过于吝啬。
【谚语俗语第20句】:【阎王】在民间传说中,阎王是阴间最大的官,阎王主管着人间的生死簿,并负责对死者的审判。阎王源于佛教。在许多佛经中,的确都可以见到关于阎王的记载。在佛教传人之前的中国,尽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但却没有阎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国时,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其排斥得十分强烈,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引用了佛经,二者相互借鉴。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狱”即“阎王”的观念也被道教接纳并运用,“地狱”、“阎王”从而本土化。阎王是由人类编造演绎出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却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并成为许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文学作品塑造的阎王有两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义,残害百姓的人为阎王。一是用来比喻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传》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谚语俗语第21句】:【只看见活人受罪,没看见死人扛枷】(谚)活人受罪是常事,死人扛枷从来无。指受罪的当然都是活着的人,人们的一切努力,应该是只为了活人少受罪。
【谚语俗语第22句】:【大口小口,一月一斗】(谚)不论大人或小孩,在吃粮上,一人一月总得一大斗。指口粮的耗费是硬指标,不容含糊。
【谚语俗语第23句】:【猴儿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开或折断。指胡来,胡说。
【谚语俗语第24句】:【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炉灰,转指晦气。比喻遭到斥责、拒绝或冷遇,落得没趣。
【谚语俗语第25句】:我的字总写不好,爸爸说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说笔不好,爸爸说:“驴不好好拉套,还嫌套杆子弯。”(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26句】:【撇在脑背后】(惯)指认为人或事情无关紧要,放在一边或丢弃不管。
【谚语俗语第27句】:老嫂比母,小叔比儿。
【谚语俗语第28句】:小姑要嫁人了,直嫌爷爷给她置办的嫁妆少。爷爷的态度很坚决,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你甭挑剔了,就这了!”(江苏·赣榆)
【谚语俗语第29句】:头发捻绳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谚语俗语第30句】:【应声虫】“应声虫”用以比喻讽刺那些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便说:“己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那么,世上真有应声虫么?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杨勔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的时候,肚子里都有一个小声音在仿效。数年之间,这个声音越来越大。一个道士见到后十分惊讶,他说:“这是应声虫,如久不治,会传给妻子儿女,应当去读《本草》,读到哪味药,虫子不答应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杨勔照着去做,当他读到雷丸时,虫子忽然不做声了,于是赶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据《中国药典》载,雷丸又名竹苓、雷应、竹铃芝,属白蘑科真菌类,有杀虫消积功能,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病的治疗。不知“应声虫”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虫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应声虫是传说,传说是靠不住的。但,为我们留下了“应声虫”这一词语,比喻只知道随声附和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谚语俗语第31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称普通的平民百姓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又说两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夫妇两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妇。由于古代只有贵族、富人才可能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论语·正义》:“士大夫以上,则有妻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这就是“匹夫”的出处。因此,实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着地位低下和贫苦,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便把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妇”。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贫富和不平等的产物,带有歧视百姓的意味。如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称为“匹夫之辈”、“匹夫之勇”,这就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道而驰。
【谚语俗语第32句】:我弟弟很淘气,每天总是爬高上低。可奶奶总是说:“小孩是宁让跳墙,别让卧羊。一像羊卧在那里,就是生病了。”(河南·沁阳)
【谚语俗语第33句】:【开不了张】(惯)做买卖的卖不出货物。比喻事情无法开头。 也作“开不了台”。
【谚语俗语第34句】:蟹子过河——随大流
【谚语俗语第35句】:赵孙李——缺钱
【谚语俗语第36句】:柳树结桃——好看不好吃
【谚语俗语第37句】:半天云里扭秧歌——空欢喜
【谚语俗语第38句】:大轴子裹小轴子——画里有画(话里有话)
【谚语俗语第39句】:【年轻的夫妻爱顶磕,年老的夫妻爱啰嗦】(谚)顶磕:顶嘴吵架。啰嗦:唠唠叨叨。年轻夫妻容易顶嘴吵架,年老夫妻总爱唠唠叨叨。指夫妻不论老少,总不免相互摩擦。
【谚语俗语第40句】:高梁地里种玉米——秋后见高低
【谚语俗语第41句】:脑壳上安风扇——出风头
【谚语俗语第42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科举制的第一名进士。 借指优秀者。三百六十行,指各行各业,谓不管什么行业都 可以做出成绩,成为出类拔萃的人。马南南《燕山夜话》: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你果真努力,将来也许会成了状元。”
【谚语俗语第43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谚语俗语第44句】:【锥子扎不出一声来】(惯)形容人不爱说话,无论受到怎样的刺激都不吭声。
【谚语俗语第45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谚语俗语第46句】:【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上轿即出嫁,泛指初次经历。大姑 娘,也说:新媳妇。郑义《老井》:“多少辈儿来,用科学看井, 到旺泉子这儿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谚语俗语第47句】:【开空头支票】说话没有保证,实现不了。相关的:空口说 白话。浩然《艳阳天》:“光给我们开空头支票,不办真事儿, 要这样,我们还拥护他呀!”
【谚语俗语第48句】:一次,白天只顾玩,晚上才想起写作业。我说:“天黑得这么快,要再迟黑一个小时多好啊!”坐在一旁的奶奶说我是“晴天不晒谷,雨天怨天毒”。(广西·宣州)
【谚语俗语第49句】:六月里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谚语俗语第50句】:织装鸟做窝——精工细活
【谚语俗语第51句】:【当面鼓,背后锣】释义:比喻人耍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例句:吴书记听了,马上沉下脸来,说了句:“当面鼓,背后锣,尽搞破坏!”
【谚语俗语第52句】:【下不来台】(惯)比喻无法摆脱困难窘迫的处境。 也作“下不了台”。
【谚语俗语第53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谚语俗语第54句】:哥哥有十四岁了,在家里他吃的饭最多。在一旁的爸爸说:“真是家有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云南·鲁句)
【谚语俗语第55句】:【三分吃药,七分调理】(谚)调理:调养与护理。要治好病,三分凭药治,七分靠调理。指对病人来说,调理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也作三分医治,七分调养。 三分治病七分养。 三分药,七分养。
【谚语俗语第56句】:【裤裆里放屁——两岔】(歇)裤裆:两条裤腿相连之处。指两个人走岔了或两人想在两处。 也作“裤兜子里放屁——两岔”。
【谚语俗语第57句】:【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歇)本指边打边脱身,转指在走动或运动中打击敌人。
【谚语俗语第58句】: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谚语俗语第59句】:【人生何处不相逢】今后仍有相逢的可能,应保持友好关 系。明代《醒世恒言》:“彼此睁眼一认,虽然隔了六年,面貌 依然。正是昔年还银义士。正是: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 处不相逢。”
【谚语俗语第60句】:米筛子打水——场空
【谚语俗语第61句】:【事到着急处,就有个出奇处】(谚)事情到了最紧急的关键时刻,自会逼出应急的计策来。指人急智生,往往会想出平时连想也不敢想的奇谋妙计来。
【谚语俗语第62句】:顺坡推轱辘——滚得快
【谚语俗语第63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谚语俗语第64句】:【上门买卖好做】(谚)找上门来愿意和你做交易的,这种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门来的事容易办成。
【谚语俗语第65句】:【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谚)百年:一辈子。做人不要做妇女,妇女一生的命运由别人操纵,苦乐不由自身。指旧时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受尽屈辱。 也作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人定。 为人莫作妇人身,一生苦乐由他人。
【谚语俗语第66句】:飞行员的伞——随机应变
【谚语俗语第67句】:【石灰布袋——到处留迹】(歇)本指石灰布袋放到哪里都会留下痕迹,转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留下行迹。多指留下劣迹。 也作“石灰布袋——处处有迹”。
【谚语俗语第68句】:糊涂虫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不知患病的痛苦。
【谚语俗语第69句】:心里塞团麻——乱糟糟
【谚语俗语第70句】:【 珍珠陪着绿豆卖】谓降低身价。陪,也说:掺。周立波 《暴风骤雨》:“那一帮子人都是些啥玩意儿呀?杨主任他也 跟他们混在一堆,珍珠掺着绿豆卖,一样价钱也抱屈,慢说 还压在他们底下。”
【谚语俗语第71句】:【人活心,树活根】(谚)人活着,就凭着有颗良心,没良心的人不算是人;树活着,就凭着有根扎在土壤里,没根的树活不成。指为人要有良心。也指人活着要凭心劲。 也作人活良心树活根。 人靠心,树靠根。 人靠好心,树靠好根。
【谚语俗语第72句】:【吃子孙饭】(惯)民间认为,做坏事的人会连累子孙后代,折他们的福分,好像把子孙的饭都吃绝了。 指做坏事,赚不正当的钱。
【谚语俗语第73句】:【捉住和尚要辫子】(惯)比喻强人所难,无理取闹。
【谚语俗语第74句】:【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说:靛。类似的:掉进染缸里。刘绍棠《鹧鸪天》:“大学是个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划了右 派。”
【谚语俗语第75句】:【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歇)比喻送到嘴边来的好东西。
【谚语俗语第76句】:【顺着好吃,横着难咽】见“竖的好吃,横的难咽”。
【谚语俗语第77句】:邻居二哥不务正业,昨天赌博赢了三百多元,就到处炫耀。爸爸严肃地教育我们说:“能看贼挨打,莫看贼吃饭。不劳而获,终不是存身立业的路子。你们可不能染上这样的毛病。”(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8句】:【不吃鱼,口不腥】见“没吃鲜鱼口不腥,没做坏事心不惊”。
【谚语俗语第79句】:【拉到老虎当马骑】(惯)比喻把危险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谚语俗语第80句】:妈妈叫我去买馍,我不去,后来挨了骂才去的。妈妈见我把馍买了回来,乐呵呵地说:“你这是‘鞭子也打了,磨子也曳了’。”(陕西·耀县)
【谚语俗语第81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谚语俗语第82句】:扁鹊开药方——药到病除
【谚语俗语第83句】:东放一枪西打一棒——声东击西
【谚语俗语第84句】:【跟着指挥棒转】交通警察用指挥棒指示车辆行驶方向。 引申为:盲目听从,绝对服从。成语:亦步亦趋。尤凤伟《中 国一九五七》:“我又横下一条心,决心不跟着他们的指挥棒 转。”
【谚语俗语第85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谚语俗语第86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针、真同音,兼指认真。意即没有眼 力,信以为真。清代《红楼梦》:“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 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 了。”
【谚语俗语第87句】:背靠背走路——各奔东西
【谚语俗语第88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谚)足赤:十足的纯金。完人:完美无缺的人。世上没有成色十足的纯金,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指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也作金无足赤,人无十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谚语俗语第89句】:花儿里的牡丹一出类拔萃
【谚语俗语第90句】:【牛不吃水强按头】释义:比喻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
【谚语俗语第91句】:【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在嘴头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着裂开。指入吃亏是因说话不注意。
【谚语俗语第92句】:一口棺材睡两人——死对头
【谚语俗语第93句】:【奉天承运】我们在宫廷戏里经常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时,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日”这句话的情景。那么,“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来历,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运”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这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大殿,朱元璋手执的玉圭上则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他登上大宝是奉天的旨意。为了进一步阐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亲自撰写《御制纪梦》,将其梦游天官,见到“道家三清”,又将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写入其中,大加宣扬,为“奉天承运”制造呈堂证供。因此,明太祖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运皇帝这个称号再加上“诏日”这两字,重新断句,渐渐演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说法。清朝入关后,一字不差地把这个行头学会了,意在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设奉天府,也是强调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才寿终正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谚语俗语第94句】:奶奶叫小倩端炉灰,可一连催了几次她都没动。奶奶边扫边说:“我宁可少耕二亩地,也不跟你这牛怄气。”(河北·冀州)
【谚语俗语第95句】:【金钥匙】在外交场合,常见中国官员在访问外国某一城市时,被当地市长赠与一把该市的“金钥匙”,这是怎么回事呢?赠送“金钥匙”,是欧洲各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它表示国家或城市对外宾的敬意,也是一种隆重的欢迎仪式。古代的欧洲城堡都有城墙和城门,都要用钥匙启锁。因而这种具有实用意义的钥匙,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一种开放或通向禁区的权力,还是高贵饰物和官阶的标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礼的英国掌礼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钥匙。由于钥匙的特殊意义,在欧洲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礼节:由一个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员,将钥匙赠送给某位外宾,以此作为尊敬和欢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无间的友谊象征。直到现在,城垣和城门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着赠送金钥匙的传统礼节。
【谚语俗语第96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谚)即便是聪明而富有远见的人,千百次的出谋决策,也总有一次失误。指人智谋再高,也不可能一点失误都没有。 也作智者干虑,难免一失。 智者干智,尚有一失。
【谚语俗语第97句】:小红参加了中考,邻居王大妈说:“这回小红考重点高中可是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的了。”可小红却谦虚地说:“大妈,您过奖了。我这也是麻袋上绣花——基础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个细花来?”(山西·临猗)
【谚语俗语第98句】:妈妈爱说爱笑,潇洒乐观;爸爸终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一天,奶奶劝爸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常喜常乐,胜吃良药;遇难不愁,健康长寿!”(新疆·拜城)
【谚语俗语第99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惯)阳关道:经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往西域去的大道,泛指大路。指关系决裂,分道扬镳。 也作你过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阳关道,俺走俺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119.html
